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柳如是
柳如是名隱,字如是,小字
蘼蕪,號
河東君,本名楊愛,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取字如是。
歌妓才女,“秦淮八艷”之一。柳如是是嘉興人,生於
明萬曆四十六年(
徐佛的歸家院中,被徐佛收養,幼即聰慧好學。之後又被賣到
吳江周道登家為婢,由於明慧無比,不久便被周道登看中而收為姬妾。年逾花甲的周道登非常喜歡她,常常將柳如是“抱置膝上,教以文墨”。周道登死後,柳如是被遣出周道登家,再次被賣入名妓徐佛的歸家院中。後為歌妓,易名
柳隱。
柳如是與
復社、幾社、
東林黨人相交往,常著
儒服男裝與眾文人
雅集,縱談天下大勢,並多有詩歌唱和。在此期間曾與
明末清初愛國詩人
陳子龍相愛,因陳子龍家人反對被迫分手。明崇禎十一年(1638),20歲的柳如是結識了原朝廷
禮部侍郎、28歲即得探花的
錢謙益。崇禎十四年(1641),柳如是嫁給錢謙益。錢謙益娶柳如是後,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
絳雲樓”和“紅豆館”。兩人同居絳雲樓,讀書論詩相對甚歡。錢謙益戲稱柳如是為“柳儒士”。
崇禎帝自縊,清軍占領北京後,南京建成了
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錢謙益當
南明的
禮部尚書。不久清軍南下,兵臨城下之時,她曾勸錢謙益投水殉節,但錢謙益竟然以水太冷為由拒絕。柳如是即奮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明未遂,錢謙益偷生降清,後錢謙益降清赴任至京,柳如是羞於與之同去,堅留
常熟家中。而此前錢謙益赴任南京弘光朝禮部尚書時,如是曾戎服控馬,與錢謙益並肩前往。錢謙益被清廷封為禮部侍郎兼
翰林學士,她一直沒有放棄勸說錢謙益離開清廷,錢謙益半年後稱病辭歸。之後,柳如是協助錢謙益聯絡南明永曆勢力共商抗清,並盡全力資助抗清義軍。
柳如是博覽群籍,能詩文,善書畫。
陳寅恪先生讀她的詩詞,曾有“瞠目結舌”之感。她不僅精通史書典故,慧解文字,而且能詩善詞,在晚明名士名姝中享有盛譽。她一生著述甚多,流傳下來的詩集有《戊寅草》、《
湖上草》、《
柳如是詩》、《紅豆村莊雜錄》、《河東詩文集》、《梅花集句》、《東山酬唱集》等,此外還有31篇文藻清麗的
尺牘。柳如是擅長近體七言詩,詩風“凌清而澗遠,宏達而微恣”(陳子龍:《戊寅草序》)。明人鄒流綺評論閨閣名家詩詞,列柳如是為眾家之首,贊她的詩或輕盈和麗,或清遙幽怨,“閒情淡致,風度天然,
盡洗鉛華,獨標素質”。汪然明說“三十一篇新尺牘,篇篇蘊藉更風流”,概非虛言。其書畫在當時同輩諸名姝雅士中也頗負盛名,她的字深得虞、褚之法,書勢險勁、灑脫,人稱“鐵腕懷銀鉤,曾將妙蹤收”。
錢謙益至83歲卒,柳如是在其夫死後兩月,為保錢家家業而懸樑自盡。柳如是死後未能與錢謙益合葬,她的墓在常熟虞山腳下,一座孤墳。墓碑上刻了五字——河東君之墓。
陳圓圓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隸籍梨園,是梨園的歌妓,為吳中名伶。陳圓圓出身於貨郎之家,6歲那年父母雙亡,由姨夫家收養,從此改姓陳,後被姨夫家賣入梨園。陳圓圓色藝雙絕,名動江左。初登歌台,圓圓扮演《西廂記》中的紅娘,人麗如花,似雲出岫,鶯聲嚦嚦,六馬仰秣,台下看客皆凝神屏氣,入迷著魔。陳圓圓“容辭閒雅,額秀頤豐”,有名士大家風度,每一登場演出,明艷出眾,獨冠當時,“觀者為之魂斷”。
當時明崇禎帝有一妃子姓田,其父田畹擔心女兒人老色衰失寵於皇帝,便到江南物色美女,以此來籠絡皇帝。當田畹遇到才色絕佳的陳圓圓後,將其贖走帶到京城,並收為
