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農業節水綱要(2012—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2〕55號)精神,紮實推進全省農業節水工作,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貫徹國家農業節水綱要 (2012—2020年)的實施意見
- 索 引 號::015000185/2013-00159
- 主題分類::農業、林業、水利、漁業
- 發布單位::省政府辦公廳
- 文 號::青政辦[2013]195號
- 服務對象::機關
- 發布日期::2013/7/30
發文單位,發文時間,全文內容,
發文單位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發文時間
2013年7月30日
全文內容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農業節水綱要(2012—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2〕55號)精神,紮實推進全省農業節水工作,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農業節水的重要性
(一)農業節水是應對水資源短缺的必然選擇。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利是現代農牧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和戰略性。青海雖地處“三江源”,河流縱橫,水資源總量居全國第16位,素有“中華水塔”之稱,但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資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並存,缺水依然是我省的基本水情。農業區耕地單位面積水資源擁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0%,旱地對自然降水的利用率為40%—50%,耕地灌溉水利用率為35%—40%,農業用水嚴重短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已成為制約全省農業發展的瓶頸。同時,全省每年農業用水23億立方米,占總用水的77%,畝均綜合灌溉定額達665立方米,水資源浪費嚴重,因此,必須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有效緩解缺水壓力,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率。
二、農業節水發展目標
(二)發展目標。到2020年,在全省初步建立農業生產布局與水土資源條件相匹配、農業用水規模與用水效率相協調、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農業節水體系。基本完成75處萬畝以上灌區、2385處小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使湟水流域、黃河谷地、柴達木盆地、海南台地四大灌區用水效益和效率顯著提高。建成一批小型農田水利高效節水重點縣,全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300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70萬畝,發展牧區灌溉飼草料基地面積650萬畝。農業用水量基本穩定,農業灌溉水利用係數提高到0.5。在河湟谷地和柴達木盆地建設農牧林業高效節水工程,積極推行全膜覆蓋、水肥一體、保護性耕作等農業節水措施。大力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全省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面積達到400萬畝,高效用水技術覆蓋率達到50%。到2020年實現節水灌溉面積80萬畝。
三、因地制宜分區指導農業節水
(三)適宜灌溉區。海東六縣、西寧市郊及三縣、川水地區和柴達木盆地等適宜灌溉區,要嚴格按照水資源配置總量,合理控制灌溉發展規模。重點發展渠道防滲,適度發展大、中、小型機械化行走式、移動機組式噴灌和管道輸水灌溉。具有水力自流條件的地區優先發展自壓噴灌、微灌和管道輸水灌溉。推進設施農牧業高效節水灌溉,大力推廣膜下滴灌、噴灌技術;在內陸河區優先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維護生態安全。率先在萬畝灌區推廣灌溉自動化、數位化管理技術,逐步實現農田水利現代化。
(四)東部山旱區。河湟流域的淺山乾旱區積極興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和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科學開發高位淺山地下水和雨水資源,發展旱地節水補灌工程,提高抗旱減災能力。加強土地平整,改進溝畦灌水技術,推廣壟膜溝灌、覆蓋保墒、旱作農業等技術,配套施用長效、緩釋肥料及抗旱、抗逆製劑,進一步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積極實施小流域、坡耕地綜合治理和黃土高原淤地壩等工程建設,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五)適宜旱作區。環湖和三江源地區適宜旱作區,積極推廣枸杞、白刺等漿果經濟林和飼草料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以流域為單元,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科學制定綜合治理規劃,統籌安排,承包治理,種草育草,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營造農田林網,建立起田、林、草互補和農、林、牧結合的生態及生產模式。
四、推進農業節水的具體措施
(六)加大灌區節水改造。積極爭取國家在糧油主產區、嚴重缺水和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安排的灌區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著力解決工程不配套、渠(溝)系建築物老化、滲漏損失大、計量設施不全、管理手段落後等問題。加強末級渠系建設,加快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
(七)加大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規模化推廣。以適宜灌溉區為重點,選擇農業生產急需、發展條件好、農民積極性高的地區,集工程、農藝、農機和管理等措施於一體,建設一批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規模化推廣工程和高效節水灌溉示範縣建設項目,為當地農牧戶開展技術諮詢和培訓,讓實用節水技術進村入戶。
(八)推進農業節水技術創新工程。積極發揮省內外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優勢,建立企業和用水戶廣泛參與、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節水技術創新和推廣機制。注重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內外先進節水技術及節水裝備製造技術,形成適應我省不同地區的農業節水模式。加強主要農作物高效用水基礎研究,開展大田及設施農業節水灌溉及水肥一體化技術標準、節水灌溉制度的制定。開展灌區自動化控制、信息化管理等套用技術研究。
(九)推進淺山地區“五小水利”工程。以東部山旱區為重點,大力推進“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實現人均占有半畝以上具有補充灌溉條件的基本農田,使中等乾旱年生產生活用水有保障、糧油不減產,嚴重乾旱年生活用水有保障、糧油少減產。積極發揮人工增雨、集雨利用工程的抗旱減災作用。
(十)進一步增加農業節水投入。進一步加大財政對灌區節水改造、高效節水灌溉和旱作節水農業示範等項目的投入力度。增加省級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規模。全面落實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的政策。落實公益性、準公益性水管單位基本支出和維修養護經費。
(十一)深化節水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明晰農業節水工程產權,落實管護主體責任和管護經費,逐步建立職能清晰、權責明確、管理規範的運行機制。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採取租賃、承包等方式,不斷創新節水工程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用水戶參與管理,逐步形成小型農業節水工程良性運行機制。
(十二)積極推進農業水價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渠灌區逐步實現計量到斗門,有條件的地區要計量到田頭。利用經濟槓桿促進農業節水,逐步推行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制度。強化農業水價制定、水費計收與使用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