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安娜
- 別名:佐藤富子
- 國籍:中國
- 民族:大和民族
- 出生地:日本
- 出生日期:1894
- 逝世日期:1995
- 畢業院校:日本仙台女校
- 信仰:基督教
- 主要成就:輔佐郭沫若完成文學作品
- 性別:女
- 丈夫:郭沫若
相識,主要事跡,晚年生活,子女,
相識
安娜的家族,是仙台地區的有歷史的大家族,有比較奇特的背景,是一個武士家庭。明治維新以後,其父親在西方思想影響之下,當了牧師。安娜很小就受到了父親影響,是一名基督徒。
安娜21歲那年,母親沒跟女兒商量便給她訂了親,安娜知道後毫不猶豫地離家出走,來到東京聖路加病院,做了一名護士。令安娜始料未及的是,在這所教會醫院裡,她開始了自己浪漫卻又苦澀的異國情緣。
安娜寄來的長信讓郭沫若的內心激動不已,在反覆看了這封英文長信後,郭沫若立即提筆回信,並且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郭沫若,還是跟日本人不一樣,日本人是不會這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特別是那個時候,日本青年不會是這樣的性格的:一見鐘情,去給她寫情書,這種事情好像是在日本來說不可能的。但郭沫若的性格特別與眾不同吧,是特別浪漫的性格。
郭沫若在給安娜的第一封信中寫道:“我在醫院大門口看見您的時候,我立刻產生了就好像是看到(了)聖母瑪利亞那樣的心情,您的臉放出聖光,您的眼睛會說話,您的口好像櫻桃一樣,我愛上了您!”
郭沫若這個人有這么一個特點,他是一個五四式的青年,五四那種狂飆突進的精神,那種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那種大膽追求自由幸福的精神,在郭沫若的身上表達是很突出的。
帶著浪漫主義詩人的氣質,郭沫若給安娜回信里大膽的愛情表白,讓安娜覺得十分不可思議。
安娜覺得這個青年挺特別的,但開始就是說半真半假吧,跟他開始書信來往,他的愛情生活,愛情呢,就開始滋長吧。
岡山與東京相隔千里,但在短短的4個月時間裡,安娜和郭沫若連續通信40多次,最密集的時候,一個星期就有5次通信。這些寫成情書形式的書信,成了郭沫若大膽追求安娜的最好方式,但兩人始終以兄妹相稱。
男人跟女人不同,男人對女性的一見鐘情呢,一下子就燒起來了,而安娜呢,畢竟是那種封建家庭出來的女人,通過幾個月的書信來往,才逐漸的升級,逐漸超越了兄妹,郭沫若主動進攻,對女性的那個渴求,安娜就是隨他的意願吧。
安娜在1916年9月17日的一封回信中寫到:“我所思慕的哥哥:每天每天我都在思念你,我不知道你的現狀是怎么樣……”
9天后,安娜在另一封回信中又寫到:“哥哥:除你而外我是不能再愛別人,我這個肉體,我這個靈魂,除你而外是不許為任何人所有。”
主要事跡
1916年8月,在日本東京聖路加病院,郭沫若認識了年僅22歲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當時,郭沫若在岡山高等學校攻讀醫科,她是護士。他們相識後便書來信往,佐藤富子被才華橫溢的郭沫若寫的愛情詩所陶醉。不久,她毅然辭去聖路加醫院的工作,隨郭沫若到岡山同居,郭沫若還為她取了中國名字郭安娜。
首先,她與郭沫若的結合,沒有得到家庭的認可,佐藤家是基督教徒之家,斷然不允許她與一個華人青年同居的。她的家庭對她和郭的結合終身沒有諒解。其次,郭沫若作為學生,經濟條件是有限的。
1918年郭沫若升入九洲帝國大學,富子為使丈夫學業有成,獨自承擔全部家務,洗衣做飯,忙裡忙外,他們幾經搬家並且要支付昂貴的房租。為了生計,郭沫若拚命寫作譯書,沒有桌椅用皮箱代替,沒有硯台用磨平的磚頭代替…… 這樣清貧的日子,沒有父母的親情關照,沒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富子含辛茹苦地堅持著,為郭沫若哺育了四兒一女。
1937年,政治風雲變幻,使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他決定回國參加抗日戰爭,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辭而別離開日本回國了,7月27日下午,郭沫若順利到達上海。日本當局得知訊息後惱羞成怒,立即對郭沫若住所進行徹底搜查,拿走了大量的書信及書稿。不久,又逮捕了安娜,對她嚴刑拷打,監禁一段時間後才釋放出來。郭沫若在當年的8月和11月還接到過安娜的兩封信,此後,雙方的音信就完全中斷了。
