《預防性文物保護環境監測調控技術》是201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金香。
基本介紹
- 書名:預防性文物保護環境監測調控技術
- 作者:馬金香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09月
- ISBN:9787030452726
《預防性文物保護環境監測調控技術》是201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金香。
文物保護應遵照預防為主,維修為輔的方針。不可移動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術來解決,而防蟲害、鳥害等,則主要採用工程技術與化學處理相結合的辦法。大氣中的粉塵、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對文物的污染超過...
《博物館環境監測控制技術》是一本博物館人的環境知識實用工具書,在書中能夠找到與博物館環境科學與技術相關問題的答案,是博物館環境監測與控制的專業技術指導書籍。同時,本書對博物館預防性文物保護技術相關問題及解決方案進行了詳盡討論...
《館藏文物保護環境質量檢測技術規範》是200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主要介紹了我國館藏文物保護環境質量檢測的相關技術規範要求並對相應規範條例做出解釋。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行業標準(WW/T 0016-2008):館藏文物保護...
圍繞文物預防性保護中的核心關鍵和緊迫需求部署科技任務,針對不同類型文物及其環境特徵,在以木結構建築、石質文物等為代表的重要文化遺產(地)監測、風險識別、災害風險管理,以及遊客承載量與遊客管理等方面取得重大技術突破。(三)構建...
通過文物保護補償、公益性基金等,加強私人產權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維修。實施文物平安工程,完善文物防火、防盜、防破壞設施。制定鼓勵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政策措施,培育以文物保護為宗旨的社會組織,鼓勵民間合法收藏文物,提高公眾參與度,形成全...
(一)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文物保護工程應遵循其特殊規律,依法實行確保工程質量的招投標方式,避免按照非文物工程的模式進行招投標,防止惡意低價中標。文物保護應注重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的整體保護,文物保護工程應堅持“時間服從質量”,...
——主體多元、結構最佳化、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安徽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進一步加強,珍貴文物較多的博物館藏品保存環境全部達標,館藏文物利用效率明顯提升,展覽展示更加貼近社會,文博創意產業持續發展,有條件的文物保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
加強文物日常養護巡查和監測保護,重視歲修,減少大修,防止因維修不當造成破壞,努力做到不塌不漏不滅失。進一步摸清全市文物家底,提升陳展開放水平。對於無管理保護機構及無人看護的田野文物,應全面建立“業餘文物保護員制度”,由當地...
全面建成相對完善的文物保護體系、監管到位的文物安全防範體系、覆蓋全市的文物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合理適度的文物利用體系、保障有力的文物工作支撐體系、科學適用的文物行政管理體系。逐步建成適合鹹陽市情的地方文物保護法規體系、科學...
文物預防性保護(文物保存環境監測、文物保護環境調控、文物保護設施、博物館防震減震無酸紙囊匣)技術方案設計;數位化保護(文物信息資源數位化;數位化保護、傳播、教育、服務)技術方案設計;可移動文物保存微環境控制技術方案設計;文物影響...
遺址博物館環境監測與調控關鍵技術研究”獲得“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獎”二等獎,參加“石質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究”的子課題“石窟保護防風化材料研究”獲得一等獎,位於全國前列,是我院科技成果的集中體現,彰顯了陝西文物保護科技的實力...
2. 我國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的突破,急需科技創新支撐。針對我國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和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中難點和瓶頸問題,迫切需要開展文物保護修復病害檢測、關鍵修復技術和材料,以及預防性保護相關技術的科技攻關,整體...
到2020年,文物資源和保存狀況基本摸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存狀況良好,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存狀況明顯改善,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措施得到落實;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進一步加強,珍貴文物較多的...
對列入名錄的革命文物按照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實行分級分類保護。革命文物保護堅持全面保護與重點保護相結合,統籌推進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保護、單點與集群保護,確保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全文...
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裝備 可靠性鑑定方法(T/WWXT0008—2015)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裝備 通信協定一致性測試通用方法(T/WWXT0009—2015)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裝備 驗收要求(T/WWXT0010—2015)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 監測終端 基本要求(T...
6. 推動文物裝備製造業發展。探索推廣“製造商+用戶”“產品+服務”創新發展模式,支持企業研發生產文物鑑定、安全防護、監測預警、巡查監管、預防性保護、修繕修復、展示利用等裝備。引導文物裝備製造重點企業聚焦文物保護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
——建成歷史、革命、抗戰、工業、自然與科技五大博物館群,全市博物館總數達到120家;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進一步加強,館藏文物5000件以上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基本達標;館藏文物利用效率明顯提升,文博創意產業長足發展,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和...
2.6.1 防止文物出意外 2.6.2 對文物暫存環境的控制 2.7 器物運輸前的科學包裝 2.8 搬運及運輸 2.8.1 金屬文物搬運 2.8.2 金屬文物的運輸 2.9 現場保護檔案記錄 2.1 0文物考古現場人身安全 【知識連結】科學研究綜合保護...
(二)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對存在重大險情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時開展搶救性保護;組織實施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和示範意義的文物保護重點項目;開展文物日常養護巡查和監測保護,提高管理水平,注重與周邊環境協調,重視歲修,減少大修,防止因維修不當...
環境監測工作團隊重點開展的工作和主要成果有:建立中國國家博物館無線溫濕度監測系統;完成課題《金屬展櫃與木製展櫃內空氣品質分析及比較研究》(課題負責人:張晉平);參與國家文物局課題《博物館金屬文物預防性保護研究與實例分析》(課題...
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投入使用後,將重點關注嶺南特色文物的保護修復和科學研究工作,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海洋出水文物、革命文物、海防文物、中西文化交流文物等,以及嶺南濕熱環境下文物預防性保護。
到2020年,全面摸清全省文物資源狀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存狀況良好,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存狀況明顯改善,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措施得到落實;可移動文物保存環境大幅改善,預防性保護和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