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漢語詞語)

道路(漢語詞語)

道路從詞義上講就是供各種無軌車輛行人通行的基礎設施;按其使用特點分為公路、城市道路、鄉村道路、廠礦道路、林業道路、考試道路、競賽道路、汽車試驗道路、車間通道以及學校道路等,古代中國還有驛道。另外還指達到某種目標的途徑,事物發展、變化的途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路
  • 外文名:road、way、path、roadway
  • 拼音:dào lù
  • 釋義:克服地形變化的地面鋪砌構築物
詞語概念,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基本含義,道與路的區別,歷史概述,中國古代道路建設,國外道路建設,道路分級,依據道路行政等級劃分,按使用任務、功能和適應的交通量劃分,道路參數,縱坡,車道淨高,分隔帶,平面線形,車道寬度,道路對交通問題的影響,

詞語概念

基本解釋

1、供人馬車輛通行的路,兩地之間的通道。
3、也用於比喻事物發展或為人處世所遵循的途徑。此為抽象含義,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生道路;自張材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資治通鑑·唐紀》;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引證解釋

1、地面上供人或車馬通行的部分。
道路
周禮·夏官·司險》:“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 唐 柳宗元《伯祖妣趙郡李夫人墓志銘》:“王氏姑定省扶持,自揚州至於京師,道路遇疾,遂館於陳氏。”《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直生道:‘小生有箇舊友劉念嗣 ,家事盡也溫飽,身死不多時,其妻房氏席捲家資,改嫁後夫,致九歲一子,流離道路。’” 老舍《正紅旗下》十一:“可惜,那時代的道路很壞:甬路很高,有的地方比便道高著三四尺。”
2、指達到某種目標的途徑。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五:“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給我們開闢了一條到達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實現還要靠我們的辛勤勞動。” 巴金《探索集·再談探索》:“我拿起筆寫小說,只是為了探索,只是在找尋一條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
3、路途;路程。
國語·吳語》:“今吾道路修遠,無會而歸,與會而先晉,孰利?” 唐 康駢《劇談錄·嚴士則》:“計其道路,去京不啻五六百里。”《東周列國志》第三回:“卻說犬戎自到鎬京擾亂一番,識熟了中國的道路,雖則被諸侯驅逐出城,其鋒未曾挫折,又自謂勞而無功,心懷怨恨。遂大起戎兵,侵占周疆,岐、豐之地,半為戎有。”《鏡花緣》第五三回:“如今道路尚遠,何能趕得上。”
4、路上的人。指眾人。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道路皆言君讒,欲殺之。”《北史·元坦傳》:“傲狠凶粗,因飲酒之際,於洛橋左右頓辱行人,為道路所患。” 宋 王十朋《又代女婿祭文》:“擗踴哭泣,哀而送之者,乃二孤女與吾僚壻也。靈輿前邁,道路感傷。” 《東周列國志》第五回:“莊公又奏曰:‘臣國中有逆弟之變,曠職日久。今國事粗完,星夜趨朝,聞道路相傳,謂吾王有委政唬公之意。臣才萬分不及虢公,安敢屍位,以獲罪於王乎?’” 清 顧炎武《十廟》詩:“或聞道路言,欲改祀三皇。” 鄒魯《乙未廣州之役》:“總理曰:‘道路皆雲孫文舉事,汝未知耶?’”
5、奔走;跋涉。
劉弈《上韓范二招討書》:“賊之詣岐,有道路之勞,不若詣雍之易也。” 清 邵岷 《將之成都》詩:“萬里魚鳧國,青春別恨長。行行穿鳥道,寸寸斷猿腸。人以風塵賤,詩兼髩發蒼。謀生宜道路,從此問蠻荒。”
6、行業;職業。
水滸傳》第二九回:“﹝蔣鬥神﹞因此來奪小弟的道路。小弟不肯讓他,喫那廝一頓拳腳打了。”《醒世恆言·賣油郎獨占花魁》:“左思右量,只有油行買賣是熟間。這些油坊多曾與他識熟,還去挑個賣油擔子,是個穩足的道路。”明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這蔣世澤割捨不下,又絕不得廣東的衣食道路,千思百計,無可奈何,又得帶那九歲的孩子同行作伴,就教他學些乖巧。”《儒林外史》第十五回:“長兄,你離家數百里,來省做這件道路,這事是尋不出大錢來的。”
7、去向;線索。
紅樓夢》第三三回:“我們府里有一個做小旦的琪官,一向好好在府里,如今竟三五日不見回去,各處去找,又摸不著他的道路,因此各處訪察。”
8、方法;辦法。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提控道:‘江老兒是老實人,若我不允女兒之事,他又剜肉補瘡,別尋道路謝我,反為不美。’”《何典》第六回:“那時活死人弄得來得去不得,心裡好不著急。思前算後,沒個道路。”
9、樣子。
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二七出:“[醜]願我捉得一片牛皮。一半鞔鼓,一半做鞋兒。[末]做鞋兒則甚底?[醜]兩文擈一緉。[末]只做一文道路。” 錢南揚 校註:“道路,猶雲樣子。今浙語作‘路道’。言只值一文樣子。”
10、猶貨色;油水。
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見有這許多香客在船,料得內中必有銀錢可盜……摸得一個姓錢,名友杏的香頭,腰間鼓鼓囊囊有些道路,從袖中掏出兵器,使出那人所不知手段,一件夾襖,一件布衫,一層雙夾褲腰,一個夾布兜肚,一割就開,探囊取物。”
11、法律含義
“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雖在單位管轄範圍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地方,包括廣場、公共停車場等用於公眾通行的場所。

