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民大會黨(印度國大黨)

印度國民大會黨

印度國大黨一般指本詞條

印度國民大會黨(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英迪拉·甘地派),印度政黨,簡稱國大黨(英),通常稱國大黨。為印度現存歷史最長的政治組織,也是印度兩大主要政黨之一(另一個是印度人民黨)。

基本介紹

簡介,主要內容,目標與現狀,政治主張,建黨背景,歷史沿革,初期,爭取民族獨立時期,執政時期,歷史年表,會議設定,黨派宗旨,組織機構,主要派別,重大意義,

簡介

印度國民大會黨(印地語:भारतीय राष्ट्रीय कांग्रेस,英語:Indian National Congress)簡稱印度國大黨或國大黨。經多次分裂合併,現主要有兩派。國大黨為印度現存歷史最長的政治組織,成立於1885年,也是印度主要政黨之一,據稱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
國民大會黨黨旗國民大會黨黨旗
1906年國大黨年會通過了以提拉克為首的極端派提出的四點綱領:自治、提倡國貨、抵制英貨和民族教育。
1916年兩派重新聯合。
1918年又發生分裂,溫和派脫離該黨,建立印度全國自由聯盟。
1927年12月 ,國大黨通過了尼赫魯提出的要求英國給印度“完全的民族獨立”的決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大黨反對英國宣布印度參戰。
聖雄甘地聖雄甘地
1945年底~1946年初,國大黨在中央立法議會選舉中,獲得37席中的10席,參加了英國統治下的臨時政府,尼赫魯出任副總理。
1969~1979年,國大黨發生過多次大的分裂,先後出現過以尼賈林加帕為首的國大黨(組織派),以英迪拉·甘地為首的國大黨(甘地派,又譯國大黨英迪拉派),以雷迪為首的國大黨(正統派,後改稱為社會主義派)。
1981年10月,印度選舉委員會承認國大黨(甘地派)為真正的國大黨。
1991年第十次大選中再次獲勝,組成少數政府。

主要內容

目標與現狀

國大黨最初的目標是爭取為受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分享政府權利而沒有遭到當局的反對,隨後由於激進的主張遭到英國殖民當局的反對,國大黨開始轉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印度獨立為目標。
印度獨立後,國大黨長期執政。
印度國民大會黨主席索尼婭印度國民大會黨主席索尼婭
1969年該黨開始分裂,1977年在大選中失敗,1978年英迪拉·甘地組建新黨。
國大黨在印度第13屆議會(1999年——2004年)中共有109個席位,為議會第二大黨;2004年5月印度第14屆議會選舉 ,國大黨出乎意外獲得勝利取得執政地位,人民黨屈居第二;大選獲勝後國大黨全國委員會指定現任國大黨主席索尼亞·甘地接任印度新總理,2004年5月18日索尼亞·甘地表示放棄新總理一職,國大黨元老、前財政部長曼莫漢·辛格於5月22日擔任新總理。
到2004年國大黨人再一次任總理一職為止,自印度1947年獨立以來,該黨總計7人任印度總理,時間長達33年。

政治主張

國大黨(英)主張堅持“民族主義世俗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四項原則,強調團結、統一、教派和睦;在堅持“混合經濟”和“計畫經濟”的前提下,突出改革和發展;以互不干涉、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其對外關係的指導原則。

建黨背景

19世紀中葉,印度逐漸出現近代工業。鐵路的大量興建,使印度資本主義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除了紡織工業,印度資本家還投資於銀行信貸、鋼鐵、水電、水泥等部門,並且擁有印刷、造紙、榨油等小型企業。
印度的民族資產階級與英國資本家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們依賴英國的資金、技術和設備;同時,由於他們大多是由買辦商人、高利貸者、封建王公和地主轉化而來,所以又與農業和封建土地占有制有聯繫。但是,英國殖民政府是代表英國資產階級利益的,他們只是把印度當作原料產地、商品銷售市場和投資場所,決不希望印度經濟得到發展。英國殖民當局對印度民族工業採取扼殺政策,對印度工人、農民實行殘酷的壓迫與掠奪,導致印度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和民族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高漲,引起英國殖民者的極大恐懼。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雖然有很大局限性,但它對於民族運動的興起起到了促進作用。
19世紀後期,印度不斷發生工人罷工、農民起義,有力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
為了防止革命爆發,英國殖民當局一面鎮壓工農運動,一面竭力把已經開展起來的民眾運動引導到合法、改良的非暴力軌道上去。英國總督杜富林在同退職的殖民官吏休謨經過一番策劃後,由休謨出面,遊說印度上層社會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說服他們成立一個改良主義的政黨。這時,印度的民族主義者也正在醞釀成立民族主義政黨。經過積極活動,成立改良主義政黨一事進展十分順利。
1885年12月28日,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成立大會在孟買舉行。出席大會的有孟買、旁遮普和其他英屬印度各省的代表,他們大多是民族資產階級的上層分子、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富裕階層和農村地主。休謨也出席了大會。
印度國民大會黨擁護者印度國民大會黨擁護者
會議從一開始就確定了與英國友好的格調。會議主席巴納吉在開幕詞中說:“英國對印度造福無窮,全國都為此對英國表示感激。英國給了我們秩序,給予我們鐵路,而最重要的是給了我們歐洲教育的無價之寶”。成立大會一共通過了9項決議,其核心是要求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要求實行政治改革,在參政院中增加民選議員;實行保護關稅;譴責政府的軍費開支等。可見,該黨要達到的最終目標不是民族獨立,而是區域自治;它主張採用的手段是改良,而不是革命。這些政治主張反映了當時印度地主和上層資產階級的要求,體現了印度資產階級的兩重性,表明印度國大黨是一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黨。

