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夏

趙寧夏

趙寧夏朝鮮語:조영하,1845年—1884年),朝鮮王朝後期大臣,豐壤趙氏外戚的後期代表人物。箕三惠人本貫豐壤。他是趙秉錫的兒子,後來被過繼給趙秉夔為養子,亦是神貞王后趙氏的侄子。趙寧夏早年聯合明成皇后打倒興宣大院君,隨後又被閔妃集團所排擠。後來從事外交活動,與日本英國中國等國多有交涉。壬午兵變時引來清朝軍隊捉拿大院君,並成為事大黨的骨幹人物。甲申政變時被開化黨刺客暗殺,諡號忠文”。

基本介紹

  • 本名:趙寧夏
  • 別稱:조영하
  • 字號箕三,惠人
  • 所處時代朝鮮王朝
  • 民族族群朝鮮族
  • 出生地朝鮮漢城
  • 出生時間:1845年8月12日(陰曆)
  • 去世時間:1884年10月18日(陰曆)
  • 主要成就:朝鮮王朝事大黨的骨幹人物
人物生平,早年生涯,壬午兵變,甲申政變,歷史評價,家族關係,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趙寧夏於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年,朝鮮憲宗十一年)八月十二日出生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生父是縣令趙秉錫,後來被過繼趙秉夔養子豐壤趙氏勢道政治如日中天,他的養父趙秉夔、養祖父趙寅永就是豐壤趙氏的代表人物。因此趙寧夏自幼極盡富貴,與同年(乙巳年)出生的趙成夏(堂弟)、趙慶鎬、李載冕被時人並稱“四乙巳”,意思是他們都是享受榮華富貴的貴族公子。趙寧夏在哲宗末便進宮入侍姑母大王大妃趙氏神貞王后),由此涉入政界。同治二年(1863年,朝鮮哲宗十四年),19歲的趙寧夏參加科舉考試,獲庭試文科丙科及第,除授待教。很快,他又憑藉垂簾聽政神貞王后趙氏的關係,被特擢為承政院同副承旨,並與堂弟趙成夏時常出入宮禁,當時趙寧夏兄弟和朝鮮高宗李熙的關係非常親密,高宗國王稱他們為“兄”。趙寧夏也積極參與朝政,使豐壤趙氏家族的勢力再度振興。
同治四年(1865年,朝鮮高宗二年),趙寧夏又被擢升為成均館大司成,此後歷任吏曹參議、吏曹參判等職位。但隨著趙大妃撤簾,高宗生父興宣大院君全面把持朝政,又開始打壓趙寧夏等豐壤趙氏外戚,趙寧夏於同治六年(1867年,高宗四年)九月被外放為開城府留守,同治八年(1869年,高宗六年)十月又被任命為冬至副使出使中國,第二年四月歸國。此後大院君竟然沒有給他任何官位,讓他擔任檢校直提學這樣的閒差。趙寧夏對大院君也更加仇視,他與明成皇后及其兄弟閔升鎬閔謙鎬相勾結,準備有朝一日推翻大院君的統治。
終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高宗十年)十一月,崔益鉉上疏彈劾大院君,要求他下台,閔趙兩族抓住這個機會,趙寧夏閔升鎬等人和宮中的閔妃不斷慫恿高宗宣布“親政”,終於高宗宣布“親政”,將大院君趕出京城,而閔趙兩族也迅速控制了朝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高宗十一年)正月,趙寧夏被任命為禁衛大將,掌握兵權,既而又被任命為右捕盜大將、武衛都統使、訓練大將等職務,而此時的趙寧夏還不到30歲。此外,他還受閔妃之命擔負與日本接觸的任務,以左將軍從二品的名義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高宗十一年)秋致信日本駐釜山官員森山茂,表示與日本建交的“誠愨”,請求重開談判。但是豐壤趙氏驪興閔氏的矛盾又起,隨著閔妃的兒子李坧光緒元年(1875年,高宗十二年)被冊封為王世子,趙氏家族的勢力有被閔家壓制。趙寧夏在光緒二年(1876年,高宗十三年)二月被“特擢”為知經筵事,實際上是閔妃集團對他明升暗降,剝奪了他的兵權。此後趙寧夏曆任工曹禮曹吏曹判書及判義禁府事的職位。光緒七年(1881年,高宗十八年),朝鮮政府新設定“統理機務衙門”,趙寧夏在這個機構中擔任事大、交鄰兩司堂上,負責外交事宜。次年以全權大官的身份接見日本公使花房義質,並負責接見清朝使臣馬建忠引來的英國德國使節,辦理通商事宜。

