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開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

開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十大元帥是指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十位軍事家。他們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開國元帥現已全部逝世。

基本介紹

評選過程,授勳典禮,人物介紹,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評選過程

1955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批准軍委提出的授銜名單。因此,彭德懷要羅榮桓、宋任窮等代為起草國務院總理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呈請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函稿。9月3日,羅榮桓等將起草的函稿呈周恩來並劉少奇審查修改,並提出由國務院秘書處轉送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羅榮桓等在該函稿中明確提到:“中央已決定現任軍委委員之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11位同志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在決定實行軍銜制時,中共中央決定,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隊幹部原則上不參加授予現役軍銜,考慮到歷史情況和現實需要有的人可以授予預備役軍銜。陳毅和鄧小平,除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與軍事工作直接有關外,主要還是從事政府和黨務工作。陳毅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在軍隊中都沒有其他職務。按照這一原則,既可以給他們授軍銜也可以不授。
195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會議的議題之一是有關授予元帥軍銜問題。1955年9月11日晚,中共中央書記處再次召開會議,專門討論授予元帥軍銜問題。因周恩來在北戴河,1955年9月9日和11日的這兩次書記處會議,他都沒有參加。1955年9月11日周恩來打電話給時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談了自己的意見,主張授予陳毅元帥軍銜。周恩來說:“軍銜授予,對陳毅同志現在和將來的工作均無不便之處,平時可以不穿軍服(必要時穿)。蘇聯的布爾加寧同志原也有元帥軍銜,現在他做部長會議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帥頭銜了。可以說是一個例子。”
根據材料,筆者判斷:1955年9月11日晚的這次會議,即舉行授銜、授勳儀式前的半個月,中央才最後敲定授予朱德等10人元帥軍銜。大致可以判定,在這兩次會議上,中央決定鄧小平不授元帥軍銜。同時,對是否授予陳毅元帥軍銜也出現了不同意見。因此,才有了周恩來1955年9月11日主張陳毅還是授銜的電話。也就是說到9月中旬10個元帥才最後確定下來。
9月16日,國務院第十八次全體會議討論並通過授予解放軍有功人員勳章的第一批名單等問題時,主持會議的陳雲解釋說:有些同志曾長期在解放軍中服役,轉業了,沒有授予軍銜。授元帥的同志定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鄧小平同志,在革命戰爭中對建軍和指揮作戰都是有功的,也是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考慮可以授予,但他的工作主要是做中央秘書長,搞個元帥不好,他自己也認為還是不授予好。毛主席無論從哪方面講,都可授大元帥銜,但經中央和毛主席本人考慮,還是不授了,將來需要,什麼時候授都可以。同一天,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致函全國人大常委會,建議授予朱德等10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1955年9月23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審議了周恩來的建議,決定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同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議,發布授銜命令。9月27日,在中南海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及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有功人員勳章典禮,朱德等10人被授予元帥軍銜,劉伯承、林彪因有病未出席授銜、授勳典禮。

授勳典禮

1955年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決議。1955年9月27日下午5時,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授元帥軍銜及授予勳章典禮,毛澤東主席頒發命令狀,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並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帥”由此確立。
1955年毛主席為羅榮桓授勳1955年毛主席為羅榮桓授勳

人物介紹

朱德

(1886-1976)
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階。四川儀隴人。 1909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後在滇軍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曾參加護國運動、護法運動。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到蘇聯學習軍事,次年回國。1927年在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長。1930年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軍團長,第一方面軍總司令,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毛澤東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春和周恩來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上,嚴正批判了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堅決擁護和支持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在長征途中,對張國燾的分裂紅軍和叛黨活動,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任總司令)、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轉戰晉察冀魯豫等省,建立和擴大抗日根據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灣政策”,對發展大生產運動,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作出了重大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協助毛澤東組織指揮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隨後又和毛澤東一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指揮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為推翻國民黨統治,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是中共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八屆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第一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朱德朱德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彭德懷

