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三李

詩中三李,毛澤東同誌喜歡的名篇有《雁門太守行》“詩中三李”為李白、李商隱、李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詩中三李
  • 年代:唐
  • 體裁:詩
  • 作品:李太白集、李義山詩集、李賀集
  • 代表作: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
人物介紹,李白,李商隱,李賀,《雁門太守行》,原詩,注釋,譯文,賞析,

人物介紹

詩中三李,毛澤東同誌喜歡的名篇有《雁門太守行》“詩中三李”為李白、李商隱、李賀。

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與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並稱“李杜”。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亞。他誕生於中亞的碎葉,五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
李白大約5歲時,隨其父遷居於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市)的青蓮鄉,李白就是在那裡長大成人的,還自號青蓮居士,李白在江油度過了十幾年的時光,後來一直在全國各地遊歷和做官。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詩仙”,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李商隱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李白於武后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所屬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市所屬江油青蓮鄉)。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至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 李白手跡碑刻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在漫遊中度過,遊歷了大半箇中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越州,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氣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

李商隱

李商隱,男,漢族,字義山,故又稱李義山,號玉奚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生於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於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尉、佐幕 府、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後因李黨的王茂元愛其才而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後,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鬥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各藩鎮幕僚當幕僚,鬱郁而不得志,後潦倒終身。晚唐詩歌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有著大不如前的趨勢,而李商隱卻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個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兩人並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有《李義山詩集》。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後抑鬱寡歡而死,死後葬於鄭州滎陽(今滎陽苜蓿窪村)。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李賀

李賀(790~816) ,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家居福昌昌谷,後世因稱他為李昌谷。
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但家已沒落。他“細瘦通眉,長指爪”,童年即能詞章,15、16歲時,已以工樂府詩與先輩李益齊名。元和三、四年間(808~809),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據說,韓愈與皇甫湜曾一同回訪,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避父諱不舉進士,韓愈作《諱辨》鼓勵李賀應試,無奈“闔扇未開逢猰犬,那知堅都相草草”,禮部官員昏庸草率,李賀雖應舉赴京、卻未能應試,遭饞落第。後來做了三年奉禮郎,鬱鬱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在京時,居崇義里,與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等為密友,常偕同出遊,一小奴騎驢相隨,背一破錦囊。李賀有得詩句,即寫投囊中,歸家後足成完篇。母鄭夫人常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後辭官歸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長治)依張徹一個時期。一生體弱多病,27歲逝世。死前曾以詩分為四編,授其友沈子明。死後15年,沈子明囑杜牧寫了序。人們出於對李賀的懷念,傳說李賀臨死時,見天帝派緋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樓作記文;又傳其母一夕夢見李賀,說他正為天帝作白瑤宮記文(李商隱《李賀小傳》及張讀《宣室志》)。昭宗時,韋莊上奏請追賜李賀進士及第,贈補闕、拾遺官職。但因宮廷發生事變,所奏被擱置。 李賀曾自編其集。有《李賀詩歌集注》。生平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舊《唐書》本傳,《宣室志》、《幽閒鼓吹》、《摭言》。
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裡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像力,構造出波譎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抒發好景不長、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文獻通考》中說:“宋景文諸公在館,嘗評唐人詩云:‘太白仙才,長吉鬼才。’”《歲寒堂詩話》中說:“李賀有太白之語,而無太白之才。”

《雁門太守行》

原詩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鱗開③。
角聲滿天秋色里④,塞上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紅旗臨易水⑥,霜重鼓寒聲不起⑦。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⑧。

注釋

雁門太守行:樂府相和歌瑟調三十八曲之一。
②這句以黑雲壓城好象將要摧毀的形象,表現形勢緊急。
③這句說,太陽照射在將士魚鱗般的鎧甲上,光芒耀眼。
④角:古代軍中的號角。角聲滿天,是描寫戰鬥的激烈。
⑤燕脂:即胭脂,指戰士流的血象胭脂一樣紅。這句說,塞上戰士們的鮮血在夜裡和土壤凝結成紫色。
⑥半卷紅旗:紅旗不能充分展開,描寫急行軍的樣子。易水:在今河北省易縣。
⑦這句說天冷霜重,鼓皮受潮,響聲不大。
⑧君:皇帝。黃金台: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戰國時,燕昭王築台,置千金於台上,以招攬天下“賢能”。玉龍:這裡指寶劍。這兩句說,為了報答皇帝的重視,決心手提寶劍,為他戰死。

譯文

軍情急,狼煙四起烽火騰空,敵情重,烏雲壓城危城撼動。夕陽下,敵兵的鎧甲閃鱗光,殘陽中,攻城的刀槍在晃動。
角聲振,撕裂長空滿天飛揚,怒吼聲,伴隨秋風陣陣悲壯。邊塞上,一場血戰可歌可泣,戰士血,凝成胭脂夜色更濃。
紅旗半卷,直逼易水,奇兵飛襲,鼓面凍裂,鼓聲不響,寒霜重重。
願報那黃金台上恩情隆,手握寶劍為統一祖國往前沖!

賞析

這首短詩,後面寫兵臨易水、提劍誓死?其主題確與戰鬥有關。但前四句 著重寫景,除“甲花”、“角聲”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圍城突圍等等全無 明確描寫。因此,解說之分歧,多出於對“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言”外 之“意”雖在“言”外,仍然來自“言”。一首詩積字成句,積句成篇,成為 有內在聯繫的整體。這篇詩前四句頗難碓解,後四句卻比較顯豁。說清後四句, 再反觀前四句,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
先看後四句。“半卷紅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一段進軍過程。“半卷紅旗” 是為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徵,如“紅旗半卷出轅門” 之類。“臨”字也表現行軍的動勢。那么,“臨易水”之後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一切,後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一、“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二、擊鼓為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爭形勢的嚴峻。三、末尾兩句,寫主將提劍上陣,誓作殊死戰鬥以報君恩,則大敵當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於“雲”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雲”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徵意義。“雲”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徵我軍而是象徵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讚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雲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雲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已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一個意義單位。“角”,古代軍用樂器。《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繫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像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舊注引《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致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於“”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戰。“陷之死地而後生”,想到韓信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於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像。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像,或用象徵,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於廣闊的想像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意象新奇,設色鮮明,造型新穎,想像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在《雁門太守行》里,這些特點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體現。僅以後兩句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設色和造型。這兩句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通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將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活動。戰國時燕昭王曾築台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台為“黃金台”。“玉龍”,唐人用以稱劍。 黃金、 白玉, 其質地和色澤, 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台”,是求賢若渴的象徵。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台”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