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淵源
源流一
源於
姒姓,出自大禹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夏、商時期,有一個非常古老的計國(今山東膠縣),傳說是大禹後人的歷朝歷代之封國。在
周文王姬昌按姜子牙之謀有計畫地削弱殷商王朝勢力的過程中,商王朝的各諸侯國逐漸被
周族吞滅,計國也在其中。
計國滅亡後,大禹的後人就以原封國名
命氏以資紀念,遂成計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
有莘氏,出自
上古時期有莘氏部落賢者
伊尹之後,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有莘氏改為計氏。”有莘氏,亦稱有辛氏,為上古時期居住在今山東省
曹縣一帶的東夷族的一個部落。改稱為計氏的,出自有莘氏部落的賢人伊尹。 據史籍《呂氏春秋》記載:
有莘國的一位叫先氏的女子在採桑時,在一棵
大桑樹的樹洞(空桑)里拾到一男嬰,抱回去獻給了國君,國君把男嬰交給他的廚師撫養。隨後有人追查這一嬰兒的來歷:嬰兒的母親在伊水邊住,一天夜裡做了一個夢,夢見神人告訴她:“如果看見家裡的石臼出了水,趕緊往東走,千萬別回頭。”第二天早晨,她果然看見石臼出了水,就趕快喊鄰居們跟自己一同逃命,當她往東走了十里後,忍不住回頭一看,家居之處已是一片汪洋,但這一回頭不要緊,她的身體也立刻就變成了空桑。後來,有莘國君便稱呼這個男孩為
伊尹,
小名阿衡。到了商王
沃丁執政時期的公元前1713年,伊尹壽百歲而逝。伊尹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沃丁以天子之禮將伊尹葬於都城
南亳。在史籍《
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帝沃丁之時,伊尹卒,即葬伊尹於亳。”在歷史文獻《商丘縣誌》中也記載:“伊尹百歲歿,帝沃丁以禮制葬於亳,即其地也。”在史籍《通鑑外記》中對伊尹生卒也有記載:“生於空桑,卒葬南亳。”在歷史文獻《虞城縣誌》中也載:“伊尹助成湯建立商朝,後力佐五帝,百歲卒,帝沃丁以天子禮葬於南亳南郊”。
在
伊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計
公姓,後省文簡化為
單姓計姓、公姓,亦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
伊姓、
尹姓,世代相傳。
源流三
源於
己姓,出自
少昊金天氏之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西周初年,
周武王姬發為籠絡前朝歷代遺民,特敕封
少昊之己姓後裔於
青州之莒地,建起
莒國。莒國之境大體北鄰東武(山東諸城),西至
蒙陰(山東蒙陰),南鄰陽都(山東
沂南),東臨北海。國都建於計斤(山東膠縣),即《左傳》中所說的“
介根”。在春秋時期,莒國遷都於莒(山東
莒縣),曾一度是在齊國、魯國之外山東半島上的一個強國,與山東半島上的向國、
杞國、渠丘國、齊國、
鄫國、魯國、
邾國等諸侯國之間一直不停地發生爭戰,直到周考王姬嵬十年(
楚簡王熊中元年,公元前431年),莒國最終被
楚簡王親率楚軍所滅。
後來,在莒國王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祖上建都之地名為姓氏者,稱計氏,世代相傳。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六計,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六計,實際上就是小宰的俗稱,是西周時期設定的官位,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其主要職責就是以“廉”位標準,時刻監察各級政府官員的治政情況,相當於後世歷朝歷代的監察御史,或二十世紀七十~九十年代中國香港地區廉政公署中的那些鐵面無私的官員。在典籍《周禮·天官》中記載:“
小宰以六計弊羣吏之治。弊,斷也。六計,謂善、能、敬、正、法、辨,皆以廉為本,計其功過多少而聽斷之也。”
在小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官職俗稱為姓氏者,稱六計氏,後改稱計氏。
源流五
源於
姬姓,出自春秋晚期越國謀士辛研,屬於以先祖別號為氏。辛研,字文子,即辛文子,後名計研,他是春秋晚期著名的戰略家、思想家和經濟學家,傳說其先祖為晉國的一個出亡公子,因權力之爭而流亡於宋國,後裔又從宋國遷往吳、越之地,其中的
辛文子遷隱在越國。辛文子起先不事王侯,潛心於學,學問廣博,尤其精於計算。後辛文子出任了越國大夫,曾向越王勾踐提出“貴流通、尚平均、戒滯停”等十項經濟政策,勸
勾踐修武練卒,防患於未然。由於他善於計算運籌,後人尊稱其為“
計然、計研”。據說:計然是老子的弟子,精熟道家。司馬遷在《
史記·貨殖列傳》中,說
范蠡曾拜計然為師,他教給范蠡七種實用謀略,史稱“計然七策”。
