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舍布局
四合院
四合院東西廂房和後罩房兩側的房間,當年分別做過會議室、秘書辦公室及家人的住房,如今已闢為展室。展覽從文學、歷史和生平三個方面立體地表現了郭沫若這樣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東廂房為《郭沫若的文學世界》,包括“詩文”、“史劇”、“譯著”三個專題;西廂房為《郭沫若與中國史學》,包括“古代社會研究”、“甲骨金文探奧”、“先秦諸子批判”、“歷史人物評說”四個專題。觀眾通過這兩部分內容可以了解郭沫若在文、史兩大領域中的成就與貢獻。後罩房的《郭沫若的人生歷程》則講述了郭沫若追求理想、以身報國,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86年的風雨人生。展覽以郭沫若的一句平靜而有震撼力的話作為結語:“我要以松柏的態度來刻畫出自己的年齡,能成為合抱的大木給天下的勞人以一片清蔭,即使中途遭了電擊或者枯死,我也希望它的殘骸能夠供給貧苦人一把取暖的柴。”
四合院北房為原狀陳列室。正中是郭沫若的客廳。沙發擺成馬蹄型。鋼琴前面的單人沙發是郭沫若接待外國朋友時習慣的坐椅,主客人在他左手,正中的位置上。他雙耳重聽,助聽器只能帶在多少有些功能的左耳上,所以只好打破以右為上的常規。沙發後面的背景是中國著名山水大師
傅抱石的巨作,寫郭沫若游九龍淵詩意。在這幅丈二山水的下面,主人陳列了一排他所喜歡的石頭,造型自然,各顯神韻。郭沫若曾有詩自述說:“我亦愛石人,愛石之性堅,縱使遭磨礱,以方寓於圓。”
客廳
客廳東面與郭沫若的辦公室相接。一排書櫃依西牆而列,書柜上方橫掛著毛澤東的真跡《
西江月·井岡山》。對面是
於立群的隸書
中堂,錄毛澤東詞《
沁園春·雪》。南窗下面對面放著兩張書桌,主人常用的是東邊那張。黑電木的墨盒、
北京牌的藍
黑墨水、普通的極品狼毫……正是用這些最平常的文具,晚年郭沫若完成了《蘭亭序》真偽的論辨、《李白與杜甫》、《出土文物二三事》,還有他去世之後成集的《東風第一枝》和平生最後一部譯作《英詩譯稿》。辦公室東邊的小門通向臥室,這是東耳房。一部百納本的《
二十四史》伴著一張棕繃床、綠格子的床單使小屋顯得樸素寧靜。
前排北房和後罩房之間隔著一個南北窄、東西長的小院。郭沫若和夫人每年都在這兒種瓜點豆,絲瓜、苦瓜不用說可以自給自足,而且更忘不了種上一兩株蛇瓜,那長得頗似蛇一樣的果實最能引起客人的興趣。穿過瓜架,後罩房中間是
於立群的寫字間,郭沫若常在這兒和夫人一起寫字讀帖。三面牆上交相輝映著他們的書法佳作。左邊是夫人的小篆條屏;右側是郭沫若和夫人合作的青銅器拓片的題跋;正面是一幅郭沫若的行草《詠武則天》,透著書家豪爽灑脫,慣為古人作翻案文章的氣質,詩言志,文如人,筆酣墨暢,情躍紙上。
園子
垂花門外的園子裡另是一番景象。綠茵中一對
石獅遊玩嬉戲,正由於主人的不拘一格,它們才沒有站在大門外顯示力量,而是輕鬆活潑地蹲在草地上。與
石獅遙遙相望的是
垂花門前兩口不成對的銅鐘,一左一右,和門前兩株
古柏相伴為伍。稍高的一隻鑄於明末天順丁丑年;另一隻鑄於乾隆甲子年。它們都是郭沫若的收藏。
一尊郭沫若銅像悠然自如地坐在枝葉紛披的銀杏樹下,它穿越時空,留下了一個文化先驅的姿態:似在沉思,又似在與前來的朋友傾心交流。
郭沫若是個愛花愛樹,親近自然的人。自從他成為這個院子的主人,最大的變化就是花木逐年增加。
院裡最好的時節是春天的四、五月間和秋天的十月。春天,滿院的色彩變換不停,百花爭妍,各成氣象:黃色的報春的連翹,粉紅色的熱熱鬧鬧開滿一樹的西府海棠,猩紅的鐵桿海棠,雍容的牡丹、芍藥,特別是滿山滿地的二月蘭,年年自生自長,開起花來一片淡淡的紫色。這野花不光好看而且味道清香,每逢春天,它們是郭沫若一家頓頓不少的時令野菜。
秋天的色彩不在花而在於葉,全院十棵銀杏在秋陽之下金光燦燦,渾如十隻金色孔雀展開了它們華美的尾翼。銀杏是郭沫若最喜歡的一種樹。它們是中國特產,而且是古代孑遺生物中僅存的遺蹟,郭沫若稱之為“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或許這正是對歷史有特殊癖好的詩人格外喜歡它的一個原因吧。銀杏的樹幹端正挺勁,獨立不倚。夏日裡,繁密的葉片像綠色的羽扇為人們送來絲絲涼爽。它的葉子潔靜美麗,卻沒有能引起人們注意的花,甚至人們不曾觀察得到它們含苞、授粉的過程。春去秋至,雌性的枝株便無聲地送來簇簇滾圓的白果,然後和雄性的伴侶一起把綠色的樹冠變得金碧輝煌,給收穫的季節增添著神聖隆重的氣氛。
如今這裡也是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和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 常設機構的所在地。
