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走為上計
引證解釋
謂遇到強敵或陷於困境時,以離開迴避為最好的策略。語本《
南齊書·
王敬則傳》:“ 檀公
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水滸傳》第十八回:“
晁蓋道:‘卻才 宋押司 也教我們走為上計,卻是走那裡去好?’”亦作“
走為上著”、“
走為上策”。《洪秀全演義》第十回:“ 錢江 道:‘黑暗官吏擅威
作福,為足下計,倒是走為上著。’”《廿載繁華夢》第一回:“又見查辦拿人的風聲,一天緊似一天,計不如走為上著。”
蔣子龍《機電局長的一天》:“他感到,內心的一些想法
擺到桌面上是
站不住腳的,還是走為上策。”參見“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
原文
全師避敵①。
左次無咎,未失常也②。
譯文
全軍退卻避開強敵,以退為進靈機破敵,這樣,同正常的兵法並不違背。
注釋
①全師避敵:全軍退卻,避開強敵。
②
左次無咎,未失常也:語出《易經》·師卦。本卦六四,《象》辭:“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是說軍隊在左邊紮營,沒有危險,(因為紮營或左邊或右邊,要依時情而定)並沒有違背行軍常道。
由來
走為上,出自《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
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
惠洪著《冷齋夜話》:“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按語
古人按語說:“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其前二足於鼓上,羊不堪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日,乃覺,欲追之,則已遠矣(《戰略考》·南宋 )。可謂善走者矣!”
敵軍處於全面優勢的態勢,一
方軍隊無法戰勝敵人,只有投降、講和或退卻
三條出路。投降就是徹底失敗,求和屬於半敗,退卻則未必失敗。未必失敗就有可能找到勝利的轉機。
如南宋將領
畢再遇與金兵對壘,有一天晚上,他拔營撤退,旗幟照常留在營內,並預先把一些活羊吊起來,把它們的兩隻蹄子放在鼓面上。羊受不了倒懸的痛苦,掙扎中兩隻前蹄便頻頻擊打在鼓面上發出響聲-----
懸羊擊鼓。金兵沒有察覺
宋軍撤走了,幾天后才發現宋軍的營地空了,這時宋軍早已遠去了。這可以稱得上是善於退卻的了。
案例
歷史案例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其實,中國戰爭史上,早就有“走為上”計運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1.退避三舍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
子玉率師攻晉。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
曹國,明知晉楚之戰遲早不可避免。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向曹國進發,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他對這次戰爭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
其勢洶洶,他決定暫時後退,避其鋒芒。對外假意說道:“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我曾與他有約定,將來如我返回晉國,願意兩國修好。如果迫不得已,兩國交兵,我定先
退避三舍。現在,子玉伐我,我當實行諾言,先
退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晉國邊界
城濮,仗著臨黃河,靠
太行山,足以禦敵。他已事先派人往
秦國和
齊國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已
嚴陣以待。
晉文公已探知楚國左、中、右三軍,以右軍最薄弱,右軍前頭為陳、蔡士兵,他們本是被脅迫而來,並無鬥志。子玉命令左右軍先進,中軍繼之。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陳、
蔡軍的將官以為晉軍懼怕,又要逃跑,就緊追不捨。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陳、蔡軍的
戰馬以為是真虎,嚇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兵哪裡控制得住。楚右軍大敗。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向子玉報捷:“右師已勝,元帥趕快進兵。”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後方煙塵蔽天,他大笑道:“晉軍不堪一擊。”其實,這是晉軍誘敵之計,他們在馬後綁上樹枝,來往奔跑,故意弄得煙塵蔽日,製造假象。子玉急命
左軍併力前進。晉軍
上軍故意打著帥旗,往後撤退。楚左軍又陷於晉國伏擊圈,又遭殲滅。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圍住。子玉這才發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已陷重圍,急令突圍。雖然他在猛將