基本含義

道與路的區別

道路並稱,二字的基本意義都是由一地通往另一地的路徑。在使用過程中,除少數情況外,兩個字卻是不能互換的。例如,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而不說“路可道,非常路”;魯迅說“世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而不說“世上原本沒有道,走的人多了就有了道”;李白感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而不說“大路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而不說“條條大道通羅馬”。
道路(漢語詞語)
從字形來看,“路”字可以理解為“各邁各的腳”,意思是只要邁步順著走就可以到達目的地的路徑;“道”字則應理解為“在腦袋指導下而走”,意思是必須用腦袋思考、探索而走通的路徑。進一步,“路”是連通人們經常前往目的地的路徑,只需順著就行;“道”則是通往個人所希望的目的地並且少有人走甚至杳無人跡的路徑,必須隨時用腦袋分析、思考和探索,才有可能走通。
“道”字僅見於金文,中間是手托著首(腦袋)或直接將腦袋藏在衣服中,意思就是用衣服把頭蒙起來,用來表示一種人們必須走通而到達目的地的路徑,但走起來就像用衣服蒙著頭一樣,要摸索著前行。如果不是迫切希望前往的目的地,沒有人會像被蒙上頭一樣走向一條陌生的路徑。蒙頭確實與行走緊密相關。如果我們被突然蒙上頭,第一個感覺就是寸步難行。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雙眼在保持身體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蒙上雙眼一般就很難保持行走時的身體平衡。所以,金文中的“道”字,指的應該就是陌生而必須走通才能到達目的地的路徑。這可能就是古人單用“道”字表示道理、法則、規律之類抽象概念的原因所在,例如,治國之道、為人之道、養生之道等。
道路(漢語詞語)
金文中“路”字與楷書的“路”字字形相似。據《中華大字典》解釋,古人經常假借“路”字用作暴露的“露”字,而且“路”字又與平陸的“陸”字讀音相同。古人有一種解釋說,平陸上的路徑稱做“路”,說明“路”是明顯可見的,人們一眼就可以認出的路徑。
綜上所述,“道”和“路”二字的區別在於,路是眼睛明顯可見的路徑;道則是眼睛看不到或看不清,必須由頭腦分析、思考和探索才能邁步而行的路徑。

歷史概述

人類建造道路的歷史至少有幾千年了,幾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沒有人能夠真正說出世界上第一條道路是在何時或在何處建成的。遠古時代,人們經常沿著動物的足跡或是最省力的路徑即別人走過的路來行走,結果被經常踐踏的地方就成為小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徑逐漸發展,成為一般的道路。

