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傳說

諸葛亮的傳說

《諸葛亮的傳說》作者,於出版。其可以讓你更加的了解諸葛亮,看盡諸葛亮的聰明絕頂,領略諸葛亮的無雙智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諸葛亮的傳說
  • 外文名:無
  • 民間傳說:《諸葛亮和隆中山》
  • 諺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 傳說:小時候還是同窗學友
人物介紹,俗語,後人記頌,

人物介紹

民間傳說:《諸葛亮和隆中山》
諸葛亮本來是山東人,怎么會來到襄樊的隆中呢?原來諸葛亮的父親是個巫師,會求神下雨、用簸箕騰雲架霧。諸葛亮是個善於觀察思考的孩子,從小就悄悄學會了父親的所有本領。父親死後的一年,到了下種季節,可是連陰雨不住點的下,鄉親們無法種地,急得不得了。有個聰明人突然想起諸葛亮,估計他肯定會有辦法。找到小諸葛亮說明原委,果然這個熱心的小諸葛亮一口答應,教給鄉親們辦法:明天我祈禱天神的時候,大家在自己門口扎一條草龍,看到哪一方有雨,就把龍頭對準哪一方。大家按諸葛亮的安排去作,果然雨住天晴。誰知這個訊息傳到昏官知縣那裡,就被說成“家家門口掛草龍,要造反”,一追查,主謀是一個叫“諸葛亮”的小孩。造反是死罪,小孩也不能饒,抓起來,立馬判了個“斬”,三天后行刑。這一下可把媽媽嚇昏了。誰知諸葛亮卻像沒事一樣,對媽媽就:“媽,莫哭,你回去把家裡的簸箕準備好,到了問斬的那一天,你就在院子裡擺一缸清水,午時三刻一到,你就用擀麵杖使勁地攪缸里的水,我就有救了。”問斬那天,諸葛亮對監斬官說:“我長這么大,還沒坐過我媽編的簸箕,你們讓我坐一回吧。”監斬官二話沒說,就派人從他家裡拿來了簸箕,讓他坐在上面。午時三刻一到,諸葛亮暗暗念起從父親那裡偷學來的咒語,監斬官們只見他連簸箕一起飛到天上一團白色的雲霧中。諸葛亮飛到家裡,帶上母親,又飛上天空。飛呀飛呀,突然聽到一個聲音:“臥龍呀臥龍,下面就是臥龍山,你不下去,還等何時?”諸葛亮知道這裡就是自己安家的地方,向下一看,果然是個“山不高而秀麗,水不深而澄清,林不大而茂盛,地不闊而更平坦”的好地方。從此就在這裡安下家來,認真學習天文地理、領兵布陣的本事,又時刻關注天下大事,後來終於成為一名天下聞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諺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傳書
一提起諸葛亮和司馬懿,人們都知道是三國時的冤家對頭,可傳說他們小時候還是同窗學友呢。
那是東漢末年,朝政腐敗,群雄競起,天下大亂。他們的老師是個極有才學的人,不願意在朝里當官,隱居在僻野山林,一心想教出幾個好學生,將來好安邦定國,拯救天下百姓。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父親都和這位老師相好,各將自己的孩子託付給了他。這兩個孩子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又得老師悉心指教,因此他倆的學業進展很快,不相上下。
這位老師有一部奇書,是先人秘傳。這書里天文地理、行兵布陣、定國安民等奇策,樣樣俱全,誰得到了它就能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是天下第一奇書,因此人們又叫它“天書”。這位老師年逾花甲,膝下又無一男半女,為此就打算把此書傳給一個心愛的學生。可兩個學生究竟傳給誰呢?因為當時諸侯割據,群雄紛爭,要是傳錯了人,豈不誤國害民,違了自己的心愿。因此老師一直猶豫著,沒有決定究竟傳給哪個學生,卻更細心地觀察著兩個學生的品德志向。諸葛亮和司馬懿也都知道老師有一部奇書,都很想得到這部書,為此也都更加殷勤待師,苦學苦讀,以求老師喜愛,賜贈奇書。
一天,老師領著他倆到房後的小山頭上,指陳山川地理、行兵布陣之法。對面的山崖上有個樵夫在砍柴,不慎跌下了山崖。師徒三人一見同吃一驚。老師猛一閃念,繼續不動聲色地講述。司馬懿也就安然地聽著。可諸葛亮卻飛步跑下山坡,扶起受了重傷的樵夫,察看了傷勢,迅速在周圍找了幾樣草藥,嚼碎後敷在傷口上,又把自己的衣襟撕下來,紮好了傷口。這時,老師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才領著司馬懿下山,幫助諸葛亮把樵夫送回了家。
又過了一段時間,諸葛亮接到一封家書,說是他父親病重,想讓他回家去看看。諸葛亮隨即含淚辭別了老師學友,匆匆回家去了。歸家不久,父親就去世了。他含悲忍痛,細心料理了父親的喪事,才回到老師的身邊。說來也巧,幾天以後,司馬懿也接到一封家信,說是他母親病重,思子心切,想讓他回家見一面。可司馬懿怕他走後老師把奇書傳給諸葛亮,就推三推四回了一封信,終於沒有回家去。老師嘆息地搖了搖頭,心裡也就暗暗地拿定了主意。
一個多月後,老師偶感風寒病倒了。兩個學生守在床前,煎湯熬藥,細心照料。怎奈老師年邁體弱,病勢越來越沉重了。一天,諸葛亮出外給老師挖草藥,司馬懿在床前侍候。他見老師昏迷不醒,就偷偷溜進老師的書房,東扒西找,終於找到了一個小箱子,他偷著打開一看,果然是那部奇書。正在這時,聽到老師在喊他,他來不及細看,心想,老師近來更偏愛諸葛亮了,要是等下去,這部奇書肯定到不了自己手裡。無毒不丈夫,此時不走更待何時?他沒理老師的呼喊,偷偷地背起箱子逃跑了。
等諸葛亮採藥口來,老師睜開了雙眼,讓諸葛亮把自己扶下病榻,揭開下邊的夾層,取出一個黃包袱,雙手交給諸葛亮,又深情地看了諸葛亮一眼,輕聲囑咐道:“我死後,房屍同焚,速走他鄉。”說罷,就安然地閉上了雙眼。
諸葛亮遵照老師囑咐,忍痛燒了房子和老師的屍體,背起黃包袱,立即歸家,隨叔父到了南陽,隱居在隆中,潛心攻讀起來。