歷史沿革

初期

在它成立的最初20年內,其政治主張僅限於實行代議制;經濟主張也只要求保護工商業和實行固定田賦。20世紀初,國大黨內出現以B.G.蒂拉克為代表的主張實行自治的極端派。在他們的影響下,國大黨在1906年加爾各答年會上通過“斯瓦拉吉”(自治)、“斯瓦德希”(自產)、抵制英貨和實行民族教育為內容的鬥爭綱領。
1907年溫和派與極端派分裂,1916年重新聯合。

爭取民族獨立時期

1920年,國大黨在黨的加爾各答特別會議和那格浦爾年會上確立M.K.甘地在黨內的領導地位。從這時起,國大黨多次發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給英國殖民者以沉重的打擊。
1927年,國大黨內出現以J.尼赫魯和S.C.鮑斯為代表的左派。同年12月國大黨在馬德拉斯年會上通過尼赫魯提出的要求英國給印度完全獨立的決議,但還只具有宣言的性質。
到1929年國大黨拉合爾年會上,在新主席尼赫魯的主持下,國大黨才正式宣稱它的目標是實現印度的完全獨立。
1937年,國大黨在英印省議會的選舉中獲勝〔見印度政府法案(1935)〕。國大黨在執政省內,執行扶植本國工商業的經濟方針,又成立全國計畫委員會準備制定經濟計畫。這些措施得到印度大資產階級的擁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大黨發起反對英國的文明不服從運動,以後又通過要求英國“退出印度”的決議。因此國大黨遭到鎮壓(見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大戰結束後,國大黨領導民眾性的非暴力的反英鬥爭。
1947年8月,印度獲得獨立。國大黨成為執政黨,尼赫魯任政府總理。

執政時期

獨立後,國大黨開始了發展國民經濟、建立獨立國家的進程。
1951年實行第1個五年計畫。
1955年國大黨在阿瓦迪年會上通過建立“社會主義類型社會”的決議,正式以社會主義為黨的目標。它在政治上堅持資產階級議會制,在經濟上奉行公私營並舉發展“混合經濟”的方針,在農村實行廢除柴明達爾地主的土地改革,通過土地最高限額法令,並推廣“綠色革命”。
1964年布巴內斯瓦爾年會進一步明確要在印度建立一個“民主社會主義”社會。
1967年5月黨的工作委員會通過有關“民主社會主義政策”的決議。
1969年,辛迪加派同甘地派在銀行國有化問題上矛盾激化而發生分裂。辛迪加派另組國大黨(組織派),領導人是M.德賽。
在1977年2月第6屆大選前夕,以J.拉姆為首的一小部分國大黨人聲稱不同意I.甘地某些獨裁做法而脫離該黨,成立民主國大黨,不久又加入由國大黨(組織派)等 5個反對黨派組成的人民黨。國大黨在1977年大選中遭到慘敗,被迫下野,由人民黨上台執政。
1978年1月在大選失敗、內部矛盾加劇的情況下,國大黨第3次分裂,形成國大黨(I.甘地派)同國大黨(S.辛格派)兩個國大黨。
1979年國大黨(I.甘地派)發生分裂,德瓦拉吉·烏爾斯等人退出,另組卡納塔克國大黨。國大黨(I.甘地派)在1980年第7屆大選中東山再起,成為執政黨。
1981年10月印度選舉委員會承認國大黨(I.甘地派)為印度國大黨後,國大黨(S.辛格派)又改名為國大黨(社會主義派)。
1984年I.甘地遇刺身亡,其子R.甘地繼任黨的主席、議會黨團領袖和政府總理。