機構設定
郭沫若紀念館下設研究室、文物與陳列工作室、公眾教育與資訊中心、辦公室。
研究室
組織開展郭沫若思想、學術、文化及相關問題的研究和學術活動;收集、整理、編輯郭沫若著作和研究資料;負責中國郭沫若研究會會務。
文物與陳列工作室
從事與郭沫若生平及學術、國務活動相關的文物資料的徵集、鑑定、保護和研究利用;負責展覽內容與形式的設計及製作策劃。
公眾教育與資訊中心
制訂落實紀念館對外開放工作方案,組織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博物館公眾教育活動;負責信息化建設,更新維護公眾網路;承擔“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相關工作。
辦公室
負責館內人事黨務和各項行政事務,包括基建維修、安全保衛、綜合治理和離退休幹部工作。
歷史沿革
郭沫若紀念館地處北京市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東臨什剎海,南望北海公園靜心齋。1965年,北京市調整路名和門牌號以前,這裡原為 “西河沿8號”。紀念館占地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80平方米,大門坐西朝東,門匾“郭沫若故居”為
鄧穎超1982年9月題寫。郭沫若紀念館所在地在清朝年間是
恭王府的馬號。民國初年,由樂達仁堂購買了這片地產,修建了如今的庭院。新中國成立以後,這裡先是
蒙古人民共和國駐華大使館館舍,後由
宋慶齡同志居住。1963年郭沫若由
西四大院胡同5號遷入,直到1978年6月病逝,在這裡度過了他一生最後的15年。
郭沫若逝世以後,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於1979年遷入本院,隨後不久醞釀組成了“郭沫若紀念館籌備小組”。1982年2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把郭沫若這個晚年的居住地定名為“郭沫若故居”,同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郭沫若故居”列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11月16日,郭沫若誕辰90周年時,“郭沫若故居”舉行定名揭幕儀式,同時舉辦了短期的郭沫若生平展。1988年6月12日,在紀念郭沫若逝世10周年之際,“郭沫若故居”正式對外開放,由
中國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全國雕塑規劃小組共同建造的郭沫若全身銅像在故居的草坪上落成,國家副主席
王震為之揭幕。
2000年5月,郭沫若紀念館經過一年的維修重新開館,各展室陳列品做了大幅調整,更加方便遊人從不同角度了解這位20世紀文化名人的的一生。
大事編年
1978年 6月12日,郭沫若病逝。在郭沫若治喪活動期間,
於立群向代表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前來探望的
烏蘭夫、
方毅表示,希望有關方面組織人力整理保護郭老生前留下的文稿等文獻資料。
10月,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以下簡稱編委會)第一次會議在
北京召開。周揚任主任委員,委員由
於立群、
成仿吾等26人組成。
《郭沫若文集》分為文學、歷史、考古三編,分別由
人民文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出版。
1979年
春,《郭沫若文集?歷史編》工作全面開始。
5月15日,周揚等致函
鄧穎超,
方毅、
胡耀邦,建議成立“郭沫若紀念館”,由
魏傳統主持組建籌備小組。
胡耀邦5月25日在批示中寫道:“請社科院負責把這事管起來。”
1980年
6月上旬,《郭沫若文集? 文學編》詩歌部分注釋工作會議在
浙江舉行。
1981年
12月6日,編委會第二次會議在
北京舉行。會議作出了人事安排,增補
石西民為編委會副主任委員,討論了郭沫若誕辰90周年紀念活動、《郭沫若全集》編輯原則等問題。
1982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第147次會議決定同意把郭沫若同志的住地定名為郭沫若故居。
9月至10月,《郭沫若全集》歷史、考古、文學三編部分卷次在郭老90誕辰前夕首批問世。