(1898-1974)
彭德懷,原名彭得華,湖南湘潭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1916年進入湖南湘軍當兵。1922年考入湖南軍官講武堂,1923年畢業,任湘軍連長。1926年任營長,不久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冬任代理團長。1928年1月任團長。同年4月,面對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毅然選擇革命道路,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與滕代遠黃公略率部發動平江起義,成立紅軍第五軍,任軍長。11月率領紅五軍主力赴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四軍會師。1929年初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後,留在井岡山堅持鬥爭。1930年6月任紅三軍團總指揮。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他參與指揮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在保衛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戰鬥中屢建功勳。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0月率部參加長征。1935年1月參加遵義會議,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合後,同張國燾的反黨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鬥爭。9月任紅軍陝甘支隊司令員。11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第一方面軍司令員,參與指揮了直羅鎮戰役。1936年被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先後任抗日先鋒軍司令員、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加指揮了東征和西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副總指揮(第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協助朱德指揮八路軍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開闢華北抗日根據地。1940年秋,在華北組織發動百團大戰,使日本侵略軍受到沉重打擊。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1943年9月回延安,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華北敵後抗戰。1945年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後編為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放棄延安後,指揮3萬部隊在陝北與敵23萬人周旋作戰,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戰三捷的重大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的重點進攻。在戰略決戰階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 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區司令員。1950年10月,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作戰。經過著名的五次戰役,粉碎了聯合國軍對朝鮮北部的進攻,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籤字。1952年回國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1954年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1956年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7月,在廬山會議期間,因為反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的“左”傾錯誤,為民請願,而受到錯誤的批判,被打成“彭、張、黃、周反黨集團”的骨幹成員,免去國防部長職務。1965年重新工作,被任命為“三線”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和殘酷迫害,多次被游斗。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他是一代名將,毛澤東曾為之賦詩:“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彭德懷彭德懷

林彪

(1907-1971)
林彪,原名林育蓉,1907年生於湖北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林家大塆)。曾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1923年6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0月畢業後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起義軍在廣東潮汕地區失敗後,隨朱德、陳毅轉戰閩粵贛湘邊界。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同年4月隨部隊上井岡山,先後任紅軍第四軍二十八團營長、團長,參加了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29年1月隨軍挺進贛南、閩西,3月任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1930年6月任紅四軍軍長。1932年3月任紅一軍團總指揮(後稱軍團長),率部參加了長沙、贛州、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等重要戰役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多次指揮所部擔任主攻任務。1934年10月率紅一軍團開始長征,參加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和強渡烏江等作戰。1935年1月參加了遵義會議,會後指揮所部參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作戰。同年9月任陝甘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到達陝北後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和東征戰役。1936年6月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後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後兼政治委員。抗戰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師長,率部挺進華北前線,同聶榮臻指揮了平型關戰鬥。1938年冬赴蘇聯就醫。1942年2月回國。抗戰勝利後,先後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東北民主聯軍、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將東北人民解放軍發展到一支擁有70萬人野戰部隊,30萬人地方部隊的大軍,隨後與羅榮桓、劉亞樓、譚政等接連指揮了四平防禦戰、新開嶺戰鬥、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東北秋季攻勢、冬季攻勢、遼瀋戰役等重要戰役,解放全東北,同時總結出一點兩面、三三制、四快一慢、三猛戰術、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組一隊這六條戰術原則。1948年底率部入關,與羅榮桓、聶榮臻一起指揮平津戰役。遼瀋、平津兩大戰役他前後率部指揮殲敵多達100多萬。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等職,先後指揮了湘贛、衡寶、廣東、廣西等戰役,並隨後率部解放了海南島。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司令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軍銜後來得不到確認,勳章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剝奪。 “文革”中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等結成反革命集團,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陰謀敗露後,1971年9月13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機毀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林彪林彪

