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快發展節水農業的實施方案

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節水農業的實施方案》,加快推進高效節水灌溉,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徹底扭轉農田“大水漫灌”現狀,實現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加快發展節水農業的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1年8月23日
  • 發布單位:河北省政府辦公廳
  • 發文字號:冀政辦字〔2021〕105號
全文,實施方案,

全文

實施方案提出,2021至2022年,在地下水超採區實施高效節水灌溉300萬畝,新增優質高效耐旱作物160萬畝,壓減地下水1.8億立方米。2023至2025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1100萬畝以上,新增優質高效耐旱作物240萬畝,壓減地下水6.6億立方米以上。到“十四五”末,全省高效節水灌溉總規模達到2070萬畝以上,在地下水超採區實現高效節水灌溉全覆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68以上,居全國前列,形成與水資源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分類推進節水灌溉。在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種植區,以規模經營主體、託管服務組織為依託,大力發展淺埋滴灌,到2022年發展250萬畝,壓減地下水1.5億立方米,到2025年新增850萬畝,新增壓減地下水5.1億立方米以上。在蔬菜種植區,設施蔬菜重點實施膜下滴灌,露地蔬菜重點實施滴灌、微噴灌,適度發展淋灌,到2022年發展25萬畝,壓減地下水0.15億立方米,到2025年新增125萬畝,新增壓減地下水0.75億立方米以上。在梨、桃、蘋果、葡萄等水果種植區,重點發展微噴灌和小管出流,適度發展膜下滴灌,到2022年推廣25萬畝,壓減地下水0.15億立方米,到2025年新增推廣125萬畝,新增壓減地下水0.75億立方米以上。
加快調整種植結構。在黑龍港地區,結合實施旱作雨養和季節性休耕,擴大苜蓿、高粱、穀子等優質高效耐旱作物種植,到2022年種植面積由100萬畝發展到260萬畝,到2025年發展到400萬畝。在山前平原區,糧食作物大力推廣節水專用品種,到2022年節水型優質強筋小麥由450萬畝發展到600萬畝,到2025年發展到900萬畝;蔬菜、水果重點發展節水設施栽培,種植面積穩定在70萬畝左右。在壩上地區,重點發展節水高效農業和農牧循環產業,壓減水澆地蔬菜、馬鈴薯等高耗水作物,擴種省水耐旱、適應性強的中藥材、燕麥、蕎麥等特色作物,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聚集區,每年壓減水澆地面積10萬畝,到2025年壓減50萬畝。在山區丘陵區,壓減蔬菜等高耗水作物,改種食用菌、中藥材等省水作物,每年改種5萬畝,到2025年改種25萬畝。到2022年,建立節水技術示範區200個、面積100萬畝;到2025年,建立節水技術示範區500個、面積300萬畝。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堅持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舉措,統籌中央和省市縣相關財政資金,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增加投入,聚焦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建設,創新補貼方式,健全投入機制,為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提供重要政策支撐。