11月,周揚同志邀請郭沫若同志生前友好、有關領導、和
郭漢英、
郭平英商談,提出郭沫若故居應於郭老誕辰90周年當天揭幕開放,今後應把故居和編委會逐步辦成郭沫若研究的資料中心、研究中心、宣傳中心。
11月上、中旬,分別由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聯在京舉行紀念郭沫若誕辰90周年史學、文學學術報告會。
11月16日上午,郭沫若故居舉行定名儀式,同時舉辦郭沫若生平展。
1983年
5月,郭沫若研究學術座談會在京召開,會議期間成立了“中國郭沫若研究學會”,選舉產生第一屆理事會。
8月,中國郭沫若研究學會召開第一次常務理事會,決定出版叢書《郭沫若研究》。
1984年
3月,中國郭沫若研究學會在京舉辦“郭沫若愛國主義思想”撰稿會。
1985年
8月,《郭沫若研究》編輯部與中國郭沫若研究學會主編的《煉獄式的愛國主義的戰鬥一生》出版、《郭沫若全集?歷史編》8卷全部出齊。
1986年
9月,“郭沫若文學藝術的回顧與展望”學術討論會在
湖南召開。
同年,全國
城市雕塑規劃小組同意在郭沫若故居院內建立郭沫若全身像。
1987年
6月,菊地三郎代表團一行5人來京訪問。
1988年
4月,郭沫若家屬搬出故居,修繕工程開始。
同月,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轉來
郭安娜關於捐獻與紀念和研究郭沫若有關的郭沫若遺物的信件。
郭庶英代表郭老子女,按
於立群生前意願獻交了郭沫若手稿等珍貴文物。
郭沫若故居正式對外開放,共設8個展室。展出總面積約400平方米。
10月,蘇中友好協會會長、
蘇聯科學院院士
齊赫文斯基參觀故居並留言。
同月,日本
東京大學教授,郭沫若自傳集日文版譯者丸山升夫婦參觀故居。
1989年
2月,日中友好會館常務理事、文化事業部長參觀故居。
4月,為紀念“五四”運動70周年,“郭沫若與‘五四’精神”學術座談會在館內舉行,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
費德林參加會議。
9月,舉行詩歌音樂朗誦會《漫遊郭沫若的文學世界》,實況錄音由
中央廣播電台播出。
10月,捷克斯洛伐克東方研究所漢學家何德理、何德佳夫婦參觀故居。
同年,
劉德有轉來日本友人柏木正一贈送的1955年郭沫若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日紀錄片《路,在開拓》(日文版)拷貝。
1990年
5月,完成《十年的紀念》、《漫遊郭沫若文學世界》等錄像的製作及《路,在開拓》翻譯合成。《十年的紀念》獲中科院系統科技成果二等獎。
6月,故居發起並參加“什剎海景點學雷鋒”、“西城博物館迎亞運、學雷鋒”宣傳日活動。
1991年
5月,“創造社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海峽兩岸及日本、蘇聯學者50餘人參加。“創造社史料展”在京揭幕。此展被列為
北京91年文物節專題展。
6月,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同意中科院、中國社科院、中國文聯關於郭沫若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的請示,由上述三單位組成紀念活動籌備辦公室。
8月, “中國郭沫若研究學會”更名為“中國郭沫若研究會”。
9月,義大利學者、《女神》義大利文譯者
安娜?布婭蒂訪問故居。
同月,參加
北京市“91文物節”
中山公園“博物館長廊”宣傳活動。
1992年
1月,
北京市政府命名郭沫若故居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9月,《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11、12、13、14卷由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至此,《郭沫若全集?文學編》20卷全部出齊。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10卷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創造社叢書?文藝理論》、《創造社叢書?散文》、《創造社叢書?戲劇》《創造社叢書?理論研究》等卷由
學苑出版社出版。至此,“創造社叢書”七卷本出齊。
10月,“郭沫若展”在日本
富山縣福光町舉行。該展覽是紀念
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及郭沫若誕辰100周年,在日本
