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近年來,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農民增收實現“十二連快”,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省農業發展面臨許多矛盾和挑戰,農業比較效益偏低,主要農產品價格高於國際市場,農業生產成本不斷攀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創新的發展優勢。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國辦發〔2015〕59號)精神,緊密結合江蘇實際,現就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
  • 發布單位:江蘇省人民政府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途徑,作為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台階的工作主線,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以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以穩糧增收為中心任務,以提質增效為主攻方向,以改革創新為發展動力,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提高農業物質裝備和技術水平,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建設高集約度、高附加值、高外向性的現代農業產業,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江蘇特點的農業現代化路子,為建成“強富美高”新江蘇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一是堅守糧食安全底線。堅持把穩定糧食生產作為前提,把提升糧食產能作為根本,守住耕地紅線不動搖,做到面積不減、質量不降、用途不改,構築牢固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確保江蘇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二是注重提質增效。綜合考慮產業基礎、區域優勢、資源稟賦等因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改進品種、提升質量、創建品牌”為抓手,培育壯大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業,增加市場緊缺和適銷對路農產品生產,把產品結構調優、調高、調安全,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要,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三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注重發揮農業的生活、生態和文化傳承功能,全力推進農業資源保護、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推廣種養結合、農牧結合、生態養殖等循環模式,促進農業資源永續利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四是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在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基礎上,尊重農民經營自主權,尊重農民意願,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保護和調動農民積極性。
(三)目標任務。到202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積極進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比較效益穩步提高,農業增加值達到4400億元左右;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比不斷縮小;農業物質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0%以上,建成一批水平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園區,培育一批領軍型農業龍頭企業;農業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穩步提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面積占比達到85%,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到2030年,調結構轉方式取得顯著成效。產品優質安全,資源利用高效,產地環境良好,產業有機融合,農業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
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四)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進一步加強對水田、城郊蔬菜地和高標準農田等優質耕地資源的保護。堅持數量質量並重,認真貫徹《江蘇省耕地質量管理條例》,建立完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全面開展補充耕地質量評定,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行動,以高標準農田工程建成區、占補平衡補充耕地項目區、耕地質量問題突出區為重點,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養分平衡、控污修復為主要內容,採用工程、生物、農藝等綜合措施,加快推進耕地質量提升示範區建設,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和補充耕地快速培肥試點,著力提升耕地內在質量。
(五)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認真落實土地出讓金、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農業重點工程建設資金等用於農田基本建設各項政策,積極整合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等項目,統籌使用資金,集中力量開展土地平整、農田水利、土壤改良、機耕道路、配套電網林網等建設,統一上圖入庫,到2020年,建成高標準農田4200萬畝以上,占耕地面積比重達到60%。探索建立有效機制,引入市場競爭,建立“以補代投、以補促建”的投資模式,鼓勵金融機構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按照“誰受益、誰管護”原則,明確責任主體,建立獎懲機制,落實管護措施。
(六)積極推進糧食生產基地建設。深入實施糧食“豐產增儲”行動計畫,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結合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以糧食高產增效創建、稻麥科技綜合示範、豐糧科技工程、淮北地區“旱改水”等項目為載體,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優先建設蘇中、蘇北等水稻、小麥主產區,建成一批優質高效糧食規模化產業基地,將口糧生產能力落實到田塊地頭。加大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推動涉農項目資金向糧食主產區傾斜、向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傾斜。引導企業等社會經營主體積極參與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發展產前、產中、產後等環節的生產和流通服務。加強糧食烘乾、倉儲設施建設。