義女,由田妃引薦入宮。此時明帝國已搖搖欲墜,身心交瘁的崇禎帝已無心思享用美色。陳圓圓入宮三個月後仍未能得到皇帝的歡心,只好又回到田府。田畹本想以陳圓圓的美貌博取皇帝的寵愛,以換取崇禎帝對自己的信任,不想卻達不到目的。明末時局動盪,內憂外患,內有
李自成大軍由南一路北進直逼京城,外有清軍兵臨
山海關。危急時刻,崇禎帝封
吳三桂為總兵鎮守
天下第一關。戰亂年代,手握幾十萬兵權的吳三桂自然成了
達官顯貴們爭相巴結的人物,在吳三桂赴任之前,長袖善舞的田畹也在府中宴請兵權重握的吳將軍。田畹在府中設宴款待這位權傾一時的將軍,自然由陳圓圓歌舞相伴,吳三桂為陳圓圓的美麗所傾倒,當即與田畹道出心裡話。田畹當即應允,吳三桂隔日便到田府迎親。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
吳三桂的父親
吳襄住在北京為李自成所拿。李自成督吳襄手書勸降吳三桂,吳三桂接書後掂量一家老小性命,意欲降李自成,他帶兵走至
灤州,忽報愛妾為李自成手下大將
劉宗敏掠去。
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疾歸山海關,襲破李自成大軍,投書多爾袞,打開山海關關門降清。吳三桂重得陳圓圓後寵愛有加,圓圓也一心伺夫,陪同吳三桂進山西、渡
黃河、入
潼關、去西安、定雲南。吳三桂被清廷封為“平西王”,陳圓圓一度“寵冠後宮”。後來陳圓圓年老色衰,加上吳三桂另有寵姬,陳圓圓萌發退隱之意,她向吳三桂提出在王府僻靜處建一座庵,讓她吃齋念佛,吳三桂欣然同意。陳圓圓從此在庵里布衣素食,不再過問宮中諸事,卻留心時局變化。康熙十二年,清廷下令撤蕃,吳三桂起兵反清。康熙十七年,吳三桂病死。吳三桂死後,陳圓圓偕吳三桂小兒子
吳應麒等秘密離開雲南,潛入岺
鞏縣的密林山洞,臨走時密語庵內親信,待清兵來攻打時,便將她的衣物頭飾投之蓮花池中,對外宣稱自殺。清康熙二十八年,陳圓圓在貴州病逝。
李香君
李香君又名李香,號“香
扇墜”。明末清初歌妓,為秦淮八艷之一。香君本姓吳,生於蘇州,因家道敗落,自幼被秦淮歌妓
李貞麗收養,13歲從吳人周如松受歌,盡得其音節。她歌喉珠圓玉潤,但不輕易與人歌唱;
絲竹琵琶、音律詩詞亦無一不通。
媚香樓中歌妓李香君十六歲,她坐在繡簾掛落的
花格窗前,遙望著
秦淮河,她在等待她夢中的愛情。
據《睢陽區志》記載,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已是“復社四公子”之一的
侯方域,經張天如、陳定生的介紹,在秦淮河畔的媚香樓上結識了秦淮八艷之一的著名歌妓李香君。由於共同的志趣,二人一見如故,互生愛慕之情,不久便在李香君的住處媚香樓定情結親。但是因為是出來趕考,侯方域沒有帶太多的錢用來與李香君接親,就在這個時候,他的朋友楊龍友給了他大力資助。當夜侯方域將一柄上等的鏤花象牙
骨白絹面
宮扇送給了香君做定情之物,扇子上繫著侯家祖傳的琥珀扇墜,並作詩曰:“清溪盡種
辛荑樹,不數東風桃李衣。夾道朱樓一徑斜,王孫爭御
富平車”。
抱得美人歸後,侯方域與李香君才得知原來那天是
阮大鋮通過楊龍友贈送給侯方域的錢財,意在使侯方域欠其人情。阮大鋮多年在朝中為官,此人陰險詭詐,與宦官
魏忠賢狼狽為奸。當魏忠賢被殺之後,阮大鋮作為逆賊同僚被朝廷削籍免官,退居南京,在南京廣交江湖人士,準備東山再起。阮大鋮得知侯方域急需錢財後,設法讓楊龍友把錢送給了侯方域,目的是想通過拉攏侯方域而緩和與
陳貞慧等人的關係,使他們不與自己作對。侯方域了解真相後十分氣憤,他決定立刻把錢還給阮大鋮,此時的李香君毫不猶豫地從頭上拔下
髮簪,脫掉身上的
