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環境監測研究所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文保院下設研究所之一,於2018年在原文物科技保護部分析與環境檢測室的基礎上組建成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國家博物館環境監測研究所
- 成立時間:2018年
- 主管部門:中國國家博物館文保院
中國國家博物館環境監測研究所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文保院下設研究所之一,於2018年在原文物科技保護部分析與環境檢測室的基礎上組建成立。
中國國家博物館環境監測研究所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文保院下設研究所之一,於2018年在原文物科技保護部分析與環境檢測室的基礎上組建成立。研究方向環境監測所的工作內容是通過對博物館庫房、展廳等室內空間環境指標(如溫濕度、光照、室...
博物館藏品風險管理等研究方向,在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館藏脆弱鐵質文物劣化機理及保護關鍵技術研究”中擔任項目聯繫人、課題骨幹,主持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自籌經費科研項目“青銅和鐵質文物低氧控濕環境保存展示和本體監測技術研究”,主持完成館級科研項目“青銅器、鐵器脫鹽溶液中氯離子濃度檢測方法比較研究”。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的前身是1985年建立的中國科學院西安黃土與第四紀地質研究室,於1999年經國務院中編辦和中國科學院批准成立,並整體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研究所從以黃土和東亞季風變遷為主的研究,發展為以大陸環境為特色的多元化綜合...
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是生態環境部、科技部根據《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管理辦法》(環科財函〔2019〕74號,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的有關要求,經各地方、各部門推薦,專家評議及公示,生態環境部和科技部審定的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公布通知 關於公布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名單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
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是根據《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管理辦法》的有關要求,經各地方、各部門推薦,專家評議及公示,生態環境部和科技部審定的科普基地。2020年12月22日,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名單公布。2023年8月15日,生態環境部對湖北神農架國家公園等30餘家第八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的單位進行了授牌。發...
2023年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 2023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科學技術部公布北京市地下水科普中心等50家《2023年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名單。公布名單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是新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主辦並管理的文物保護專業機構,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下,文研院以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修復和培訓為主要職責,以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交叉融合為基本特色,主要研究領域涵蓋文物保護科技、古代建築及岩土遺址保護、文物保護規劃以及博物館、水下考古等多個學科...
他的遺傳多樣性將會在未來緩慢喪失;從基因組水平進一步確證了地山雀是“山雀”而非“鴉”,並發現其基因組中與能量代謝相關的基因家族發生了擴張、與免疫和嗅覺相關的基因家族發生了收縮以及與低氧反應和骨骼發育相關的基因經歷了正向選擇和不同程度的快速進化,揭示了地山雀為適應青藏高原的特殊環境,產生了基本的生存...
前身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0月創立的“福建省立科學館”,1949年8月更名“福建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4月整合組建為“福建省博物館”,2002年10月1日新館落成並更為今名。 福建博物院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15年獲最具創新力博物館,是集主展館、積翠園藝術館、自然館、福文化專題館於一體的綜合性...
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 國家衛星海洋套用中心 海洋減災中心 海洋諮詢中心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海島研究中心 第一海洋研究所 第二海洋研究所 第三海洋研究所 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國-...
可以對陶俑、青銅器、石器等文物進行科學的修復與保護和相關的研究工作;可進行秦俑坑乃至秦陵周邊地區進行環境監測以及文物環境質量評估等研究工作。可承擔文物、遺址及其環境的微生物指標調查,篩選適合於文物及遺址的霉害防治藥劑及方法,實施文物及考古現場的黴菌防治。2014年于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設立青州工作站。文物...
國家重點實驗室: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荒漠-綠洲生態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鹽鹼地生物資源與評價利用(西北內陸鹽鹼地)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海外研發機構:中國科學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 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新疆乾旱區水循環與水利用重點實驗室...
“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原名為國家國土資源科普基地。2021年8月16日,自然資源部、科學技術部發布通知,將國家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更名為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2023年12月26日,自然資源部和科學技術部發布關於公布2023年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名單的通知。更名通知 自然資源部 科學技術部關於將國家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更名為...
---(八)開展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環境監測和海域開發使用等方面的科學技術研究和有關的國際合作。---(九)承擔全國海洋環境監測和海洋環境保護等人員的業務培訓任務。---(十)承擔國家海洋局交辦的其他任務。科研成果 出版《中國近海赤潮生物圖譜——簡本》出版《中國典型海域赤潮災害發生規律》出版《赤潮災害衛星遙感...