再說司馬懿逃回家裡以後,打開箱子細看盜來之書。翻到後邊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四句話;“定國須愛民,盡孝奉雙親,兩者皆相悖,怎做傳書人?”這才知道盜來的原來是部假書。他老羞成怒,隨即帶人趕到老師的住地,誰知這裡早已變成一片瓦礫了。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醜”。阿醜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錶,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餵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裡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餵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矇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覆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么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三顧茅廬
徐庶向劉備熱誠地推薦諸葛亮(也叫諸葛孔明),劉備很高興,便決定去訪聘.當時諸葛亮正在襄陽城外隆中隱居.劉備攜同關羽,張飛到隆中,不巧諸葛亮出了門,沒見到.過了幾天,劉備再冒著風雪去拜訪,諸葛亮又跟朋友閒遊去了.兩次見不到孔明,劉備有些失望,但是為了成就大業,他求才心切,不顧張飛關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訪.這回諸葛亮並沒外出,不過還在草堂上睡午覺沒醒,劉備便謙恭地拱手站在石階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諸葛亮為劉備的其誠所感動,答應出山輔佐劉備,終於乾出了一番事業.「三顧茅廬」後來便用以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人家,有時也表示多次拜訪才見到對方.
如魚得水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孔明)出山之後,「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大事,把孔明當作老師,關羽,張飛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對劉備說:「孔明年紀輕輕,有甚麼才學大哥你對待他實在是好過頭了,又沒見到他顯示出甚麼本事!」劉備勸解他們說:「我得到孔明,如魚得水,兩位弟弟不用再多說了.」「如魚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適合自己事業發展的環境.例如:李教授請到張明作助手,簡直「如魚得水」,研究項目的進度加快了,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初出茅廬
新官上任三把火諸葛亮隨劉備到新野後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領兵十萬,到達博望城,逼近新野.劉備叫來關張二人商議迎敵,張飛原本對劉備說的「得了孔明如魚得水」很不服氣,便賭氣地說:「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敵」劉備說:「智謀靠孔明,勇武須二弟,怎麼可以推諉呢」劉備叫孔明指揮作戰,孔明怕關張等人不聽從號令,便要了劉備的寶劍和印章,顯示他正掌握兵權,違令者斬.孔明派兵遣將,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敗夏侯敦.這場漂亮的勝仗,使關張開始佩服諸葛亮,從此誠心誠意地聽從他的調遣.《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有首評議詩讚揚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成語「初出茅廬」原說諸葛亮出山後初掌兵權就打勝仗,後來則用以比喻剛剛進人社會工作,缺乏實際經驗.例如:別看他「初出茅廬」,卻有一股衝勁,又肯虛心學習,很快就熟悉了業務,作出了成績.
錦囊妙計
孫權為了控制挾持劉備,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計」,假意要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剛剛死了妻子的劉備,騙劉備到南徐招親,然後打算將他軟禁,作為人質,再派人去奪回荊州.劉備接見了孫權的使者,心存疑慮,諸葛亮卻叫他放心大膽前往,滿有把握地表示會「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吳侯之妹,又屬主公;荊州萬無一失.」並叫趙子龍護送劉備.臨行,諸葛亮趙子龍叫到跟前,交給他三個錦囊,跟他耳語道:「你保主公入吳,應該領受這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你可以依照順序施行.」趙子龍依計而行,迫使孫權嫁妹弄假成真,後來又護衛劉備和孫夫人安全地離開吳地,逃出虎口.「錦囊妙計」現在比喻能及時解決緊急問題的妥善辦法.
一時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劉備與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計謀卻一個一個地被諸葛亮破壞,《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氣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狹窄,身上本來帶有箭瘡還末痊癒,氣怒之下,終於死去,他臨終時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個周瑜,為甚麼又還要再有個諸葛亮呢!」由這個故事引出「一時瑜亮」這個成語,指同時存在的才幹能力相當而又相抗衡對峙的兩個人.
