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愛新覺羅·旻寧生於
紫禁城擷芳殿。他出生時,父親
嘉慶帝顒琰尚為普通的皇子。母喜塔臘氏為顒琰福晉(嫡妻)。是嘉慶帝嫡出的皇次子,由於長子早夭,所以他是事實上的嫡長子。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十歲的旻寧跟隨祖父
乾隆皇帝打獵獲鹿,乾隆帝大喜,賜
黃馬褂、花翎。
嘉慶十三年(1808年)正月,原配嫡福晉鈕鈷祿氏薨,繼娶
佟佳氏為嫡福晉。
嘉慶十八年,
天理教徒攻進紫禁城,他又以鳥槍擊斃兩賊。嘉慶帝很高興,封他為和碩智親王,其御槍也被賜名為“威烈”。此後,旻寧備受嘉慶帝器重,嘉慶帝稱讚他“忠孝兼備”。
登基繼位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慶帝親赴
熱河秋獮,旻寧跟隨父皇前往。此時嘉慶帝病重,御前大臣
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
托津、
戴均元、
盧蔭溥、
文孚,總管內務府
禧恩、
和世泰等人當眾開啟乾清宮的鐍匣,宣布嘉慶四年的時候的詔書,立旻寧為皇太子。嘉慶皇帝駕崩後,當日就護送嘉慶帝的靈柩回北京。八月,旻寧在
太和殿登基。
道光四年(1824年)十月,回部匪酋
張格爾率兵進入烏魯克卡倫,清軍圍剿失利,侍衛花山布等陣亡。巴彥巴圖等率兵剿張格爾,大敗張格爾,張格爾奔喀拉提錦。
道光六年(1826年)七月,張格爾糾結
安集延、
布魯特的回部部眾進入清軍哨卡。喀什噶爾的回部部眾也為之回響。旻寧命
楊遇春為欽差大臣率兵進剿張格爾。不久,張格爾攻陷
和闐城。旻寧命
長齡為揚威將軍,命
武隆阿作為
欽差大臣,與楊遇春一起協助管理軍務。八月,
回部匪酋巴布頂等人攻陷英吉沙爾。張格爾攻陷
喀什噶爾城,然後接著攻陷
葉爾羌。
道光七年(1827年)正月,和闐地區的回部部眾投降,但是不久又被張格爾攻陷。旻寧任命惠顯為
駐藏大臣。四月,長齡等人攻克喀什噶爾,張格爾逃走未能將其捉拿。
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抓獲匪首張格爾,並且行獻俘禮。旻寧親臨
午門受俘。旻寧親自宣布張格爾的罪惡,將其處以極刑。
道光十年(1830年)九月,回匪
安集延等人再次攻陷喀什噶爾,圍喀什噶爾城。旻寧命
玉麟前往新疆圍剿。十二月,喀什噶爾、英吉沙爾的回匪被清軍平定。
在位中期
道光十一年(1831年),廣東的
黎族亂匪作亂,旻寧命
李鴻賓派兵進剿。並且以在廣東貿易的
英國人違反禁令之名,命李鴻賓等人徹查辦理。六月,申明頒布官民購買並吸食
鴉片的罪責。
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
陶澍上奏英國的商船再次進入中國海域,並且有時不遵守約束,應當嚴懲。旻寧認為他是挑起事端將其駁斥。九月,英國的商船再次進入中國的主權海域,旻寧命沿海省份整飭
水師。
道光十三年(1833年)正月,台灣
嘉義的匪首陳辦被誅殺。二月,四川
越巂等處的少數民族亂匪作亂,旻寧命那彥寶、
桂涵派兵進剿。
道光十四年(1834年)六月,英國第一任駐華商務監督
律勞卑抵達廣州,在要求與
兩廣總督會見直接磋商貿易事務被拒絕後,率軍艦炮擊
虎門。
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月,兩廣總督
盧坤、水師提督
關天培奏請增修廣州炮台,廣東定《防範洋人貿易章程》。
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
鴻臚寺卿黃爵滋疏陳鴉片為害之烈,主張嚴禁。十二月,旻寧命
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菸。
鴉片烽火
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旻寧命林則徐以禁販鴉片檄諭英國及各國在粵洋商,於
虎門銷煙。五月,英水手殺村民林維喜,英領事
義律拒交兇犯,侵犯中國法律主權,史稱
林維喜事件。九月,英艦在虎門外
穿鼻洋挑釁,
水師提督關天培率部迎擊。十二月,停止與英人貿易,以林則徐為
兩廣總督。