富山、東京、
岡山三個城市舉辦巡迴展覽的首次展出。
同月,為紀念郭沫若誕辰100周年,七集電視專題文獻片《郭沫若——時代之子》在京攝製完畢。
11月,“郭沫若展”在東京日中友好會館舉行,日本眾院議長櫻內義雄等參加了開幕式。
李鵬、
宮澤喜一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發了賀電。
11月,“郭沫若與現代文化的發展(郭沫若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海峽兩岸和日本、俄羅斯等九個國家的近100名學者參加,提交論文近70篇。
“郭沫若展”在日本岡山市舉行。
1993年
6月,“郭沫若著譯版本展”在京舉行。
7月,“青少年教育基地宣傳月”結束,作文比賽及“兩史一情”知識頒獎儀式在館內舉行。
9月,郭沫若故居參加
北京市文物局主辦的“北京古都博覽會”。
10月,“郭沫若與儒家文化”學術討論會在
山東舉行。
1994年
3月,“紀念《甲申三百年祭》發表50周年展”在專題陳列室展出。展出了眾多的版本、詳盡的史料。
5月至6月,為迎接“六一”兒童節,“郭沫若與少年兒童暨青少年教育基地活動展”在館內展出。
同月,“李自成進京350周年暨《甲申三百年祭》發表50周年學術討論會”在陝西省召開。
同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務會議決定將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暨郭沫若故居改為郭沫若紀念館。
1995年
5月,郭沫若基金會籌備組與標準國際
投資管理公司成立“銀杏樹下系列文化活動組委會”,在館內舉辦首次活動。
6月,舉辦以“熱愛生活、創造未來”為題的“六一筆會”。
9月,世界銀行駐中國首席代表委託銀杏樹下組委會在館內舉辦音樂會,迎接
沃爾芬森行長夫婦訪華,外交及經濟界知名人士
愛潑斯坦等應邀出席。
10月,法國駐華大使和法國
巴厘巴銀行駐
亞太地區各國首席代表來館參加“銀杏樹下系列活動”之四。
11月,赴福建與
福建省文史館舉辦“郭沫若展”。在廈門聯合舉辦《郭沫若的女性觀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小型研討會。
1996年
5月,與青少年教育基地各學校舉辦“藝術節”展覽。
同月,為
拉丁美洲各國駐華使節舉辦中國民間音樂欣賞會。
同月,“銀杏樹下系列活動”之七“曲藝與老舍”在京舉行。
1997年
6月,與所在社區部分學校舉行“慶六一”文藝演出活動。
7月,紀念“孩子劇團”成立60周年。
10月,由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四川省郭沫若研究會、
四川大學、
成都石室中學共同舉辦《郭沫若與世界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11月,為紀念郭沫若誕辰105周年,《郭沫若題畫詩存》、《郭沫若致文求堂書簡》等新書出版。在三聯書店舉辦“總理稱他沫若兄”專題展。
1998年
4月,與成都石室中學及
北京校友會組成《郭沫若書法》編輯委員會。
同月,銀杏樹下組委會與本館為青少年教育基地共建學校及
西城區培智學校舉行“蒲公英”中外兒童鋼琴演奏會。
6月,舉辦“紅土新苗——閩西少兒書畫展” 閩西地區的老一代革命家及
北京客家海外聯誼會負責人參觀展覽。
《滄海遺粟——郭沫若紀念館館藏珍品展》開幕。
《回首十年圖片展》展出。
由郭沫若基金會籌備組倡議的“郭沫若歷史科學獎”宣布設立。
同月,紀念郭沫若逝世20周年及郭沫若紀念館開放10年,與《詩探索》編輯部聯合舉辦現代詩人與詩歌朗誦會。
12月,閉館維修。
1999年
對故居進行全面維修,開始對取暖系統進行燃煤改天然氣工程。
展開更新展陳的調研、論證、資料收集等工作。
12月,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評獎活動結束。
2000年
1月,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頒獎大會在京舉行。
5月,經一年維修,重新開館,展覽內容作了較大補充和調整。
同月,《郭沫若書法集》舉行
首發式。舉行“郭沫若與文化反思”小型研討會。
8月,在
長春舉行學術討論會“郭沫若與20世紀中國思想文化”。
同月,經
北京市政府批准,“青少年教育基地”更名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1年
1月30日,開始“郭沫若紀念館觀眾問卷調查”。