七擒七縱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登上帝位,蜀國興盛起來.當時南中地區(現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一帶)幾個郡卻作亂造反,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前去討伐,戰事節節勝利,最後剩下南中首長孟獲還繼續反抗.諸葛亮了解到孟獲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決定攻心為主,把孟獲爭取過來.諸葛亮善用計謀,第一次交鋒就把孟獲活捉了.他遊說孟獲歸降,但是孟獲不服氣,孔明也不勉強他,把他放了,讓他再來較量.就這樣,捉了放,放了捉,一直把孟獲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獲終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諸葛亮命令孟獲和各部族首領照舊管理原來的地區,不派出官吏,也不留軍隊,使漢人和各民族長期相安無事,穩定了蜀國後方,為北伐創造了「無後顧之憂」的條件.「擒」就是捉拿,「縱」就是放.「七擒七縱」比喻對戰勝對方穩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對方.
淡泊明志
劉備第二次拜訪諸葛亮的時候,進了草廬大門,到了中門,只見門上寫看一副對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意思是用淡泊簡樸來顯示自己的志趣,用心境平靜來遠離名利.這副對聯表現了諸葛亮品德修養的一個方面.諸葛亮《戒子書》則是用了雙重否定的表達方式:「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還是一樣.諸葛亮與武當山諸葛亮,三國時人,出生於琅邪國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十四歲時,他姐弟三人隨叔父諸葛玄到了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市),不久,又隨叔父到了襄陽投奔劉表.叔父逝世後,諸葛亮姐弟三人就在襄陽城西二十多里一個叫隆中的地方,置了田產定居下來.諸葛亮天資超凡,居於隆中之臥龍崗,躬耕之餘,博覽諸子百家,顯示出很高的知識才華.據《諸葛亮集》載,諸葛亮當時曾結交過許多荊州名士,謙恭請教,,知識愈加廣博.當時著名的古文經學家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他在襄陽一帶傳授道業,收有很多門徒.據《仙鑒》記載,司馬徽因見諸葛亮有經世之才,便向他說:「以你的才華,應當再訪名師,充實你的學問.汝南靈山萼公玖熟諳政治,軍事之雄韜大略,我常常向他請教,他的知識我們永遠也學不完,你可以向他虛心求之.」諸葛亮很高興,就隨司馬徽拜萼玖為師.諸葛亮在萼玖處住有一年,萼玖卻什麼也不教,但諸葛亮仍舊恭恭敬敬奉侍老師,直到萼玖認定諸葛亮確實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時,終於將《三才秘篆》,《兵法陣圖》,《孤虛相旺》諸書一一傳授給他.這些書有道學的,有天文氣象的,,有兵法的,大多是諸葛亮以前未曾涉及到的學問,這使他受益頗大.數月之後,萼玖見他已能領會到所授著作的奧妙,就向他推薦說:「南郡有個武當山,此山有七十二峰,三十二岩,二十四澗,風景奇異,該山天柱峰,紫宵峰為最高,這兩峰之間隱修的道家高人很多,其中最為著名的北極教主,精於《琅書》,《玉冊》,《靈符》等六甲秘文及五行道法.你在我這裡學的主要是兵法,而未精學道術,這深顯不夠,長此下去會落入偏激的左道之流,所以,我將帶你拜北極教主為師,再深研道法.」於是,諸葛亮隨萼玖便上了武當山.北極教主收諸葛亮為徒後,也對他進行了一番考驗,每日令他砍柴擔水,食以黃精.這樣住了很久,見其果有誠心,方授之以道術.然後令其下山行世.這以後,諸葛亮也曾再訪萼玖及北極教主,但終無所獲,於是,繼續隱耕隆中.司馬徽因知諸葛亮大器已成,所以後來劉備向司馬徽訪問世事時,司馬徽向他首先推薦的治世人才就是諸葛亮.這以後就發生了劉備「三顧茅廬」以及諸葛亮拜為蜀相,終於顯示出政治,軍事天才的一系列動人經歷.【按】後人考隆中,臥龍崗,似有南陽,襄陽之爭.據《諸葛亮集》「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所記,當以今襄陽為確.原因有二:一,襄陽當時歸南陽郡所轄,當有南陽之稱;二,襄陽接壤今之宜城縣,宜城有地名曰鄧林,其名久遠,三國時可能以鄧林名鄧縣,隆中歸此鄧縣所轄極有可能.又【按】道家者流有出世,住世,隱修,治世之不同,漢之張子房,三國時諸葛亮可謂住世,治世一派之代表.從諸葛亮一生的事跡來看,他於萼玖和北極教主處學得的道門學問很多,其中廣博及政治,軍事,天文,曆法,醫藥,符篆等等,這在他輔助劉備打天下的生涯中,都發揮得淋漓盡致.但他唯一未能學得到的就是神仙煉養之術,使他終未得享天年而病逝.或許這也是他道門師長看他是個治世的料子,且有治世的抱負,因而因材施教的結果吧!
