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重慶市船舶工業發展的意見的通知

市委二屆五次全委會議確定的“5444”總體思路中,將發展船舶及配套產品這一優勢行業作為振興發展裝備製造業的重要內容。為抓住機遇,促進我市船舶工業快速發展,特制定本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重慶市船舶工業發展的意見的通知
  • 發文機關: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文字號:渝辦發〔2006〕119號
渝辦發〔2006〕119號
各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船舶工業發展的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六年五月十一日
重慶市船舶工業發展的意見
船舶工業作為綜合性裝備製造產業,涉及面廣、關聯度大、外向性程度高、帶動力強,具有較強的容納就業能力,能有力地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重慶地處長江上游,具有發展船舶工業的產業基礎和航道條件。發展船舶工業對三峽庫區產業發展、增加就業、保持社會穩定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市委二屆五次全委會議確定的“5444”總體思路中,將發展船舶配套產品這一優勢行業作為振興發展裝備製造業的重要內容。為抓住機遇,促進我市船舶工業快速發展,特制定本意見。
一、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我市現有船舶修造企業約110家,主要分布在萬州區、涪陵區、豐都縣、忠縣、雲陽縣、江北區、南岸區、長壽區、江津市等23個區縣(自治縣、市),擁有固定資產70多億元,從業人員近2萬人,2005年產值近50億元,其中中央在渝企業38億元,地方企業10億元,形成了以中央在渝大中型骨幹企業為主體,以民營船舶企業為補充,綜合配套,優勢互補的產業群。
中央在渝企業:一是中船重工集團所屬的重慶船舶工業公司,擁有15家大中型船舶工業企業(含1家水中兵器廠),其中船舶製造廠2家,船舶動力、儀表等配套設備企業12家。2005年產值(含船舶關聯產業)為33億元,同比增長53%以上,比2000年淨增3倍,實現利潤1.2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工業總產值上1億的企業有8戶。其中,上10億的企業有1戶,上5億的企業有2戶。具有比較完整的船舶、船用主機及各類配套件、船用儀器儀表、船舶關聯產品和水中兵器為一體的科研生產能力。可建造6000噸級以下各類軍工艦船、汽車滾裝船、江河挖泥船、豪華遊輪、採金船、化學及油品船等特種專用船舶
二是中國長江航運集團所屬的重慶東風造船工業公司、川江船廠等企業,2005年實現產值5億元。我市大中型船舶企業手持定單已延續到2008年,其中川東造船廠已簽訂12艘價值1.2億美元的出口定單。
地方船舶企業:主要有長江沿岸分布的涪陵李渡造船廠、萬州武陵鴻運船舶修造公司、忠縣神溪船業有限公司、重慶宗申高速艇開發公司等為代表的一批民營船舶製造企業。民營企業已逐步成為我市船舶工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有利條件
1.國際造船業的產業結構調整轉移和我國造船業的快速發展帶來發展機遇。造船業是典型的國際性產業。2004年,韓國、日本分別占世界船舶市場32.8%和31.4%的份額,中國占11.5%,位於世界第三位,而歐洲船廠主要在豪華旅遊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建造方面有絕對優勢。2003年,國家出台的《中國船舶工業發展政策》提出到2015年中國船舶產量達2400萬載重噸,市場占有率提高到35%,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發展目標,中船重工集團已提出將重慶打造成為我國重要的船舶工業配套基地之一。
2.三峽工程的建設和西部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以及標準船型的提出為重慶發展船舶工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一是三峽成庫後形成的灘涂,為沿江建造造船基地提供了條件。
二是我市境內河流眾多,通航里程達5300公里,政府加大港口和支流航道建設,有泊位1600多個,長江航道由3000噸級船隊提高到萬噸級,萬噸級船隊、5000噸船可直達重慶,實現江海聯運。西部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以及船運具有的價格優勢,依託長江水道的船運業發展迅速,為發展貨船提供了條件。
三是庫區旅遊業發展迅速,為發展遊艇、客輪以及娛樂、運動用划艇、快艇提供了市場機遇。四是國家標準船型的提出,我市僅有5%―10%的船舶符合要求,絕大多數船舶需要更新,對重慶造船業發展提出迫切要求。
3.重慶具有較完備的船舶產業門類和生產體系。在船舶製造方面,川東造船廠、重慶造船廠、重慶東風船舶工業公司具有8000載重噸及以下船舶的設計、製造、維修及大型鋼結構件製造能力,並獲得出口船舶認證,重慶神溪船業公司正在實施萬噸級造船基地;在配套產品方面,基礎件品種多,專業化程度高,船用柴油機、增壓器、液壓件、大型齒輪箱、儀表、重型鑄鍛件等產品在國內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部分產品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同時,重慶船舶工業創建了市級企業技術中心4個,行業技術中心1個,具有較強的綜合開發能力和成套裝備製造能力,是我國船、機、儀、基礎件最齊全的船舶科研與生產基地。