成大心的護衛下,逃得性命,但部隊喪亡慘重,只得悻悻回國。 這個故事中晉文公的幾次撤退,都不是消極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或製造戰機。所以,“走”,是上策。
當姜維在
祁山一帶同魏將
鄧艾殊死戰鬥時,後主
劉禪在成都,聽信宦官
黃皓的話,貪戀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後主荒淫,對國家前途不免
憂心忡忡,一時之間,賢人逐漸離去,而小人卻趁虛而入。當時有個名叫
閻宇的右將軍,什麼功也沒立,只因善於巴結宦官黃皓,居然爬得很高。他聽說姜維在祁山戰鬥不利的訊息,便求黃皓對後主劉禪說:“姜維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無建樹,可以讓閻宇代替他。”後主自然聽從,便派出使臣,攜了詔書,召回姜維。姜維正在祁山進攻
魏軍的營壘,忽然之間一天連來三道詔書,命他班師。他無可奈何,只好從命。
回到漢中以後,姜維安排好人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見後主。可後主一連十天都不上朝。姜維心中十分疑惑。這一天來到了
東華門,正好遇見秘書郤正。姜維問他:“天子要我班師,你知道是什麼緣故嗎?”郤正笑著回答:“大將軍怎么還不知道,這是黃皓為了讓閻宇立功,請求朝廷,發出詔書召回將軍。後來又聽說鄧艾善於用兵,估計閻宇不是他的對手,這事才又擱下不提了。”姜維一聽此言,不由大怒說:“我一定要殺掉這個奴才!”郤正制止他說:“大將軍繼承
諸葛武侯的事業,責任大,職權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鬧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維很感激地說:“先生的話很有道理。”
第二天,後主與黃皓在皇宮後花園設宴飲酒,姜維領幾個人直接進來。早有人向黃皓通風報信,黃皓慌忙躲到花園的一角。姜維來到亭下,叩拜後主,流著淚說:“臣將鄧艾已圍困在祁山,陛下接連降下三道詔書,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麼意思?”後主默默不語。姜維又說:“黃皓奸邪狡猾,專擅朝政,與東漢末年那些禍亂國家的宦官沒什麼兩樣。只有早早殺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寧,中原才可以恢復。”後主笑著說:“黃皓不過是一個供使喚的小臣,就算他專權,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維叩頭說:“陛下今日不除黃皓,災禍很快便會降臨了!”後主說:“愛一個人便願意他活下去,恨一個人便要他死,你怎么連一個宦官也容不下?”說著便命人到花園一側去找來黃皓,讓他向姜維叩頭請罪。黃皓哭鼻子抹眼淚地說:“我不過是伺候皇上罷了,並不曾干預國政。將軍千萬不要聽信外人的傳言,想要殺我。我這條小命就掌握在將軍的手裡,還請將軍可憐可憐我。”說罷,又是叩頭,又是哭號。
姜維憤憤而出,見郤正,將這些情況詳詳細細地告訴了他。郤正說:“將軍將有大禍臨頭了。將軍若有個三長兩短,國家也就完蛋了。”姜維說:“請先生教我保國安身的辦法。”郤正說:“
隴西有一個地方,名叫沓中,那裡土地十分肥沃。將軍何不仿效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報天子,前往沓中屯田?這樣,一可以收穫糧食以供軍中之用,二可以奪取隴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國軍隊不敢對我漢中輕舉妄動,最後,將軍在外握有兵權,誰也不敢算計你,可以避禍。這就是保國安身的辦法,將軍應早早去實行。”姜維大喜,道謝說:“先生的話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維上表後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
諸葛亮,後主答應了,他便回到漢中。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聽說沛公劉邦攻取鹹陽後欲在關中稱王,十分惱怒。在謀臣
范增的建議下,
項羽在鴻門設下酒宴,準備在席間尋機刺殺劉邦。劉邦劉邦深知赴鴻門宴凶多吉少,但項羽兵強勢壯,如果不去便會有須臾之禍。於是,劉邦帶著謀士
張良、武將
樊噲以及衛士來到鴻門。入席後,劉邦對項羽說:“我和將軍併力攻秦,將軍轉戰在黃河北,我作戰於黃河南,但自己沒料到先攻進函谷關,打敗
秦軍。現有壞人散布流言,使將軍與我發生了誤會。望將軍三思而後行啊!”這番話說得項羽心軟了。范增見項羽無意殺劉邦,找來項莊舞劍,想伺機刺殺劉邦。張良的好友
項伯看出范增的用心,於是也拔劍起舞,不時用身體掩護劉邦,使
項莊難以下手。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張良授意武將樊噲入帳。樊噲仗劍持盾闖進帳中,目視項羽,
怒髮衝冠。項羽賜他一碗酒和一條豬腿,樊噲
狼吞虎咽地喝了酒吃了肉,然後陳述劉邦的勞苦功高和赤膽忠心,指責項羽聽信流言蜚語。項羽一時無言以對。
劉邦藉口上廁所,與張良、樊噲一同出帳。樊噲護送劉邦抄小路即刻脫身。張良估計二人已走遠,才回帳向項羽辭謝道:“沛公不勝酒量,不能親自向大王辭行,特地讓我帶來白璧一雙、
玉斗一雙奉獻給大王和范將軍。”項羽問:“劉邦現在何處?”張良答道:“他聽說大王要責備他,心中恐懼,現已返回霸上了。”范增聽說劉邦偷偷跑了,氣急敗壞地砸碎玉斗,惱恨地說:“將來奪取項王天下的,一定是劉邦了。我們今後都要當他的俘虜了!”
