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爾的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是西方新經濟理論的重要分支之一.自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知識經濟來臨,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該理論堅持以人為本經濟發展思想,強調人本身生產能力的積累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彌補了西方傳統經濟學研究以物為主、忽視作為生產要素之一的勞動者的個體差異對經濟影響之不足。作為人力資本理論的奠基者之一,加里·貝克爾(GaryBecker)長期致力於運用經濟學方法和觀點研究人類行為,開闢了以前只有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關心的研究領域.拓展了經濟學研究範圍,被稱為“帝國創建者的經濟學家”。在人力資本研究方面,貝克爾從家庭和個人的角度出發,做了許多開創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人力資本理論的個體經濟學基礎.其代表作《人力資本》被認為是“人力資本革命”的起點,其豐碩的研究成果對西方新經濟理論研究有深遠影響,對於我們正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也有現實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克爾的人力資本理論
  • 外文名:Becker's human capital theory
現實意義
儘管貝克爾關於人力資本投資的理論還存在著多爭議,但用經濟方法來考察人本身智力與體力變化對經濟的影響,無疑是歷史性的突破。在貝克爾研究的基礎上,現代西方新經濟理論基本上都引入了人力資本的影響因素。如羅默的知識溢出模型(Romer,1986)、宇澤弘文兩部門模型(Uzawa,1965)、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溢出模型(Lucas,1988)、克魯格曼-盧卡斯-揚的邊乾邊學模型(Krugrnan—Lucas—Yang,1988—1991)等.都將人力資本因素作為影響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考慮,人力資本理論因此逐漸受到重視並完善起來。
貝克爾突破傳統的資本概念的束縛,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揭示了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發展了經濟成長理論。貝克爾認為人力資本狀況的改善是戰後以來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余增長率”的根本原因.改善貧困人口的決定性因素是人口質量的改善和知識的增進,貝克爾反對古典經濟學家的“自然資源決定論”和馬爾薩斯的“人口決定論”等悲觀論調,他認為,決定人類前途的並不是空間、土地、自然資源.而是人的智慧與能力。從廣大開發中國家角度考慮,基礎教育與在職培訓確實應當成為政府援助的方面,因為人力資本投資不僅能提高國民素質,增加社會資本存量,而且可 提高一國的比較優勢.增加了一國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進入知識經濟的今天 人的素質狀況決定了一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潛力,在重視物質資本投資的同時。應高度重視人力資本投資問題。
貝克爾首次使用了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對人力資本投資進行分析,彌補了人力計畫理論的不足。五、六十年代.發展經濟學家普遍意識到教育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認為加速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大量的物質資本.而且需要有效地管理和使用這些資本的各種專門人才,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人力計畫理論(manpower planning approach)風靡一時,人力計畫的要點是利用歷史的有關資料,對未來的人力需要進行預測.給各國政府制定教育發展規劃提供依據。但人力計畫理論最大的缺憾是沒有考慮到人力資源建設的成本問題。貝克爾的人力資本投資均衡模型克服了這方面的不足,不僅考慮了人力資本投資利益.而且還考慮了人力資本投資成本問題,特別是引入了“放棄收入”概念和時間因素.使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核算更完整,更全面。
人力資本理論打破了傳統的消費理論,對現行的巨觀經濟分析也提出了修正。根據貝克爾的定義,一般地,消費活動不影響將來的生產力.任何一項費用的開支.只要能影響未來的收益.就是投資。這樣,根據傳統消費觀念認定是消費的活動如教育、衛生保健、在職訓練、勞動力遷移等.由於能影響未來生產力,應當被認為是投資。但在現實生活中.企業與個人甚至國家,過分側重於有形資本的投資問題.對人力資本這一極重要的無形資本則很少有詳細的計畫安排。關於國民收入核算問題,貝克爾認為現行的國民收入核算辦法不能正確估計一國的總投資總消費規模。他特別指出,任何一個社會的基本的資源是人的時間,因而主張把人力資本投資成本與各種“放棄收入”算入整個國民收入中去.認為這樣做有助於巨觀經濟分析和正確反映現實。這個觀點已為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所接受。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還沒有那個國家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
從世界範圍來看,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人口素質差異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開發中國家教育投入不足,智力外流,人口質量低下,影響了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已開發國家利用高收入政策所產生的人才積聚效應.推動了其在科學技術領域終處於相對優勢地位,從而在國際貿易交換中賺取了更多的利益。如何改革現有的教育體制,用好有限的教育投入。使其更加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如何完善政策,吸引人才?是廣大開發中國家急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從我國來看.人力資本狀況還遠不能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這集中體現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兩個失衡:
一般勞動力供過於求;具有較高素質和技能的勞動力(即具有較高人力資本存量)供不應求,特別是高技術人才、風險管理、企業經營者嚴重匱乏。因此要真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採取有力措施加大人力資本投資.迅速提高人力資本素質。一是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支出政府支出的比重。改善政府投入結構,重點向基礎教育領域傾斜.致力於幫助那些貧困而無力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人以重新獲得生存的技能。
二是推動人力資本投資的多元化發展。教育投資具有很強的外部效應,除了政府之外.還應該廣開門路.鼓勵個人投資和社會各界投資辦學,推動教育產業化。要特別注意扭轉目前單位與企業普遍存在的重用人而輕培訓的短視行為,加強企業對人力資源的管理,鼓勵企業對人力資本投資,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經營思想。從勞動者個人的角度出發。為順應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迎接時代挑戰,也應該積極倡導“終生就業,終生培訓”的觀點,積極參加在職培訓以及各種各樣的後續教育。
三是加快推進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勞動力市場,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準的靈活的用工制度,使勞動者的收入真正與其能力貢獻相適應,以強化人力資本投資的誘因.形成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