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族獨立運動

印度近代史上第一次以爭取民族獨立,實現民族自治為目標的革命運動。1899年G.N.寇松勳爵任英印總督。他把孟加拉分割為東孟加拉(包括阿薩姆)和西孟加拉兩個省,利用分而治之的手法,挑動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宗教對立。孟加拉人民立即掀起反分割鬥爭。當時,米魯特城的印度士兵不滿殖民當局約束他們的社會習慣和宗教活動,認為殖民者往槍彈上塗抹豬油和牛油“既侮辱了伊斯蘭教,也侮辱了印度教”。

基本介紹

  • 名稱:印度民族獨立運動
  • 地點:米魯特城
  • 時間:1857年
  • 主要指揮官:印度民族獨立運動
  • 意義:第一次全民性的抗英鬥爭
  • 其他稱呼:米魯特起義
運動背景,發展,結果,詳細,運動前局勢,運動的進程,影響及失敗,領導人,

運動背景

為此,進行了武裝起義,並迅速得到了該城居民和其它地方僱傭軍的積極回響,起義隊伍先後攻占了德里、勒克瑙及坎普爾等地。雖被英軍鎮壓,但它標誌著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是一次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沉重打擊。
蒂拉克蒂拉克
19世紀後半葉,英國殖民者調整了殖民政策,開始以資本輸出的新形式繼續剝削印度。這也在客觀上促成了印度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給印度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使印度資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重要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1885年,印度的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建立。其最初的目的是想通過憲法形式在印度實現立憲和代議政治,以維護本國的民族利益。後來,國大黨的政治活動範圍和影響不斷擴大,並逐漸成為印度要求民族獨立的代言人。
在資產階級成長的同時,印度的無產階級開始出現並不斷發展壯大,逐漸成為印度另一支重要的社會政治力量,在這一時期相繼舉行過近30次罷工活動。
至此,印度人民的民族獨立鬥爭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

發展

1905年8月7日加爾各答萬人大會決定以抵制英貨和開展斯瓦德西(自產)運動迫英撤銷分割計畫。10月16日分割法生效當天,加爾各答舉行國喪日,全城總罷業。以蒂拉克為首的國大黨極端派提出斯瓦拉吉、斯瓦德西、抵制英貨和民族教育4點綱領,力爭把運動引向革命道路。
1906年運動擴展到全印。在孟加拉 ,提出反對種族歧視的政治要求,農民也踴躍參加各種集會。到處出現工會農會組織。1906年國大黨年會首次通過爭取印度自治決議,還通過爭取斯瓦德西抵制英貨和民族教育的決議。1907年運動進一步發展。在旁遮普,極端派領導人L.拉伊、A.辛格領導農民進行抗稅鬥爭。5月1日拉瓦爾品第的民眾同警察發生武裝衝突。為抗議當局迫害運動領導人,加爾各答民眾9~10月接連舉行集會示威,10月初的示威演變成街壘戰。

結果

殖民當局實行分化瓦解政策 。1906年英國自由黨政府宣布準備實行立法會議改革,擴大印度人代表名額。溫和派於是與當局妥協,在1907年國大黨年會上製造分裂 ,把極端派排除出國大黨。1908年殖民當局逮捕南印度極端派領導人契·皮萊,封閉進步報刊,頒布刑法補充條例,取締義務糾察隊,最後,以“煽動叛亂”罪,逮捕B.G.蒂拉克,判處6年監禁。持續3年之久的民族獨立運動失敗。