三、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
(七)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遵循最佳化布局、穩定產能、提高單產的原則,立足向糧食節本增效和糧田服務經營要效益,大力推廣套用優質品種,提升優質糧食品種覆蓋率。按照節種、節水、節肥、節藥的要求,加快推廣一批省工節本生產技術,因地制宜推廣一批糧經輪作、種養結合、特糧特經多元多熟等高效輪作、間套種生產模式。加快推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和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過延伸產業鏈、擴大種植規模,提升糧食種植效益。統籌推進蔬菜優勢產區和城郊“菜籃子”工程永久蔬菜基地建設,加快淮北設施蔬菜改造升級,重點發展城郊葉菜,促進蔬菜均衡供應,提高蔬菜產業效益。鞏固觀賞苗木優勢地位,擴大盆栽花卉、切花切葉、花壇植物與草坪草種植,穩步發展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生產基地,推進產業布局向優勢區域集聚。加快淮北老果園改造,大力發展蘇南、沿海應時鮮果,著力培育草莓、梨和水蜜桃三大優勢果品,適宜地區發展枇杷、櫻桃、石榴等特色果品。
(八)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實施畜牧業提質增效行動,發揮市場調節、項目推動和環境整治等綜合作用,逐步壓縮散養戶、小規模養殖比重,加快發展專業化畜禽養殖和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擴大適度規模經營,最佳化規模養殖結構,力爭到2020年畜牧規模養殖比重達到90%,其中生豬大中型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0%。統籌推進糧改飼,擴大利用農作物秸稈和非常規飼料資源,加快發展肉羊產業,擴大奶牛規模經營,最佳化畜產品供給結構。深入開展畜牧生態健康養殖示範創建,著力提升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發展適應消費升級和加工出口需要的特色畜禽產品。立足地方資源優勢,最佳化區域布局,積極打造沿海灘涂土壤改良區的豬禽規模養殖帶、西北部丘陵山區的牛羊規模養殖帶、平原水網地區農田輪耕與“網際網路 定製”結合的特色畜禽養殖帶,以及沿海臨江港口輻射兼外向與儲備一體的優質畜禽養殖帶等。
(九)加快發展特色水產業。按照“良種化、設施化、信息化、生態化”要求,圍繞提質增效、穩量增收的目標,以外海捕撈、近海養殖、水產種苗為重點,加快推動漁業產業轉型升級。在穩定“菜籃子”水產品生產基礎上,鼓勵發展河蟹、青蝦、小龍蝦等經濟效益高、產業鏈條長、競爭能力強的特色水產品種,著力做強一批優勢主導產業。大力推進池塘標準化改造,用5年時間完成全省百畝以上連片養殖池塘的標準化改造。積極實施漁船漁港升級改造工程,力爭到2020年更新改造800艘海洋捕撈漁船,鋼質標準化漁船達到90%以上。科學規劃漁港布局,合理利用岸線資源,建設一批中心漁港、一級漁港,實現所有漁船都能進港安全避風。全面推廣套用物聯網、水體淨化等技術,建設一批標準化、集約化、信息化、專業化的規模養殖基地。總結推廣工業化循環水養殖試點經驗,提升池塘生態設施養殖水平。大力實施漁業“走出去”戰略,利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推動遠洋漁業和外向型漁業發展壯大。
(十)積極發展林木種苗業。大力開展林木種質資源調查與收集,建成一批重點種質資源保存庫,加強優良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加強林木種苗新技術、新品種自主創新和產業化套用能力建設,推動林木種苗產業轉型升級。鼓勵建設生產規模化、設備現代化、質量標準化的種苗生產基地,積極推廣苗木生產與生態觀光為一體的發展新模式。扶持林木良種生產、良種選育推廣、種苗質量監管及信息平台建設。積極引導種苗產地、企業及農戶使用“網際網路 種苗”等電子銷售模式。
(十一)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業。結合城鄉一體化和美麗鄉村建設,依託農耕文化、自然生態、民風民俗等優勢資源,研究制定促進鄉村旅遊和休閒觀光農業發展規劃,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促進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功能多元的鄉村旅遊新業態。實施休閒觀光農業提升工程,積極開發特色產品和精品線路,加強休閒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森林旅遊和休閒漁業。支持農事節慶活動,加強傳統鄉村風貌保護,加大區域性示範點、精品景點、最美休閒鄉村推介力度,扶持建設一批鄉村旅遊特色鎮村和省級休閒觀光農業示範村,打造一批星級休閒觀光農業示範企業,提升全省休閒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業發展水平。
四、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
(十二)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和國家級農業產業示範基地為載體,重點支持園區基礎設施、科技研發、產品檢驗檢測和信息網等公共服務建設,引導產業向園區集聚、企業向園區集中、生產要素向園區流動。深入開展主食加工提升行動,推動產業聯盟發展,傳承發展“老字號”主食加工企業。鼓勵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裝備改造升級,積極開展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減少農產品產後損失。大力發展一村一品、村企互動的產銷對接模式,推進原料生產、加工物流、市場行銷等三產融合發展。
(十三)積極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業態。加強全國性和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和集散地市場建設,完善農產品烘乾、預冷、儲存、配送等設施建設和配套功能,加快發展冷鏈物流,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研究制定實施農產品上網行銷扶持政策,支持農產品行銷網站、APP、地方特產館、網店、微信、微博等網路行銷平台做大做強,促進全省農產品上網行銷加速發展。扶持建設地方特色特產館,重點打造蘇寧易購中華特色館?江蘇館等省級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組織發動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入館開展網上銷售,擴大農產品網上影響力,樹立江蘇農產品電商品牌。積極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技能培訓,重點面向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開展網路行銷技能培訓,改進培訓方式,提升培訓效果,壯大農產品網路行銷隊伍,提高市場主體網路行銷技能。充分發揮各類涉農展會、商務活動的作用,鼓勵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參加各類展銷活動,加大農產品促銷扶持力度,提升江蘇農業品牌市場占有率。