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皇后鈕祜祿氏逝,上尊謚“孝全”,其子
奕詝由
靜貴妃撫養。五月,英艦隊在廣東海面集結,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林則徐嚴密設防,英軍無隙可乘。六月,英軍北犯
定海,瘋狂屠殺,占領定海。七月,英軍直抵天津,直隸總督
琦善與義律在
大沽口會談,琦善向英人妥協。旻寧迫於英軍氣焰,竟將林則徐、
鄧廷楨交
軍機處嚴加議處。九月,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以琦善署兩廣總督。十二月,琦善擅自與義律訂定《
穿鼻草約》,私許割讓香港,開放廣州,賠償煙價。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英軍攻陷虎門
沙角、
大角炮台,旻寧被迫下詔向英軍宣戰。派
奕山為靖逆將軍,赴廣東主持戰事。二月,英軍進犯廣東虎門,引起虎門海戰,
關天培力戰殉職。因與英人交涉中妥協退讓,奪琦善大學士職,逮問,籍其家。五月,《
廣州和約》的簽訂,激起廣州人民義憤填膺。廣州
三元里人民奮起抗英。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英軍攻陷長江
吳淞炮台,江南提督
陳化成力戰犧牲,上海失陷。七月,英軍艦侵入南京江面,欽差大臣耆英與英駐華全權公使
璞鼎查在南京江面英艦上談判,答應英國一方提出的全部條款。旻寧批准中英《江寧條約》(即《
南京條約》),答應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十月,閱
圓明園八旗槍兵。
晚期朝政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英國女王頒布香港皇家殖民地憲章(即《英王制誥》),以璞鼎查為首任總督兼駐港英軍總司令。八月,耆英與璞鼎查在虎門簽訂《
五口通商章程》。九月,上海開埠。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耆英與美國代表顧盛簽訂不平等的《
中美望廈條約》。九月,耆英與法國代表簽訂不平等的《
中法黃埔條約》。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六月,耆英照會
比利時來華談判專使蘭納,準許比利時按五口通商章程辦法通商。十一月,上海道台
宮慕久公布了與英國駐租界地之先河。十二月,廣州人民反對英人入城,數千人眾沖入府署。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
容閎等隨馬禮遜學堂校長赴美留學,開啟近代留學先河。以皇五子
奕誴為恪親王綿愷後。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月,耆英與
瑞典、
挪威簽訂五口通商章程。為皇四子奕詝指婚,女為太僕寺卿富泰之女
薩克達氏。十月,命京師及各省編查保甲。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正月,重申不準法人擅入內地傳教。二月,冊薩克達氏為皇四子奕詝之嫡福晉。
青浦教案發生。五月,拒絕俄羅斯在新疆通商貿易。十二月,英駐滬領事阿利國上書香港總督文翰,建議對中國再次發動戰爭,以便獲得更多利益。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葡萄牙澳門總管亞馬勒非法宣布澳門為自由港,停徵關稅,並下令封閉粵海關衙門。十二月,皇太后逝於
慈寧宮,移梓宮於
綺春園之含暉殿。
與世長辭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上大行皇太后謚為“孝和”。旻寧病重,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
載垣、
端華、
僧格林沁、軍機大臣
穆彰阿、
賽尚阿、總管內務府大臣
文慶等,公啟秘匣,宣示御書“皇四子立為皇太子,封皇六子
奕訢為恭親王”。
旻寧病逝,皇太子奕詝即皇帝位,以第二年為鹹豐元年。追封藩邸嫡福晉為皇后,上謚“孝德”。封皇七弟奕譞為醇郡王。二月,命左都御史柏葰、內務府大臣基溥為孝和睿皇后營建昌西陵。四月,上大行皇帝尊謚為“成”,廟號宣宗,陵為慕陵。準俄羅斯在新疆通商。七月,