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餘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並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裡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裡修建了寺廟。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牆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地民眾給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裡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
吃瓜留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諸葛亮把瓜子冼淨、曬乾,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救後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裡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諸葛亮死後,司馬0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0找了個藉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0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0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裡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0,0打開信,只見裡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0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0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發明
據說諸葛亮當年發明“木牛流馬”的運輸工具和“連弩”新式武器,為避瘴氣而發明了“諸葛行軍散”、“臥龍丹”等,實際上都是諸葛亮那醜妻黃碩在家中口傳手授教給他的。所以,要說諸葛亮對蜀國的貢獻大,其實有許多都是來自醜妻黃碩的貢獻。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跟著劉備出生入死,他的醜妻常帶著幼兒諸葛瞻,守在隆中的家中等候佳音。位居丞相夫人的黃碩曾在隆中帶領家人,在宅前宅後植桑八百株,以倡導蠶絲的生產,推動當時社會發展蠶絲業。諸葛亮身為丞相,貴為武侯,憂勞國事,日理萬機,教育子女的責任自然全部落在他這個醜妻的身上。兒子諸葛瞻後來奉命鎮守綿竹,鄧艾兵臨城下,諸葛瞻不受威脅利誘而壯烈殉國,孫子諸葛尚也同時殉國。晉代一統天下後,曾詔諸葛亮的第三個兒子諸葛懷到洛陽封贈顯爵,諸葛懷婉言謝絕。可見諸葛亮的遺訓和諸葛夫人的教育的功效。諸葛亮的大智大慧早已被世人稱道,然而他對自己的醜妻黃碩終一不二、相愛相伴終生的歷史佳話卻鮮為人知,這對於一代名相諸葛亮也是不夠公平的。因為諸葛亮對醜妻黃碩終一不二、相愛相伴終生的歷史佳話,不僅顯示了諸葛亮本人忠於愛情、摯愛一生、潔身自好的良好操守,而且也體現了諸葛亮本人的婚姻愛情道德及人格上的完美與崇高,這恰恰正是積澱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個具體體現。在實行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諸葛亮這個傑出歷史人物身上的許多優秀因子也是應該大書特書的,並值得人們學習和借鑑的。
1、“借一箭之地”,傳說今宜賓一帶古時為夷人居地,諸葛亮為了安定“南中”,鞏固蜀國後方,親自領兵南征。
途徑宜賓發覺這裡為山川形勝之地,意欲奪而據之又不想為此分散兵力。便與夷人商議:允借“一箭之地”。樸實厚道的夷人頭領想:蜀人縱有萬鈞之力,諒他一箭又能射出多遠。便答應了。於是按諸葛亮安排:這邊一箭射出去,那邊即派人去尋箭的落點,並隨即舉族遷到箭落點之外。不想,諸葛亮還有另外安排,他叫人早已將箭帶到幾百里之外的地方,插在一個大山的崖壁上。夷人在那裡找到,只好按事前協商遷去那裡居住。
2、“蜀漢軍以空黃桶挑水,嚇走夷人”,三國時,夷人據守在三江口上的宜賓古城,聽說諸葛亮領兵到來,便隔著岷江與蜀漢兵馬對峙。諸葛亮決計不用武力而智取宜賓,他讓少量蜀兵一到天黑便趕著頭角上掛著燈籠的山羊群,從背著古城的山那面上山,翻過山頂再從古城看得到的前面下來,而後又繞道回到山後再上山、再下來。如此周而復始,徹夜不停。連續數夜,夜夜如此,象是蜀兵正源源不斷的從外地調來。白天,則挑選軍中孔武大漢挑著無底大黃桶,來往江邊佯裝挑水,個個健步如飛,顯得力大無比。此招令隔江相看的夷人吃驚不小,都以為是“天神”降臨,不可爭鋒,悄悄撤守遠走。
