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文感知技術創新聯盟由長江委水文局牽頭,聯合行業內13家專業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生產廠家共同倡議成立。
2023年5月18日,長江水文感知技術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武漢召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水文感知技術創新聯盟
- 成立時間:2023年5月18日
長江水文感知技術創新聯盟由長江委水文局牽頭,聯合行業內13家專業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生產廠家共同倡議成立。
2023年5月18日,長江水文感知技術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武漢召開。
長江水文感知技術創新聯盟由長江委水文局牽頭,聯合行業內13家專業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生產廠家共同倡議成立。2023年5月18日,長江水文感知技術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武漢召開。發展歷史2023年5月18日,長江水文感知技術創...
對長江水文測驗工作改革發展的思考 當好水利抗震救災的急先鋒 緬憶林一山的水文情懷 單位文化建設是長江水文“兩個發展”的支撐 水文站隊管理是我們的基礎工作 技術創新續寫長江水文發展的新篇章 我記憶中的鐘宏聯站長 在舟曲水文應急監測工作組的日子裡 為生態文明提供強大的水文信息支撐 長江葛洲壩工程修改設計中的二...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綠源”環保協會,成立於2002年5月,是一個由環境保護志願者組成的、非盈利性質的高校環保社團,隸屬於校團委,具獨立開展活動能力。自2002年成立以來,協會已成功開展了大大小小數百次環保活動。經過這么多年的學習、摸索、總結、積累與創新,“綠源”環保協會在不斷地成長壯大。在校外,全國濕地使者...
江蘇省“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路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和增進人民福祉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慧型升級、融合創新服務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培育...
成果獲得30餘位中美兩院院士和IEEE Fellow正面引用評價:①乾旱感測網監測技術方法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官方報導,被美國工程院院士Dani Or 教授等2022 年在《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綜述論文中引用並設計了未來土壤水文觀測的信息物理基礎設施;②中國科學院郭華東院士團隊、印第安納大學-普渡大學Lixin Wang...
建設數字水利工程,提升信息感知處理能力,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是深入推進水利數位化改革的基礎。“十四五”期間,加快水利“新基建”建設,結合工程帶信息化等形式,推進北斗衛星、無人機、無人船、視頻AI等先進技術和裝備運用,提升水利感知能力和覆蓋率。提升水文感知能力,最佳化站網布局、完善監測功能,提高新安江庫區、...
加強環境保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裝備水平,完善創新體系,增強科研攻關和技術創新能力。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充分利用長三角生態環保產業鏈聯盟優質資源,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創新企業等力量,在科研初始創新、技術成果轉化等環節形成合力。深化與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的戰略合作,建設肥西多源固廢集約化協調處置循環經濟...
2.海洋科技創新功能性平台:以專業的科研能力研發海洋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提供智庫服務、促進成果孵化、輻射帶動海洋產業發展。3.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大陸自然岸線長度占大陸岸線總長度比例,以百分比計。4.海洋(海岸帶)生態修復面積:實施海域生態修復工程的海域,以面積範圍測算。5.海洋減災綜合示範區(社區):在...
推動區塊鏈技術在航運領域的場景套用和標準制定,支持航運區塊鏈聯盟組織發展。深化貨櫃江海聯運公共信息平台建設,利用區塊鏈技術加強沿江港航物流信息對接和業務協同。推進長江口航道數位化建設,探索內河高等級航道管理數位化轉型。鼓勵航運企業和科技研發、檢驗服務機構打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航運技術聯合創新平台,強化...
強化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持續提高OLED柔性顯示技術,密切跟蹤雷射顯示、3D顯示、互動顯示等新興顯示領域,布局發展相關產品。智慧型終端。瞄準行業中高端產品,引進發展安防、工控、醫療器械、教育電子、信息消費等多領域台式機、手機及智慧型穿戴設備,加快發展健康、醫療、娛樂等領域的智慧型可穿戴設備。圍繞工業網際網路建設,重點...