沙俄強占中國黑龍江口廟街,易名為尼古拉也夫斯克。九月,暫安奉大行皇帝梓宮於慕陵隆恩殿。十月,奉安孝德皇后梓宮于田村。清廷申諭兩廣督撫勸諭士民舉行團練。十一月,詔允
祁寯藻等所擬軍機處章程九條。十二月,
洪秀全於廣西
金田起義。
為政舉措
政治
旻寧在位時因循守舊,絕少建樹,重臣
曹振鏞奉行“多磕頭,少說話”哲學。大臣所上奏章也“語多吉祥,凶災不敢入告”。繼起的穆彰阿,人稱“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為務”。鴉片戰爭戰敗後,前方將帥還不斷謊報戰績,掩敗為功,責任重大的指揮官靖逆將軍奕山竟被欽命“交部優敘”,賞白玉翎管。禮部右侍郎
曾國藩批評道光時代:“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以畏葸為慎,以柔靡為恭。”“京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乃至
太平天國兵起,地方官仍互相隱諱,不敢上報。
旻寧繼承大統後,此時的首席軍機大臣
托津已經66歲,
戴均元已有75歲高齡。旻寧即位39歲。君臣之間年齡懸殊,而且這樣一班人能力不大,經常
倚老賣老,對新皇帝也沒做到
畢恭畢敬。所以,旻寧將要撤換
軍機大臣。
在登基大典舉行完的第十天,嘉慶二十五年(1825年)九月初七,旻寧就抓住了“遺詔事件”,以此大做文章,從而成功撤換領班軍機大臣。旻寧令托津、戴均元退出軍機處之時,命曹振鏞在軍機處行走。
旻寧對於吏治整頓也有所行動。嘉道時期,官吏貪污之道除漕運和鹽政外就是
河防。為堵塞這一途,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旻寧要求禁止河工費讓過往的官員、貢生、監生染指。這年四月,他還處分了一批貪污的河工官員。
旻寧執政僅半月,即於九月十一日下詔清查陋規,詔書中稱:“箕斂盤剝之風日甚一日,而民間之儲藏概耗於官司之朘削,因此民生困極。與其私取,不如明給。”“各省的陋規,如舟車行戶、火耗平余、雜稅存剩、鹽當規禮,其名不一。有此地有而彼地無者,有彼處可以裁革而此處斷不能裁者。雖然明令禁止,照樣巧取豪奪,上司藉此恐嚇屬員,小民為此控告官吏。不如明立章程,加以限制。只是各省情形不同,令各地督撫將所屬地區陋規逐一清查,應存者存,應革者革。”此後再有搜刮者,一經查出,即從重治罪。
然而只是說出了其致弊之由,而無切實整頓辦法,未免徒託空言。凡臣工建言,必須有關於國計民生之大,補偏救弊之實,才能於事有益。若只泛言空論,而無具體辦法。
軍事
旻寧調集吉林、黑龍江、陝西、甘肅、四川清軍3萬餘人以揚威將軍長齡、
陝甘總督楊遇春、
山東巡撫武阿隆、甘肅提督
楊芳為統帥入疆平叛,在新疆人民的幫助下終於在道光七年(1827年)三月擊敗張格爾,收復四城。
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張格爾被解送京師,旻寧親臨午門受俘,並頒發諭旨,歷數張格爾煽動、組織武裝叛亂和背叛祖國的種種罪行。
平定
張格爾叛亂這對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與西北邊疆的和平安定很有意義,這是旻寧一生最大的功績。
道光二十年(1840年)十二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旻寧大為不滿,旻寧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
奕山、
隆文和
楊芳赴廣東指揮作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七日,英軍也不滿談判的進展,義律先下手為強,發起
虎門之戰。
旻寧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二月二十三日進攻
虎門炮台,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炮台最終失陷。二月二十六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
經濟
過去從
兩江(江西、江南兩省。
江南省包括現今江蘇和安徽)、
湖廣等地征來的
