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綺春園
- 成園於:乾隆時期
- 用途:大清國太后太妃們的園居之地
- 早期:名為“交輝園”
概況,景區,三十景,宮廷區,宗教建築,旅遊特色,宮門,正殿,寢宮區,中心地帶,西南及東北部,西部,南部,西牆外,歷史沿革,
概況
綺春園早期曾是清怡親王允祥的與御賜花園,名為“交輝園”。到乾隆中期該園又改賜給大學士傅恆,易名“春和園”。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和園歸入圓明園,正式定名為“綺春園”。乾隆時期的綺春園除宮門和正覺寺以外,幾乎沒有什麼大型建築,只有一些小型的亭台樓閣點綴其間,如浩然亭、涵遠齋、知樂軒、聯暉樓、竹園、雙壽寺、莊嚴界、環秀城關等。乾隆皇帝甚至連一首描寫綺春園的詩句也沒有留下來。嘉慶朝時,將綺春園西邊諸多小園併入,加以修繕、添建才初成規模。此時的綺春園達到全盛規模,無論是質量還是規模都無法與圓明園及長春園相比。
綺春園宮門
綺春園在鹹豐十年被英法聯軍焚毀。
綺春園(後同治年間改名萬春園)位於圓明園和長春園以南,三園平面呈倒"品"字形。綺春園面積大約八百多畝,略小於長春園、由竹園、含暉園、西爽村、以及春和苑的北半部組成。綺春園的構成比較特別,它是由若干小園合併而成,分建於不同時期,因此全園並不像長春園那樣有一個統一的總體布局,大體說來,綺春園是一個小型的水景園集錦。
景區
三十景
綺春園三十景由數個小型湖泊和山崗組合而成,山崗穿插,水系迴環,布局自由散漫,但頗受嘉慶帝的賞識,並命名了“綺春園三十景”。
宮廷區
綺春園的宮廷區設於東南角,依次為新宮門、迎暉殿、中和堂、敷春堂、後殿、問月樓。宮廷區北為鳳麟洲、旁為春澤齋、生冬室、臥雲軒,中部有春澤齋、四宜書屋、清夏堂,西有鑒碧亭、涵秋館、暢和堂、澄心堂、綠滿軒、展詩應律、松風蘿月等景點。
宗教建築
綺春園布置了正覺寺等宗教建築。
旅遊特色
宮門
正殿
通過御橋之後,再往裡走是二宮門,中央是綺春園的正殿——迎暉殿,殿北有兩條長廊與中和堂相連。
寢宮區
中和堂北面是一座小型山丘,山北則是皇家的寢宮區,寢宮區是園內最重要也是最大的建築群,它的主要建築是集禧堂和後來改名為敷春堂的永春堂。值得一提的是,同治重修時曾構想把集禧堂、敷春堂等舊地改為“天地一家春”,供慈禧太后居住。“天地一家春”本是圓明園本園九州清晏中的一個偏殿,此時重修只是沿用其名,規模和格局都大大超越了舊制。
中心地帶
綺春園幾何中心地帶,有幾處別致的小園,分別是展詩應律、春澤園、生冬室、臥雲軒、四宜書屋等建築群,這幾處小園,由蜿蜒水道的分隔開來,相互掩映,相互藏露,後世評者大多對這裡的布局推崇有加,認為這裡的風景猶如中國詩畫般雋永,富有韻味。
西南及東北部
綺春園的西南及東北部以水面風景見長,各有較大的湖面和島嶼,構成獨特的景色,綠滿軒、暢和堂和澄心堂都建在西南島嶼上,鳳麟洲、仙人承露台等著名景區則建築在東北部的島嶼之上。據說,從東西南北任何一個方位看仙人承露台,都可以欣賞到一個仙人衣衫飄拂的瀟灑剪影。
西部
南部
另外,綺春園的南部還有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建築群——正覺寺。正覺寺是一座喇嘛廟,廟宇本身有獨立對外的南門,它的後門則與綺春園內部相貫通。正覺寺是圓明園倖存下來的極少數建築群之一,單從這一點上看,它的價值就彌足珍貴。
西牆外
此外,在圓明園福園門南,綺春園西牆外,還有一座名叫“澄懷園”的特殊花園,這是專為南書房和上書房詞臣所設的寓所,俗稱翰林花園。從雍正三年一直到鹹豐朝,澄懷園一直是南書房和上書房翰林的值廬,這是清廷對漢族官員的最高禮遇,鹹豐皇帝曾有詩云:“牆西柳密花繁處,雅集應知有翰林”。澄懷園實際上是圓明園的附屬花園,它的護衛和管理都由圓明園管園大臣統一負責。
歷史沿革
綺春園原是康熙帝十三皇子怡親王允祥的賜園,始建年代不會晚於雍正初年,約康熙末年,後曾改賜大學士傅恆(保和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乾隆帝內弟)。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歸入圓明園,定名綺春園,改懸匾額。那時的範圍尚不包括其西北部。1774年設定管園總領。當時園內殿宇間有傾圮,僅做零星修繕,乾隆帝尚未在此園居。從1795年(乾隆六十年)起,進行大規模改建和增建。至1805年(嘉慶十年)共約建成十餘處園林風景群,嘉慶帝題詠"綺春園三十景"。1809年(嘉慶十四年)建成新宮門,至1814年(嘉慶十九年)綺春園達到全盛規模,成為嘉慶帝長年園居的主要處所之一。嘉慶四年和十六年,該園的西部又先後並進來兩處賜園,一是成親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莊敬和碩公主的含暉園,經大規模修繕和改建、增建之後,該園始具千畝規模,成為清帝園居的主要園林之一。至此,圓明三園處於全盛時期。經過百十年不間斷的建設,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終於成為一個完整的皇家園林,三園“名雖三而實則一”,彼此之間都互有門徑相通,在行政上,也劃歸管園大臣統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