在計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尊號為姓氏者,稱計氏,世代相傳。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官吏計簿,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計簿,原來是一種各州、邑的計帳史冊,由地方官員掌管,具體負責核計各類帳目的稱計史令,因此俗稱為“計簿”。計簿起初為魯國特有官吏,後為逐漸成為兩周時期的各諸侯國均仿設的官位,是中央王朝掌握各地經濟狀況的主要憑據,也是各大小諸侯國的經濟核心。在史籍《左傳·昭二十五年》中就記載:“臧會逸奔郈,魴假使為賈正焉,計簿於季氏。計簿,諸州計帳也。”計簿,在後世多改稱“
主簿”,亦是重要的地方官制之一。
在計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計簿氏,後省文簡化為
單姓計氏、簿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計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計相,亦稱計籍,是秦朝時期由宰相
李斯設計的一種官職,分三部,即司計、典計、掌計,專職掌管各類籍目,包括人口戶籍、農糧牲畜、地畝絲帛、山林水產、稅收出付等等,是中央王朝的重要官職之一,到漢朝時期,計相職權愈重,合有如今國家統計局、審計局之職能。在史籍《史記·張丞相傳》就由舉例:“張蒼遷為計相。專主計籍。之屬司計、典計、掌計各二人,給衣服、飮食、薪炭。”
在計相、司計、典計、掌計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稱計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滿語為族通譜》記載:蒙古族計喇穆特氏,亦稱濟喇敏鄂瑪特氏,世居錫喇塔拉(甘肅
張掖永固鎮一帶)。後有滿族、
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
滿語為Gilaminemat Hala。
蒙古族、滿族、鄂溫克族計喇穆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
漢姓為計氏。
源流九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計布出氏,亦稱吉布褚氏,
滿語為Gibucu Hala,世居葉赫(吉林梨樹葉赫鄉),後多冠漢姓為計氏。
(2)錫瑪喇氏,亦稱錫瑪拉氏,滿語為Simara Hala,世居額楚(黑龍江
額爾古納河北岸),後多冠
漢姓為紀氏、計氏。
(3)滿族紀佳氏,滿語為Gi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
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
襄平(遼寧
遼陽),成為滿族的脫譜姓氏之一,少有記載,世居遼陽(遼寧遼陽),後多冠漢姓為計氏、紀氏。
源流十
源於中國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中國壯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計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
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
漢姓□氏,世代相傳。
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計姓,在《
百家姓》中排名第113位。到2009年1月為止,計姓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姓氏排行里未進入前500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十三位
門閥。
計氏的
遠祖始於
上古時期,傳說是古代帝王夏禹的後代,因此計氏起源於大禹的姓氏,
姒姓。到了周代,
周武王建立商朝後,封古帝
少昊的後代在“莒”(山東膠縣)這個地方,於是成立了諸侯國
莒國,建都於計斤,於是莒國的公族後代就用國都中的“計”字為姓。計氏後來在
京兆郡發展成為望族,世稱京兆望。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亦稱
京兆郡、
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
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
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