漕糧(田賦中運送京師、
通州部分)都是從
大運河運到目的地,漕運官員經常利用手中的職務之便中飽私囊。加上運河受水患破壞經常遭到阻礙,運費又高。
戶部尚書
英和建言海運便利。海運曾行於元代至明代
永樂間。旻寧將此建議交給有漕糧的省討論,
兩江總督琦善、
安徽巡撫陶澍請求把蘇州、
鎮江、
太倉四府一州之粟全部海運。旻寧立即接受了他們的建議,由江蘇布政使
賀長齡赴海口同地方官一道雇商船,分兩次運走。安徽、江西、湖廣離海口較遠,仍然河運。為杜絕經紀人的需索、無端阻留、刁難。旻寧還下令在上海設海運總局,令
理藩院尚書穆彰阿會同倉場侍郎駐天津驗收。道光六年(1826年)春夏第一次海運漕糧成功,900隻船運輸漕糧160餘萬石。這種運法只堅持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下一年以財用匱乏,諭自本年始
直省河運、海運一律改徵折色。”所謂折色是所征田糧折價征銀紗布帛。
清朝鹽政向來採用明朝綱鹽法。這種辦法,由固定的
鹽商憑鹽引行銷
綱鹽,而鹽引完全為鹽商壟斷。鹽商壟斷鹽業,又須維持龐大的銷鹽機構,導致鹽價提高,引起銷售困難。不照章納稅的私鹽泛濫,鹽引滯銷,鹽稅減少,鹽商遭受打擊,綱鹽法難以存在下去。
包世臣提出以票代綱,允許私販經銷的主張。旻寧支持
陶澍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推廣這種任何人只要納稅,都可以領票運銷食鹽制度,打破了食鹽運銷的壟斷,降低鹽價,促進了鹽的銷售,增加了鹽稅,剝奪了官員利用鹽政營私的途徑。
乾隆中葉,乾隆帝害怕開礦會引起鬧事,採取了封礦政策。道光朝後期旻寧提出任由老百姓自由開採政策,對開發資源,提高人民生活起了積極作用。
文化
旻寧與嘉慶帝一樣都算是因循守舊的帝王,但旻寧畢竟比嘉慶帝多點改革精神。這裡不妨舉個小例子。《康熙字典》,恭維者說無一錯誤,直到乾隆王錫侯在《字貫》指出一部分,但慘遭文字獄。嘉慶一朝都是維護包庇。但道光七年(1827年),旻寧就衝破傳統觀念,讓王引之作《字典考證》20卷,糾正它的錯誤。
外交
旻寧在洶湧而至的外國鴉片面前採取了先王一貫堅持禁止政策。他派
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赴廣州禁菸,後來又任林則徐為
兩廣總督。當他得知虎門銷煙的訊息時,高興得不得了。
後來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他以為不可怕,“天朝”可以速勝。當英國艦船北犯,到達天津海口並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賠款要求時,旻寧傻眼了,害怕了,立刻從主戰的立場轉變為主撫即妥協的立場。穆彰阿、琦善把英國的強盜行為歸罪于禁煙,旻寧聽信讒言,撤了林則徐和原任兩廣總督後為兩江總督的鄧廷楨的職。他派投降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東與英國談判,要求琦善上不失國體下不開邊釁,意思是既不要給英國割地賠款,又不跟英國發生軍事衝突。多幼稚的旻寧啊!這等於既不讓闖進屋裡的強盜搶走東西,又不必跟他搏鬥。琦善對英方讓步,私自允許將香港割讓給英國,旻寧將琦善鎖拿並先後派
楊芳、
奕山對英作戰。楊芳沒有阻止住英軍向廣州城前進,道光慕陵楠木殿奕山先是冒險後是投降。二十二年八月,英艦開到南京下關江面,絕望的旻寧被迫派耆英和
伊里布與英軍簽訂清朝第一個屈辱條約《
南京條約》,使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從此由古代步入近代,旻寧也就成為惟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
旻寧在鴉片戰爭中立場動搖,指揮失敗,使中國蒙受恥辱,實在可悲。但他更為可悲的是在此事件之後他沒反思,沒有任何振興王朝的舉措。
歷史評價
《
清史稿》:宣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遠人貿易,構釁興戎。其視前代戎狄之患,蓋不侔矣。當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繼之以畏葸,遂遺宵旰之憂。所謂有君而無臣,能將順而不能匡救。國步之瀕,肇端於此。嗚呼,悕矣!
