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補的科學

《進補的科學》是一篇以食療指導為中心的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進補的科學
  • 文章中心食療指導
內容簡介
日子好過了,要吃些營養補品,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進補是一門科學,不可亂來,否則既花了錢,又傷了身。
進補者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脾胃功能。李東垣說:“善治脾胃者,能調五臟。”中醫理論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消化吸收功能。若脾胃失健,運化失司,即使服用補藥,也不能強身健體。故凡脾胃運化功能較差者,首先要服用健脾胃藥物,以促進和改善其消化吸收功能,然後再考慮服用滋補強身的藥物。特別是老年人,因消化吸收功能較差,進補特別需要考慮這一點。凡脾胃功能太差者,暫不宜進補,等適當調理好後再作考慮。即使進補,也宜小劑量,切忌蠻補、呆補和大補。
中醫認為,服藥時間和方法大有講究。一般滋補性藥物,宜在飯前空腹時服用,以利吸收。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宜在飯後服用。安神藥及壯骨藥宜在臨睡前服用。在進補期間,要適當忌口。如服人參或西洋參,忌食蘿蔔及濃茶。陰虛陽亢內熱,忌食辛辣助火食品;肥胖痰多者,忌肥膩油性食物;瘡瘍及皮膚病人,忌魚蝦腥味;陽虛畏寒者,不能吃柿子、生梨等性寒水果。
體虛病人在補虛時,不能忘記祛邪。如正氣虛弱系由病邪所致,邪不去則正不安,故此時必須以祛邪為先,使邪去而正自復,此乃祛邪方能扶正之理,不能單純進補而不祛邪。從現代醫學來講,如有感染的體虛病人,如光補虛而不抗感染,病人無法康復。先須抗感染去病因,然後才能補虛,以強其身。
掌握適應證十分重要,進補必須因人而異。現在補藥品種繁多,亂行進補,不僅不能強身健體,反而傷身害體,有的甚至可出現鼻腔出血、血壓升高甚至暈厥等不良後果。為此,進補前最好請老中醫作一檢查,了解自己的體質狀況,在醫生指導下選用最佳補藥。
俗話說得好,藥補不如食補。有些大病初癒者,體質極其虛弱,此時不宜藥補,可先行食療進補,使體質慢慢康復,然後再適當採用藥補。必須指出,進補尚需和其他綜合性養生措施相配合,方能有較好的效果,如心理調節、情志調養、功能鍛鍊、適當運動、推拿、氣功、針灸等等。一個人心情不舒暢,整日抑鬱寡歡,進補也很難奏效。
季節性考慮也是進補之道。一般認為,進補的最佳時機是在冬季。因為冬至之時,陰氣開始消退,陽氣逐漸回升,一些宜溫忌冷的病證,將會逐漸緩解,同時閉藏中蘊含著生機,乘此時進補,易發揮效力,實為虛弱病證調養的最佳時機,可補一些人參或阿膠之類。夏令酷熱多雨,暑濕之氣易乘虛而入造成疰夏中暑,很難進補,以消暑調理為主。春、秋可考慮食療調養,如春季可服些大棗,秋季可服些芝麻、蜂蜜、乳品及蘋果、龍眼、葡萄等水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