壬午兵變

光緒八年(1882年,高宗十九年)六月九日,朝鮮發生了反對閔妃集團的“壬午兵變”,閔妃集團大臣李最應閔謙鎬等人被起義軍民所殺,閔妃逃出宮廷四處躲避,而興宣大院君也藉此機會再度執政。趙寧夏由於在任訓練大將期間善待士兵,所以沒有遭到殺戮。但他也被興宣大院君降職,又任臨時兵曹判書。趙寧夏不甘心大院君的掌權,企圖借清兵之力驅逐大院君。當時日本公使花房義質和清朝官員馬建忠丁汝昌等先後來到朝鮮,趙寧夏金弘集因與馬建忠有過交涉經驗,故負責會見馬建忠一行。此後數日之間,趙寧夏奔走於清朝軍艦、仁川府衙(日本公使住處)和漢城王宮三地,他雖受大院君派遣,但其活動並不遵從大院君的旨意,比如大院君不願日軍入京,他卻並不極力阻止,反而暗示日軍迅速入京;同時也請求清軍入京,總之他的目的就是借清日之力壓垮大院君政權。
自七月二日以後,趙寧夏就伴隨馬建忠身邊,與馬建忠共進退,積極協助清軍入朝,並參與馬建忠等人的大院君逮捕計畫的謀議。七月十三日,馬建忠實施捉拿大院君的計畫時,趙寧夏被安排到昌德宮侍候高宗,以防萬一。大院君被抓到中國軍艦並載回中國天津時,趙寧夏還代表高宗對馬建忠等人表示謝意。清軍平定壬午兵變以後,趙寧夏對清朝充滿感激,成為了事大黨的代表人物。比如他在一封呈給高宗國王的密奏中稱:“日人前後狡黠顯著者多焉,相接之際,每每外親內疏。六月變亂(指壬午兵變)之後,吳(長慶)、馬(建忠)、丁(汝昌)諸大人奉承皇上之命,火速進兵,一以防日人之乘釁毒鋒,一以定亂民之得勢蜂集,此際若非天助(指清朝的幫助)之力,我國幾至日本所滅矣”,並說:“美、法、英、德大小諸國皆富強之邦也,日人開化以後,崇尊其國,大小事務皆論泰西,清人唾笑云云。雖然以我國之形勢萬難爭衡,宜益厚待,切勿生釁事,若有難處事端,論決於吳大帥(指駐朝清軍統帥吳長慶)”。從中可以看出趙寧夏堅定的親清反日立場。
1882年趙寧夏出使中國時給金允植的信1882年趙寧夏出使中國時給金允植的信
壬午兵變平定以後,趙寧夏被任命為謝恩兼陳奏使,率副使金弘集、從事官李祖淵等人前往中國“謝恩”,同時呈上懇求大院君歸國的奏章,但這只是表面現象,真實目的與此相反。趙寧夏來華後對清朝官員說:“李昰應此次秉政,非出自國王之意,論寡君情私,當以釋回為是,若論公義,則不能顧情私。”而且趙寧夏在華期間,正值大院君受審之時,趙寧夏等不但沒有為大院君辯解,還落井下石,稱“太公以言激之,致此變亂”,把壬午兵變的責任全部推到大院君身上,使清朝更不可能放大院君回朝鮮。趙寧夏一行還在天津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呈上《善後事宜六條》,請求清廷的保護與扶持,又同清政府簽訂了《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擴大了清朝在朝鮮的權利。同年九月回國以後,趙寧夏又於光緒八年(1882年,高宗十九年)十月再度被高宗派往天津,以“竊小邦向不諳外務,而各國換約在前,一切交涉商辦事件,茫然不知下手”為由,請求李鴻章挑選“賢明練達之士”來朝鮮“隨事指導”,他還在中國參觀了洋務運動時期的工廠,購買了許多機器及新式武器。十一月,趙寧夏與之前滯留天津的朝鮮領選使金允植一同歸國,帶來了清朝推薦的馬建常(馬相伯)、穆麟德德國人)等人到朝鮮政府機構中擔任官職。