4.雄厚的軍工技術和強大的裝備製造能力將有力支撐重慶船舶工業發展。重慶作為我國重要的海軍裝備基地,在國家確定的國防軍工骨幹企業中,重慶船舶工業公司占5.3%。隨著國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十一五”期間將加大對有關企業的投資力度,增強企業的研發能力和裝備水平,將對我市船舶工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和裝備保障。西南鋁集團、重鋼集團等大型企業在大型鋼材、鋁材結構件加工上有特有的技術和裝備優勢,眾多的汽車機車企業多年發展積累的投資能力、研發能力和製造能力,成為推動船舶工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5.重慶具有引導產業集群的政策等優勢。
一是直轄後的重慶集中了許多優惠政策,形成了“政策窪地”效應。主要有國家關於西部大開發的一系列政策,重慶直轄後國家給予的一系列政策及由此帶來的直轄效應,還有三峽庫區產業發展基金等區域性優惠政策。
二是重慶具有的較強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豐富的水、電、氣能源保障,為發展船舶工業提供了保障。
三是庫區產業發展和就業問題得到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而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的船舶工業在庫區有條件得到中央和市、區縣政府的傾斜支持。以上優勢為引導國內外船舶工業企業在產業轉移中向重慶集聚創造了條件。
(三)不利因素
1.由於受水道、三峽大壩通過能力限制,不利於大型、超大型船舶製造,重慶船舶工業的優勢主要集中在中小型特種船舶及船舶配套設備上。
2.產業規模小、創新能力不強且布局分散。重慶船舶工業縱比發展雖然迅速,但規模仍很小,協作配套能力不強。船舶企業生產條件差,產品設計及工藝落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管理水平不高,生產效率低,低效率抵消了勞動力成本優勢。由於行業缺乏引導和溝通,小型船舶企業相互惡性競爭的情況嚴重,行業缺乏自律。
3.外向度低,面臨國內國際雙重競爭壓力。
一是上海、江蘇、遼寧、湖北等省市都提出將船舶工業作為支柱產業發展,並加大了政策支持和投資力度,國內競爭壓力大;
二是我市重點發展的中小型特種船大多屬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歐州國家在技術上具有領先優勢,而我市具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又難以充分發揮,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壓力大;
三是我市船舶工業企業信息來源、人才、經驗不足,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有限。
4.融資能力不強極大地制約了造船工業發展。造船工業屬資金密集型產業,造船周期長,流動資金需求量大,而固定資產較難評估,銀行較少對造船廠貸款,小型造船企業融資十分困難。
二、發展目標
在主城區―涪陵區―萬州區―忠縣的長江沿岸規劃建設4―5個造船工業基地,增擴建中小型專用船舶船塢,並建設船舶配套物流中心。在永川市、江津市、經開區規劃建設船舶配套工業基地。到2010年造船工業及其關聯產品實現銷售產值300億元,出口交貨值2億美元以上。形成各類船舶80萬載重噸以上生產能力,做強船舶公司現有技術中心,創建國家級技術中心或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1―2家;培育銷售產值30億元以上的企業2戶以上,5億―30億元以上的企業8戶以上;2015年實現銷售產值500億元,出口交貨值8億美元以上。把重慶建設成為國際國內知名的中小型特種船舶生產基地和重要的船舶配套產業基地。
三、發展重點
(一)造船工業:擴大和推廣造船技術,提高造船精度和船舶工程管理技術,推進標準型船舶製造,促進造船工業向“集成化”方向發展,造船由整體製造向分段建造發展,有條件的企業要向“空間分道、時間有序”的殼舾塗一體化方向發展,提高生產效率。以川東造船廠、重慶東風造船廠、神溪船業公司等企業為骨幹,抓住船運業快速發展機遇,發揮特種船及專業船設計製造優勢,發展萬噸級以下液化氣船、化學品船、成品油輪、滾裝船、工程船等貨船和特種船舶,並擴大船舶的出口量;抓住國際國內尤其是庫區客運、旅遊業的發展機遇,加大引資和培育力度,發展遊艇、客輪和娛樂、運動用充氣快艇、划艇等。
(二)船舶配套件:實施有進有退戰略,面向國際國內市場,重點發展船舶動力、船舶儀表等有比較優勢的“高、精、尖”產品,並逐步融入船舶配套設備的全球分工體系,成為全球船舶配套的組成部分。以重鋼集團、重慶重型鑄鍛廠為骨幹,發展船用鋼板、船用鍛件等材料;以重慶濰柴發動機廠、江津增壓器廠、重慶齒輪箱廠等企業為骨幹,重點發展船用柴油機、增壓器、齒輪箱、液壓件、油嘴油泵、軸瓦等動力裝備及配套產品;以重慶華渝電氣儀表總廠、重慶江陵儀器廠為骨幹,發展撓性陀螺、方位水平儀、平台羅經等船用儀器儀表產品;培育發展船用貨櫃、潛水裝具等配套產品。
(三)發展船舶製造關聯產品。依託船舶企業擁有的研發能力、新技術和裝備條件,加快發展船舶關聯產品。重點發展風力發電成套裝備、大型鋼結構件、柴油機、車用增壓器、非船用齒輪箱、智慧型儀器儀表、軌道交通設施等產品。
(四)船舶維修:按照“製造先行、服務跟進”的思路,積極發展售後維修保養服務。
四、主要措施和政策支持
(一)主要措施
1.加強行業管理和服務。在市國防工辦(市經委)現有船舶管理職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行政資源,規範行業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由市經委牽頭成立包括金融部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航運企業等船舶上下游企業在內的開放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維護行業自律,搭建信息平台,為企業提供需求信息、技術、人才、市場等服務,更好地開拓國際國內市場。