《
清實錄》:堯曰成功,舜曰成功,禹曰成功,下此商曰成湯,周曰成周,惟我宣宗成皇帝克集大成。微特漢之本始,唐之大中、明之宣德,不足以媲媺萬一。即車攻吉日,作為詩歌,號曰中興。
蕭一山:嘉慶以後,武力不競,紀綱敗壞,教徒紛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節儉,均有可稱。
費正清:他(旻寧)看來是一位謹慎小心的,甚至是膽小的統治者,寧可與幾個心腹顧問進行密議,而不願接受實際的批評或警告。
馮爾康:旻寧是遵循皇家家法的……清朝的“勤政愛民”家法,確是代代相傳。這是將皇帝對國家臣民的責任心具體化了,應有可以稱道的內容。
閻崇年:道光是中國兩千年帝制史上,第一個同西方殖民者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皇帝。鴉片戰爭的失敗,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的簽訂,道光皇帝應負主要歷史責任。
郭實臘:儘管他具有寧折不彎的誠實品性;對受難者悲天憫人,樂於助人之所需;他還有一些商務方面的習慣可以讓他在銀行交易中成為一流的專家。但是,他沒有作為帝王的天賦;他可以成為一個光彩奪目的誠實的農婦;在任何方面都有可靠的品質,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
季雲飛:毋庸置疑,《南京條約》的簽訂與香港的割讓,作為享有至高無上權力的道光皇帝旻寧,應負有不可推卸的首要的歷史責任。然而,歷史現象是錯綜複雜的,簡單的歷史結論無助於對旻寧作出歷史的、客觀的、準確的評價。
張玉芬:就個人品行來說,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國歷代帝王中,絕非貪暴、淫逸之君,相反,其“儉德”向為舊史家所津津樂道。道光治理朝政,也稱得上勤、謹。如果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標準來衡量,道光大概不失為有德之君。
朱誠如:道光作為這場戰爭(鴉片戰爭)的中方決策者和指揮者自然難辭其咎。但是,如果做出道光的妥協投降路線導致戰爭失敗的結論,似乎尚欠公允,且與歷史實際不符,因為道光在鴉片戰爭中,並非自始至終都執行妥協投降路線,相反,在鴉片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道光是主張抵抗也實行了抵抗的。
家族成員
后妃
皇后(四位)
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1808—1840年),鹹豐帝生母。
皇貴妃(一位)
貴妃(三位)
妃子(三位)
祥妃鈕祜祿氏(1808——1861年), 初事宣宗為貴人。
常妃 赫舍里氏,鹹豐十年(1860年),當
英法聯軍侵入時居圓明園,驚嚇而卒。
嬪(五位)
恬嬪富察氏,道光二年(1822年)十一月封恬嬪,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卒。
順嬪那拉氏,初為常在,歷鹹豐、同治二朝累晉封為順嬪。同治七年(1868年)卒。
豫嬪尚佳氏(1816—1897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晉尊為皇祖豫嬪,光緒年間卒。
恆嬪蔡佳氏,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晉尊為恆嬪,光緒二年(1876年)卒
貴人(四位)
那貴人那氏(1825—1865年),正白旗托永武管領下,原
藍翎長那俊之女
常在(一位)
答應(一位)
官女子(一位)
子女
皇子(九人)
公主(十人)
軼事典故
旻寧即位後,內府依例給他40方硯,硯後鐫有“道光御用”四字。旻寧認為太多,閒置可惜,便將它們分給了臣下。
以前皇帝用筆須送紫毫中最硬的。筆管上刻有“天章”、“雲漢”字樣。旻寧覺得不合用,讓戶部尚書英協揆到坊間買一般常用的純羊毫、兼毫兩種。
旻寧穿的套褲,膝蓋處破了,讓人在上面補了一塊圓綢,這就是一般說的打掌。臣子效法他。一次,他見
軍機大臣曹振鏞褲子膝蓋處有補綴痕跡,便問:“你的套褲也打掌嗎?”曹振鏞回答:“褲子易做,但花錢多,所以也打補丁。”旻寧又問:“你褲子打掌要多少錢?”曹說:“要三錢。”旻寧說:“你們在宮外做東西便宜,我在宮內還要五兩。”
繼位爭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慶帝到熱河
秋獮,命皇次子智親王旻寧、皇四子瑞親王
綿忻隨駕。這年他六十一歲,“身體豐腴,精神強固”。二十四日,到達熱河行宮,“聖躬不豫”。當天,嘉慶帝到
城隍廟拈香,又到永佑宮行禮,二十五日,病情嚴重,當夜崩逝暴死,死因不明。嘉慶帝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年逾
花甲,身體肥胖,天氣暑熱,旅途勞頓,誘發腦、心血管病而猝死。
祖制家法
嘉慶帝在熱河避暑山莊病逝後,本應立即派大臣急馳北京,到乾清宮取下正大光明匾後的
秘密立儲敕書,但是,當時並沒有這樣做。據
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情狀,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春,
戴均元拜
文淵閣大學士,晉
太子少保,管理