(十四)扶持發展外向性農業。加大出口農產品示範基地建設力度,建設一批開放型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和進口農產品集散中心,打造一批跨境電子商務平台,組織參加境外專業展會,拓寬出口渠道,助推農產品出口。探索“抓兩頭帶中間”全產業鏈“走出去”模式,重點引導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流通業、農機裝備業、農資企業等五大行業向外發展。引導企業與科研院所抱團出海,重點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一批農業科技示範園、產業集聚區與大宗農產品原料生產加工基地。強化外向型農業示範區、蘇台農業合作園區建設,發揮江蘇農業國際合作洽談會品牌效應,規劃建設一批國際農業合作示範區,引導外商資本投資江蘇農業。建立一批國外科技成果試驗示範區,開展境外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的引進、試驗示範與推廣套用。
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十五)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工程,立足建立教育培訓、規範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育機制,強化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能力建設,健全完善常態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提升一批有農業經驗、有勞動力的“老農”,吸引一批有鄉愁情結和返鄉創業意願的“新農”,引進一批有學歷、能創新的“知農”,培育一支愛農業、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到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達到50%。組織實施智慧型農場主培訓三年行動計畫,規範家庭農場認定登記,深入推進示範家庭農場創建和項目獎補,積極發展壯大家庭農場。開展農民合作社規範化建設整體推進縣行動,建立省市縣三級示範社聯創機制,加強同行業橫向聯合、產業鏈縱向聯結,組建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推進合作社聯合發展。深入實施農業龍頭企業運行質量提升行動,創新政策扶持激勵機制,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集成發展,加快培育一批領軍型、旗艦型農業龍頭企業。強化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農業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
(十六)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2016年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加強土地流轉服務,完善信息發布、地區綜合指導價、收益市場化調節機制、流轉契約備案和登記等制度,規範土地流轉交易行為,依法維護土地流轉雙方合法權益。在堅持農地農用和堅決防止“非農化”的前提下,鼓勵和引導農民通過互換並地、統一連片整理、流轉交易或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方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水平。因地制宜研究確定本地區土地規模經營的適宜標準,重點扶持100畝至300畝的適度規模經營,保障普通農戶從農業規模經營中真正受益。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監管和風險防範,探索建立資格審查、項目監管和定期督查機制。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和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支持農村改革試驗區穩妥推進農戶承包地有償退出試點,引導非農就業收入穩定、長期在城鎮居住生活的農戶自願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
(十七)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方式。強化基層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在鞏固“五有”鄉鎮農技推廣綜合服務中心、鄉鎮畜牧獸醫站建設成果基礎上,加強農經服務平台和區域綜合性為農服務平台建設。採取政府訂購、定向委託等方式,引導經營性服務組織參與公益性服務,抓好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試點,積極推廣合作式、託管式、訂單式等服務形式,鼓勵以縣為單位開展示範創建活動。大力培育經營性服務組織,引導農民合作社、農業服務企業等發展良種繁育、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糞污集中處理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發展種養大戶示範輻射式服務、村集體統一經營服務、合作社內聯外接服務、農業龍頭企業契約制服務等,積極推廣聯耕聯種、託管代種等不改變承包關係且保證有人種田的託管服務模式。探索利用財政資金撬動金融支農方式,推動農業保險由保成本向保產量、保收入和保市場價值轉變,探索開發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保險產品。
六、強化農業物質裝備和科技支撐
(十八)加快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深入推進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完善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激勵機制,提高農業科研人員創新動力。發揮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載體作用,以農業重大科技需求為導向,與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相銜接,跨學科、跨部門、跨領域集聚科技資源,培育壯大6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團隊,建立1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加強部省級重點實驗室、農業科學觀測試驗站、農業科技創新工程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建成一批技術力量強、創新成果多、帶動作用大的現代農業科技綜合示範基地。圍繞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科技需求,突出種源農業、生物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信息農業等重點領域,強化實用技術集成創新,儘快形成一批“蘇”字頭農業自主創新成果。試點建設江蘇省農業科技服務雲平台,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實施農業“三新”工程和農業重大技術推廣計畫,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加快農業科技進村入戶。
