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和夫

郭和夫

郭和夫(1917年12月12日—1994年9月13日),男,漢族,無黨派人士,四川樂山人,中國著名的有機化學家、石油化學家。是郭沫若郭安娜的兒子,也是郭沫若的長子。歷任全國化學會、化工學會理事,全國第五、六、七、八屆人大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和夫
  • 別名:樂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日本岡山市
  • 出生日期:1917年12月12日
  • 逝世日期:1994年9月13日
  • 職業:科學家
  • 畢業院校:日本京都帝國大學
  • 籍貫:四川樂山
  • 父親郭沫若
  • 母親郭安娜
  • 性別:男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科學貢獻,培養人才,人物作品,社會評價,

個人履歷

郭和夫,中國著名的有機化學家,石油化學家。男,漢族,無黨派人士。歷任全國化學會、化工學會理事,全國第五、六、七、八屆人大代表。他是郭沫若先生與日籍夫人郭安娜所生,在郭沫若先生的11個子女中排行老大。
1917年12月12日生於日本岡山市。1923年3月畢業於日本市川國小。
郭和夫郭和夫
1935年3月畢業於東京府立第三中學。
1938年3月畢業於東京第一高等學校。
1941年3月自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工學部套用化學科畢業後,在該校從事有機合成研究工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6年末輾轉台灣返回祖國途中,在台灣工業研究所任技正短期工作。
1949年春經地下黨的幫助,終於回到了祖國大陸解放區。同年5月懷揣周恩來總理的親筆信來到大連,應聘到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即現在的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有機化學博士生導師。專長有機化學、石油化學、金屬有機化學。在國內首次開展了頁岩油成份分析工作。在烴類液相氧化方面發展了光氧化法制異戊二烯的流程。組織了絡合催化學科新領域的研究工作。開展了金屬有機化學套用於有機合成,如三十烷醇擬除蟲菊酯的研究。
1994年9月13日在因公赴外地科研考察途中突發腦出血,逝世於哈爾濱,終年77歲。

人物生平

郭和夫1917年12月12日出生在日本岡山市,出生時家庭經濟還很困難。郭安娜出於對郭沫若的愛,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與郭沫若先生結婚,並斷絕了與家庭的關係,也失去了父母在經濟上對她的支持,他們全家只能靠郭沫若先生領取的32元的官費助學金度日。受家庭影響,郭和夫自幼學習刻苦認真,門門功課成績優異。194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部套用化學科,並留校工作。抗戰爆發後,郭沫若先生告別妻子和兒女們參加抗日鬥爭。抗戰勝利後,與丈夫分別多年的妻子郭安娜一心想找到失去音信多年的丈夫,於是在1946年通過在台灣工作的妹妹,將長子郭和夫和三兒子郭復生安排到台灣工作。1949年3月,郭和夫和母親安娜回到大陸,周恩來總理還接見了他們母子。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郭和夫先生被安排到大連大學附屬研究所工作。
郭和夫等人接待外賓郭和夫等人接待外賓
其後,在郭和夫的主持下,創辦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在以後的50多年的時間裡,郭和夫一直從事有機化學、石油化學的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世紀50年代,郭和夫先生在國內化學界首次開展了頁岩油的成分分析工作,為我國頁岩油的綜合利用提出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從60年代開始,郭和夫先生又帶領一批科學家開展了對金屬有機鉻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作用等的研究,並先後在金屬有機化學、烯炩聚合、原子簇鉻合物以及結構化學等領域開展了基礎性的研究和套用研究,在這些領域取得了豐厚的科研成果,還獲得過多項國家專利,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科學貢獻

