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鄒應龍雖家境貧寒,但胸懷大志,從小刻苦讀書,少年時就已熟讀諸子百家,能手抄經、傳。南宋
慶元二年(1196年),23歲的鄒應龍考中
狀元,被任命為
秘書郎出知南安軍;不久召回為正字,遷
校書郎、實錄院檢討官,參與了
修纂《孝宗實錄》的工作。
開禧元年(1205年),鄒應龍調任兼
資善堂直講,尋遷
起居舍人及玉牒所檢討官。 開禧二年,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發生了一起不小的政治風波,以外戚身分為相的
韓侘胄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決定伐金。朝野對此議論紛紛。鑒於當時南宋的國力薄弱,內患不已,鄒應龍堅決反對輕易對金國用兵。可是,韓侘胄擅權專國,打擊異己。當年,鄒應龍被排斥出京,以直
龍圖閣知
贛州;第二年改任提點江西
刑獄兼郡事。
開禧三年十一月,韓侘胄伐金戰敗,隨後韓侘胄一黨也受到清理。
嘉定元年(1208年),鄒應龍應召入京任
中書舍人兼太子
諭德、
左庶子。同年六月,鄒應龍以
戶部尚書銜出使金國。翌年,鄒應龍被擢升為
禮部侍郎、
給事中仍兼
太子詹事、左庶子,擔負皇室子孫的教學。
嘉定二年,鄒應龍因與為相的
史彌遠政見不合,受到排擠,被降為
寶文閣待制,翌年外放任
泉州知州。
嘉定四年,鎮官游絳應
安海士民的要求,申報泉州知州鄒應龍,請建
石井書院。鄒應龍撥官帑四十萬緡,並指令漕、舶二司捐助,命泉州
通判朱在(
朱熹第三子)至鎮“董其事”。鄒應龍還在泉州南門外新修一座萬民稱頌的新橋。泉州士民十分感激,特為鄒應龍立功德碑,建名宦祠。
嘉定八年,鄒應龍以寶謨閣
直學士出任
安徽池州郡守。這年,
池州正值受災,莊稼歉收,民生艱難。鄒應龍不忍心看著大批災民忍飢挨餓,可是州郡又無庫存糧餉的情況下,毅然決定裁減當地駐軍兵餉,賑濟災民。鄒應龍此舉引起駐地帶兵軍官的不滿,遭到圍攻與上告。嘉定九年,鄒應龍以煥章閣直學士調任廣西
經略使。這年冬,
黎州及邕蠻發生叛亂。鄒應龍率軍成功地
平定叛亂。他嚴懲首惡分子,脅從不問;並把此次軍功歸於將士,自己向朝廷自劾請罪。嘉定十三年,鄒應龍以
敷文閣直學士調任湖南安撫兼知潭州。翌年,鄒應龍母親去世,鄒應龍依制回到
泰寧為母親守孝。
寶慶元年(1226年),鄒應龍應召入京,被授予
工部尚書、兼修國史及實錄院修撰,繼而授
刑部尚書,
知貢舉。可是,鄒應龍這次入京供職僅幾個月,就與
史彌遠發生激烈的衝突。史彌遠大肆排除異已,連著名理學家
魏了翁、
真德秀都被逐貶。鄒應龍力爭要留住魏了翁、真德秀,不惜與史彌遠鬧翻臉。要求被朝廷拒絕後,鄒應龍主動提出自己外放,他以
敷文閣學士再次出任
贛州知府。即使這樣,史彌遠一黨還是不肯放過鄒應龍,他們唆使言官以鄒應龍在任地方官時擅自懲治宗室、裁減兵餉等事進行
彈劾。鄒應龍一氣之下,辭官回鄉,在家鄉閒居達8年之久。
紹定二年(1229年),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相繼暴發農民起義。尤其是
晏彪起義軍聲勢浩大,席捲包括
泰寧在內的閩西北一帶。鄒應龍在向
郡府請求發兵鎮壓沒有結果的情況下,一
面奏報朝廷,一面請淮西帥曾式中派遣精兵3500
人間道入閩,協助閩軍及地方勢力鎮壓農民起義。但是,鄒應龍也擔心這些官兵因紀律敗壞而擾民和地方豪紳乘機向參加起義的農民倒算,特地自己花錢買酒宰牛犒勞他們,希望能約束部屬,使地方得到安寧。