2月,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室對外開放。
3月份,“郭沫若網站”開通。
3月8日,與天津電視台合拍的郭沫若紀念館電視片在館內播放。
3月27日,
北京7家名人紀念館聯合舉辦“追尋世紀名人”文化活動新聞發布會在我館舉行。“追尋世紀名人”紀念聯票4月1日起在京發售。
3月29日,在
北京第九屆“我愛北京、我愛博物館”活動中獲組織獎。
4月10日,召開“名家名篇與名人紀念館”座談會。
4月21日,文化講座,
林非主講“當代散文發展的啟示”。
5月18——20日,參加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的“5·18”國際博物館日宣傳,主題“博物館與社區建設”。明信片《郭沫若故居》開始發行。
6月18日,舉行“綠色和平頌——兩院院士助申奧”座談會。
北京市奧申委副主任
劉敬民副市長介紹申奧工作。到會的有
王大珩、
胡亞美、
吳新智等30餘位兩院院士。
6月20日,舉行《甲骨文獻集成》出版座談會、出版慶典暨捐贈儀式。
7月1日—9月1日,學生書畫展《讓世界了解
北京》。
9月16日,在
臥佛寺飯店召開郭沫若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方案論證會。
9月25—10月8日,“生命簽證:何鳳山博士救助猶太難民之義舉”圖片展。
11月13日,由
北京市教委支持,與北京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合作的 “與大師同行”專題語文講座在館內舉行,主講人:連中國,內容分四個部分:《博學多才的郭沫若》、《文學巨匠茅盾》、《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魯迅》、《塑造市民群像的老舍》。
11月16日,第二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論證會在館內召開。
2002年
1月30日,英國大英博物館首次推出“中國當代書法展”,展示該館部分書法藏品,其中展出郭沫若書法作品2件。
10月下旬,日本前首相
中曾根康弘、日中友好會館館長林義郎、日本創作學會名譽會長
池田大作等日本友人相繼為“郭沫若、
於立群書法展”開幕發來賀電、賀信。
2003年
3月7日——28日 《影友習作展》在郭沫若紀念館展出。
3月 第二套6家名人故居聯票開始發售。
3月27日——4月15日 完成900平方米草坪微噴改造,達到進一步節約用水的目的。
4月2日——18日 《肖雪霏書法展》在郭沫若紀念館展出。
5月16日——8月13日 《梅蘭芳藏中國戲畫展》在郭沫若紀念館展出。
8月26日——9月1日 《老舍幽默小品賞析展》在郭沫若紀念館展出。
9月17日-10月17日 “郭沫若書法展”在
中國科技大學展出,慶祝建校45周年。
9月 《郭沫若書法》音像片出版。
11月29日——12月12日 《黃璧榕書法展》在郭沫若紀念館展出。
2004年
3月8日 歷史研究所、郭沫若紀念館、中國郭沫若研究在郭沫若紀念館聯合舉行“紀念《甲申三百年祭》發表60周年學術座談會”。
5月15日 郭沫若紀念館與
北京其他5家名人紀念館的“漫步名人故居”展覽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揭幕。
5月18日 郭沫若紀念館舉辦“以史為鑑,溫故知新” 專題展覽,紀念《甲申三百年祭》發表60周年。
5月23日 郭沫若紀念館與
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聯合舉辦《“甲申年”說》學術講座,邀請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副會長
謝保成先生主講。
6月10-22日 郭沫若紀念館等
北京6家名人紀念館“中國世紀名人展”赴新加坡、
馬來西亞巡展。
8月13日 郭沫若紀念館與日本
廣島書道研究會共同在
中國美術館舉辦了“日中友好書作展”。
2005年4月26日,全國政協副主席
王忠禹同志考察郭沫若紀念館。
5月17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中央駐社科院紀檢組組長
李秋芳同志出席郭沫若紀念館等名人紀念館向中小學生贈送《名家名言錄》儀式並講話。
9月7日,
重慶郭沫若舊居暨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和文化工作委員會鄉間辦公地舊址對外開放。重慶市委副書記