(十九)深化現代種業體制改革。確立種業企業市場主體地位,督促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全面完成與所辦種業企業徹底脫鉤,推進種子企業兼併重組,扶持做強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種子企業。實施種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行動,調整最佳化種業項目扶持機制,重點支持種業企業建設現代化育種平台,推動種業人才和科技創新資源加快向企業流動,提升商業化育種能力。深入推進種業領域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權益分享、轉移轉化和科研人員分類管理機制。堅持基礎性研究與商業化育種合理分工,推動種業企業與科研單位開展人才、技術、成果等多層次交流合作,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種業創新體系,加快選育一批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綜合性狀突出的新品種。加強依法治種能力建設,加快管理職能轉變,清理規範涉種行政許可和審批備案事項,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推進品種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以種性安全為重點的品種評價體系,促進品種推廣更新。加強優勢繁制種基地建設,切實保障優質良種生產和供應能力。加強國家種質資源體系和品種區域試驗體系建設,加大農業種質遺傳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力度,完善植物品種資料庫。深入開展種子市場檢查,嚴厲打擊制假售假等違法行為,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種子市場體系。
(二十)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加強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省推進示範省建設,主攻薄弱環節,加強農機科技創新,促進工程、生物、信息、環境等技術集成套用,推動農機由普及向提升水平轉變。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加大水稻集中育秧機插、小麥機械播種開溝、油菜機栽機收、高效機械植保、秸稈機械還田等推進力度,加快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步伐,到2020年,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全省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85%以上。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積極探索農機報廢更新、農機政策性保險、農機金融租賃等惠農政策,不斷完善農機化政策扶持體系。扶持農機合作社建設,積極開展聯耕聯種、全託管等一條龍服務,促進服務專業化、市場化、品牌化,不斷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
(二十一)發展農業信息化。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農業物聯網技術研究套用產學研協作機制,研發一批實用信息技術和產品,推廣一批成熟可複製的農業物聯網套用模式,加快推進設施園藝、畜禽水產養殖、質量安全追溯等領域物聯網技術示範套用。加強信息資源建設,建立農業信息採集、分析、發布機制,完善農業網站、12316“三農”熱線及惠農簡訊平台功能,提升農業信息服務水平。推進農業大數據套用,加快建立國家涉農大數據省級分中心,開展農作物品種、病蟲草害防治、作物栽培技術、畜禽養殖技術、休閒觀光農業等農業實用資料庫建設。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加強資源整合力度,重點強化村級站農業公益、便民生活、電子商務、培訓體驗服務,切實增強服務能力。加強地理信息系統推廣套用,為農作物估產、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生產潛力預測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撐。扶持建設一批農業信息化示範基地,帶動全省農業信息化全面發展。
(二十二)提升農業生產設施化。按照均衡供應、優質安全的要求,發展多樣化的農業生產設施裝備,走集約化優質生產發展道路。加大老舊簡陋棚室改造力度,重點發展蘇式日光溫室、標準鋼架大棚及遮陽網、防蟲網、噴滴灌“兩網一灌”設施。積極推廣殺蟲燈、粘蟲色板、水肥一體化與設施內環境物聯網調控等節本增效新設備。在“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重點果蔬基地加強集約化育苗、氣調冷庫、小型冷藏、分揀分級包裝等生產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挖掘全產業鏈增產增效潛力,提高農產品價值。加快推進養殖場設施裝備升級,在大中型規模畜禽養殖場普及自動化養殖設施裝備,重點推廣蛋雞層疊式籠養設備、自動餵料和飲水設備、自動集蛋和集中擠奶設備、自動清糞設備以及遠程視頻監控系統等,在有條件的養殖場推廣套用智慧型化環境控制系統和智慧型化母豬群養管理系統等設施裝備。有條件的地區,要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依託,積極發展植物工廠,用現代物質裝備改造農業,用先進科學技術提升農業,逐步實現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的現代化。
七、推動發展綠色農業
(二十三)大力發展節水農業。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以大中型灌區為重點,逐步建立農業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完善農田灌排設施,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擴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大力實施農業節水減排行動,因地制宜研究推廣農業灌溉工程節水模式,大力發展管道灌溉、噴滴灌等高效節水設施。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合理調整農業水價,配套量水設施,逐步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機制和節水獎勵機制。大力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全面推進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運行管護機制創新,建立工程長效管護機制。
(二十四)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堅持化肥減量提效、農藥減量控害,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建立完善科學施肥管理和技術體系,積極探索有機肥資源養分利用的有效模式,支持規模化養殖企業利用畜禽糞便生產商品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生物有機肥,鼓勵和引導農民增施農家肥和有機類商品肥,減少化肥施用量。推行精準施藥和科學安全施藥,加強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監測預警,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廣套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降低農藥使用量,減少農藥污染,把劇毒農藥趕出江蘇。