羅衫,變賣了心愛的首飾,又從姐妹們那裡借了些錢,總算湊夠了數。她勸慰侯方域:“脫裙衫,窮不妨;布荊人,名自香”。這件事之後,侯方域對李香君更是又愛又憐。兩人定情後不久,由於侯方域文章切中時弊犯忌而落榜,匆忙離開了南京。李香君送至
桃葉渡,以彈琵琶詞相送,並說:“夫走後,妾不復彈。”二人海誓山盟,灑淚而別。李香君愛慕侯方域的一表人才,更欣賞他的氣節道義,並鼓勵他與權臣阮大鋮劃清界限,退還阮大鋮的饋贈,支持他去投奔
史可法的抗清鬥爭,為此她閉門謝客,等候侯方域歸來。
侯方域與李香君分別後,巡撫
田仰想納香君為妾,並願出三百鍰求見一面。在阮大鋮的慫恿之下,田仰吹吹打打地來到媚香樓迎親。被她拒絕後,田仰十分惱怒,派人搶親。李香君以死相拒,血濺
摺扇。當時正巧畫家楊龍友在場,他拾起宮扇,就其鮮血畫了幾枝桃花,始有“桃花扇”之稱。香君傷愈後,賊心不死的阮大鋮打著聖諭的
幌子,強征她入宮中充當歌妓。南京失陷後,香君從宮中隻身逃跑,去南京東北
棲霞山葆真庵投奔了
卞玉京。香君為逃避清軍,一路顛沛,辛苦不勝,最終病倒。彌留之際,她掙扎著讓好友卞玉京為自己剪下一綹青絲,小心翼翼地用
紅綾包好,再把它綁在比生命還珍貴的桃花扇上,然後請卞玉京轉交給侯方域,並留下遺言說:“公子當為
大明守節,勿事異族,妾於九泉之下銘記公子厚愛”。
此時,侯方域亦從獄中逃出,在棲霞山尋到香君,帶回歸德侯府,住在西園翡翠樓上,故後人稱翡翠樓為“香君樓”。李香君被帶到歸德侯府後,日日與侯方域在
壯悔堂(今侯方域故居)吟詩彈唱,
琴瑟相擁,出入皆成雙入對,羨煞旁人。但是好景不長,清順治九年(1652年),侯方域去江南時,李香君的歌妓身份也被侯府知曉。侯府本就家教嚴謹,根本容不下歌妓出身的李香君,於是侯方域的父親把她趕到城南
侯氏莊園。被趕出來的李香君因不得見侯方域,最終寂寥鬱悶而死,年僅30歲。侯方域為其立碑,並題一聯:“卿含恨而死,夫慚愧終生。”碑前有一石桌,桌前有一圓形“愧
石墩”,侯方域經常去香君墓,坐在愧石墩上久久不忍離去。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十三日,侯方域也鬱悶而死,終年37歲。因李香君身份低賤,未能與侯方域合葬。
董小宛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明末清初歌妓,“秦淮八艷”之一。她的名與字均因仰慕
李白而起。董小宛天姿巧慧,容貌娟妍,工書善畫,精曉食譜茶經,而“才色為一時之冠”(
冒襄《影梅庵憶語》)。明末亂象已現,董家
繡莊經營破產,小宛成為歌妓,在南都秦淮賣藝。其後隨母返歸吳門,居於姑蘇城外半塘。因董小宛在美食上的造詣也很高,位列“中國古代六大美廚神”“中國
古代十大名廚”之中。
自入冒府董小宛“卻管弦,洗鉛華,精學女紅“(《影梅庵憶語》),與冒家上下相處得非常和諧。馬恭人(辟疆母)和蘇元芳(辟疆妻)特別喜歡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順從,服侍她們比婢女還要用心。閒暇時,小宛與辟疆
常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鑑別金石。她初進冒家,仿
鐘繇帖,學
曹娥碑,每天寫幾千字,既不錯字,也不
漏字。她還曾代替辟疆給親戚朋友書寫小楷扇面。從前在蘇州的時候,小宛曾經學過一段時間繪畫,能夠畫小叢寒樹,筆墨楚楚動人。她15歲時畫的《彩蝶圖》現收藏在
無錫市博物館,上有她的題詞,並有二方
圖章印記,還有近人評價很高的
題詩。到
如皋後,她保持著對繪畫的特殊愛好,時時展玩新得長卷小軸或家中舊藏。