歷史年表

印度國民大會黨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1885年12月在孟買成立,創始人是英籍印度退休文官A.O.休謨。印度1947年獲得獨立後,國大黨成為執政黨,著名政治家尼赫魯出面組閣,並出任首位政府總理。其後,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和外孫拉吉夫·甘地曾先後擔任國大黨的領導人並出任政府總理。在印度獨立後的前50年時間裡,除1977年3月-1980年1月和1989年12月-1991年6月外,國大黨一直處於執政地位。
尼赫魯尼赫魯
1906年國大黨年會通過了以B.G.蒂拉克為首的極端派提出的4點綱領:自治 、提倡國貨 、抵制英貨和民族教育。
1907年國大黨發生分裂,溫和派與英國當局妥協,將極端派排擠出黨 。
1916年兩派重新聯合 。
1918年又發生分裂,溫和派脫離該黨,建立印度全國自由聯盟。
1920 年黨的特別會議通過了M.K.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議案,確立了甘地在國大黨內的領導地位。從此,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成為國大黨在民族解放鬥爭中的指導思想 。
1927年12月 ,國大黨通過了J.尼赫魯提出的要求英國給印度“完全的民族獨立”的決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國大黨反對英國宣布印度參戰 。
1942年8月,國大黨發起民眾性非暴力運動,要求英國退出印度,被英當局宣布為非法,全部領導人被捕(1945年6月獲釋)。
1945年底~1946年初,國大黨在中央立法議會選舉中 ,獲得102席中的37席,參加了英國統治下的臨時政府,尼赫魯出任副總理。
1947年8月印度獨立,國大黨成為執政黨尼赫魯出任政府總理。此後,國大黨除在1977年第六次大選和1989年第九次大選中未獲多數席位而成為反對黨外,一直是印度的執政黨 。
1991年第十次大選中再次獲勝,組成少數政府 。
1969~1979年,國大黨發生過多次大的分裂,先後出現過以S.尼賈林加帕為首的國大黨(組織派),以I.甘地為首的國大黨(I.甘地派,又譯國大黨英迪拉派),以K.B.雷迪為首的國大黨(正統派,後改稱為社會主義派)。
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
1981年10月,印度選舉委員會承認國大黨(I.甘地派)為真正的國大黨。
1991年拉吉夫·甘地遇刺之後,國大黨內部矛盾重重、人心渙散,在民眾中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因此導致在1996年的大選中失敗,成為在野黨。
為了藉助尼赫魯-甘地家族的聲望,重振昔日雄風,國大黨多次邀請拉吉夫·甘地的遺孀索尼婭·甘地出任該黨領導人。
1997年,索尼婭正式加入國大黨,並於1998年被推選為黨的主席。在索尼婭的領導下,經過重新整合的國大黨終於顯示出活力。
在2012年舉行的印度第14屆人民院大選中,國大黨擊敗競爭對手獲勝,再次成為執政黨。
2004年5月18日國大黨元老、前財政部長曼莫漢·辛格於5月22日擔任新總理。
2017年12月16日,印度新德里,印度主要反對黨印度國民大會黨(國大黨)新一屆黨主席拉胡爾·甘地在黨總部出席就職儀式。

會議設定

國大黨最高權力機構是年會,每2年召開1次。
中央領導機構為全國委員會。
最高決策和執行機關是工作委員會。設主席1人,總書記1人或數人,司庫1人。
地方組織分為邦委員會、縣委員會和初級委員會(如街區或選區委員會)。
M.K.甘地、尼赫魯 、L.B.夏斯特里、I.甘地、R.甘地先後任黨的領袖。1991年起P.V.N.拉奧任主席。
國大黨的目標是:以和平手段建立一個以議會民主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國內實現機會均等以及政治、經濟、社會權利的平等;對外奉行不結盟政策,並謀求世界和平與友誼。

黨派宗旨

其宗旨是為印度人民謀求福利,以和平手段建立一個以議會民主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對外奉行“不結盟”政策,謀求世界和平。
各派國大黨在綱領和政策上基本一致,在組織機構上也是相同的。
黨組織分4級:初級委員會、縣委員會、邦委員會和全國委員會。

組織機構

全國委員會和每兩年召開一次的年會是黨的最高權力機關;由主席和其餘20名委員組成的工作委員會是黨的最高決策機關和執行機關。設主席1人,總書記1人或數人,主持日常工作。
工作委員會向全國委員會負責。工作委員會下設議會局和中央選舉委員會。
1981年有1400萬黨員。黨員分為初級黨員和積極黨員。
民眾組織有青年國大黨、全國學聯、全國婦女陣線等組織。
黨旗由橘黃、白與綠三色橫條組成,中央有藍色手搖紡車圖案。

主要派別

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派),1978年從國大黨分立,主席為索尼亞·甘地
印度國民大會黨(社會主義派),1981年分立,主席錢德拉·辛哈;
另外,全印英迪拉國大黨,全印英迪拉國大黨為執政的國大黨的分離派,1996年3月被選舉委員確認為全國性的政黨參加議會大選,主席納拉揚·達特·蒂瓦里,執行主席阿爾瓊·辛格

重大意義

印度國大黨的成立,對於喚醒印度人民的民族覺醒具有積極意義。隨著國大黨的發展,一批小資產階級、小地主和自由職業者階層的人也加入進來,國大黨越來越表現出反對殖民制度的立場。國大黨逐漸遭到英國殖民當局的迫害,但得到印度民眾的擁護,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它成為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領導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