3、“九絲崖石刻”:①明都指揮吳鯀勒石於興文縣九絲山,稱“九絲崖石刻”。②在興文縣德勝鄉富裕村大灣頭還有一石刻,叫做“九絲城西關口石刻”。文曰:“萬曆元年冬,十月既望,四川右布政使,偉川馮成能,副使,渤海李江,參議,嘉禾沈伯龍同登九絲城。當天兵大捷,為經略萬世之雄圖也。惟時風卷長雲,日開陰谷,相與酬觴絕頂,躍劍懸崖,俯視萬灶星屯,蠻地鞠為焦土,望西南諸夷扼寨,盡在目中。車誠千古奇觀,是用勒石,以志不朽。偉川馮成能書。”
4、“崇報祠”:明曾在建武給曾省吾修建生祠,叫做“崇報祠”,附記九絲陣亡將領,清朝改為文廟。在“崇報祠”外的“萬仞宮牆”旁的左右兩邊各立三塊大碑。前兩塊高約1.5丈,後四塊高約1.35丈,寬約6尺,厚約1丈,每塊重約4-5噸。碑頂圖案為海潮洶湧,雙龍捧口。文字典雅,書刻精細。自左至右排列為:
①曾省吾撰書的“宗功小記碑”,上端“西蜀平蠻碑”5字龍蛇體。萬曆二年中秋,安邊同知吳文全勒石。
②明翰林院經筵講官南充任瀚“平蠻碑記”。萬曆二年。
③明國史館修撰,富順李長春“平蠻碑”。明萬曆二年甲戌三月。
④明潼關兵備道,宜賓周爻“平蠻頌”。
⑤“戎平行Δ並序,碑”。(中間一字已脫落)
⑥“新修建武所城記,碑”。(此碑已消極失)
潑水節(傣族)
很久很久以前,勤勞勇敢的傣族人就在瀾滄江邊定居下來。他們捕魚打獵。唱歌跳舞,生活得象孔雀一樣自在,象鳳梨蜜一樣的甜。可是掌管著那一帶地方的漢官,卻是個殘暴的壞傢伙。他象一頭貪婪的豹子,看見什麼都眼饞。為了滿足他那永遠也滿足不了的欲望,定下了許多苛刻的法令:傣人捕了魚,要把魚身子交給官府,自己只能吃魚頭和魚尾;傣人打來野獸,要把肉交給官府,自己只能吃骨頭和腸肚;獸皮分三等,官府的大官要第一等,小官要第二等,最差的留給獵人;傣家的姑娘必須先到官府服役三年才準出嫁。如果誰不服從法令,輕者趕出壩子,重者殺頭。從那以後,傣家人的生活就苦起來了,再也聽不到小伙子的口弦和姑娘的歌聲,就連孔雀都不敢到江邊來了。傣家人實在無法忍受貪官的壓榨,紛紛離開了美麗的瀾滄江,逃出了壩子,在高高的悠樂山上,莽莽的密林中,過起“野果充飢天當房,抱著火種串大山”的悽慘生活。
過了許多年之後,諸葛亮帶兵來到這裡,在茫茫的大森林裡迷了路。正當這時。他們遇見了傣家最勇敢的獵手岩肯。諸葛亮把岩肯喊到面前對他說:“你如果能把軍隊引出迷途,我會重重地獎賞你。”起初,岩肯看到這些漢人心裡又恨又怕,他裝聾作啞,說什麼也不給漢人帶路。諸葛亮一眼就看出了岩肯的心事,他不發火,也不生氣,熱情地請岩肯住進軍營,好酒好肉地款待著他。幾天之後,岩肯慢慢發現這個身穿畫著圓圈圈的大袍子(後來他才知道那是“八卦衣”),頭戴見稜見角的帽子,手裡搖著鵝毛扇的漢官和藹可親,並不象瀾滄江邊的那個貪婪的漢官。他的心開始有些活動了。他又細細觀察了幾天,當他認準這位漢官是好人之後,終於把諸葛亮的軍隊引出了迷途。
諸葛亮是個說話算話的人,當他們走出迷途之後,一定要重賞岩肯。岩肯推辭不過,只好說:“漢官老爺,我們傣人不愛金,不愛銀,只想在美麗的瀾滄江邊,靠自己的雙手,換來鳳梨蜜一樣甜美的生活。可是,掌管那裡的漢官卻把我們逼得……”說到這裡,岩肯心酸地哭了。
諸葛亮聽罷岩肯的話,閉起眼睛,用鵝毛扇敲敲帽子,然後對岩肯說:“你去把傣人都喊到壩子裡來吧,我自有辦法讓你們安生。”
岩肯謝過了諸葛亮,興沖沖地跑進森林,把所有的傣人都喊下了山。當他們來到壩子裡時,諸葛亮已經殺了那個貪婪的漢官,廢除了苛刻的法令,重新委派了廉潔奉公的漢官。於是,傣家人又在江邊搭起了草棚,過起了捕魚打獵、唱歌跳舞的幸福生活,連吉祥的孔雀也飛回來為他們祝福。
正是布穀鳥叫起來的時候,諸葛亮巡察江邊的地形,來到岩肯的草棚,他關心地問起傣人的生活。岩肯高興地說:“從來沒這樣好過,比鳳梨蜜還要甜。不過,我有樁心事想稟告丞相。”諸葛亮和藹地問:“什麼事情啊?”岩肯說:“你們漢人的身體為什麼那樣強壯,我們傣人為什麼這樣瘦弱呢?”
“喔──”,諸葛亮又閉起眼睛,用鵝毛扇敲敲帽子,思索了一陣說:“你告訴所有的傣人,明天都來你這裡集合,我來教你們強壯身體的辦法。”
第二天一早,諸葛亮果然帶著人馬和許多金黃的顆粒(後來他們才知道那是“谷種”),來到傣人中間,命令每三個士兵領著一家傣人在壩子里開荒刨地,教傣人扶犁踏耙,撒種插秧。到了雨季的時候,瀾滄江邊的壩子裡鋪滿了金毯子一般的稻穀。後來,諸葛亮的漢兵又教傣人打穀舂米,使傣人有生以來第一次吃上了白生生、香噴噴的大米飯。從此,傣人也把種穀當成了主業,把大米飯當成了主食,漸漸地強壯了起來,日子也就越過越甜美了。
後來,諸葛亮打了勝仗,平定了邊疆,要回內地去了。傣家的男女老少含著眼淚,依依不捨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分手的時候,他們把最美的麂子乾,最珍貴的獸皮拿出來,捧到諸葛亮面前說:“吉祥的孔雀再美,也沒有丞相為我們開出的稻田美;樹上的鳳梨蜜再甜,也沒有丞相播種下的幸福生活甜;天上的星星再多,也沒有丞相為我們做的好事多,高高的貝葉樹,會永遠記下丞相的恩德。”
諸葛亮說:“傣家的心情我領了,可是我能給你們留下什麼呢?”
聰明的岩肯早就發現諸葛亮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閉著眼睛,用鵝毛扇敲敲帽子,然後定出奇妙的計策,仿佛帽子裡藏著無窮的智慧。於是岩肯試探地問:“丞相,能把你頭上的帽子留下嗎?”
