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重應

趙重應

趙重應朝鮮語:조중응,1860年—1919年),朝鮮王朝後期大臣,朝鮮日治時期的貴族。親日派賣國賊,被列入“丁未七賊”、“庚戌國賊”的名單中。初名重協景協琅田,本貫楊州趙氏

基本介紹

  • 本名:趙重應
  • 別稱:조중응
  • 字號景協,琅田
  • 所處時代:朝鮮王朝,大韓帝國,朝鮮日治時期
  • 民族族群:朝鮮族
  • 出生地朝鮮漢城
  • 出生時間:1860年11月4日
  • 去世時間:1919年8月25日
生平,評價,

生平

趙重應出身名門望族,是贈奎章閣提學趙宅熙之子。1860年11月4日(舊曆鹹豐十年庚申九月二十二日)出生於朝鮮首都漢城,自幼接受儒學教育,1878年冬被選為館學儒生進入成均館學習,1880年升為殿上儒生,在高宗國王面前講解儒家經典。他與金玉均俞吉濬魚允中金允植等開化派人士過從甚密。1883年被任命為西北邊界調查委員,特派往北方調查。趙重應越過國境,先後跋涉滿洲外蒙古西伯利亞一帶,一直遊歷到俄羅斯貝加爾湖。1885年歸國,提倡“北防南開論”,即北面防範俄國,南面對日本開放,明顯表現出親日色彩。同年六月因捲入朝俄密約事件而被朝鮮高宗命令“遠惡地定配”,他被流放到全羅道寶城郡。趙重應(當時叫趙重協)被流放後,其父趙宅熙日夜乞求於外戚權臣閔泳駿,“晨往暮歸,如是者五年”,才得到閔泳駿的通融,於是他終於在1890年獲得特赦,並改名“重應”。
1894年“甲午更張”以後,親日派在日本的扶植下掌握政權,趙重應作為一個以親日主張而著稱的人物也被起用,開始步入政界。1894年8月出任議政府銓考課主事,同年10月作為特派大使義和君李堈的隨員前往日本,年底升任外務衙門參議,敘奏任官三等。1895年曆任外部交涉局長、法部刑事局長等官職,1896年2月“俄館播遷”以後,隨著金弘集親日內閣的垮台,趙重應躲進了日本公使館避難。其後同30多名親日派亡命日本。
趙重應流亡日本期間,仔細地跟日本技師學習農業技術和理論,並修習政治學法學日俄戰爭及《乙巳條約》締結後,大韓帝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作為親日派的趙重應也在1906年7月獲得特赦,回到韓國,10月成為韓國統監府的囑託(職位名,即臨時職員之意),並負責調查韓國農業。1907年5月成為李完用內閣的法部大臣。同年7月因海牙密使事件,在韓國統監伊藤博文的嗾使下,他與李完用、宋秉畯等七位內閣大臣逼迫高宗皇帝李熙退位,因而被韓國民眾罵為“丁未七賊”,家宅被攻擊,趙重應一度躲進了日本人的俱樂部,他本人還曾被申采浩主筆的《大韓每日申報》列為日本的“三大忠奴”之一。隨後趙重應先後獲得韓國的勛一等太極章和日本的勛一等旭日章,並負責監督宮中警衛。1908年6月轉任農商工部大臣。
歸國以後,趙重應先在1906年11月與梁在謇、李人稙李海朝等創辦了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份少年兒童雜誌——《少年韓半島》,1909年創刊《法政新聞》。1910年8月,趙重應在《日韓合併條約》的締結工作上扮演重要角色,並在條約最後簽訂時與李完用一道作為全權委員進入統監府,因此他又被列入“庚戌國賊”的名單中。1910年8月29日,隨著《日韓合併條約》的生效,大韓帝國滅亡,朝鮮半島成為日本殖民地,趙重應作為日韓合併的“功臣”被封為日本帝國子爵,任朝鮮總督府中樞院顧問。此後趙重應從事各種社會活動,並任孔子教會長、“大正親睦會”會長,大力提倡親日,曾撰文稱:“我朝鮮民族必須要同心協力於文明開化,其緊要的方法無非是臣服於站在文明開化前端的日本統治,成為天皇陛下的忠良臣民。”他於1919年8月25日去世。

評價

趙重應是典型的親日派,很早就提出親日主張,並一直以親日而臭名昭著,“凡可以中倭意者,無不倀導,時人目為倭忠奴”。最後積極為日本吞併韓國效勞,被韓國人民列入“丁未七賊”、“庚戌國賊”而遭到唾罵。
到了現代,趙重應被大韓民國定性為親日反民族行為者。2002年韓國政府發表的親日派708人名單,2006年韓國政府發表的親日反民族行為106人名單及2008年民族問題研究所發表的《親日人名辭典》收錄預定者名單中都有趙重應上榜。2006年大韓民國親日反民族行為者財產調查委員會正式決定沒收趙重應的財產,以示對親日賣國分子的清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