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
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
魏明帝青龍三年(
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
曹芳)
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
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
前秦和
後秦、
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 (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
大興城。唐高宗
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
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
京兆府,置
京兆尹。以上稱
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 (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 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
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
北洋政府改
順天府為
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 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齊郡:西漢時期先為
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山東
淄博市和益都、
廣饒、臨朐等縣地。隋、唐兩朝改為
青州北海郡,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堂號
北海堂:以望立堂,亦稱齊郡堂。
晉鑒堂:南宋時候簡州知州計有功在臨時首都向皇帝獻了自己寫的《晉鑒》,要皇帝以東晉偏安當鏡子,去恢復中原。後來被提舉為兩浙平鹽公事。
家譜文獻
江西浮梁、安徽望江計氏家譜,2003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一冊。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安徽省望江縣
白沙鄉計家渡。
字輩排行
四川宜賓計氏字輩:“天登文國正,思送永朝庭”、“安德光華海,春樹少有開”。
湖北丹江口計氏字輩:“光宗耀祖
榮昌永續可振家聲”。
江西南昌計氏字輩:“文道德普斯時”。
江西上饒鄱陽油墩街計氏字輩“均仁文敏永,夢萬顯承宗,美至鐘清樂,家和世治人,恆省爰從淑,鹹勤力守成,義方昭正訓,元會兆熙明,淪海呈桑田,英雄韜略玄,爭靚江山麗,開拓幸福源。”
四川隆昌計氏字輩:“法達其向遠非盛萬旦昌”。
安徽蕪湖計氏字輩:“志再守成其家有慶立心為善五世必昌”。
安徽合肥肥東計氏字輩:“文是聞邦國承恩正彩張”。
廣東省湛江計氏字輩:“正富文志明清長”。
安徽廬江、台
計氏一支字輩:“銀銓銘忠生廣益茂彬森樟柏福元”。
安徽池州唐田計氏字輩:“光正錦天榮 美善曾元本”。
廣西荔浦縣計氏班輩:
歷史名人
計然
春秋時越國學者,一名計研。其先為晉國亡公子。
本姓辛。後改姓計。他不事王侯,潛心於學,博學善計算,為
范蠡師,著有《文子》(早於《
淮南子》)。
計衡
宋代
朝奉大夫,字
致平,紹興進士。歷監察御史,出守池州,轉朝奉大夫。居官多善政。游
太學時,上書言天下大計,高宗嘉之。及卒,家無餘資,時稱清白吏。
計有功
宋代右丞
議郎,字敏夫,安仁人。知簡州時,有政績,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因功為
張浚從勇,嘗居浚幕府。紹興中譴詣行在奏封,獻所著《晉鑒》。又有《唐詩記事》傳世。
計禮
明代刑部郎中,字汝和,浮梁人。天順進士。以畫菊,落筆皆用草書法。時云:"林良翎毛夏昶竹,
岳正葡萄計禮菊。"
計宗道
字惟中,明
馬平縣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舉人第一,是柳州歷史上第一位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任常熟知縣,衡州知府等職。
英果有為,闊達持大體,臨事有主見,遇災歉之年,為民請命,力爭減免賦稅。在常熟知縣任上時,與詩文名流酬唱於虞山尚湖,築
雅集亭,建覽翠樓。正德元年(1506年),主持重刻天文圖、地理圖碑。今存的《天文圖碑》被稱為“在我國古代天文歷史上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他還收藏銅鑄字銅活字,並親自設計行動吸水機械桌,又校訂宋人著作《諸史偶論》。