諸葛亮想了想,說:“好吧。”他摘下帽子,把幾張小綢子條塞在帽子裡,叮囑道:“以後你們再遇到什麼困難,就從帽子裡拿出綢子條看看,那裡面有戰勝困難的法寶。”
又過了許多年,傣家的人口越來越多,大家都擠在江邊又低矮又潮濕的小草棚里過日子。天氣漸漸熱起來了,太陽一出,曬得草棚象蒸籠一樣,很多人受不住悶熱病倒了。沒過多久,整個壩子都籠罩上一層可怕的瘴氣,奪走了成百上千傣人的生命。
就在這危難的關頭,岩肯忽然想起了諸葛亮臨走時留下的話,他急忙找來那頂帽子,從裡面掏出一張綢條,只見那上面寫著;“想命長,水沖涼;草棚矮,住高房。”聰明的岩肯拍拍頭說;“對呀!只有常洗澡才不會生病,住上高房才通風。洗澡倒還容易,可是高房誰也沒有見過,怎樣蓋呢?”他找來九十九位老師傅,商量了九十九天,最後大家商定按照諸葛亮帽子的樣式蓋。因為那帽子是智慧的象徵,住進那樣的高房,傣人會變得聰明起來。又過了九十九天,家家都蓋起了和諸葛亮的帽子一樣的高房子,人們住進去又通風又涼爽。再加人人都養成了常洗澡、愛乾淨的好習慣,很快就驅跑了瘴氣,戰勝了病魔。大家在洗澡時都潑水表示歡樂。──“潑水節”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傳到了今天。
諸葛亮之妻黃月英:中國史上最招人羨慕的醜女
其實,史書中並沒有記載諸葛亮妻子黃夫人的名字,不過民間大致有兩種說法。一說叫做黃月英,一說叫做黃婉貞,本文選取前者。“婉貞”不但含有太多封建婦德因素,還容易讓人想起清朝末年在謝莊抗擊英軍那位獵戶女兒。
月英相貌實在不如人意。據記載,她“黃髮黑膚”,頭髮像枯草般乾枯無光澤,膚色如炭般粗糙黝黑。如此相貌,偏偏嫁給了千古明相諸葛亮。
諸葛亮的才華自不必多說,外表也是相當不錯的。陳壽在《三國志》中寫道: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羅貫中先生筆下的諸葛亮:“身高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機,飄飄然有神仙之概。”就外貌上看,電影《赤壁》劇組選擇金城武飾演諸葛亮,倒是挺符合描述的。
這兩人站一塊,廣大人民都要替諸葛亮叫屈:孫策周瑜雙雙抱得美人歸,迎娶了江東二喬,你娶個美女應該不是問題吧!
不過,別不服氣,黃月英自有其過人之處。她說了:我是沒大小喬漂亮,但我會的,她們會嗎?
奇招套牢神運算元
黃月英是河南名士黃承彥的女兒,也算大家閨秀,可惜相貌醜陋。自己長得不咋樣,她眼光還挺高,一直沒有中意的對象。偶爾有人提親,還推三阻四的。
終於有一天,一個偉岸的身影闖入黃姑娘的心扉。她陷入了相思。看上的,還真不是一般人,而是聲名遠揚的諸葛亮。
按說像她這般樣貌,對夢中情人也就是YY一下,遠遠看看得了。但黃月英姑娘卻偏偏不肯。事在人為,她決定,愛他就要嫁給他。
雖然醜了點,可我也是有要求的。
可是,如何吸引靚仔的眼球呢?男人都喜歡以貌取人,要是諸葛大哥一看見我,掉頭就走,可如何是好呀?
於是,她向父親黃承彥表白了心跡。老黃頭平素與諸葛亮交往甚好,也很欣賞諸葛亮的才華。父女倆一拍即合,商定了一個奇招。
這日,黃承彥邀請諸葛亮前來家中座談。諸葛亮欣然前往。一進門,卻看兩隻猛犬撲面而來,諸葛亮嚇了一大跳。還好老黃過來,在狗的耳朵上擰了兩下,狗竟然乖乖地退到一邊趴下。諸葛亮定睛一看,原來是木頭做的機械狗,不禁啞然失笑。細看下,那機械狗做工精巧,形象逼真,遂讚嘆一番。黃承彥欠了欠身:“過獎過獎,這是小女隨手做著玩的,孔明受驚了。”
諸葛亮坐下後,一眼瞥見牆上掛著一幅《曹大家宮苑授讀圖》,筆法老練,意境優美,禁不住嘖嘖稱奇。黃承彥撫著鬍子:“哈哈,小女的信筆塗鴉罷了,見笑見笑。”
接著,諸葛亮望見窗外繁花似錦,煞是悅目,不由深吸一口氣,一邊欣賞,一邊微微搖頭晃腦。黃承彥又在一旁道:“喔,這些花啊,都是小女種的。從播種、灌溉、剪枝、護理,都是她一手操辦。”
如此三番,諸葛亮當然對黃承彥才華橫溢的女兒充滿了好奇。
黃承彥乘機轉入正題:“聽說你還未娶親,小女雖然相貌不佳,但蘭心惠質,且對先生仰慕已久。如不嫌棄,願與你共結秦晉之好。”
此時,黃月英姑娘的出眾才華,已經在諸葛亮腦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雖貌醜一些,又有何妨?於是諸葛亮爽快答應了親事。黃姑娘的一番痴心,也終得如願以償。
相貌不夠吸引人的姑娘,要在相親中取勝,必須出奇招,把自己的強項亮出來,一下鎮住對方。
“莫作孔明擇婦”
諸葛亮迎娶醜姑娘黃月英的事情,成了當地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冒出了各種說法。
有的鄉人憤憤不平,覺得委屈了諸葛亮。認為以諸葛亮的條件,完全可以挑選到又美貌又有才華的名門閨秀,怎么也不能找個醜女啊!鄉里於是流行一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孔明啊,你真虧呀你真虧!