根據2019年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有在職職工444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高級職稱117人、博士130人。截至2018年10月,研究所有3位專家入選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4位入選青年拔尖人才、2位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14位專家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享受政府特貼專家14人。
1998年,敦煌研究院獲國家文物局、國家建設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授予的“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10年,在巴西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4屆會議上,莫高窟被譽為“有效保護與可持續旅遊管理方法的典範”。2017年1月,敦煌研究院榮升國家一級博物館。2020年1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
配置IBM模組化刀片伺服器、格線高性能計算環境、UNIX/NT工作站,以及ORACLE資料庫管理系統,ARC GIS、PCI、Erdas、Envi、Gamma等空間信息處理軟體。館藏資源 截至2015年2月,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圖書館藏書5萬多冊。其中館藏圖書19886冊(中文圖書7191種,11124冊;英文圖書2515種,3337冊;少數文種1654種,2089本,...
1993年由國家教委批准在華東師範大學成立了“城市與環境考古遙感開放研究實驗室”, 曾先後在長江下游、絲綢之路、金長城、中原大地等地進行遙感考古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利用遙感技術與考古部門相結合,在考古遺址航空攝影測量、航空影像古文化遺蹟解釋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套用和實驗研究。中國社會科學...
石質文物病害分類及圖示規範等課題已於2007年底通過國家文物局有關專家的結題審核;中日合作唐陵石刻保護修復工作,也基本完成了石刻環境整治、地基加固、補配修復及部分問題嚴重石刻的保護處理等野外實施工作,並正在戶外大型石質文物的計算機掃描、三維有限元模型研究、地基及裂隙監測及穩定性評估方法上進行研究。
僅“九五”期間就獲得國家獎12項(技術發明獎3項,自然科學獎4項,科技進步獎5項),所涉及的學科方向包括鋼鐵材料、高溫合金、鈦合金、納米材料和技術、特殊環境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材料的結構、性能與表征、材料新工藝等。其中,“五次對稱性及Ti-Ni準晶相的發現與研究”突破了傳統晶體學理論認識,獲國家自然...
曾從事遺傳學、作物育種學方面研究,70年代後期開始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及自然資源管理領域研究與教學工作,是我國第一個環境經濟學專業建設主要籌建人之一。 已指導畢業碩士研究生15人,博士研究生11人,在讀博士生7人。賈衛列 曾就讀於杭州大學、北京大學,先後就職於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
2012年9月,昆明市博物館館,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單位。2013年6月,被昆明市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局評為“迎南博保穩定”先進集體。2021年9日月26日,昆明市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展藏環境監測預警平台”項目獲得第七屆全國十佳文博技術產品及服務優秀獎。2024...
在對地觀測及地球環境監測、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天文探測、空間環境探測、套用新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價值的科學與套用成果。根據2017年11月中心官網顯示,中心(總體部)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6項,三等獎8項...
在大致相同的社會和政策環境之中,總有一些地方能夠不同凡響、有所作為,產生實質性的教育變革。這不僅增強了人們改革的信心,也促使我們去認識教育改革的動力機制,去關注如何改變教育,或者說,教育改革是怎樣發生的?作為一種初步的探索,希望本書的案例和討論能夠引起大家的關注,繼續推動我國教育體制和機制的改革,...
國家重點實驗室: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共建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雲南省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重點實驗室:雲南省畜禽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雲南省動物生殖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所屬聯合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英國安東格里亞大學生態學與環境保護中心、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香港...
2018年,國家博物館進行工作格局重塑、流程再造和組織重構,在原文物科技保護部與藝術品鑑定中心科技檢測室的基礎上組建文保院,使我館文物保護工作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新組建的文保院擁有30餘名理論基礎紮實、實踐經驗豐富的文物修復師,下設環境監測研究所、藏品檢測與分析研究所、器物修復研究所、金屬器物修復研究所...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計畫用3到4年的時間全面掌握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布、特徵、保存現狀、環境狀況等情況,建立國家不可移動文物總目錄,為系統廓清中國文物資源家底、準確判斷文物保護形勢、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提供依據。此次普查從2023年11月開始,到2026年6月結束,分三個階段進行。截至2024年11月5日,河北省新...
並論證其環境影響;在國際上首次論證了氣溶膠碳酸鹽碳同位素的示蹤作用,定量估算了沙塵碳酸鹽的環境效應;深入研究了西安大氣細粒子的污染特徵與成因,為省市部門制定污染控制對策提供支持;在中國國內首次建立博物館空氣污染研究體系,系統開展了秦兵馬俑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館等的室內大氣污染特徵與控制對策研究;建立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