計楠
清代畫家。官函吉安訓導,耽著迷,精繪事,尤喜畫紅梅,時稱計紅梅。有《一隅草堂稿》。
計默
清代詩人,文學家計東之子。濡染家學,以詩文游四方,工入
太學。有《菉村詩抄》。
計六奇
字用賓,號天節子,別號九峰居士,生於明天啟二年(1622年),卒年不詳。無錫縣興道鄉(今前洲、玉祁一帶)人。曾於順治六年(1649年)十一年兩次鄉試,不舉。計六奇把明清之際的社會巨變記錄下來寫成《
明季北略》和《
明季南略》,共42卷,按
編年體記述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至清康熙四年70年間明清易代的史事。另著有《粵滇紀聞》、《金壇獄案》、《南京紀略》、《辛丑紀聞》等歷史著作,記載了明清之際的史事與掌故。
計昭
字叔明,三國吳武康人。黃武(222—229)中,為車騎將軍,見孫皓荒暴,乃棄官隱居德清禺山(在今三合鄉),
晉宣帝司馬衷(290—306在位)屢詔不起。
宗祠通用聯
四言
源自夏禹;望出臨淄:全聯典指計氏的源流和郡望。
京兆世澤;備物家聲:全聯典指春秋時期越國的
計然,說
勾踐曰:知斗則
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物之情可得見矣。
范蠡師事之,用其策施之家,乃治產至巨萬。
雪仇奇策;教養良才:上聯典指春秋時期越國的計然仕越,以五策使越滅吳復仇。下聯典指元朝時期的計初,官寧都州同知,定
賦籍,平冤獄,上下悅服。
五策越霸;四計宋存:上聯典指春秋時期越國的計然,善計策,仕越,以五策使越成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計衡,上書言天下大計,高宗嘉之。
五言
致平清白吏;汝和淡墨菊: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
朝奉大夫半衡,字致平,紹興進士。歷監察御史,出守池州,轉朝奉大夫。居官多善政。游
太學時,上書言天下大計,宋高宗嘉之。及卒,家無餘資,時稱清白吏。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刑部郎中計禮,字汝和,浮梁人。明天順進士。以畫菊,落筆皆用草書法。時云:“林良翎毛夏昶竹,岳正葡萄計禮菊。”
紅梅添異彩;錄村綻奇葩: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畫家計楠,字壽喬,秀水人。
廩貢。官吉安訓導,耽著述,精繪事。尤喜畫紅梅,時稱計紅梅。有《一隅草堂稿》。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詩人計默,字希深,吳江人。為文學家計東之子。
擩染家學,以詩文游四方,貢入太學。有《錄村詩鈔》。
強國需修備;齊家乃識物:全聯典指春秋時期越國的謀士
計然,一名計研,字文子,
葵丘濮上人。他博學聰穎擅長計算謀略,是越王勾踐的重臣
范蠡的老師。曾勸
勾踐修武練卒,防患於未然。勾踐、范蠡用其謀,成就了霸業。計然常曰:“知國則
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物貨之情,可得見矣。”范蠡用其策,施之家,乃治產至巨萬。
用五策越霸;上四計宋存:上聯典指春秋時期越國的計然,善計策,仕越,以五策使越成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計衡,上書言天下大計,宋高宗嘉之。
六言
用五策而越霸;上四計而宋存:上聯典指春秋時越國
葵丘濮上人
計然,字文子,學問廣博,尤其精於計算,
范蠡曾經向他學習,用於經商。任越國大夫,曾向越王勾踐提出“貴流通、尚平均”等十策,越王用五策而成就霸業。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計衡,字
致平,宋紹興年間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朝奉大夫,居官多有善政。在
太學時,曾上書論天下大計,獻四策,使南宋暫時得以保存,宋高宗獎他說:“有士如此,不負教養。”他死後,家無餘資,人稱“清白吏”。
七言
林良翎毛夏昶竹;
岳正葡萄計禮菊:全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刑部郎中計禮事典。
十言
不事王侯,游海澤為漁父;所聞博洽,居幕府獻晉書:上聯典指春秋時期越國的學者
計然,一名計研。其先為晉國亡公子。
本姓辛,後改姓計。他不事王侯,潛心於學,博學善計算。
范蠡曾事師之。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
右丞議郎計有功,字敏夫,安仁人。知簡州時,有政績,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因功為
張浚從勇,嘗居浚幕符。紹興中遣詣行在奏封,獻所著《晉道鑒》。又有《唐詩記事》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