難道,諸葛亮志在天下,出於政治考慮?
有的說,諸葛亮甘娶醜妻是出於政治前途考慮。他父母早亡,由叔父撫養成人,大哥諸葛瑾遠赴東吳做官,姐姐諸葛惠遠嫁到南彰,家中只剩下弟弟諸葛均與他相依為命。都二十五歲了,卻尚未婚配。自己的家庭指望不上,就想找個有權勢一點的家庭做靠山。黃月英父親黃承彥為一代名士,在當地頗有聲望。黃承彥之妻蔡氏,與荊州老大劉表的後妻是姐妹。諸葛亮成為了黃家女婿,也就攀上了劉表這個親戚。
照此邏輯,醜姑娘黃月英縱有才華,如果家境貧寒,諸葛亮也是不會娶她的。這種提法,把諸葛亮的動機給“商業化”了,“葛粉”們是不會同意的。
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之所以結婚晚,就是因為他跟一般人的想法不一樣。他找對象更注重對方的才學,相貌倒是其次。娶黃月英是發自本心,與功利無關。
筆者以為,後一種說法更為可信。諸葛亮並非熱衷功名利祿者,他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後來雖位至丞相,身後遺產卻只有15畝薄田,800株桑樹。
所以,重才德,輕容貌的選擇,在他亦沒啥太為難的。
不管怎么樣,在眾人驚愕的眼神中,王子與醜女過上了令人艷羨的幸福生活。
巧媳婦能做無米之炊
不走尋常路的黃月英,總是能給大家帶來驚喜。
婚後不久,諸葛亮的哥們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徐元直一夥來訪,有的要吃飯,有的想吃麵。家中又沒有現成的米和面,諸葛亮只得陪著客人,囑咐妻子快去準備。心想少不得去集市購買,這還不定等多久呢。誰知沒多會兒,月英便說米飯和面都已經做好了。客人都嘖嘖稱奇,諸葛亮也很奇怪。家中沒多少家僕丫環,人手零落,備飯怎會如此迅速呢?
於是他便和客人一起去了廚房,原來是妻子做了幾個木頭人,讓他們椿米,又做了一頭木驢,飛快地拉磨磨麵。
諸葛亮大為讚賞,客人走後便虛心向妻子請教,學習了一些機械的技巧。
家中里里外外的粗活瑣事,月英都處理得妥妥貼貼的,諸葛亮生活舒心,更能安心思考治國之略。崔州平孟公威他們,每次到諸葛亮家串門,也都受到親切接待,頗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對嫂子讚不絕口。
月英除了精通機械工程,還博學多才。每每春暖花開,或秋月皎潔,她與孔明促膝長談,出言不俗,見解高明。夫妻對答之間,學風陶然,如痴如醉。日月燈燭下,月英粗厚的臉上,竟也透出聖潔與嬌媚。諸葛亮怡然之間,亦為之心動。這個小婦人,真是有獨到的美態呢!
相夫教子
後來諸葛亮當上丞相,操勞國事,日理萬機,更因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他去世時,長子諸葛瞻也才八歲。如此,孔明自然無暇顧及子女教育。這一重擔便落到了醜媳婦黃月英的身上。
後來,孔明大兒子諸葛瞻在魏軍入侵時死守綿竹,不受威逼利誘,壯烈犧牲,小兒子諸葛懷後來面對晉武帝司馬炎的封爵誘惑,也不為所動,堅持還鄉務農。他們沒有絲毫紈絝子弟的奢華習氣,這都應歸功於黃月英的教育。
最醜的科學家
黃月英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贏得了諸葛亮及社會人士的敬重。她還要實現自己進一步的理想,成為夫君諸葛亮事業發展上一個有力的支柱。
劉備去世後,蜀漢南部的少數民族發起叛亂。於是在公元225年,諸葛亮率兵南征。南方瘴氣很重,為此諸葛亮發明了“諸葛行軍散”和“臥龍丹”,保障了士兵的健康。據說,這些藥方就是黃月英傳授給諸葛亮的。
為使少數民族臣服,諸葛亮採取了攻心戰術,生擒其首領孟獲,卻又將其釋放。經過七擒七縱,孟獲終於徹底臣服,南中平定,解除了蜀漢的後顧之憂。這其中,諸葛亮曾用過筏竹架橋、積土攻城、巨型木獸、盤蛇谷地雷等許多機械工程,據說多是受惠於黃月英。
後來,諸葛亮率軍伐魏,六出祁山。為了解決大軍的糧草運輸問題,發明了“木牛流馬”。據說木牛載一年的糧食,每天能行二十里;流馬有方囊二個,每個可以裝米二斛三斗,能在崎嶇不平的山道上行走。
他又改進了“連弩”,一次可以發射十枝箭,大大提高了蜀軍的戰鬥力。魏國大將張郃就死在這種武器之下。
這些發明,加上孔明燈,火獸等等,說不定都是他媳婦黃月英教的。反正他們是夫妻,那時也不存在專利權的問題。
出神入化的法術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被魯迅評價“多智而近妖”。要說諸葛亮的“妖術”,多半是向黃月英學來的。
據民國時期文人周大荒在《反三國演義》中描述,黃月英就精通奇門遁甲之術:
為了降服南蠻孟獲,世子劉禪親自來到諸葛亮府中拜見黃月英。
黃夫人爽快地答應了,說晚上我就過去。
黃月英的媳婦錦城公主奇怪了,看婆婆整日裡操持家務,溫柔嫻靜,怎能上戰場征討蠻夷呢?
