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2022年5月16日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辦公廳、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檔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是2022年5月16日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辦公廳、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
  • 頒布時間:2022年5月16日 
  • 發布單位: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辦公廳、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 
全文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進一步加強廣西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結合我區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4·27”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1+1+4+3+N”目標任務體系,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能力建設,紮實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持續加大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力度,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與機制,提高公眾主動保護與參與意識,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二)工作原則
——尊重自然,保護優先。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切實把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減輕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保障生態安全。
——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堅持科學規劃,按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及保護需求,分階段實施。以就地保護為主,搶救性遷地保護為輔,確保最重要、最瀕危的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得到優先保護。
——持續利用,惠益共享。堅持科學合理、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獲取和利用生物遺傳資源應當遵循保護優先、事先知情同意、公平分享惠益的原則,分享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的效益。
——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堅持政府主導,統籌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係。鼓勵全社會參與,提高社會各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自覺性和參與度,共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的發展。
(三)總體目標
到2025年,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和國家戰略區域的本底調查與評估,構建廣西生物多樣性監測網路和相對穩定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面積的9%左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2.6%,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3%左右,濕地保護率達到33%,自然海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植物物種數保護率分別達到90%和89.4%,珠江水系西江流域(廣西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有所改善,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藏量穩步提升,初步形成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機制,基本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制度、標準和監測體系。
到2035年,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制度、標準和監測體系,形成統一有序的廣西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廣西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質量狀況位居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保持在62.6%以上,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5%,濕地保護率達到34%,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0%以上,典型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珠江水系西江流域(廣西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顯著改善,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可持續利用機制全面建立,保護生物多樣性成為公民自覺行動,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綠色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努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
二、加快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
(四)加快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治建設。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監管制度,研究推進野生動植物、漁業、濕地、自然保護地、森林、藥用植物資源、農業種質資源、外來物種入侵防控、生物遺傳資源及其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等領域地方性法規、政策措施的制定修訂工作。
(五)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相關領域中長期規劃。加強物種資源保護和能力建設,提出廣西生物物種和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對策,修編並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畫》。各級政府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本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中,並將規劃實施成效納入工作考核。各地可結合實際制定修訂本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畫或實施方案,明確職責分工。
(六)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及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建立多元化海洋生態保護補償、長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以及自然保護地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健全生物多樣性損害鑑定評估方法和工作機制,完善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制度。探索建立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灣休養生息,加大非法捕撈懲罰力度和魚類資源保護宣傳力度。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落實有關從事種源進口等的個人或企業財稅政策。
三、持續最佳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
(七)積極開展就地保護。合理布局建設物種保護空間體系,重點加強珍稀瀕危動植物、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保護,明確重點保護對象及其受威脅程度,對其棲息生境實施不同保護措施。最佳化自然保護地邊界範圍和功能分區,實現對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持續推進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加強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保護監管。科學建設促進物種遷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態廊道。構建以海岸帶、海島鏈和自然保護地為支撐的“一帶一鏈多點”海洋生態安全格局。
(八)完善遷地保護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治區級林業、農業、中醫藥、海洋動植物種質資源保存庫(場、區、圃)。建立自治區、市、縣三級聯動的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體系,推進陸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標準化建設。對珍稀瀕危和社會關注度高的白頭葉猴、東黑冠長臂猿、鱷蜥、金花茶、資源冷杉、蘭科植物等陸生野生動植物,推進專項救護繁育研究和技術攻關,建立人工繁育種群。制定陸生野生動物野化放歸管理制度和技術規程,規範野外放生行為。加強對中華白海豚、布氏鯨、中華鱟等海洋生物保護。全面開展全區種質資源普查,建立廣西種質資源保存、監測、評價和利用體系。
(九)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統籌考慮生態系統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可持續性,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推進廣西四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並監督實施,編制並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和修復力度,提升拓展森林固碳增匯能力。加強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促進草原休養生息,提升草原生態系統穩定性。著力構建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協調推進紅樹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蹟、自然景觀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稀缺藥用植物、重要農業野生植物和極小種群保護,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復原力。
四、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
(十)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完善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技術標準體系,統籌銜接自然資源基礎調查和各類專項調查監測工作,逐步推進桂北南嶺山地、桂西黔南石灰岩山地(廣西區域)、大瑤山山區、北部灣濱海地區(廣西範圍)和邊境地區等重點區域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資源、重要遺傳資源調查與監測,開展候鳥重要遷徙通道和停歇地調查與評估,啟動洞穴、天坑等特殊生境和海島生物多樣性、中醫藥資源、外來入侵物種等專項調查,建立定期調查監測制度,編制各類生物名錄和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指示物種清單。開展國家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及森林生態價值評估工作,開展草原基況監測、生態評價和動態監測等工作。建立廣西農作物和畜禽、水產、林草植物、藥用植物、菌種等種質資源和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及共享平台。推進廣西近岸海域生物多樣性的長期監測,開展重點海洋生物物種生態狀況及遺傳資源調查,建立健全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網路體系。