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浪漫美麗,饒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壺茶煮米飯,再佐以一兩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飯時喜歡吃甜食、海味和臘制
熏制的食品。她深知辟疆的口味,為辟疆製作的美食鮮潔可口,花樣繁多。如釀飴為露,酒後用白瓷杯盛出幾十種花露,不要說用口品嘗,單那五色浮動,奇香四溢,就足以
消渴解酲。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有共同的嗜好。他們常常是一人一壺,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對,細細品嘗茶的色香性情。
清《崇川咫聞錄》中記載說:“其精美,首推
董糖。”這董糖就是董小宛所創。
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稱讚董小宛對廚藝有鑽研精神。她在南京時虛心求教於名廚而推出的“魚(余)肚(杜)白雞”便是一例。她求教於余淡心、
杜菜村、白仲三位名廚。曾有諧詩云:“餘子秦淮收女徒,杜生步武也效尤。白君又把尤來效,不道今日齊下鍋”。小宛經常研究
食譜,看到哪裡有奇異的風味,就去訪求它的製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來。今天人們常吃的
虎皮肉,即
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發明,因此,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叫“
董肉”。
月色如水,最為小宛所傾心。夏夜納涼,小宛喜歡背誦唐人詠月及流螢、
紈扇詩。為領略月色之美,她常隨著月亮的升沉移動几榻。半夜回到室內,她仍要推開窗戶,讓月光徘徊於枕簟之間。月亮西去,她又捲起簾櫳,倚窗而望,戀戀不捨,還常常反覆迴環地念誦
李賀的詩句“月漉漉,波煙玉”。“我和你一年四季當中,都愛領略這皎潔月色,仙路禪關也就在靜中打通。”小宛就是這樣在自然平實的日常生活中領略精微
雅致的文化
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脫和清澄的詩意人生。冒辟疆說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盡。這清福也包括靜坐香閣,細品名香。冒辟疆最欣賞“橫隔沉”,這是一種內質堅緻而紋理呈橫向的沉香。小宛最珍愛
東莞人視為絕品的“
女兒香”,他們還蓄有不少“蓬萊香”。辟疆曾從江南覓得一種味如芳蘭的“
生黃香”,他拿了一兩塊給廣東朋友
黎遂球鑑賞,黎遂球嘆為觀止。小宛還用從內府獲得的西洋香方子製作過百枚香丸。他們講究品香時的情調。寒夜小室,玉幃四垂,點燃兩三枝紅燭,在幾隻
宣德爐內燃沉香,靜參鼻觀,就好像進入了蕊珠眾香深處。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南下,
南明政權覆亡。冒氏全家渡江赴浙避難,顛沛流離,饑寒勞瘁。其間冒辟疆身染
痢疾,食不入口者二十餘日。董小宛則卷一破席侍病榻旁,不辭辛勞,無視髒穢,盡心服侍。其後雖返歸如皋故里,但因身體常年透支,小宛病倒不起。董小宛病歿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
辛卯正月初二日,得年二十八,葬於
影梅庵。
顧橫波
顧橫波,名顧媚,號橫波,字眉生,明末清初歌妓,南京
上元縣人。亦號梅生,人稱“橫波夫人”,婚後改名徐善持。作有《海月樓夜坐》、《花深深·閨坐》、《虞美人·答遠山夫人寄夢》、《千秋歲·送遠山夫人南歸》等詩詞,收入所著《柳花閣集》中。