實施方案

農業是用水大戶,農業節水對保護水資源、推動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具有重要作用。為加快推進高效節水灌溉,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徹底扭轉農田“大水漫灌”現狀,實現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充分認識重大意義
  河北是全國糧食主產省之一,也是“菜籃子”產品生產大省,小麥、玉米、蔬菜、水果等高耗水作物占比較大,農田灌溉用水占全省用水總量的60%以上。我省平原區成方連片小麥、玉米、蔬菜、水果等高耗水作物面積約1400萬畝,均位於地下水超采嚴重的黑龍港地區和山前平原區,是實施高效節水灌溉的重點。我省作為典型的資源型缺水省份,地下水超采嚴重,水資源緊缺嚴重製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展節水農業,加快調整種植結構,推進高效節水灌溉,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的具體行動,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區域安全至關重要。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深刻認識農業節水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擔負起地下水超采治理重任,統一思想,堅定信心,最佳化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機制,創新思路舉措,全力抓好節水農業工作,為全面打贏地下水超采治理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
  二、準確把握總體要求
  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圍繞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水位止降回升,堅持生態保護、永續發展,因地制宜、綜合施策,以水定種、以水定產,以水資源高效利用為目標,以結構節水、工程節水、農藝節水為路徑,以黑龍港地區、山前平原區和壩上地區為重點,聚焦小麥、玉米、蔬菜、水果等高耗水作物,著力最佳化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節水工作新局面。2021-2022年,在地下水超採區實施高效節水灌溉300萬畝,新增優質高效耐旱作物160萬畝,壓減地下水1.8億立方米。2023-2025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1100萬畝以上,新增優質高效耐旱作物240萬畝,壓減地下水6.6億立方米以上。到“十四五”末,全省高效節水灌溉總規模達到2070萬畝以上,在地下水超採區實現高效節水灌溉全覆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68以上,居全國前列,形成與水資源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為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三、分類推進節水灌溉
  淺埋滴灌、膜下滴灌、噴灌、小管出流等是我省農業生產實踐中探索出的最有效節水灌溉方式。實際工作中,要立足全省地形地貌多樣、氣候環境複雜、水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結合各地農田狀況、作物類別和種植習慣,因地制宜確定具體發展模式。在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種植區,以規模經營主體、託管服務組織為依託,大力發展節水節地、省時省工、成本較低和適於機械化作業的淺埋滴灌,實現穩糧與節水“雙贏”,到2022年發展250萬畝,壓減地下水1.5億立方米,到2025年新增850萬畝,新增壓減地下水5.1億立方米以上。在蔬菜種植區,設施蔬菜重點實施節水保墒、節肥增產、減病降害的膜下滴灌;露地蔬菜重點實施省工省肥的滴灌、微噴灌,適度發展淋灌,到2022年發展25萬畝,壓減地下水0.15億立方米,到2025年新增125萬畝,新增壓減地下水0.75億立方米以上。在梨、桃、蘋果、葡萄等水果種植區,重點發展不易堵塞、施肥方便、適應性強、操作簡便的微噴灌和小管出流,適度發展膜下滴灌,到2022年推廣25萬畝,壓減地下水0.15億立方米,到2025年新增推廣125萬畝,新增壓減地下水0.75億立方米以上。在棉花、中藥材、花生、甘薯等其他耐旱作物種植區,針對不同作物特點,鼓勵實施膜下滴灌、地膜覆蓋等節水技術措施,通過保護性耕作、深松耕、土壤改良,營造土壤水庫,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同時,在大中型灌區,開展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建設節水型、生態型灌區,到2025年恢復改善灌溉面積200萬畝以上。
  四、加快調整種植結構
  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堅持因水布局、以水定產,在穩定糧食生產基礎上,統籌考慮糧食安全與農業節水、投入成本與產出效益,培育引進抗旱高效作物品種,逐步壓減高耗水、低效益作物,調整最佳化品種結構,鞏固擴大農業節水成果。在黑龍港地區,結合實施旱作雨養和季節性休耕,擴大苜蓿、高粱、穀子等優質高效耐旱作物種植,到2022年種植面積由100萬畝發展到260萬畝,到2025年發展到400萬畝。在山前平原區,糧食作物,大力推廣節水專用品種,穩定面積、減少用水、提升品質,到2022年節水型優質強筋小麥由450萬畝發展到600萬畝,到2025年發展到900萬畝;蔬菜、水果,重點發展節水設施栽培,推廣高品質、省水特色品種及配套技術,種植面積穩定在70萬畝左右。在壩上地區,重點發展節水高效農業和農牧循環產業,壓減水澆地蔬菜、馬鈴薯等高耗水作物,擴種省水耐旱、適應性強的中藥材、燕麥、蕎麥等特色作物,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聚集區,每年壓減水澆地面積10萬畝,到2025年壓減50萬畝。在山區丘陵區,壓減蔬菜等高耗水作物,改種食用菌、中藥材等省水作物,提高綜合種植收益,每年改種5萬畝,到2025年改種25萬畝。全省在抓好種植結構調整的基礎上,同步推進良種良法配套,重點圍繞小麥、玉米、蔬菜、水果等作物,綜合運用工程、農藝和生物節水措施,集成推廣水肥一體、蓄水保墒、集雨補灌、限水栽培、測墒灌溉、地膜覆蓋等節水技術模式,開展節水技術套用示範。到2022年,建立節水技術示範區200個、面積100萬畝;到2025年,建立節水技術示範區500個、面積300萬畝。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堅持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舉措,統籌中央和省市縣相關財政資金,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增加投入,聚焦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建設,創新補貼方式,健全投入機制,為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提供重要政策支撐。