紹定六年,
史彌遠卒。次年,理宗召鄒應龍任徽猷閣學士知太平州。與鄒應龍不和的朝臣又以鄒應龍不經朝廷批准,私自調兵入閩為理由彈劾他“專擅”。因此,鄒應龍只能以
敷文閣學士提舉
玉隆萬壽宮奉祠一職閒居。瑞平二年(1235年),鄒應龍為
禮部尚書兼
侍讀學士。同年十一月,元滅金後,元兵大舉南下圍
光州,
理宗詔侍從、兩省、
台諫諸官各陳方略。鄒應龍提出選用賢能,薄徭減賦,培養國力、精兵防北、和睦南
夷等十策,理宗認為“甚
切直而
嘉納行之”;並派鄒應龍出使交南,修復南宋與
安南兩國的友好關係。
官場經歷
狀元岩 - 簡介
拾階而上,但見丹崖懸岩,茂林奇樹,呈現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一路前行,山勢陡峭,但見危峰峽道、絕壁陡崖、天然石洞比比皆是,雖說風景險絕優美,然我已無心觀賞,只是大口喘氣,堅持著一步一步攀登,待到從山頂下來,回首望去,才發現自己竟然走過了一條極為險峻的路。
山上有鄒應龍讀書處,這是一長弧型的大洞,赤色的岩壁。據說,鄒應龍少年時為躲避人世喧鬧,手鑿千級石階,到此潛心讀書。如今,岩壁上還刻有“狀元岩”蒼勁有力的大字,以及一尊鄒應龍半身頭像。遺憾的是,隨著旅遊開放而塑起來的頭像,實在太粗糙了些。
狀元岩 - 傳說
狀元岩
鄒應龍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特別出名的人物,他出生在家道中落的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儒家文化薰陶,從而養成了他循規蹈距、方直正派、老成持重的個性。鄒應龍天資聰慧,勤奮好學。但他的學業長進,得益於閩北“朱子理學”的高度發展。
南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時年25歲的鄒應龍被寧宗皇帝以《
諒陰不親策》為殿試題目欽點為狀元。
鄒應龍得中狀元後,開始了他仕途的一生。先後做過江西贛州、福建泉州、廣西等地的行政長官,也曾在朝廷工部、戶部、禮部等部門輾轉升遷,最後官至端明殿大學士兼樞密院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鄒應龍雖沒有乾出過驚天動地的偉業。但為人為官,始終循規蹈矩,廉潔正直、忠君不二,愛民如子,不屈權奸,是非分明,集中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身上所特有的清高、淡泊與自尊,博得了百姓的讚譽,尊之為“廣佑聖王”,在東南沿海以及東南亞的不少地方都建有“鄒公廟”。看來,中國的百姓還是很大度的,對那些為官者,只要不欺凌百姓,稍稍有些政績,便頌揚其德了。
鄒應龍一生娶了三個老婆,為他生了13個兒子。據鄒氏族譜記載,其子孫後裔已逾百萬,遍布
廣東、廣西、江西、湖南、福建、香港、台灣、澳門及
東南亞等地,著名學者
鄒韜奮亦是
鄒應龍後裔。2007年8月26日,來自
香港、台灣和廣東、廣西、江西、北京等地的20多個代表團,700多名鄒氏後裔匯聚泰寧,紀念鄒應龍誕辰835周年。
狀元岩因為有了鄒應龍曾在此讀書,才得以打上了儒家文化的印痕,有了“地靈人傑的丹霞聖地”之美譽。
歷史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