郭和夫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大連化物所的整體研究領域中有機合成催化化和催化合成手性化的特點和優勢,結合國際上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加強學科交叉,捕捉新的學科生長點,及時調整和發展新的學科方向和學科領域。 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敏銳地抓住了國際上還剛剛萌芽的前沿領域——金屬有機化學,並立即組織力量開展了有關二茂鐵和齊格勒催化劑的研究工作。從70年開始通過多年艱苦努力在化學固氮機理等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獲得了中國科學院技術進步獎。
郭和夫(右)郭和夫(右)
除了將有機基團與金屬相結合之外,郭和夫更看到了有機合成要與催化相結合,著眼於有機合成催化化和催化合成手性化。與所內具有強大優勢的多相催化相對應,組建了均相催化研究室,並擔任室主任。之後又發展成為絡合催化和勻相催化兩個研究室。
早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先後發展了乙烯、丙烯共聚的勻相釩、鋁絡合催化劑及乙烯、丙烯和長鏈α–烯烴高效鈦系載體聚合催化體系,前者已在工業生產中獲得套用。
進入70年代,針對我國急需發展石油化工和建立大型企業的現狀,郭和夫又先後開發了丙烯液相本體聚合及烯烴聚合製取降凝劑的新工藝,並及時的在工業上得到了廣泛的套用。同時,在烯烴絡合催化反應機理研究方面,他較早地提出了一個活性絡合物模型的構想。
在20世紀80年代初,郭和夫敏銳地感到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性,認為它必將是二十一世紀的前沿學科,為此,他積極地提出了要開展生物催化研究的建議。他敏銳的意識到到手性化合物與藥物及人類生命的密切關係,及時地組織人力積極開展了手性配體和不對稱催化的研究工作,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大連化物所頗具特色的研究領域。
郭和夫密切關注國際科研發展動態,努力學習、跟蹤和掌握國際先進技術,不斷加強學科建設和實驗室基礎建設。。在他領導的研究室里,在有機合成及其催化化,絡合催化及勻相催化,金屬有機化學包括水相金屬有機化學,烴類氧化,烯烴聚合,固氮,原子簇絡合物化學尤其是異核金屬原子簇絡合物化學,C1化學,結構化學,計算化學,生物化學及酶催化以及不對稱催化等重要基礎研究方向上都適時布點,承擔了多項國家科研項目和基金課題,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大連化物所在上述領域的研究水平。例如:溫和條件下絡和催化固氮,C1化學高選擇性反應中的金屬有機化學,烯烴岐化及金屬原子簇絡合物研究等課題都取得了很大進展。他十分重視結構化學的基礎研究工作,積極建議並在研究室內成立“結構化學組”並配備先進的儀器設備,開展了大量的結構分析和液態和固態核磁共振波譜以及x–線單晶結構衍射分析工作,大大促進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分子結構與性能的關係。例如,確定了多種中藥有效成分的分子結構,特別是確定了抗宮頸癌中藥有效成分β–欖香烯的分子結構,並對它及其衍生物進行了人工合成,為探求藥物分子結構與抗癌療效間的關係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郭和夫(前排左一)郭和夫(前排左一)

培養人才

郭和夫不僅是一位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學者,開創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豐碩成果。同時他又是一名辛勤耕耘的園丁,是中、青年科技人員的良師益友和可信賴的長者。他為國家培養出一大批高級科研骨幹人才,在大連化物所形成了一支有戰鬥力的科研團隊。在這一支學術團隊中,他是最年長者,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老郭頭”。他不但精通日文、英文,還能閱讀德文、俄文和法文文獻。有機化學領域基礎紮實,造詣極深,學識淵博,有問必答自不必說;就是其他學科領域,無論是天文地理,國內外歷史,動植物知識,乃至風土人情方面,都有廣博的知識;老中青各階層的同事無不樂於求教於他並必能得到滿意的指教,大家都親切稱他為:“活字典”。幾十年來,他對中青年科技人員的培養,總是充滿熱情,傾注滿腔心血,寄予殷切的期望,創造各種條件,促進茁壯成長。使得各種類型的年輕人都能因才培養,各展其能;他的得力助手因工作需要而調離他處,他不拘私利而樂觀其成;受到郭和夫教誨的中、青年骨幹有上百人之多。
改革開放後,他精心選派所內優秀人才到國際上享有盛譽的世界各國著名科學家處學習深造,回國後都成為業務骨幹和學術帶頭人。其中題目負責人、研究室主任、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副研究員、教授、副教授等就有30-40名之多。早在20世紀50年代,郭和夫就是研究所內兩名研究生的指導教師之一。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經他培養的近30名碩士、博士研究生來自五湖四海,有的是著名大學的高材生,有的來自部隊的解放軍,有的是來自革命聖地延安的農村子弟,還有唐山大地震留下的孤兒。他培養出了大連化物所第一位女博士,並在所內首次取得了金屬有機絡合物的x–線衍射單晶結構。一代代人才輩出的同時,又迅速地將大連化物所的絡合催化科研水平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