邢元敏,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何事忠,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所長、郭沫若紀念館館長郭平英等出席開館儀式,並為郭沫若雕塑揭幕。
10月20日, 為慶祝中古建交45周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郭沫若紀念館與
古巴駐華使館,在紀念館內聯合舉辦“古巴藝術節,獻給古巴詩人尼古拉斯?紀廉和中國詩人郭沫若”的紀念活動。
2006年
5月17—23日 郭沫若紀念館等7家紀念館與文化部藝術司、中共
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物局、
中國博物館學會、北京博物館學會等單位和
清華大學團委共同攜手,在清華大學組織“文化名人進校園”系列文化活動。活動以“博物館與青少年”以及“共有的文明”為主線,分為展覽、文藝晚會和論壇三個部分。其中“共有的文明——名人與文化遺產”展覽在
清華園的小樹林展出,為期一周。
5月18日 舉行題為“紀念518國際博物館日清華大學高校青年論
壇”。郭平英館長代表7家名人紀念館作主題為“名人與文化遺產”的演講。7家名人紀念館還向清華大學及部分中國小贈送了圖書
6月15-22日 “中華名人展”在日本國士舘大學舉辦。
11月16日-25日 副館長
蔡震赴日本東京、
福岡作學術訪問。以《兩個口號論爭中被遺忘的一些史料》、《“郭沫若與日本”在郭沫若研究中》為題進行兩次學術演講。
12月9-13日 郭平英館長應日本
九州地區觀光推進機構邀請,赴大分、
熊本、
佐賀福岡等地進行友好訪問,並拜謁了位於
別府市的郭沫若詩碑。
2007年
1月23日 第三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評獎辦公室召開專家組推薦會。
1月26日 應
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邀請,郭沫若紀念館等7家名人紀念館將“傳承先進文化,追尋中華名人”展覽送進未管所,共同舉辦了以“傳承民族文化,感悟時代責任”為主題的文化活動。
7月31日 第三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評審會在郭沫若紀念館召開。
冷溶副院長主持,
黃浩濤秘書長作了相關說明。
8月12日 歷史所副所長、郭沫若紀念館館長郭平英接待日本厚生勞動大臣
柳澤伯夫一行。
9月21日 郭沫若紀念館以及中國文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四川省文化廳、
樂山市委市政府等單位,在中國美術館聯合舉辦“典從風雅——郭沫若
於立群書法作品展”開幕式,紀念郭沫若誕辰115周年,於立群誕辰90周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
譚家林,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楊志今,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書記
趙長青、歷史所副所長、郭沫若館長郭平英以及
四川樂山市委市政府等有關方面負責人和郭沫若夫婦的生前友好
黃甘英、
李淑錚、
王定國、
郝治平以及博物館界人士等200餘人出席開幕式活動。展覽至27日結束。
10月25日
印度國大黨主席、執政聯盟主席索妮亞·甘地為團長的代表團參觀郭沫若紀念館。
11月23日—12月4日 歷史研究所書記、副所長
劉榮軍為團長的名人紀念館代表團,應
澳大利亞澳中國際交流促進會的邀請,參加在
悉尼大學舉辦的“中華名人展”開幕式。
12月24日,第三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頒獎儀式在我院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副院長
武寅、
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
郭傳傑等同志出席頒獎儀式並為獲獎著作者頒獎,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黃浩濤同志主持大會,武寅同志講話。獲獎者、相關研究單位、文博單位及新聞、出版單位等百餘人出席了頒獎儀式。
2008年4月2日八家名人故居、紀念館和
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物局、