刑部。七月,戴均元和托津等隨從嘉慶帝到熱河秋獮,“甫駐蹕,聖躬驟有疾,不豫。變出倉猝,從官多皇遽失措”。戴均元和托津督促內臣翻檢皇帝遺物,最後在嘉慶皇帝近侍身邊的“小金盒”里找到了傳位詔書,鐍匣沒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開啟時也沒有儲君等在場,這是違背清室家法的,有的學者認為“‘鐍匣’隨嘉慶帶往避暑山莊的記載,實難徵信。”此為歷史疑雲之一。
宗室建議
總管
內務府大臣禧恩,建議由旻寧繼位。禧恩建議旻寧繼位表明:嘉慶生前並未就嗣之事在大臣中公布,禧恩建議時也未公啟鐍匣,否則,托津、戴均元等就不會“猶豫”而不表態。所謂“公啟鐍匣,宣示御書”之說,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只是內務府大臣,按“家法”他沒有資格“建議旻寧繼位”。可是他又為什麼違背“家法”而這樣“建議”?此為歷史疑雲之二。
太后懿旨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她在北京
皇宮驚悉嘉慶崩於熱河行宮噩耗時,便發出懿旨: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隨行在,自當上膺付託,撫馭黎元。但恐倉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
這個懿旨,對於旻寧嗣位,關係極為重要。旻寧在熱河接奉懿旨時,伏地叩頭,感激不盡!也是因為這個做法,讓母子二人後來的感情更加親近,後來所有正史只記載了避暑山莊公啟鐍匣之事。道光復奏皇太后文曰:“子臣(旻寧)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聖躬不豫,至戌刻大漸……維時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恭啟鐍匣,有皇父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朱諭一紙。該大臣等,合詞請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為重,繼承大統。子臣遜讓,至再至三。該大臣等,固請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頭,感悚不能言諭……謹將鐍匣所藏皇父朱諭,恭呈懿覽,謹繕折復奏,恭謝慈恩。七月二十九日。”當年康熙繼位,是孝莊太后的意思,但孝莊太后是用順治遺詔名義宣布的,而不是用皇太后“懿旨”的名義。孝和皇太后指令旻寧繼位雖被後世稱頌為無私之舉,但這在當時是違背“祖制”、“家法”的,況且太后如何能肯定嘉慶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是旻寧?如果懿旨同遺詔發生矛盾怎么辦?此為歷史疑雲之三。
朝臣態度
《
清史稿·托津傳》記載:“仁宗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事山倉猝,托津偕大學士戴均元,手啟寶盒,奉宣宗即位。”
《清史稿·戴均元傳》也記載:“扈從熱河,甫駐蹕,帝不豫,向夕大漸。戴均元,乾隆進士,官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均元與大學士托津督內侍檢御篋,得小金盒,啟,宣示御書立宣宗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後發喪。”
這兩條記載,同《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不一致。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尋找並開啟鐍匣的情狀:在嘉慶臨終時,由托津、戴均元督促太監,翻箱倒櫃,尋覓鐍匣,最後由近侍找出小金盒。前引《清史搞.宗室禧恩傳》所載,禧恩建議立旻寧,托津、戴均元均猶豫,則並無其事。托津、戴均元開啟金盒時,也沒有見記載當事人旻寧在場。人們對此事的真偽產生懷疑。此為歷史疑雲之四。
實錄記載
《清宣宗實錄》也記戴:“仁宗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鐍匣,宣示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朱諭一紙。戌刻,仁宗崩……扈從諸臣,遵奉朱筆遺旨,請上即正尊位。上號慟仆地,良久方起。”《清宣宗實錄》是鹹豐修的,不會同他父皇纂的《清仁宗實錄》相違背。
以上兩個實錄總算把這件事自圓其說。在相關的檔案中“公啟鐍匣”為“公啟密緘”。據此,當嘉慶病危時,臨終前召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啟鐍匣”,立旻寧為皇太子,然而,這同前面《清史稿·宗室禧恩傳》的記載相矛盾。此為歷史疑雲之五。
由上看出,旻寧繼位,得到以禧恩為代表的宗室之建議和認同,又得到皇太后的中宮懿旨和皇弟瑞親王綿忻的贊同,最主要是有軍機大臣等開啟鐍匣的御書聖旨。
藝術形象
相關史籍
《清史稿·卷十七·本紀十七·宣宗本紀一》
《清史稿·卷十八·本紀十八·宣宗本紀二》
《清史稿·卷十九·本紀十九·宣宗本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