中國古代道路建設

公元前20世紀的新石器晚期,中國就有記載使役牛、馬為人類運輸而形成的馱運道。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發明了車輪,於是以“橫木為軒,直木為轅”製造了車輛。故尊稱黃帝為“軒轅氏”,繼而產生了行道。
道路(漢語詞語)
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間,中國人已懂得夯土築路、用石灰穩定土壤。從殷商的廢墟地發掘,發現也有碎陶片和礫石鋪築的路面。
公元前11世紀─前5世紀,道路的規模和水平已有了相當的發展,出現了較為系統的路政管理,人們已將道路分為市區和郊區:城市道路分“經、緯、環、野”四種,南北之道為經,東西之道為緯;城中有九經九緯呈棋盤狀,圍城為環,出城為野;郊外道路分為路、道、塗、畛、徑五個等級。可見,當時周朝的道路已較為完善。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人們已經能夠在山勢險峻之處鑿石成孔,插木為梁,上鋪木板,旁置欄桿,換為棧道,這是戰國時期道路建設的一大特色。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立即修建了以首都鹹陽為中心、遍布全國的馳道網,這種馳道可與古羅馬道路網媲美。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西漢王朝曾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遠抵大夏國(今阿富汗北部),為溝通中國與中東歐洲各國的經濟和文化,開創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公元581─681年,建造了規模巨大(數千里)的道路工程
公元618──907年,唐太宗下詔書於全國,保持全國範圍內的道路暢通,實行道路保養。當時的道路布置井然、氣度宏偉,影響遠及日本。公元960──1911年,在幾代中,道路工程方面均有不同的提高和貢獻。從清朝末年始,近代道路發展的重點轉向西方。

國外道路建設

公元前20世紀,埃及人為建築金字塔人面獅身像,把大量巨石從採石場運面工地上,由此建
道路(漢語詞語)
造了道路。另外,在一些主要城鎮的市場和道路上,採用平光的石板砌成,其中有些道路是用磚鋪起,塗以灰漿,再鋪上石頭路面。
公元前12世紀,亞述國王提格拉·帕拉薩一世為便於戰車行駛,下令修築長距離道路。公元前6世紀,希拉達塔斯記載過他曾旅行經過皇家大道,這條道路連線波斯民族的古都蘇沙和安娜托力亞,總長1600公里。如果沒有這條路,旅遊者需花3個月的時間。當時的皇家信差們往返兩地只需費時9天。只是當時修築這條路的目的不是為運輸,而是為了全國通信系統的聯繫。
古羅馬時代,道路得到驚人的發展,實現了以羅馬為中心,四通八達的道路網。這就是“條條大道通羅馬”說法的由來。為儘量縮短村鎮之間的距離,道路直穿山崗或森林,以形成將首都羅馬用道路和義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德國、小亞西亞部分地區、阿拉伯以及非洲北部聯成整體。這些區域分成13個省、322條聯絡幹道,總長度達78000公里。可以說,當時建造道路的工程結構水準頗高。時至今日,在公路建造工程中,有許多方面還採用著當年羅馬人所開發的工程技術。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西方道路發展停滯。
18世紀,拿破崙時代的法國工程師特雷薩蓋發明了碎石鋪裝路面的方法,並主張建立道路養護系統。在他的影響下,拿破崙當政期間,建成了著名的法國道路網,為此特雷被尊稱為“法國現代道路建設之父”。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出現的特爾福特和馬卡丹等熱心研究道路的專家。特爾福特認為:魚脊型路面不宜過高,儘量避免修建徒坡道路。並採用一層式大石塊基礎路面結構,中間鋪砌大石塊,兩邊用較小的石塊以形成路拱。馬卡丹認為:不需要最下一層片石,在路面上鋪一層碎礫石,就可平坦而堅固。實踐證明:馬卡丹式公路很適合當時的馬車行駛。此後,歐洲各國相繼修建了這種公路。
道路(漢語詞語)
20世紀初,汽車獲得了飛躍的發展,馬卡丹式公路路基不適應汽車行駛要求,人們又開始大量修建瀝青混凝土鋪裝的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建立了高速公路,從此各國都有相應發展,高速公路已經成為現代化公路的標誌。
現代城市的發展,人口密集與交通量成正比,高速公路的出現為人們長途、大量、迅速地運輸和避免交通事故提供了條件,更為城市道路的規劃平添一份姿彩。

