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治蜀(三國時期歷史事件)

諸葛亮治蜀(三國時期歷史事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諸葛亮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東漢末,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出山,最後隱居湖北襄陽隆中

諸葛亮感劉備知遇之恩,一篇“隆中對”為劉備謀劃出三分天下的大業。數年間劉備迅速崛起建立蜀漢王朝,任諸葛亮為丞相,他盡忠劉備,重大軍政皆出自他之手。劉備死後,諸葛亮盡忠竭力輔佐後主劉禪,後主時期的政事,無論巨細皆由諸葛亮專主。他治國時勵精圖治,任人唯賢,賞罰分明,注意發展蜀中經濟,並妥善解決民族矛盾,受到蜀中各族人民的擁戴。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輔佐劉備,輔佐劉後主,主要成就,

人物簡介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隱居“湖北襄陽隆中。後來受“三顧茅廬”之恩請,出山輔佐劉備,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漢丞相 諸葛亮漢丞相 諸葛亮

輔佐劉備

東漢末,諸葛亮隱居在隆中,劉備”三顧茅廬“禮請建安二十六年(221),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王朝時,任諸葛亮為丞相,重大軍政皆出諸葛亮之手,章武三年(223)劉備臨終前,舉國託孤於諸葛亮。

輔佐劉後主

劉備死後,諸葛亮盡忠竭力輔佐後主劉禪,被後主封為武鄉侯,兼領益州牧。後主時期的政事,無論巨細皆由諸葛亮專主。諸葛亮對外聯吳抗曹,對內務農殖穀,與民休息。又平定南中(今雲南、貴州及四川涼山州一帶)的叛亂,鞏固了蜀漢政權。他勵精圖治,任人唯賢,賞罰分明,注意發展蜀中經濟,並妥善解決民族矛盾,受到蜀中各族人民的擁戴。

主要成就

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諸葛亮治蜀諸葛亮治蜀
《三國志》: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三國志》: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充分利用了漢中優厚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是顯著的。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只有富國強兵,才能維護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