劉伯承

(1892-1986)
劉伯承劉伯承
劉伯承,1892年生,四川開縣(現重慶開州區趙家鎮)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戰略家戰術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被譽為“軍神”。 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辛亥革命時期從軍,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的護國、護法戰爭,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暫編第十五軍軍長。1927年參加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後留學蘇聯,先後在高級步兵學校及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中央紅軍先遣隊司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紅軍大學副校長,中央援西軍司令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師長,參與指揮陽明堡戰鬥、長生口戰鬥七亘村戰鬥、響堂鋪戰鬥和反六路圍攻,1940年率部參加百團大戰,破襲正太路,指揮關家垴戰鬥,給日軍予重大殺傷。 解放戰爭時期, 劉伯承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1945年與鄧小平指揮上黨戰役邯鄲戰役,採取軍政雙管齊下的攻勢,挫敗頑固派的進攻,使高樹勛率新八軍起義。中原軍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1947年與鄧小平率部進行千里躍進大別山,在全國內率先發起反攻,使解放戰爭我軍進入戰略進攻階段,1948年發起鄭州戰役、襄樊戰役淮海戰役期間,為總前委常委,指揮中原野戰軍12萬人在雙堆集圍殲黃維兵團。1949年4月20日參與組織、指揮渡江戰役,隨後又發起西南戰役成都戰役,同時任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 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二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73年失明,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1982年後因年齡和健康原因辭去黨、國家和軍隊領導職務。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至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

賀龍

(1896-1969)
賀龍,原名賀文常,字雲卿,湖南桑植人。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共產黨建軍主要奠基人,曾任縣討袁護國軍總指揮,湘西護國軍營長,靖國軍團長,四川警備旅旅長,混成旅旅長,建國川軍師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一師師長,第二十軍軍長。1927年8月參加領導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指揮,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長,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書記,紅二軍團總指揮兼紅二軍軍長,紅三軍軍長,紅二、六軍團總指揮兼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和湘鄂川黔軍區司令員,紅二方面軍總指揮。1935年率部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八路軍120師師長、120師軍政委員會書記,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指揮曹家莊戰鬥、陳莊戰鬥等一系列戰鬥,使日軍傷亡慘重。同時率部開闢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39年任冀中軍政委員會書記、冀中區總指揮部總指揮。1940年任晉西北軍政委員會書記、晉西北軍政民聯合委員會主任委員,率部參加百團大戰。1942年到延安,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1945年當選為第七屆中共中央委員。抗戰勝利後,任晉綏軍區兼晉綏野戰軍司令員、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西北軍區司令員、西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西南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任。1952年任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體委主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當選為第八屆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
賀龍賀龍
195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賀龍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四人幫林彪等人的迫害,不幸於1969年6月9日逝世,終年73歲。

陳毅

(1901-1972)
陳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 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武漢中央軍校擔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義部隊任第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參加領導了湘南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二師黨代表、師長,紅四軍政治部主任、軍委書記,紅六軍、紅三軍政治委員,中共贛西南特委書記,紅二十二軍軍長,江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西方軍總指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紅軍長征後,留在江西蘇區,領導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江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代軍長、軍長,參與反頑抗日鬥爭,加強了華中的抗日力量。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與粟裕譚震林率部在山東外線作戰期間,三次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山東的“重點進攻”,連續發起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等著名戰役。1948年兼任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參與指揮淮海戰役。1949年4月指揮渡江戰役上海戰役。 建國後,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長。還曾任國務院外事辦主任,外交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陳毅陳毅
1972年1月6日,因患腸癌在北京逝世,終年71歲。

羅榮桓

(1902-1963)
羅榮桓,1902年生,湖南省衡山(今衡東)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參加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特務連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一師三十一團營黨代表,第二縱隊黨代表,紅四軍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江西軍區政治部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巡視員、動員部部長,紅八軍團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紅軍大學一科政治委員,中國工農紅軍後方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代師長、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指揮梁山戰鬥,殺傷日軍600多人。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二書記,華中軍區、中南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參與指揮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著名戰役。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管理部部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60年代起,羅榮桓任總政治部主任時,對林彪鼓吹的“突出政治”、“帶著問題學”、“背警句”進行了原則鬥爭。
羅榮桓羅榮桓
1963年12月16日逝世,終年61歲。