漫漫的11年過去了。在新中國誕生的前一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安娜知道了郭沫若的訊息便立即攜兒帶女西渡大海專程來中國,開始萬里尋夫。 當安娜知道於立群已為她的丈夫生育了兒女時,對對方迴避的態度很難過,她心酸地說:“我走……”
建國以後,在周恩來總理的關照下,郭安娜加入中國籍,帶領兒女們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1983年被推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此後歷任。
1995年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晚年生活
郭安娜生於1894年,走過了101年的人生旅程。對於一位一生經歷坎坷的女性來說,能夠這樣長壽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本來佐藤富子出生在一家名門望族,畢業於日本仙台女校。從小的家庭教養,培養了她特有的溫柔、賢淑、酷愛自由和富於同情心的性格。在與郭沫若相識後,佐藤富子的熾熱愛情給了郭沫若在異國的孤獨以極大的慰藉,她的真誠和熱忱激發了郭沫若的創作欲望,寫出了很多篇膾炙人口的著作。不久她未經家裡的同意就與郭沫若自由結合,為此她失去了富足家庭的經濟支持,只靠郭沫若每月的48元官費補助度日,由此開始了克勤克儉的平民生活。在這種生活的歷練中,她從無怨言,特別是他們的大兒子郭和生出世以後,生活更為艱難。儘管如此,為支持丈夫讀書,她對這種開支從不吝嗇,而自己有時以紅薯充飢,卻仍然很賢惠地對待郭沫若和他的兒子。
安娜能吃苦,能耐勞,憂愁與煩惱從來就與她無緣。郭沫若獲得了九州大學的學士學位後,便帶著安娜和他們的三個孩子回到中國。由於郭沫若棄醫從文,經濟收入不確定,生活依然很拮据。安娜跟隨郭沫若輾轉、奔波於上海、廣州、漢口等地,仍然維持生計很艱難,但安娜從無怨言,總是任勞任怨地服侍丈夫,照料孩子。後來郭沫若因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並發表《請看今日之蔣介石》而遭到國民黨政府的通緝,他們又舉家逃亡日本。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郭沫若回國參戰。安娜帶著五個孩子在日本艱苦度日,依靠她打零工維持生活。她乾過煮糨糊、醃鹹菜等雜活,也乾過苦力活,但她都能默默承受,因為她心中有顆明亮的燈,那就是對郭沫若和他的兒子的執著的愛。安娜的賢淑和任勞任怨的品格,使得她即使在極端困苦面前,也從不示弱,也從不被困難所嚇倒。正是這種性格磨鍊了她的身軀,增強了抗禦艱難困苦的能力,從而也使她能夠得以長壽。
安娜的稟性是大度的,能夠容忍他人和同情他人。抗戰勝利後,安娜帶著五個孩子來到香港,可是此時郭沫若已經與於立群結了婚,並有了幾個孩子。安娜在痛苦萬分中離開郭沫若回到日本。她原諒了郭沫若,認為這不是郭沫若的錯,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罪過。她在日本繼續含辛茹苦地撫養五個孩子,無怨無悔。
直到建國後,安娜帶著郭沫若的五個孩子回到中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加入中國國籍,並定居於大連。人們敬仰文化名人郭沫若,更尊重他日本血統的妻子,1983年她被推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77年(郭沫若去世前一年),安娜寫信給他,說兩人都已屆耄耋之年,希望無論如何見一次面。經過安排,兩位在年輕時曾如此熾烈地熱戀過,而後又長期分隔的老人見面了。幸有這一次見面,否則他將抱恨終生,安娜自然更加要稀噓嘆息,難以自己了。安娜夫人這些年來在中國,除住大連外,有時也住上海,因兩地都有她的子女,她除了原先熟識的成仿吾等郭老的知友外,平時極少與他人來往,也不參加社會活動。1983年她首次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政協開會期間,正值她九旬壽誕,統戰部和全國政協曾為她祝壽。但她仍然謝絕任何記者的訪問。
安娜每年多半要到日本探親一次,不過每次去日本總只呆短短几天,她向親人表示,她畢竟已是風燭殘年,萬一在日本病了怎么辦?她表示要死在中國,埋骨在中國,“因為我是中國人”,安娜如是說。
在郭夫人1994年8月病危之前,她把自己僅有的500萬日元捐給了中國政府。
子女
長子:郭和夫是中國科學院的著名化學物理學家。
三子:郭復生(亦叫佛生)是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