西城區委宣傳部共同舉辦的“清明時節緬懷名人走進故居系列文化活動”啟動式暨與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青年志願者簽約儀式,館長郭平英代表名人故居發言。
5月17日 為迎接“5.18國際博物館日”,郭沫若紀念館等8家名人故居、紀念館舉辦的“文化名人與世界文化展覽”在
王府井捷運科普文化長廊展出。
5月23日 為宣傳 “5.18國際博物館日”和“文化遺產日”, 8家名人故居、紀念館舉辦的名人系列展覽——“中華名人展”開始在
北京安貞里學區十餘所國小巡展。
7月10日-15日 郭沫若紀念館等8家名人故居、紀念館舉辦的文化名人展在內
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巡展。
8月5日 文物與歷史圖片展《跨著東海——郭沫若與中日文化交流》舉行預展,該展覽是在新落成的西院展廳推出的第一個展覽。
9月1-2日 為紀念郭沫若留學日本
九州大學90周年,日本郭沫若研究會主辦的“郭沫若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九州大學醫學部舉行。歷史所副所長、郭沫若紀念館館長郭平英、副館長蔡震應邀參加會議。郭平英在會上致詞,蔡震做題為《“郭沫若與日本”在郭沫若研究中》的主題報告。中國駐日大使、駐福岡總領事分别致電和到會預祝會議成功。參加研討會的有中國(包括
澳門)、日本、
韓國的專家學者五十餘人。
11月14日-16日 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第五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在
北京召開,林甘泉等60餘位學者與會。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會,蔡震當選會長,謝保成等當選副會長,
李曉虹當選為秘書長。學術研討會的主要議題是“新時期三十年郭沫若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收到論文40餘篇。
作者生平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
文學家、詩人、
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原名
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
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
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
泰戈爾、歌德、
莎士比亞、
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表新詩。1921年,與
郁達夫、
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詩集《女神》出版。“
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
蔡文姬》《
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
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盤》、《
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1921年6月,他和
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
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
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
王昭君》、《聶嫈》、《卓文君》。1944年,郭沫若歌頌明末女
軍事家秦良玉《詠秦良玉》。
參觀指南
交通
電車:111、107、118路,汽車:13、701、850、810路北
海北門站下車
,什剎海體校門口往右拐,走50米左右即到!
開放時間
周二——周日9:00—16:30。元旦至春節期間及周一閉館。
門票價格及優惠條件
成人:20元 學生:10元(大學本科及本科以下憑學生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