(十一)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監測信息雲平台。加大生態系統和重點生物類群監測設施建設力度,加快衛星遙感和無人機航空遙感技術套用,促進自然保育、巡護和監測的信息化、智慧型化,推進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地“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路體系建設。依託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台,有效銜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整合各級各類生物物種、遺傳資源資料庫和信息系統,搭建廣西生物多樣性大數據平台和數據中心,實現數據共享。建立生物多樣性預警技術體系和應急回響機制,實現長期動態監控。
(十二)完善生物多樣性評估體系。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成效、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物種資源經濟價值等評估標準體系。開展廣西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每5年發布一次生物多樣性綜合評估報告。依據國家關於生物多樣性評價方式、內容、程式等,開展大型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外來物種入侵、生物技術套用、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等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評價,提出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策略。
五、著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十三)依法加強生物技術環境安全監測管理。嚴格落實生物安全法,建立生物安全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自治區、市、縣三級生物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建立自治區生物安全專家庫,健全生物安全預警監測和風險評估制度。完善監測信息報告系統,制定風險防控計畫和生物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建立生物安全培訓、跟蹤檢查、定期報告等工作制度,強化過程管理,保障生物安全。
(十四)建立健全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監管制度。積極推進生物遺傳資源及其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制定自治區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建立健全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利用、進出境審批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強化生物遺傳資源對外提供和合作研究利用的監督管理。
(十五)持續提升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管理水平。完善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廳際協調機制,統籌協調解決外來入侵物種防控重大問題。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摸清全區外來入侵物種種類數量、分布範圍、危害程度等情況。加強重點區域外來入侵物種的調查、監測、預警、控制、評估、清除、生態修復等工作。完善外來物種入侵防範體系,加強外來物種引入審批管理,強化入侵物種邊境、口岸防控,重點加強入境貨物、運輸工具以及非貿途徑商品監管。在重點保護區域合理布設監測站(點),逐步構建廣西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預警網路。加強海洋運輸壓載水監管,加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進一步強化對紅樹林有害生物入侵嚴重區域的監測,建立多部門聯動防控機制。
六、創新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機制
(十六)加強生物資源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究。引導、支持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新作物、新品種、新品系、新遺傳材料和作物病蟲害的調查研究。組織開展種業科技攻關,支持種質資源品種改良生物技術的研發與套用示範,促進環保、農業、醫療、工業等領域生物資源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支持開展廣西區域特色生物資源的調查、保護與綜合利用技術研究。
(十七)規範生物多樣性友好型經營活動。引導規範利用生物資源,發展野生生物資源人工繁育培育利用、生物質轉化利用、農作物和森林草原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綠色產業。落實國家關於自然保護地控制區經營性項目特許經營管理的相關政策規定,鼓勵原住居民參與特許經營活動,在適當區域開展自然教育、生態旅遊和康養等活動,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生態產品體系。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建設完善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服務功能。
七、加大執法和監督檢查力度
(十八)全面開展執法監督檢查。建立重要保護物種棲息地生態破壞定期遙感監測機制,將危害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行為和整治情況納入自治區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大力查處涉自然保護地違法違規行為,重點排查自然保護地內非法採礦、探礦、房地產開發、風(光)電開發、挖砂採石,以及核心保護區內水電、旅遊開發建設等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活動,嚴肅查處危害生物多樣性行為。持續開展護海執法行動,清理取締各種非法利用和破壞水生生物資源及其生態環境的行為。加強部門協作,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對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和重要生物物種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十九)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考核指標體系,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及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對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實行終身追責。
八、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
(二十)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發揮廣西區位優勢,切實履行我國參加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濕地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等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國際條約。加強與東協國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交流合作,積極推進融入國際社會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在生物多樣性領域拓展國際友好交流與務實合作空間。
(二十一)加強多元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夥伴關係。發揮中國—東協環境合作論壇、中國—東協環保合作示範平台、“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台廣西分平台、中國—東協國際環保展等平台作用,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雙多邊對話交流與合作,促進知識、信息與成果的共享。
九、全面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眾參與
(二十二)加強宣傳教育。利用“世界環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野生動植物宣傳月”、“世界濕地日”、“世界海洋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在新聞媒體和網路平台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益宣傳,推動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等科普宣教平台建設,推出一批具有鮮明教育警示意義和激勵作用的陳列展覽,引導各級黨委和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公眾自覺主動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二十三)完善社會參與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激勵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諮詢服務和法律援助等活動。完善違法活動舉報機制,暢通舉報渠道,鼓勵公民和社會組織積極舉報濫捕濫伐、非法交易、污染環境等導致生物多樣性受損的違法行為,支持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機制,強化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司法保障。
十、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保障措施
(二十四)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各級各部門要加強信息交流和行動協調,強化統一監管,建立多部門聯合的生態保護協調機制,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協同增效。認真履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職能,將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工作納入績效考評內容,實行目標責任制,加強協調配合,推動工作落實。
(二十五)完善資金保障制度。落實廣西生態環境領域自治區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根據各級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狀況,加強財政資源統籌,通過現有資金渠道加大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研究建立市場化、社會化投融資機制,多渠道、多領域籌集保護資金。
(二十六)強化科技與人才支撐。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支持、組織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領域基礎科學和套用技術研究,支持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的集成套用示範,推動生物多樣性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加強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支持相關創新平台建設。加強國際國內的科技合作,強化與東協國家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