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術甘湯

苓桂術甘湯,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濕之功效。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心源性水腫、慢性腎小球腎炎水腫、梅尼埃病、神經官能症等屬水飲停於中焦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苓桂術甘湯
  • 功用: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 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
  • 分類:祛濕劑-溫化寒濕劑
  • 出處:《金匱要略》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禁忌,附註,附方,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苓桂術甘化飲劑,溫陽化飲又健脾,飲邪上逆胸脅滿,水飲下行悸眩去。

組成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用量

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朮、甘草(炙)各6g。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主治

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方義

本方所治痰飲乃中陽素虛,脾失健運,氣化不利,水濕內停所致。蓋脾主中州,職司氣化,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若脾陽不足,健運失職,則濕滯而為痰為飲。而痰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停於胸脅,則見胸脅支滿;阻滯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目眩;上凌心肺,則致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沉滑或沉緊皆為痰飲內停之徵。仲景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金匱要略》)故治當溫陽化飲,健脾利水。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為君,健脾利水,滲濕化飲,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桂枝為臣,功能溫陽化氣,平沖降逆。苓、桂相合為溫陽化氣,利水平沖之常用組合。白朮為佐,功能健脾燥濕,苓、術相須,為健脾祛濕的常用組合,在此體現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術同用,也是溫陽健脾的常用組合。炙甘草用於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陽,以襄助溫補中陽之力;二可合白朮益氣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調和諸藥,功兼佐使之用。

配伍特點

四藥合用,溫陽健脾以助化飲,淡滲利濕以平沖逆,全方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標本兼顧,配伍嚴謹,為治療痰飲病之和劑。

運用

本方為治療中陽不足痰飲病之代表方。臨床套用以胸脅支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聲者,可加枳實、生薑以消痰散水。

禁忌

若飲邪化熱,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附註

附方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腎著湯)

組成

甘草、白朮各6g,乾薑、茯苓各12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功用

溫脾勝濕。

主治

寒濕下侵之腎著。腰部冷痛沉重,但飲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緩。

出處

《金匱要略》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本方與苓桂術甘湯在組成上僅一味之差。苓桂術甘湯以茯苓配桂枝一利一溫,成溫陽化飲之劑,以祛水飲為主,主治中陽不足,飲停心下之痰飲病,症見胸脅支滿、目眩心悸;本方以乾薑溫中祛寒,伍以茯苓、白朮除濕健脾,重在溫中散寒祛濕,以祛寒濕為要,主治寒濕下侵所致之腎著病,症見腰重冷痛。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2.方論選錄吳謙,等《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5錄趙良:“《靈樞》謂心胞絡之脈動則病胸脅支滿者,謂痰飲積於心胞,其病則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飲阻其胸中之陽,不能布津於上也。茯苓淡滲,遂飲出下竅,因利而去,故用以為君。桂枝通陽輸水走皮毛,從汗而解,故以為臣。白朮燥濕,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滿。甘草補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