制定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主導產業、先導產業技術創新路線圖,集成資源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針對超高產雜交稻、超級計算機、軌道動力控制系統、中低速磁浮和IGBT晶片、新能源和智慧型汽車、電機驅動和電力總成等領先技術,開展關鍵技術的安全可控和開發研究。建設運營好長株潭主特產業科技創新聯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
打造數字經濟全球重要會展和高端對話平台,高水平舉辦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世界智慧型製造大會、全球人工智慧產業套用博覽會等國際性重大活動,積極參與重大數字產業技術交流活動和國際性數字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提升江蘇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全球影響力。促進數字科技創新跨國交流合作,加快建設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卓越研究中心(蘇州)等...
校園以控制師生人均碳排放量為目標,將近零碳理念融入學校教育、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理及考核評價中,營造濃厚的近零碳發展氛圍,打造近零碳校園發展模式。商業場所以逐步實現碳中和為主要目標,重點完善綠色供應鏈體系、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引導消費者購買碳配額、碳信用、“碳匯+”交易產品並消除碳足跡。動態...
上游檢驗檢測裝備、標準物質與試劑耗材等自給水平較低,下游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載體較弱,“產學研檢用”融合發展不夠。 (三)發展前景。 我市具備一定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具備打造立足重慶、面向全國、輻射世界的國家中西部檢驗檢測服務業高地的條件,具有在五年內培育千億級檢驗...
信息網路、算力基礎設施、新技術基礎設施實現持續演進升級,對社會各領域賦能作用顯著。融合基礎設施全面普及,精準感知、精確分析、精細管理和精心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創新基礎設施躋身全國創新型省份前列,科教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部分領域科技攻關能力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為經濟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深化國內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戰略合作,顯著提升源頭創新和前沿技術研究能力、關鍵共性技術有效供給能力。支持山東大學等高校深化與西安交通大學、鄭州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合作,建立黃河流域高校創新發展聯盟和套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推動學科共建、人才共培、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建立服務全流域的創新平台和人才共享機制。...
支持企業突破近眼顯示、感知互動、渲染處理等關鍵技術,加快VR與5G、邊緣計算、超高清視頻、AI等技術融合發展。加快普惠型共性技術能力開放平台和行業級套用服務平台建設。積極推廣消費級、行業級VR融合套用,深化製造、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重點行業和特色領域的套用場景探索,以套用促進技術疊代和創新,大力發展VR遊戲、...
3.創新能力持續提高。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大幅增長,一直穩居全國前6名;5年內累計獲得國家級成果獎勵150餘項,總量居全國前列。濟南、青島、煙臺進入我國首批17個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行列。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達到35家,總數列全國第一位。培育了53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示範聯盟,其中3家被批准為國家試點聯盟。(三)政策和...
促進各地創新協同發展,完善城市創新生態系統,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市創新發展路徑,爭創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創新型縣(市)。 第六章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完善企業創新引導促進和梯次培育機制,加快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以創新龍頭企業為引領、高新技術企業為支撐、科技型中小...
包括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建立綠色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網路;五是促進城鄉發展,打造宜居之河,包括高質量推進蘭西城市群建設、因地制宜推進縣城鄉村發展、建設生態人文旅遊城鎮;六是弘揚河湟文化,打造魅力之河,包括挖掘保護黃河文化遺產、深入傳承以河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基因、講好...
增強高校原始創新能力,針對優勢學科,積極建設重點實驗室、基礎學科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展新型科研機構。加大對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雙一流”建設支持力度,精準指導市屬高校建設高水平大學。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養行動,在重點產業領域,支持領軍企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基地;實施國有企業創新...
堅持科技引領,創新發展。積極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完善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科技支撐體系。著力推廣國內外高新技術和科技成果,為候鳥遷飛通道保護提供創新發展動力。第三節 行動目標 到2030年,將90%的候鳥遷飛通道關鍵棲息地納入有效保護範圍,形成較為完善的全國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網路。遷飛通道上的...
圍繞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發展行動、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和人民城市建設等重點任務,科學制定審計方案,廣泛套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審計手段,...“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建立鄉村振興產業要素聯盟,加強各類專業協會、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健全“龍頭+基地+農戶”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廣套用智慧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