各級財政加大投入力度。省有關部門密切關注國家政策動態,積極爭取更多中央資金;整合省級農業產業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鄉村振興等各類資金,集中用於農業節水灌溉,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向節水裝備和配套機具傾斜;市縣持續增加投入,將支持節水灌溉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省市縣按5∶3∶2比例(省財政直管縣按省縣5∶5比例)安排獎補資金。用足用好財政資金。針對不同高效節水灌溉方式,分年度明確實施任務、補貼標準。隨著規模擴大、實施成本降低、主體投入積極性提高,財政逐年降低補貼標準。小麥、玉米、蔬菜、果樹高效節水灌溉年度補貼標準相同,2022年每畝補貼200元,2023年每畝補貼150元,2024年每畝補貼100元,2025年每畝補貼50元。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發揮金融支農聯盟作用,利用與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銀行開發的“裕農通”“惠農通”“冀農擔”等平台,創新金融產品,開發更多適合農業高效節水灌溉的信貸項目,解決資金瓶頸制約。鼓勵供銷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加大資金投入,更新完善節水灌溉設施設備,提升農業節水灌溉綜合水平。
  六、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建立完善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適應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趨勢,借鑑外省先進經驗,推進節水設施生產企業、規模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全程參與高效節水灌溉,探索多種農業社會化服務形式。引導節水設備生產企業提供全鏈條服務。市縣要在政府購買服務和招投標設計中,注重企業服務能力,中標企業在銷售產品的同時,須建立專業化服務隊伍,設立服務網點,提供節水灌溉設施安裝、維護、使用等指導服務,負責節水管帶以舊換新、回收再利用;引導企業提高創新能力,研發節水效果好、操作簡便、適應性強的設施設備。發揮規模主體示範帶動作用。堅持政府引導、市場調節、多元並存、突出服務的原則,支持供銷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將高效節水灌溉納入託管服務範圍,培育一批懂技術、精管理、會操作的農田灌溉隊伍,確保節水設施設備高效使用。對從事高效節水灌溉託管服務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託管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優先安排相關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將節水設施覆蓋率作為評選省級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家庭農場示範場的重要條件,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參評。完善節水獎勵機制,根據節水量獎勵規模主體,農田水利投入重點向節水成效高的主體傾斜。建立節水灌溉技術推廣隊伍。有高效節水灌溉任務的縣(市、區)要充實人員力量,加強節水灌溉技術推廣,強化專業培訓,編制技術規範,全力搞好節水灌溉組織協調和技術服務。
  七、完善稅價管理機制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持續深化水價改革,加大農業用水經濟調節力度,利用價格槓桿倒逼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儘快普及,促進節水農業加速發展。深入推進水資源稅改革試點。按照國家水資源稅改革試點統一安排,落實差別化稅收政策,適時調整農業生產用水限額和農業超額用水稅額標準,發揮稅收調節作用。加快推進農業綜合水價改革。以縣級行政區域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為基礎,按照灌溉用水定額,把指標細化分解到用水主體,落實到具體水源,明確水權,實行總量控制。實行政府定價的大中型灌區,逐步提高用水價格;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價格的井灌區,嚴格落實定額管理、超用加價制度,使節水灌溉成為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的自覺行動。完善供水計量設施。建立農業灌溉用水信息管理系統,井灌區推行“一井(泵)一表、一戶一卡”,按水量收費;暫不具備安裝用水計量設施條件的,實行“以電折水”,按電量收費。大中型灌區渠首及乾支渠口門全部實現計量供水,新建、改擴建工程同步建設計量設施。發揮農民用水合作組織作用。引導基層黨組織和村集體經濟組織興辦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切實做好節水技術推廣、設施維護、水費徵收等工作。超額加價多徵收的水費通過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用於節水灌溉設施的管理和維護,實現“取之於農、用之於農”,總體上基本不增加農民負擔。
  八、切實強化保障措施
  圍繞推動各項政策落地生效,明確責任分工,層層傳導壓力,建立省級抓總、市級協調、縣級落實的工作機制。各市要根據年度任務,抓緊制定實施方案,分年度將任務分解到縣(市、區),縣(市、區)要將任務落實到鄉(鎮)、村和實施主體,市級實施方案於2021年10月15日前報省農業農村廳。省市縣分別建立政府分管負責同志為召集人的節水農業工作協調機制,定期召集有關部門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的重大問題,研究支持政策、工作安排等。在農業農村部門設立工作專班,負責日常工作安排、任務分解、督導考核。各級分年度制定工作方案,細化目標任務,明確時間節點,堅決將任務落實到村到戶到地塊。每年對任務實施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總結,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修改完善下一年度實施任務、補貼政策等內容,促進項目更好落地落實。結合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完善監督考核機制,縣級以上政府將農業用水效率、高效節水灌溉設施覆蓋率等約束性指標,納入對市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考核內容,將考核結果與下年度項目和投資計畫安排相掛鈎。對全域推進、效果明顯的縣(市、區),經省級評估驗收後給予專項獎勵;對在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工作中作出優異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揚;對工作推進不力、進展緩慢、完不成任務的市縣進行約談,嚴肅追責問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