甲申政變

此後,趙寧夏成為了當時朝鮮的實權人物,與閔台鎬等人以清朝為後援一起把持朝政,歷任督辦交涉通商事務(外衙門督辦)、督辦軍國事務(內衙門督辦)、工曹判書等職務。他於1883年2月以外衙門督辦的身份與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談判《釜山口設海底電線條款》的事宜,在馬建常的後援下使日方作出一定讓步,將日本在釜山所築電信局的免稅期限從原定的30年降至25年,並且日本減半收取朝鮮官方電報的電費。不過在正式締結時趙寧夏已調任內衙門督辦,故由接替他出任外衙門督辦的閔泳穆負責簽字。趙寧夏被以金玉均為首的親日開化黨視為政敵,尤其是他帶來了為開化黨所憎惡的德國穆麟德,金玉均曾說:“趙寧夏有該死之罪,不知事理帶來穆漢(指穆麟德),是渠罪也。”開化黨準備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時,時任知中樞府事的趙寧夏被列入了暗殺名單,由開化黨人申福模率領40名士官生徒負責狙殺趙寧夏閔台鎬閔泳穆3名事大黨
光緒十年(1884年,高宗二十一年)十月十七日夜晚,金玉均朴泳孝等開化黨人發動“甲申政變”,挾持高宗及王室入景祐宮,並假託王命召趙寧夏等3人入宮問安。閔泳穆先入宮,遇刺身亡。而趙寧夏當時穿著便服前往磚洞穆麟德家探望先前在郵政局被刺傷的閔泳翊,與金允植相遇。金允植問他:“大監將欲如何?”趙寧夏回答說:“ 豈可妄入於火焰中乎!將觀勢為之。”後來趙寧夏又到了景佑宮,對在宮外守候的眾臣說:“在此何益,吾將走宮後垣,觀望里許動靜!”可見趙寧夏當時相當警惕。在被傳旨入宮後,趙寧夏和閔台鎬在入宮途中相遇,趙寧夏對此表示非常懷疑,認為由沒有一官半職的士官生徒來宣旨,根本不知真假,主張先請清軍駐朝將領袁世凱出兵,在清兵的護衛下入宮。可是閔台鎬卻說國王殿下尚生死未卜,急忙派人宣旨,就算死也要奉旨入宮,於是逕自走了。趙寧夏就倉猝跟從閔台鎬入宮。兩人進宮後,很快就被埋伏的開化黨刺客伏擊,閔台鎬當場死亡。趙寧夏被砍以後沒有立刻死亡,朝著宮殿大喊道:“朝鮮之法,誰禁文臣帶刀者?手中一刀,恨不斬汝曹萬段!”結果開化黨的士官生徒立刻眾劍齊下,殺死了趙寧夏。與趙寧夏、閔台鎬閔泳穆同時被殺的,還有李祖淵、韓圭稷、尹泰駿和宦官柳在賢。他們都死得很慘,屍體被剁成許多塊。
2天后,甲申政變被清軍鎮壓,開化黨死的死、逃的逃,趙寧夏等人被視為殉節忠臣而獲得隆重待遇,追贈領議政諡號忠文”。

歷史評價

趙寧夏死後,朝鮮高宗下旨稱讚趙寧夏道:“禍變之慘,一至此哉!此重臣以通練之才猷贍敏之文華,居肺腑之親,受心膂之託,衛國之誠,久為朝野之所誦。由是之故,凶黨仇視,毒鋒竟及,予心驚衋,曷以為諭?”同時,趙寧夏也受到了高宗派官吏前往祭奠的禮遇。
當時的學者黃玹這樣評價趙寧夏:“寧夏長身而瘦,相者謂之鶴形。善馳馬,有俠氣,而拊下有恩。壬午以來,憂勤王事。及死,人惜之。”據記載,趙寧夏死訊傳出後,“都城人民莫不垂淚”。清朝方面對他的評價也比較高,《申報》對他的評價是:“趙君寧夏號惠人者,溫文稱雅望,而知為端人。前曾赴天朝求兵,獨效包胥之哭。華軍東渡,內亂底平,厥功最偉。”被趙寧夏帶到朝鮮做顧問且與其關係密切的馬相伯稱他為“高麗極有遠識與才幹的近臣”。
但是親日的開化黨人則對趙寧夏評價較低,金玉均說趙寧夏有“該死之罪”,朴泳孝則稱由於“趙寧夏實在是一個沒有見識的人物,也沒有表現出絲毫憂國之念,只知道諂媚支那。”由於趙寧夏被開化黨所殺的,而開化黨又被今日朝鮮中國的史學界認為是進步勢力,因此趙寧夏在朝鮮和中國的相關著作中稱為“守舊派”。

家族關係

  • 生父:趙秉錫(1813年—?,官至縣令
    ——胞兄:趙康夏(1841年—1892年,官至吏曹判書
    ——胞弟:趙昌夏(1848年—1897年,官至吏曹參判)
  • 養父:趙秉夔(1821年—1858年,官至兵曹判書)
  • 元配:李氏(1843年—1871年,本貫龍仁
    ——兒子:趙東潤(1871年—1923年,龍仁李氏之子,官至陸軍中將日韓合併後接受日本男爵爵位,被大韓民國政府定性為親日反民族行為者)
  • 繼室:李貞淑(1858年—1935年,本貫全州韓國近代著名女子教育家)

影視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