道路分級

依據道路行政等級劃分

1、國家公路,簡稱國道(G)
國道指在國家幹線網中,具有全國性的政治、經濟和國防意義的主要幹線公路,包括重要的國際公路,國防公路,連線首都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首府的公路,連線各大經濟中心、港站樞紐、商品生產基地和戰略要地的公路。國道中跨省的高速公路由交通部批准的專門機構負責修建、養護和管理。
2、省公路,簡稱省道(S)
省道是指具有全省(自治區、直轄市)政治、經濟意義,並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公路主管部門負責修建、養護和管理的公路幹線。
3、縣公路,簡稱縣道(X)
縣道是指具有全縣政治、經濟意義,連線縣城和縣內主要鄉(鎮)、主要商品生產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屬於國道、省道的縣際間公路。縣道由縣、市公路主管部門負責修建、養護和管理。
4、鄉公路,簡稱鄉道(Y)
鄉村公路鄉村公路
鄉道是指主要為鄉(鎮)村經濟、文化、行政服務的公路,以及不屬於縣道以上公路的鄉與鄉之間及鄉與外部聯絡的公路。鄉道由人民政府負責修建、養護和管理。
專用公路是指專供或主要供廠礦、林區、農場、油田、旅遊區、軍事要地等與外部聯繫的公路。專用公路由專用單位負責修建、養護和管理。也可委託當地公路部門修建、養護和管理。
一般把國道和省道稱作幹線,把縣道和鄉道稱作支線。

按使用任務、功能和適應的交通量劃分

高速公路為專供汽車分向分車道行駛並應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車道公路。
高速公路高速公路
一級公路為供汽車分向分車道行駛並可根據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車道公路。連線高速公路或是某些大城市的城鄉接合部、開發區經濟帶及人煙稀少地區的幹線公路。
二級公路為供汽車行駛的雙車道公路。中等以上城市的幹線公路或者是通往大工礦區、港口的公路,有供汽車行駛的雙車道。
三級公路為主要供汽車行駛的雙車道公路,溝通縣、城鎮之間的集散公路,具有主要供汽車行駛的雙車道。
四級公路為主要供汽車行駛的雙車道或腳踏車道公路。溝通鄉、村等地的地方公路,具有主要供汽車行駛的雙車道或腳踏車道。
按建築材料性劃分
1、鋪裝道路(混凝土道路及瀝青道路);
2、非鋪裝道路(沙土道路、砂石道路及碎石道路等)。

道路參數

縱坡

道路為了適應地面大的起伏或道路的立交,往往要有上下的縱坡,同時還要限制坡長。

車道淨高

為了保證車輛運行,在公路上的一定高度範圍內不允許有任何障礙物,此高度稱為淨高。高速公路和一級、二級公路為5.0米,三、四級公路為4.50米。

分隔帶

分為中間帶、快慢車分隔帶、人車分隔帶。中間帶是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及城市多幅路中間設定的分隔上下行車輛的交通設施,由兩條左側路緣帶和中央隔離帶組成。快慢車分隔帶是分隔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交通設施,也由兩側路緣帶和隔離帶組成。

平面線形

道路線形是道路中線的立體形狀。道路中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稱為平面線形。一般由直線、圓曲線和緩和曲線構成。直線是道路常用的線形,它視距好、行車通暢,但過長的直線路容易引起駕駛員的疲勞。當道路發生方向變化時,一般採用圓曲線連線兩條直線,為了減小離心力突變的影響,往往在直線和圓曲線之間加一段緩和曲線,使離心力逐漸加大,使汽車行駛平順而舒適。城市道路一般多採用直線的線形,而郊區公路要儘量避免採用長直線。

車道寬度

汽車車道寬度以設計車速作為選擇依據

道路對交通問題的影響

道路對汽車安全性的影響表現在道路的發展以及道路網路的建設是否與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習慣以及社會的經濟發展相適應。如果車多路少,道路使用壽命會降低,易出現問題,因而交通安全問題會突出。其次是道路管理設施與交通控制設施是否科學合理。如果科學合理,在交通擁堵的時候也能井井有條地疏導車輛,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減少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再次是道路設計對交通安全的影響。往往有一些道路,因其設計不合理,致使駕駛員容易產生錯誤的判斷,造成交通事故,這應該引起道路設計人員和管理人員的重視。如高速路直線過長容易使駕駛員疲勞,彎道與坡度不合理的搭配都可能引發交通事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