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作品揭示了“昔日皇糧”——古代地方進獻給朝廷的米的身世和秘密,書寫中國東北的緯度氣候,土地山水的特殊個性,論證此處種植水稻的獨特優勢所在,講述育種專家張三元培育“
吉粳88”、郭桂珍培育“
吉粳511”等曲折盡心的經歷故事,呈現了東北大地的地域品格、人文情懷和中國農業領域的“工匠精神”。
作品目錄
第一部 天賜之土 | 第二部 結水為瑤 | 第三部 昔日“皇糧” | 第四部 鞠養萬方 |
---|
后土無言 黑土簡史 “白漿土”之夢 來自地心深處 土生土長 大湖隱沒 | 白天而來的河流 水做的稻 尋“寶”的人 “吉粳88” “吉粳511” 端穩政策的“竹竿” “弱鹼性”的契約 海蘭江畔的“白衣民族” 水稻花開與鴨田 | 雕龍石碑 長春大米 “貢米”的故鄉 優質米的秘密 “貢米”是一種品質 專家論稻 | 危機四伏 “健康米”工程 “格格”轉身 一切都在你的眼前 以最直接的方式 怎樣你才相信 |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該作品體現了作者對於中國稻米種植立體的考察與反思。在作者看來,“米”不僅僅是果腹之物,還能夠體現出種植者的精神。這種精神既聚合了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對於土地和食物的理解,也包含近現代社會整體發展中現代種植者對於農業新的理解。農業種植者對於優質稻米的執著體現出新的現代農業觀念。中國的農業種植者開始用一種主動性的姿態看待自身與農業的關係,不是以土地占者的姿態,而是土地保護者和經營者的姿態來理解現代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該作品很少用“農民”這個詞,體現出作者對於農民這個詞內涵和外延的準確理解,同時也暗示著他對於當代農業種植者新的界定。在傳統農耕文明中,中國的農作為“
士農工商”結構中的重要元素,一直承擔著固定的經濟身份和文化倫理價值。然而,當中國社會經歷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化的時候,“德能居位”的士,因現代行政制度風流雲散。“巧心勞手成器物”的工,被大機器生產所替代,四民之末的商業大行其道,此時開荒種地的農也被迫終結了與土地的依附關係。農民日漸脫離土地,以筋肉勞動大軍的身份在國土上遷徙,尋找工作機會。此時,中國傳統四民結構最終趨向根本性的瓦解,中國社會在現代性的“進步”中迅速走向了新型文明樣態。在吉林這樣傳統的糧食種植地,農民和土地的關係儘管沒有像中國絕大部分地區一樣,出現大量農民工和由此而出現的農民工現象、留守兒童和農村空心村等問題,但是他們一樣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身的經濟身份和文化倫理意義發生的根本性的變革。當農業賦稅終於成為歷史之後,如果農民自身沒有隨著時代發生質變的話,中國鄉土社會無法真正向新的文明樣態過渡。
藝術特色
該作品語言精簡準確,富有內涵和質感,但也具有泥土生活的鮮活氣息。像對一望無際的秋天金黃稻田的觀察描寫,“千畝萬畝的稻子熟了。沁人心脾的香氣從低垂的穗子間傳出來,立即被奔跑的風緊握在手裡,帶到村莊、農舍、帶到遠方。即使在夢裡,一個一生與土地和莊稼同甘共苦的農人,也知道那親切的香氣從何而來”,當地人品嘗新米時新米香氣四溢的感受情形,“時辰一到,鍋蓋掀開,立即整座農舍大院裡一切固有的味道全部消失,院子外已經發酵的糞堆上傳來的刺鼻味道、碾房裡溢出的糧食和驢糞尿混合後的氣味以及從山牆下熟皮子的大缸里發出的腐朽氣息——都被一種沁人心脾的芳香取而代之。濃郁的米香在四處瀰漫。”還像描寫稻穀揚花時的詩化情景等等,使人感同身受,如臨其境。
作品影響
2017年1月12日,由《中國作家》雜誌社和中共梅河口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長篇報告文學《貢米》作品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吉林省糧食行業協會會長李福升等出席研討會,評論家梁鴻鷹、胡平、李炳銀、彭雲、徐忠志、李朝全、程紹武、高偉、謝欣、劉瓊、郭艷、饒翔等與會研討。研討會由《中國作家》主編王山主持。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任林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力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第五屆魯迅文學院高級評論家班學員、第二十八屆魯迅文學院作家深造班學員、吉林省作家協會全委委員、長春市作家協會理事。曾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第六屆冰心散文獎、第七屆老舍散文獎、2014年最佳華文散文獎、長白山文藝獎、吉林文學獎等。
孫翠翠,女,吉林日報社農村部記者。長期關注三農問題,致力於大米品牌的策劃、宣傳與推廣。曾獲吉林省優秀記者、吉林省優秀慈善新聞工作者、吉林省盲人協會愛心大使等稱號,以及“全國趙超構新聞一等獎”“東北三省新聞一等獎”“吉林新聞一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