據《板橋雜記》記載,
顧橫波“莊妍靚雅,風度超群。鬢髮如雲,桃花滿面;弓彎纖小,腰支輕亞”,她通曉文史,工於詩畫,所繪山水天然秀絕,尤其善畫蘭花,十七歲時所繪《
蘭花圖》扇面今藏於故宮博物院中。顧橫波十八歲時與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參加
揚州名士
鄭元勛在南京結社的“蘭社”,時人以其畫風追步
馬湘蘭,而姿容勝之,推為
南曲(泛指賣藝不賣身的江南歌妓)第一。又精音律,常反串小生與董小宛合演《西樓記》《教子》。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艷”中,顧橫波是地位最顯赫的一位,她曾受誥封為“一品夫人”,同時她也是最受爭議的一位。
顧橫波個性豪爽不羈,有男兒風,在秦淮八艷中與柳如是較像,時人嘗以曰“眉兄”呼之,頗似柳如是之自稱為“弟”。但較之柳如是,又多幾分任性嫉俗。相傳當時的理學家
黃道周(後抗清殉節於江西)嘗以“目中有妓,心中無妓”自詡,東林諸生乃趁其酒醉時請橫波去衣共榻,試試他是否真有
柳下惠的本事。這個傳聞未必盡實,卻反映出時人眼中顧橫波不以世俗禮教為意的作風。她的這種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世人眼光的作風,恐怕是她後來能與江左才子
龔鼎孳緣定三生比翼齊飛的重要原因,然而她的備受爭議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這種個性招來的惡果。
顧橫波才貌雙絕,有“南曲第一”之稱,自然廣受風流名士們的青睞,以致眉樓門庭若市,幾乎宴無虛日,常得眉樓邀宴者謂“眉樓客”,儼然成為一種風雅的標誌,而江南諸多
文宴,亦每以顧橫波缺席為憾。她也輕財愛士,常常擺筵待客。盛名之下,顧橫波遭陷,幸有
余懷出面為她化解糾紛,二人情誼更深。某次余懷回故鄉
桐城慶壽,顧橫波的表演,令余懷自豪,也使她決意脫離風塵。她曾與錢湘靈之友劉芳約為夫婦,後來她嫁給龔鼎孳為妾,以致劉芳以殉情而死。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做了清禮部尚書的龔鼎孳和顧橫波重遊金陵,寓居秦淮河邊
大油坊巷市隱園。有天,顧橫波在夫子廟
文德橋巧遇身穿僧衣的
閻爾梅,她大吃一驚。原來閻爾梅是
沛縣舉人,清兵南下時,他在史可法軍中,史可法揚州兵敗後,閻爾梅化裝潛逃,到處支持
反清復明,被
清廷追緝,顧氏帶他躲進市隱園,掩護脫險。為此,大才子
袁枚稱讚顧橫波“禮賢愛士,俠骨崚嶒”。
龔鼎孳的原配董氏,在明末曾兩次誥封,龔鼎孳降清,她極力反對,龔鼎孳到京師任職,她不願隨行,且說:“我不受兩朝恩典”。後來顧橫波得到了清朝的誥封。顧橫波嫁給“
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龔鼎孽後,雖夫妻相偕,但她也不忘民族大義。明清交替,龔鼎孽說要殉國,顧橫波就拿來繩子讓他上吊。沒曾想龔鼎孽不但不肯死,反而對人說“我願欲死,奈小妾不肯何”,氣得顧橫波花容失色,鬱悶多日。
清康熙三年(1664年)秋,顧橫波病死於北京
鐵獅子胡同龔府,弔喪的車輛有數百乘。遠在江南的余懷、
柳敬亭、閻爾梅等還為她設堂祭奠。龔鼎孳在北京
長椿寺為其建妙光閣,並為之著《白門柳傳奇》流傳於世。
卞玉京
卞玉京,名卞賽,因自號“玉京道人”,便叫玉京。她出身南京官宦之家,因父母早亡,姐妹二人成為歌妓。卞玉京
詩琴書畫無所不能,尤擅小楷,還通文史。她的繪畫藝技嫻熟,落筆如行雲,“一落筆盡十餘紙”喜畫風枝裊娜,尤善畫蘭。18歲時游吳門,居
虎丘,往來於秦淮與蘇州之間。卞玉京一般見客不善酬對,但如遇佳人知音,則談吐如雲,令人傾倒。