(二十五)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以秸稈綜合利用示範縣創建為載體,大力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積極拓展秸稈能源化、原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等多種利用方式,加快發展多樣化秸稈收儲利用模式,通過開展按量補助,引導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發展,力爭到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探索開展區域性殘膜回收與綜合利用,鼓勵企業回收農藥包裝物、不可降解農膜等農業投入品,引導推廣使用可降解農膜地膜。支持規模畜禽養殖場開展糞便綜合利用,探索發展沼氣發酵、發酵床生態養殖和生物有機肥生產等畜禽糞污處理利用方式,加快建立畜禽糞污收集處理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十六)推動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立足種養平衡發展,綜合考慮環境承載能力,合理最佳化種植養殖規模,探索多種形式的種養結合、生態養殖模式,推動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生產方式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方式轉變,讓農業資源自我淨化,既為環境減負,又給生態增值。最佳化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從農業生產源頭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全過程,實現產業間的種養平衡、資源循環發展和有機耦合,形成農業產業鏈的循環、持續發展。根據土地承載能力和農業廢棄物消納半徑,合理確定養殖規模,配套建設有機肥生產設施,大力培育農牧結合的複合型家庭農場、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和產業園區,積極發展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促進農牧結合、循環發展。
八、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
(二十七)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始終把農業標準化作為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關鍵舉措,加快建立貫穿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的農業標準體系。制定推廣一批簡明易懂的標準化生產技術操作手冊,通過職業農民培訓、陽光工程等各類活動,扶持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率先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規範生產行為,實現生產設施、過程和產品標準化。加大園藝標準園、畜牧生態健康養殖示範場和高產增效創建萬畝示範區等標準化示範創建力度,積極集成推廣高效生產技術,不斷提高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程度。
(二十八)積極培育農產品品牌。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突出關鍵環節,落實政策措施,切實提升農產品質量,全力打造優質、安全、健康的農產品品牌。積極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加強認證後的跟蹤管理。鼓勵不同市場主體依託地域特色、歷史淵源、文化內涵,採取申報農產品地理標誌、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等手段,保護、挖掘和提高品牌效應,聯合培育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加大農業品牌推介和社會宣傳力度,藉助現代行銷方式增強品牌市場競爭力。引導品牌主體強化自律意識,加強品牌質量保證體系與誠信體系建設,依法經營品牌,自覺維護品牌形象。發揮有關行業協會作用,加強行業自律,規範企業行為,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
(二十九)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依法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監管,打擊各類非法添加行為。強化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健全完善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探索建立產地證明和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實行農產品質量全程監管。加強農業執法監管能力建設,充實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改善農業綜合執法條件,全面推進“定對象、定人員、定任務,工作業績考核”三定一考的格線化監管模式,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管控。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依法監管,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監測力度,深入開展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加大違法違規行為打擊力度,全面消除安全隱患。
九、加強組織領導
(三十)推動責任落實。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提高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要性的認識,增強緊迫感和自覺性,強化主體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抓好統籌協調,切實把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要按照本意見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三十一)加強政策扶持。各地、各部門要加大財政支農投入,全面落實金融、稅收、土地等方面強農惠農政策,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現代農業。要最佳化投入方式,圍繞糧食產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產品加工、農業園區建設、農業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聚焦新型經營主體培育、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監管、動物疫病防控等重點環節,加大涉農資金項目整合力度,創新獎補扶持政策,形成財政支農合力。要深化農村金融改革,豐富農村金融主體,健全財政支持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財產權、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試點。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多檔次、高保障保險產品,提高保費補貼標準,提升風險保障水平。
(三十二)強化部門協作。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強化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工作的組織指導,密切跟蹤工作進展,及時總結推廣經驗。各級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要強化對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扶持。各級金融監管部門要積極落實金融支持政策。各級教育、科技、經信、國土、環保、水利、商務、質監、檢驗檢疫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落實好國務院和省政府出台的相應政策,並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抓好政策落地、工作落實,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