於是等到黃昏時分,她偷偷趴在婆婆房間的窗戶上看。只見黃夫人從箱中取出一隻紙鳶,將一封書信纏在鳶腳,口中念念有詞。紙鳶呼地變成了真鳶,飛出窗外。
錦城公主嚇了一跳,更激起了好奇心,於是要求與婆婆同去降敵。黃夫人拗她不過,便同意了。
三更時,兩人沐浴更衣,黃夫人星冠霞帔,配著七墾寶劍,領著錦城公主來到天井。
天井裡有一幅畫著雲雷車的畫,並無車馬。公主正驚訝間,黃夫人將她輕輕一提,便提到了那畫著的車上。車子成了真車,在空中騰雲駕霧,黃夫人坐在前面駕車。
再說南越太守呂凱,當夜二更,看窗外飛進一隻鳥,轉眼變成了紙鳶。鳶腳上纏著一封書信,告知諸葛亮夫人今晚就到。呂太守將信將疑。到五更時分,只聽天雷轟動,一輛雷車飛馳而來,端坐著黃夫人和公主。黃夫人下車來,衣袖一揮,那車便飛入空中。
錦城公主問婆婆,這一路都飛了多遠啊?黃夫人道,“不過”二千餘里。錦城公主暗暗咋舌。
了解軍情和地形之後,黃夫人便調兵遣將,又是設埋伏,又是部署疑兵,又是用鬼神之術,三下五除二,將蠻兵打得大敗,孟獲也被生擒。
黃夫人的威逼下,孟獲當眾發誓,決不再犯邊境,否則五雷轟頂。黃夫人與錦城公主又乘雷車回到成都,南蠻從此平定。
反三國演義》中的這段描寫,黃夫人平定南中,孤身前往,僅僅一擒孟獲,便告大功告成,可比歷史上諸葛亮調動蜀漢主力大軍,還要七擒七縱要爽快多了。
據說,黃夫人還會讀心術、占卜、醫療、占星等等,幾乎無所不曉,對諸葛亮幫助極大。現在有句歇後語“諸葛亮的醜妻——家中寶”,這黃夫人還真是個寶啊!
醜,還是不醜,這根本不是問題
或許終究對諸葛亮帥哥配醜女耿耿於懷吧,關於月英的相貌,民間又生出說法,認為黃月英其實並非醜女,反而極美。
那么,為什麼大家都認為她貌醜呢?有三種猜測:一說黃月英的美貌遭到鄉里其他年輕姑娘的妒忌,故而詆毀她的容貌;一說黃姑娘為了找到一位不重相貌而重內秀的如意郎君,故意對外宣稱其相貌醜陋,於是無人問津,獨諸葛亮欣賞其才華而娶之,結果抱得美人歸;另一說當時天下不太平,盜賊紛亂,為防止被強盜劫掠,黃姑娘故意扮得醜陋,嫁給諸葛亮後才恢復原貌。
在三國題材的遊戲、動漫中,黃月英也並不是那么醜陋。畢竟,玩家和讀者,也具有愛美之心吧。
其實,黃月英是醜是美,已不是那么重要了。她很好地扮演了賢內助的角色,家事不煩諸葛亮,國事處處鼎力相助,幫夫君掛印封侯,成就偉業,流芳百世,也將自己的美名傳播得很遠。
君心妾意兩相宜,一世修成福慧雙。
誰說諸葛亮娶了醜女是個錯誤?

俗語

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一個諸葛亮,穩做中心帳,排起八卦陣,專捉飛來將
魯肅上了孔明的船——糊裡糊塗
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諸葛亮草舶借箭——有把握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無還
諸葛亮唱空城計——急辦法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諸葛亮彈琴退仲達——臨危不亂
諸葛亮當軍師——辦法多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諸葛亮的錦羹——神機妙算
諸葛亮弔孝——不是真心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諸葛亮放孟獲——欲擒故縱
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虛
諸葛亮揮淚斬馬謾——顧全大局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諸葛亮開口——儘是計謀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使小技
諸葛亮要醜奏——為事業著想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己
諸葛亮用空城計——迫不得己
諸葛亮戰群儒——全憑一張嘴
諸葛亮戰群儒——全仗嘴
諸葛亮招親——才重於貌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諸葛亮治蜀——順應民心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頭
諸葛亮住茅廬——懷才不遇
諸葛亮做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諸葛亮當軍師——辦法多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諸葛亮的錦囊——神機妙算
諸葛亮弔孝——不是真心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諸葛亮玩狗——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諸葛亮要醜妻——為事業著想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諸葛亮招親——才重於貌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孔明會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幹的
孔明加子龍——智勇雙全
孔明夸諸葛——自誇
孔明彈琴退仲達——臨危不亂
孔明練琴——老生常談

後人記頌

清朝康熙帝:“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西晉梅陶陶侃:“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如孔明。”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跡甚為欣賞,曾作過數首詩關於諸葛亮,包括《蜀相》(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詠懷古蹟其四》、《諸葛孔明》、《八陣圖》、《古柏行》、《武侯廟》、《諸葛廟》、《閣夜》。當中《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亦成為日後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