卞玉京曾與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
吳梅村有過一段姻緣。崇禎十四年春,吳梅村在南京水西門外的勝楚樓上餞送胞兄吳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這裡他遇見了前來為吳志衍送行的卞賽姐妹,看到玉京那高貴脫俗而又含有幾分憂鬱的氣質,不由想到江南盛傳的兩句詩:“酒壚尋卞賽,花底出陳圓”。席間吳梅村就想試試她的才氣,於是請她在
胞妹卞敏為吳志衍畫好的蘭花扇面上題詩。玉京當即寫下《題扇送志衍入蜀》一詩:“剪燭巴山別思遙,送君蘭揖渡江皋。願將一幅
瀟湘神,寄與春風問
薛濤”。吳梅村對她十分愛憐。之後二人交往頻繁,感情漸深。後來吳梅村在長千里寓所收到玉京交侍女柔柔送來的一封表白愛情的
書簡。吳梅村打聽到一訊息,崇禎帝的寵妃田氏的父親田畹來金陵選妃,已看中陳圓圓與卞玉京等人。吳梅村在權勢赫赫的國舅前膽怯了,只在她的寓所吹了幾首曲子便悽然離去。
卞玉京幸沒選中,兩年後清軍南下,她嫁給了一個諸侯。因不得意,遂將侍女柔柔進奉之,自己乞身下發,在蘇州出家當了女道士。卞玉京依附於70餘歲的名醫鄭保御,
鄭氏建屋安頓,卞玉京長齋繡佛,持
課誦戒律甚嚴,為報鄭氏之恩,用三年時間為鄭氏刺舌血書《法華經》。
此時吳梅村當了清朝的官,心情頹傷。順治七年的一天,卞玉京在錢謙益家裡看到了吳梅村的《琴河感舊》四首詩,方知吳氏對她的思念和情意。數月後二人在
太倉相見,卞玉京為吳梅村操琴,吳梅村感懷不已,寫了《
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贈之。詩中道出了她在這十年中的情景,點出了清軍下江南、玉京“弦索冷無聲”,一派淒涼狀況。
卞玉京和吳梅村沒有終成眷屬,她後來隱居
無錫惠山,十餘年後病逝,葬於惠山禾氏陀庵旁。
寇白門
寇白門,名湄,字白門,南京人,明末清初歌妓,為秦淮八艷之一。其寇家是著名的世娼之家,她是寇家歷代名妓中佼佼者,
余懷稱她“風姿綽約,容貌冶艷”。“今日秦淮總相值”,是錢謙益對寇白門的才與貌的讚譽。寇白門的一生,充滿了許多傳奇色彩。《
板橋雜記》曰:“白門娟娟靜美;跌宕風流,能度曲,善畫蘭,相知拈韻,能吟詩,然滑易不能竟學”。正由於白門為人單純不圓滑,而決定了她在婚戀上的悲劇。
崇禎十五年暮春,聲勢顯赫的功臣保國公
朱國弼,在差役的護擁下來到了
鈔庫街寇家,幾次交往後,白門對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禮,溫柔親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時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歲的寇白門濃妝重彩地登上了
花轎。明代金陵的
樂籍女子,脫籍從良或婚娶都必須在夜間進行,這是當時的風俗。朱國弼為了顯示威風和隆重,特派5000名手執紅燈的士兵從
武定橋開始,沿途肅立到
內橋朱府,盛況空前,成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親場面。
朱國弼實際上是一個圓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門數月後儇薄寡情便漸暴露,遂將寇氏丟一邊,依舊走馬於秦樓楚館之間。1645年清軍南下,朱國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入京師,又被清廷軟禁。朱氏欲將連寇白門在內的歌姬婢女一起賣掉,白門對他說:“若賣妾所得不過數百金……若使妾南歸,一月之間當得萬金以報公”。朱思忖後遂答允,寇白門短衣匹馬帶著婢女斗兒歸返金陵,在舊院姊妹幫助下籌集了2萬兩銀子將朱國弼贖釋。這時朱氏想重歸於好,但被寇氏拒絕,她說:“當年你用銀子贖我脫籍,如今我也用銀子將你贖回,當可了結”。
