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師儒》是費孝通所著作品,出自於《費孝通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師儒
- 作者:費孝通
- 作品出處:費孝通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論師儒》是費孝通所著作品,出自於《費孝通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論師儒》是費孝通所著作品,出自於《費孝通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我在《論紳士》一文里曾想對那種被稱為士大夫的人物在傳統政治結構中的地位加以分析。我的看法是認為自從大一統的集權政治確立之後士大夫並沒有握過政權...
《名家論儒釋道博雅雙語套裝(英漢對照套裝共3冊)》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朴初,湯一介,顧毓琇 內容簡介 《佛教常識答問(漢英對照)》: 《佛教常識答問(漢英對照)》是趙朴初先生一生對佛學進行研究的總結之作。書中對佛教的創立及創始人作了歷史的而不是神話的闡述,對佛法的基本內容...
”師儒是鄉里掌管教育的人。賈公彥疏:“雲師儒,鄉里教以道藝者,以其鄉立庠,州黨及遂皆立序,致仕賢者,使教鄉閭子弟。”說明師儒乃鄉和州黨所立學校(庠序)的教師。春秋後期,興起私人辦學,孔子即屬於開創私人辦學的民間教育家。此後儒多以教育為職業,戰國時期儒家孟子、荀子均於民間辦學,教授弟子。...
”二是士大夫師事沙門,大族中子弟甚至拜高僧為師。如張履祥揭示道:“近世士大夫多師事沙門,江南為甚。”這種風氣僅僅是儒、佛、道合流的綜合反映,而其具體的表現,則為士人與僧道相交,恬不為怪,甚至引為風雅。三教堂 孔子、釋迦、老子並祀於一堂之類的三教堂,至遲在元代已見其例。一至明代,則蔚然成風...
《梁漱溟先生論儒佛道》:儒、佛、道三家之學,一般多作為一種哲學思想來研究,或當作一種知識來講解,而《梁漱溟先生論儒佛道》作者之所見則與此有所不同。內容簡介 梁漱溟先生認為,這三家都是關於人們修持、涵養或修養的一種學問,其固有的根本精神在“力行實踐”。因此,他說:“儒、佛、道三家之學均貴...
論六家要旨,司馬遷之父太史公司馬談所作文章,被司馬遷收錄於《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談為太史公。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論六家要旨分為四段:第一段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
儒學不像漢代那樣講究師法家法,許多儒者兼修佛、道,無論經學還是子學,都多少雜有佛、道的內容。儒、佛、道之間有爭論,有吸收。儒學內容較前更為豐富。 主要學說、流派、人物和著作 播報 編輯 按經學、子學和時代、地域等因素綜合起來分類如下。 魏晉經學 魏武好法術,晉人尚老莊,儒家經學的地位比漢代下降了,但在...
第六段:本段論述儒的區別及其作用。儒有俗儒、雅儒、大儒之分,不論哪一種儒,只要加以任用,必有益於國,而儒以外的俗人則會亡國。第七段:本段強調師、法的重要。師和法是人們去除惡習、收束本性、不為世俗所染的重要保證,不斷地向師、法學習,增加知識,就可成為聖人。反之,放縱本性、不向師法學習者...
因此,需要一種維護身份等級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學的“名分論”正好適應了這種需要。於是,儒學(朱子說)被規定為官方哲學,成為德川幕府的正統思想體系。藤原惺窩於1590年著《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傳宋儒“理性”的著作。後來受德川家康的召見,並為其講授《大學》等儒經。1599年著《四書五經倭訓》,使他...
如程顥與程頤,就諱言他們早年曾師事周敦頤,受其教誨的事實。因為周的重要著作《太極圖說》,顯然是淵源於道家。甚至連朱熹傾心道教內丹理論,親自為道經《參同契》作注,競也不敢公開署自己的真名實姓。道教卻直率得很,在晚唐時從靈寶派中演化出一個以道儒融合為特徵,尊晉代許遜為祖的淨明派。該派以忠孝廉...
有人認為儒者是指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國故論衡·原儒》)。《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據郭沫若考證,"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春秋創建 大約從公元前7世紀起,...
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士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誠、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為規範和準則等文化...
王充批評了俗儒所宣揚的“天地故生人”的神學目的論思想,繼承與發揮了道家的天道自然無為學說。然而王充在社會政治觀上,卻主要是儒家的禮義治國的思想。他說:“國之所以存者,禮義也。民無禮義,傾國危主。”(《論衡·非韓》)他把“禮義”當做治國的根本。在王充思想中,一方面為了批判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讖緯...
看做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宋代教育家胡瑗認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職教化者在師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本者在學校。”(《松滋儒學記》)王安石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政教,故學不可一日亡於天下。”(《慈谿縣學記》)這充分體現了政治思想家的遠見卓識。
但這種“情”論卻被自漢儒以來的“性善情惡”的觀念漸漸淹沒了,傳世文獻中的零星記載也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出土文獻引發了人們的新思考,也啟發人們在傳世文獻中尋覓先秦“情”的蹤跡。討論的結果是大家認為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可以互證①。那么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孔子對“情”是什麼態度呢?雖然《論語》中“情...