詳細

運動前局勢

19世紀末,英國壟斷資產階級通過經理行掌握了印度的經濟命脈。印度民族資本棉紡織業在市場、設備供應和資金來源等方面都受排擠,舉步維艱。1893~1899年殖民當局實行財政改革,更增加印資企業資金流轉的團難。財政改革使下層人民世代積蓄的少量金銀手飾大幅度貶值。稅賦、地租、債務負擔卻相應加重,加之物價飛漲,結果導致19世紀末20世紀初饑荒、瘟疫不斷發生(參見彩圖插頁第17頁)。許多知識分子常年處於失業半失業狀態。
國大黨的極端派和溫和派 19世紀末,印度國民大會黨內出現激進的小資產階級民主派,領導人是B.G.蒂拉克、B.C.帕爾、L.L.拉伊、A.高士。他們譴責國大黨只追求局部改良目標,提出印度民族鬥爭應以爭取“斯瓦拉吉”(自治)為目標,號召開展民眾性反英鬥爭,主張把國大黨改變為反英統一戰線組織。國大黨老一代領袖認為他們“冒進”。國大黨內形成極端派和溫和派。
孟加拉分割案 1899年G.N.寇松勳爵任英印總督。他採取一系列反動措施,企圖扼殺民族運動。其重要措施是把孟加拉分割為東孟加拉(包括阿薩姆)和西孟加拉兩個省。在東孟加拉,地主商人等上層分子多為印度教徒,廣大居民大多是伊斯蘭教徒;西孟加拉則相反,印度教在廣大居民中占統治地位,上層分子多為伊斯蘭教徒。英國殖民者利用東西孟加拉“分而治之”的手法,以挑動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宗教對立,目的是使印度人民永遠陷入內部紛爭,以便英國鎮壓印度民族運動。

運動的進程

孟加拉人民立即掀起反分割鬥爭。溫和派領導人最初和極端派一起領導運動。1905年8月7日加爾各答萬人大會決定以抵制英貨和開展“斯瓦德希”(自產)運動迫英撤銷分割計畫。10月16日分割法生效當天,加爾各答舉行“國喪日”,全城總罷業。以蒂拉克為首的極端派提出“斯瓦拉吉”、“斯瓦德希”、抵制英貨和民族教育4點綱領,力爭把運動引向革命道路。他們把抵制擴大到其他省,主張不僅抵制英貨,還要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方面實行全面抵制。1905年末,蒂拉克進而提出消極抵抗策略,作為爭取實現“斯瓦拉吉”的道路。
1906年運動擴展到全印。在孟加拉,提出反對種族歧視的政治要求,農民也踴躍參加各種集會。到處出現工會農會組織。1905~1906年,孟加拉、馬哈拉施特拉出現秘密革命組織,參加者是一批不滿國大黨政策、主張以武裝鬥爭謀求印度解放的激進青年,1906年國大黨年會首次通過爭取印度自治決議,還通過爭取“斯瓦德希”抵制英貨和民族教育的決議。
1907年運動進一步發展。在旁遮普,為反對殖民當局提高土地稅和增加水稅,極端派領導人拉伊、A.辛格領導農民進行抗稅鬥爭。5月1日拉瓦爾品第的民眾同警察發生武裝衝突。為抗議當局迫害運動領導人,加爾各答民眾9月至10月接連舉行集會示威,10月初的示威演變成街壘戰。
殖民當局實行分化瓦解政策。1906年英國自由黨政府宣布準備實行立法會議改革,擴大印度人代表名額。溫和派於是與當局妥協,在1907年國大黨年會上製造分裂,把極端派排除出國大黨,另行制定黨章,規定印度自治的目標只能靠當局逐步的改革來實現。1908年殖民當局逮捕南印度極端派領導人契·皮萊,封閉進步報刊,頒布刑法補充條例,取締義務糾察隊,最後,以“煽動叛亂”罪,逮捕蒂拉克,判處6年監禁。
1908年7月23~28日孟買10萬工人舉行6天的政治總罷工,抗議對蒂拉克判刑。

影響及失敗

1905~1908年的革命運動,開闢了印度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的歷史新時期。抵制英貨和“斯瓦德西”運動推動了印度民族資本的發展,運動中建立了一批印資工廠和銀行。這場鬥爭構成в.и.列寧所讚頌的“亞洲的覺醒”的一部分。運動失敗主要是因為印度資產階級當時還不願領導革命。小資產階級民主派本身軟弱,又沒有制定反封建綱領深入發動農民,故經受不住當局的鎮壓。

領導人

蒂拉克
印度民族獨立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