人物作品

1. 唐學淵,郭和夫,彭少逸. 色譜法從頁岩油分離非烴. 燃料學報, 1956,1(2):131
2. 郭和夫,朱亞傑,芮尊宏. 頁岩油和煤焦油.石油的化學和工藝學. 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90
3. 貝浼智王世華,王捷宇,吳益民曹淑芬,郭和夫. 過渡金屬氫基絡合物的合成及其氫轉移反應的研究. 科學通報,1981,(14):869
4. 王國禎,胡皆漢,郭和夫. 某些鹵代吡啶振動光譜的計算(II).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1983,3(3):31
5. 邵昌平,李娟,楊秀之,潘力,貝浼智,郭和夫. VCl2 , VCl3 絡合物溶液光還原氮和放氫反應. 催化學報,1983,4(1):37
6. 徐筠,廖世鍵,劉榮枝,郭和夫. 齊格勒型催化劑鈦的價態對乙烯高聚或低聚的作用. 催化學報,1983,4(3):225
7. 烯烴岐化催化劑Bu4N[Mo(CO)5Cl]–RAlCl2 活性衰減原因的探討. 廖世鍵,郭一平,余淑文,李欣,郭和夫. 有機化學,1986,(3):195
8. 奚祖威,劉維禎曹國英杜文,黃家璧,蔡坤芝,郭和夫. 金屬卟啉催化氧化萘酚. 催化學報,1986, 7(4):357
9. 石有茂,陸世維,郭和夫. 同花瓣相似(Isolobal Analogy) 關係套用於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設計. 化學通報,1988,(11):20
10. 李爭寧,陳惠麟,郭和夫. 銅化合物催化重氮乙酸乙酯環丙烷化反應. 分子催化,1992,6(5):352
11. 王志強,陸世維,原曉華,郭和夫. 新型含有μ3 - O的三核茂鋯羧酸衍生物的水相合成和結構. 科學通報,1992,38:56
12. Wang Zhiqiang , Lu Shiwei , Guo Hefu et al. Aqueous Synthesis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a Seven – Coordinate Complex (η – CH3C5H4) Zr (S2CNBz2)3 . Polyhedron, 1992,11(1): 39
13. Wang Mei , Lu Shiwei , Bei Meizhi , Guo Hefu et al. Studeis on Reaction of Transition– Metal Hydrides with Heterocumulenes VII . J Organomet Chem , 1993, 447: 277
14. Shi Youmao , Cheng Guobao , Lu Shiwei , Guo Hefu. The Cleavage Reaction of the Mo – Mo Triple Bond. J Organomet Chem , 1993, 455: 115
15.劉學良,張遂之,郭和夫. 幾種手性二胺磷的合成及其套用. 化學試劑,1994,16(3):132

社會評價

正是由於郭和夫先生在科研領域的卓越貢獻,使他先後多次獲國家科學進步獎,另外還獲得中國科學院、化工部及遼寧省政府獎20餘項。
郭和夫先生一生為中國的科學事業嘔心瀝血。1994年9月13日年過七旬的郭和夫先生因公出差途中,突發腦溢血,經多方搶救無效,最後病逝,享年77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