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本素質

人力資本素質是指勞動力作為經濟主體創造財富的能力,它包括勞動力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其中衡量勞動力文化素質的指標有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專業技術水平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力資本素質
  • 外文名:The quality of human capital
  • 性質:創造財富的能力
  • 實證論據: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民增收
資本素質,實證論據,

資本素質

我國的“三農”問題其核心是如何解決農民增收問題,而農民的增收與農民個人的素質是分不開的,改進我國農村的教育體制和農村醫療合作制度、提高農民的人力資本素質已成為現階段穩定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措施。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人的素質改善(經由正規教育、成人教育、在職培訓、健康及營養的增進)是促進國民經濟成長的主要原因。羅默、貝克爾等進一步發展了該理論,並提出了“乾中學”是提高人力資本素質的一種方法。
目前,我國農村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勞動力占7.4%,國小文化程度占31.1%,國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專文化程度占2%,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占0.5%,受過專門技能訓練的僅占13.6%。農村形成了人力資源豐富而人力資本卻嚴重短缺的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只有提高農民的人力資本素質,才是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源泉。

實證論據

(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民增收的實證論據
潘海紅(2002)研究了農民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和農民收入水平的關係,指出初、高中文化水平勞動力的人均收入高於平均收入水平,文盲半文盲和國小文化水平勞動力的人均收入低於平均收入水平;農村高文化從業者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力較大,主要作用有: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高文化程度從業者具有更強的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他們能夠發現機會並抓住機會,從而拓展經營領域;對最佳化資源配置的作用,人力資本附著、沉澱於人身,人力資本擁有主體流動能力的高低和流動空間的大小,決定了人力資本與產業資本形成合理、高效匹配機會的多少;對改進經營、就業觀念的作用。
周逸先(2000)就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及農村家庭戶主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的關係進行了數據對比分析,指出農民的人力資本素質提高對促進勞動力就業、最佳化人力資源配置、提升家庭生活水平等方面成效顯著;農民戶主的教育程度對家庭生活的影響明顯,對家庭經濟收入和家庭人口計畫生育的影響比對子女受教育的影響更大、更直接一些。
錢雪亞(2003)根據人力資本的各因素及人力資本投資帶來的巨觀和個人收益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揭示農村人力資本積累及其收益特徵。
總之,他們的分析都驗證了農民人力資本的提高與農民收入的增長有極大的相關性,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源泉。
(二)技能培訓對農民人力資本提高的實證論據
陳玉宇(2004)、侯風雲(2004)在考慮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收益率時,考慮了構成農民人力資本的因素,如受教育的年限、經驗、工齡、外出前培訓、外出時間、健康狀況、外出前培訓費用等對農民增收的影響,指出農村外出勞動力的教育收益率低於城市職工收益率,教育收益率偏低;外出勞動力的教育收益率低於接受培訓的收益率,培訓對於收入的影響高於教育對收入的影響;教育對收益的影響遠遠低於外出對收入的影響,外出就業相對於其它形式的人力資本投資能夠有更高的收益;專業技能培訓對於收入的影響高於其它形式的人力資本投資;身體健康狀況是決定外出勞動力收入的關鍵因素;技能培訓對農民人力資本提高顯著,且對農民增收和勞動力轉移起關鍵作用。
胡德龍(2005)在研究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家庭收入的關係時,指出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呈正相關,並指出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培訓的等效年限平均每提高一年,可使農民年收入增加180元左右,並增加近190萬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高層次產業轉移。
白菊紅(2003)在分析農民收入水平與農村人力資本關係時指出: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勞動力平均收入高於未接受者;家庭中接受培訓的勞動力數量越多,家庭平均收入越高;高教育水平勞動力的教育投資收入彈性大於低教育水平;勞動力中接受過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農戶其家庭平均純收入明顯高於沒有接受過培訓的農戶。分析顯示:2001年,勞動力受過技術培訓的農戶其平均家庭純收入比未接受過培訓的農戶絕對收入高1135.01元,是未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農戶收入的1.44倍;而且,家庭勞動力中接受過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勞動力越多,家庭平均純收入水平越高。
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形式過於單一,主要是基礎教育形式,職業培訓、成人教育、保健投資等形式缺乏,相關建議為: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發展農村經濟。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低的狀況,應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減少農村失學率,提高中國小教師隊伍素質,最佳化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環境,形成以財政支持為主的多形式教育支持體系。
大力發展職業技術培訓,要立足現實,面向市場,有針對性地發展職業技術培訓。這就要培育農村自有人才,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職業技術培訓可採取農村自辦職業技術培訓班或學校,通過請專家、學者來講學進行專業指導或與大專院校簽訂人才培養契約等方式提高農民專業水平,建立健全農村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提高農民的人力資本,增強農民的勞動技能和就業能力。通過舉辦流動培訓班,將辦班設備運到鄉村,降低學習成本,另外根據勞務市場需求和農民的意願開設培訓工種,採取訂單培訓的方式,做好培訓後的就業服務,提高農民學習技能的積極性。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網路。對於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應建立多方面的、覆蓋面較寬的綜合保障體系,通過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為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提供外部保證,通過減輕農民經濟負擔,提高農民風險抵禦能力,而醫療保健條件的改善必將促進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
為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就業技能,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央制定了《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按照“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和依託教育機構,就近方便農民,實現穩定就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原則,開展農民工培訓,其目的就是技能培訓在增強農民人力資本中的重要性。為進一步改善農村教育環境,提高農民人力資本水平,黨中央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國家財政保障範圍,並且國家財政每年將安排支出用於農村教育和農村合作醫療的投入;2006年中組部、教育部、財政部、農業部、衛生部、國務院扶貧辦、共青團中央聯合下發了《關於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的通知》。所有這些措施其目的就是為了緩解當前農村基層人才匱乏、提高人力資本,筆者相信通過農村教育事業和醫療衛生事業的改善和發展將會提高農民整體的人力資本水平,這樣才有利於加快農業的發展,有利於提高農民增收的潛力,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