徐向前

(1901-1990)
徐向前,1901年生,原名徐象謙,字子敬。山西五台縣人。 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任國民軍第二軍第六混成旅教導營教官、參謀、副團長。1927年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廣州起義中任工人赤衛隊第六聯隊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四師第十團黨代表、師參謀長、師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師副師長,紅一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紅四軍參謀長、軍長,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紅軍右路軍總指揮、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參加了長征,指揮商潢戰役期間,大敗國民黨軍精銳第2師,隨即使用圍點打援戰術,在蘇家埠戰役中大獲全勝。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時,對張國燾蓄意分裂紅軍的行為做了原則鬥爭,提出“天下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後來率2萬餘人的西路軍與反動“馬家軍”血戰河西走廊,終因西路軍軍政委員會陳昌浩同志的指揮錯誤和任務的不明確彈盡糧絕,兵敗祁連山下,隨即回到延安。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129師副師長,指揮響堂鋪戰鬥,擊毀大量日軍軍車。不久任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開展平原游擊戰,後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代校長。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後改為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與周士第率領6萬偏師,在臨汾戰役期間使用“土行孫”坑道爆破戰術,一舉攻破歷史上從未被攻破的臨汾城,隨即和晉軍打運動戰,取得晉中戰役的勝利。1949年取得太原戰役的勝利,總計殲敵近30萬人,取得了重大勝利。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軍委)總參謀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是中共第七、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八、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文化大革命期間,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徐向前徐向前
1990年9月在北京逝世,終年89歲。

聶榮臻

(1899-1992)
聶榮臻,1899年12月生,四川江津市(現重慶江津區)人。 1922年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19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4年到蘇聯學習。次年9月回國,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1926年7月任中共廣東區黨委軍委特派員,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派往上海,協助周恩來將工人糾察隊轉入秘密活動,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謀長,並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任十一軍黨代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1929年8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1931年底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委。1932年後任紅軍東路軍政委,參與指揮漳州戰役,率部參加第四、第五次反“圍剿”。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抗戰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政委,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937年9月24日,與林彪率部進入平型關進行伏擊。25日,發現日寇第五師團一部從靈丘推進,迅速發起戰鬥,將敵人分割包圍在十里長溝,在激戰一日後,殲滅敵軍1千多人,取得了平型關大捷。1939年,在太行山一帶與楊成武指揮黃土嶺戰鬥,利用有利地形展開伏擊,大敗日軍第2混成旅團,擊斃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1940年率部參加百團大戰。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市長,1949年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指揮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平津戰役。 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並在開國大典上檢閱軍隊。1966年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7年、1982年當選為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1978年任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七至十屆中央委員。
聶榮臻聶榮臻
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

葉劍英

(1897-1986)
葉劍英,1897年4月28日生,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 1917年入雲南講武堂。曾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師長,後任四軍參謀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指揮了南昌起義。1927年12月率領所部教導團參加廣州起義,任軍事指揮部副總指揮。1928年赴莫斯科學習。1930年回國。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長,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西北軍委會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工農紅軍學校校長,瑞金衛戍區司令,閩贛及福建軍區司令員。參加了長征,任一縱隊司令員、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到陝北後參加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參謀長,並協同周恩來在國民黨統治區做統戰工作。1941年2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北平市市長。1946年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首席代表。1948年12月—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書記。 建國後,歷任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廣州市市長、市委書記,華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南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代書記。1949年10月當選為中蘇友好協會總會理事、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49年12月—1953年1月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0年4月任廣東省政府主席。1950年9月—1954年7月任廣東省政府財經委員會主任(兼)。1953年1月任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9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1958年3月任軍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兼政委。1959年4月、1965年1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65年1月當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75年1月任國防部部長。1978年3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83年辭)。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83年6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還曾任中國釣魚協會名譽主席,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5年9月經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同意不再擔任中央委員,同年辭去黨、國家和軍隊領導職務。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並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2年獲哥倫比亞眾議院授予的特級大十字民主勳章。
葉劍英葉劍英
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