寇白門歸金陵後,人稱之
女俠,她“築
園亭,結賓客,日與文人騷客相往還,酒酣耳熱,或歌或哭,亦自嘆美人之遲幕,嗟紅豆之飄零”。後又從揚州某孝廉,不得意復還金陵,後病死。當時文壇祭酒的東林領袖錢謙益作《寇白門》詩追悼曰:“寇家姊妹總芳菲,十八年來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
紅淚一
沾衣。叢殘紅粉念君恩,女俠誰知寇白門?黃土蓋棺心未死,香丸一縷是芳魂。”
有詩寫有寇白門:“絕色吳女名門後,生不逢時淪青樓。俠骨柔腸志高潔,一生飄零終無悔。”
馬湘蘭
馬湘蘭(1548——1604),明代歌妓、女畫家、女詩人,名守真,字湘蘭,又字月嬌,小字玄兒。因在家中排行第四,又稱四娘。她秉性靈秀,能詩善畫,尤擅畫蘭竹。因擅畫蘭竹,故字湘蘭。她相貌雖不出眾,“姿首如常人”,但“神情開滌,濯濯如春柳早鶯,吐辭流盼,巧伺人意”。
馬湘蘭不注重
對蘭竹外在形態的細緻刻畫,從用筆、施墨到構圖看似隨意,卻內藏機巧,不失韻味。她筆下飄逸野趣的形象不同於閨秀畫家精工細描的庭院中的閒花靜草,而與男性
文人畫家的花卉有更多相近之處。她的代表畫作為《墨蘭圖》。
曹雪芹的祖父
曹寅,曾接連三次為《馬湘蘭畫蘭長卷》題詩,共7句,記載在曹寅的《
棟亭集》里。《
歷代畫史匯傳》中評價她的畫技是“蘭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襲其韻”。在
北京故宮的書畫精品中也間雜著馬湘蘭的蘭花冊頁,發著獨異的光彩,她的繪畫在國外一直被視為珍品。在文學上馬湘蘭亦頗具才華,曾撰有《湘蘭子集》詩二卷和《三生傳》劇本。她多才多藝,還通音律,擅歌舞,並能自編自導戲劇。在
教坊中她所教的戲班,能演出“西廂記全本”,隨其學技藝者,備得真傳。
馬湘蘭仗義豁達,曾周濟過不少無錢應試的書生、橫遭變故的商人以及附近的一些老弱貧困之人。她的居處為秦淮勝處,慕名求訪者甚多,與
江南才子王穉登交誼甚篤,她給王穉登的書信收藏在《
歷代名媛書簡》中。王穉登落魄之時遇見了馬湘蘭,二人一見如故。王穉登年少成名,一心想報效國家,但無奈時運不濟,一直鬱郁不得志。心灰意冷之餘,落寞的王穉登回到江南故鄉,流連於秦淮河畔。在不斷接觸中,王穉登和馬湘蘭互生好感,情愫暗生。期間,馬湘蘭曾主動寫詩向王穉登示愛,但他以“壯志未酬”為由婉拒了。雖然告白被拒,但馬湘蘭對他依然情深,相信二人一定會
修成正果,而王穉登也想等到自己實現抱負的那一天,再迎娶馬湘蘭。這之後,王穉登雖然有過仕途騰飛的機會,但很短暫,最終還是失意而歸。歸來後的王穉登自覺無顏面對仍對自己痴情一片的馬湘蘭,就悄悄地搬到了蘇州。而馬湘蘭卻不離不棄,她每隔幾天就會離開金陵去蘇州小住幾天,並與王穉登見面。雖然見面頻繁,但兩人都沒有再談論嫁娶一事,而是像知心朋友一樣,或吟詩作畫,或暢敘心曲。
馬湘蘭終生未婚,在寒來暑往中,過去了三十多年,王穉登七十大壽時,馬湘蘭集資買船載歌妓數十人,前往蘇州置酒祝壽,“宴飲累月,歌舞達旦”。連日的歌舞宴飲,讓她又是感慨,又是勞累,自知再見的機會甚微,所以心情上更是又悲又喜。回到金陵後便一病不起,最後強撐沐浴以禮佛端坐而逝。王穉登聽到馬湘蘭的死訊後悲痛不已,以一首
悼詩,第一次明確表達了這份“遲來的愛”:“歌舞當年第一流,姓名贏得滿青樓。多情未了身先死,化作芙蓉也並頭”。
馬湘蘭死後葬在其宅第,今白鷺洲公園的碧峰寺附近。 在日本東京博物館中,收藏有一幅馬湘蘭的《墨蘭圖》。
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