2.加大對現有船舶企業的整合和重組力度。根據我市船舶製造企業散、小、弱的實際情況,為形成優強帶動、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關聯產業群,提升我市船舶製造業的整體水平。鼓勵支持川東造船廠、東風造船廠、神溪造船廠等一批骨幹造船企業做大做強,通過聯合、兼併、參股、收購等形式,推動與中小企業的聯合和整合,並通過輸出管理與技術、資金投入、下訂單等途徑建立專業配套協作網,扶持、培育配套專業廠。引導中小企業抓住大企業集團調整重組有利時機,加強配套協作,向以配套為主的“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對技術落後、浪費資源、質量低劣、污染環境以及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修造船企業,依法予以關閉。
3.引進增量,盤活存量,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共同打造船舶製造及配套產品生產基地,最佳化產業布局。在發揮骨幹企業的帶動和技術支撐作用,促進各造船企業之間分工協作的同時,抓住世界造船業向我國轉移和我國船舶工業戰略布局調整的有利時機,加強產業政策的引導,突出資源、勞動力、政策等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國內外資金和非公有資本投向船舶工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支持非公有制企業做大做強,引導船舶相關企業向基地聚集發展,不斷提升基地的國內外知名度,打造長江上遊船舶工業集聚帶。
4.深化船舶工業企業改革。推進船舶企業軍民品分線、主輔分離、子公司破產、債轉股、社會職能剝離等工作,推動組建船舶動力、船舶儀表等具有專業分工特色的集團公司,促進企業在生產經營、資源共享、人力調配等方面的聯合。
5.加大技術中心建設力度,提升船舶自主創新能力。依託重慶海裝公司、重慶齒輪箱公司等骨幹企業,加快國家級和市級技術中心建設。加強與國際國內船舶設計單位及市內外高等院校的合作,提升我市船舶研發、設計、製造水平。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新的管理體制和用人機制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6.加強項目策劃,加大投資力度,推進實施一批重點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項目。爭取國家支持,推進實施一批軍工技改項目,增強企業研發能力和裝備水平,為發展民用船舶提供技術支持。加快推進一批以擴大生產規模、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節能降耗為目標的技術改造項目,提升行業的整體製造水平。推進實施一批技術創新項目,提升船舶工業技術水平。
(二)有關政策
1.實行支持技術進步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財稅政策。要用好國家和市級現行的支持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政策。主要有技術改造項目符合條件的進口設備減免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國產設備抵扣新增所得稅、生產性廠房減免城市建設配套費等政策;繼續實行新產品開發所得稅優惠、研發經費和裝備計入管理費用,企業進行技術轉讓免徵所得稅,技術開發中試設備加速折舊等政策;西部大開發15%所得稅優惠政策。對船舶工業重點技術改造項目予以新型工業化專項資金傾斜支持,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優先安排產業研發資金,並積極爭取國家的國債支持,促進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製造水平。積極爭取國家在“十一五”期間繼續對三線調遷船舶工業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並儘可能擴大企業範圍。
2.支持企業改革政策。加快推進重慶造船廠破產工作,實施資產重組,建設東港工業園;加快推進重慶船舶工業公司所屬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積級爭取中央財政補助。
3.支持開拓國際市場,用好外貿出口政策。船舶工業是典型的國際性產業,參與國際競爭,不斷擴大出口是船舶工業發展的必然,採取多種措施支持船舶工業的出口。一是對船舶工業企業參加國際展、設立駐外機構等開拓國際市場予以補貼;優先安排船舶企業出口退稅,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對重點出口產品予以技改貼息支持,大力推進船舶出口;建立和完善出口信用保險制度,支持企業融資開拓國際市場。
4.融資政策。針對造船業資金投入大、建造周期長的特點,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採取“政府支持、協會牽頭、銀行配合、企業聯合”的形式,建立船舶風險投資和融資擔保專門機構,實施在建船舶抵押貸款。融資擔保資金可採取政府投入、吸納社會資金和船舶企業資金等方式籌集;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鼓勵國內外船東、船舶企業、鋼鐵企業、金融業等上下游企業開展投資戰略合作,協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