為了恢復儒學的崇高地位,一些儒家學者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隋書·儒林列傳》列14人,就其貢獻而論,應以未入傳的王通為主要代表。王通明確提出“三教可一”的命題,認為儒、道、釋能夠相互融通。但他未把三教平等看待,而是力倡儒學。他認為,佛教乃“西方之教”,不適合中國國情,如同“軒車不可以適越,冠冕不可以之...
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先儒有言,禮之始也則自天子出,禮之終也則與民由之。與民由之然後禮達而分定,故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則必有以為之教者,然教必以祭祀為主者,以神道設之使民知畏敬故也...
所謂“三教”,指的是儒、道、佛三家。三教概念的發展,可以分幾個階段,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階段,唐宋是一個階段,元明清是一個階段。最初的階段里,雖然有三教的連稱,不過彼此是獨立的,當然相互間都有影響,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並論,則是偏重於它們社會功能的互補。中間的階段是一個過渡的階段,主要...
”在公元前286年,齊滅宋,《鹽鐵論·論儒》談到齊閔王驕傲自大,“諸儒諫不從,各分散。”這時,荀卿向齊相進說:“處勝人之勢,會勝人之道”,指出:當今巨楚在我前面牽繫著,大燕在我後邊威逼著,勁魏在我右邊鉤取著,……一國策謀,三國必然乘機進犯,這樣,齊國必然導致四分五裂,國家將有滅亡的...
和漢唐間儒門冷落情況不同,兩宋時期儒學復興、儒門昌盛,學派林立,名儒輩出。北宋熙寧變法前後,新學、濂學、關學、洛學、蜀學、以司馬光為代表的涑水之學、以邵雍為代表的象數之學等學派蜂起,頗有先秦百家爭鳴再現之勢。南宋孝宗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間,這種形勢再度出現:除朱熹的閩學...
簡言之,《論語》標出聖人境界的理想,《孟子》說出修養功夫哲學及性善主張的人性論觀點,《中庸》明確化天道有德的德性本體論思想,《易傳》即基於論孟庸的德性思想而建構儒學的宇宙論世界觀。漢代的儒學發展走向,首先是解經之學的出現,在解經的過程中,漢儒加入了當時的科技知識所提供的新的宇宙論的觀點,主要...
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按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按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
《孔子論君子》是儒家孔子寫的一篇文章。原文 冉求曰:“非不說(yuè)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rǔ)畫。〔1〕”子謂子夏曰: “女(rǔ)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2〕”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rǔ)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tán tái)滅明者,行不由徑...
《劉師培儒學論集》:二十世紀儒學大師文庫 本書目錄 國學發微 周末學術史序 漢宋學術異同論 南北學派不同論 漠代古文學辨誣 讖緯論 古學起原論 古學出於史官論 補古學出於史官論 古學出於官守論 儒家出於司徒之官說 近儒學術統系論 清儒得失論 近代漢學變遷論 讀《左》剳記 《春秋左氏傳》古例詮微 古《...
而又能應對現代的問題,彌足珍貴。本書目錄 重版前言 題辭 本論五篇 儒家哲學思想之發展 儒家政治思想之發展 漆雕之儒考 浮丘伯傳 論墨學源流與儒墨匯合 附:儒家法夏法殷義 廣論四篇 周代之商業 秦代之社會 漢代之經濟政策 宋明之社會設計 自序 附錄《月令》之淵源與其意義 跋 ...
竇太后指儒書為司空城旦,司空為法律之官,城旦指隸役之徒,自然也是對儒書的貶意。漢初在竇太后生前,黃老之術較儒術占有優勢,爭論的結果是儒術退讓。對儒術的含意和解釋主要有下列幾種。孔子之術 《漢書·董仲舒傳》引董仲舒的《對策》說:“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據參與譯事的北魏人士崔光所撰的《十地經論序》說:以永平元年,歲次玄枵,四月上日,命三藏法師北天竺菩提流支、魏雲道希,中天竺勒那摩提、魏雲寶意,及傳譯沙門北天竺佛陀扇多,並義學緇儒一十餘人,在太極紫庭譯出斯論,十有餘卷。斯二三藏,並以邁俗之量,高步道門,群藏淵部,罔不研覽。善會地情...
在當時儒、佛、道合流的形勢下,從對於《老子》的“無極”、《易傳》的“太極”、《中庸》的“誠”以及五行陰陽學說等思想資料進行熔鑄改造,並為宋以後的道學家提供“無極”、“太極”等宇宙本體論的範疇和模式來說,周敦頤確有“發端之功”。二程的“擴大”,朱熹的“集大成”,就一定意義說,都不過是在...
孔孟論學指的是對孔子、孟子作品進行研究的行為。“孔孟之間”孔子逝世以後儒學曾有很多演變:《韓非子·顯學》說“儒分為八”;秦火以後,儒家典籍損失嚴重,然而在《漢書·藝文志》著錄的還不算少,可惜後來又大多散佚;晚清疑古思潮的衝擊,僅存的一些典籍又遭到懷疑否定,於是“早期儒家的傳流脈絡歸於暗昧”,...
該書論述了全真道創教的基本宗旨,規定了類嚴格的修道戒規,融合儒釋道三家精華,為研究全真道的重要經典文獻。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主要內容 《重陽立教十五論》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凡出家先須投庵,身依心安;雲遊訪師,參尋性命;學書宜采意心解;精研藥物,活人性命;以叢林為立身之本;靜坐須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