在
鴻門宴上,劉邦見項羽猶豫不決,以上廁所為名,藉機脫身,確屬明智之舉。
4.楚軍七次佯敗
楚莊王為了擴張勢力,發兵攻打庸國。由於庸國奮力抵抗,楚軍一時難以推進。庸國在一次戰鬥中還俘虜了楚將楊窗。但由於
庸國疏忽,三天后,楊窗竟從庸國逃了回來。楊窗報告了庸國的情況,說道:“庸國人人奮戰,如果我們不調集主力大軍,恐怕難以取勝。”
楚將師叔建議用佯裝敗退之計,以
驕庸軍。於是師叔帶兵進攻,開戰不久,楚軍佯裝難以招架,敗下陣來,向後撤退。像這樣一連幾次,楚軍節節敗退。庸軍
七戰七捷,不由得驕傲起來,不把楚軍放在眼裡。軍心麻痹,鬥志漸漸鬆懈,戒備漸漸失去了。
這時,楚莊王率領增援部隊趕來,師叔說,“我軍已七次佯裝敗退,庸人已十分驕傲,現在正是發動總攻的大好時機。”楚莊王下令兵分兩路進攻庸國。庸國將士正陶醉在勝利之中,怎么也不會想到楚軍突然殺回,倉促應戰,抵擋不住。楚軍一舉消滅了庸國。師叔七次佯裝敗退,是為了製造戰機,一舉殲敵。
商場案例
保存實力東山再起的日本公司
日本日立公司為了擴大企業規模,發展生產,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新建廠房建築材料,新添置一些設備。這時,正趕上了60年代初整個日本經濟蕭條時期,現有產品滯銷,賣不出去,擴大企業規模就可想而知了。面對這一嚴峻情況
日立公司有兩條路可供選擇:一條路是繼續投資;另一條路停止投資施工。日立公司經過大家認真討論、分析、研究,最後,果斷決定走後一條路,停止投資實行戰略目標轉移,把資金投放到其他方面,積蓄財力,待機發展。經過實踐證明,日立公司的決策是正確的。從1962年開始,日本三大電器公司中的
東芝公司和
三菱公司的營業額都有明顯下降,但是日立則一直到1964年仍在繼續上升。進入60年代後半期,一個新的經營繁榮時期來到了,蓄勢已久的日立不失時機地積極投資,1967年投入了102億
日元,1968年上半年就突破了千億大關,達1220億日元。從效益上看,1966至1970年,5年內銷售額提高了1.7倍,利潤提高了1.8倍。
保存實力東山再起的北京服裝廠
北京服裝廠是一個只有百餘人的集體企業,產品曾一度滯銷積壓,資金無法周轉,生產幾乎處於癱瘓狀態,怎么辦?廠領導從市場調查中發現,服裝行業強手如林,競爭激烈,本廠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力量薄弱,難以與其抗衡,如繼續生產服裝,勢必走向絕境,無異於“在
一棵樹上吊死”。於是,他們根據市場情況和本廠條件,轉產以手工操作為主、大企業不願意生產的酒心朱古力。產品拿到市場試銷,訂戶蜂擁而至。當月投資生產、當月盈利,企業起死回生。
作為企業決策者,當企業在危難關頭,要有膽有識,看準新的門路,當機立斷,實行戰略轉移,及時轉產,調整投資方向,企業才能渡過難關,轉危為安。
賞析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的不利形勢下,採取有計畫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戰機,以退為進。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
三十六計裡面“走”為上計,可見中國人對走的偏愛。古人早就知道走是保存實力、逃避危險的最好的辦法,不然也就不會有溜之大吉、一走了之的說法了。 古今中外“走”的辦法可以說是千奇百怪,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全自己。
有的人因出走而得勢,有的人因出走而罹難,可見“走”這中間的學問是相當大的。
在我方與敵方的較量中,如果我方處於劣勢,硬拼,是以
雞蛋碰石頭,沒有生路;屈服,永遠受制於他人,更不可能有生路。惹不起,躲著走,方是求生求存求復興的上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這叫“
走著瞧”。
曹操也可以說是跑得有聲有色。自從刺殺了
董卓之後,一直是東跑西顛,
濮陽敗給了
呂布,
宛城又輸給了
張繡,
赤壁被
周郎火燒,
華容道又差點死在關公刀下,到了潼關鬍子也割了,袍子也丟了,在
那些地方不跑命早就沒有了,可曹操卻坐了天下。
關羽是大起大落,
過五關斬六將,要多威風有多威風,走出了水平,也走出了本事。可是到了
走麥城,這一小步沒走好,卻把大英雄的命丟了。
還有一種走計,稱為“棄權”,常用於國際國內各種政治場合。在評比、選舉或決策制定等事件中,各路諸侯爭權奪利,都試圖以自己的意志左右局勢;或者弱小,哪一方都得罪不起,或者雖然強大,但哪一路神仙也不敢得罪,便宣稱放棄參與表態的權利,在保留意見的同時,保留了其它許多東西,說不定還能坐收漁翁之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戴高樂將軍如果不走,一直留在法國,可能命早就沒了,可是他走了,等到回來的時候便成了法國總統。
唐明皇出走四川,把
楊貴妃的命也搭上了,徹底暴露了他所謂愛情至上的嘴臉,可是皇上的江山保住了。
之餘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營者應冷靜、客觀地分析市場形勢,預測市場前景,正確掌握“走”的藝術,其關鍵在於:
一是要果斷地終止前景暗淡的投資和經營項目,減少虧損,降低負效益。
二是在企業運轉順利的情況下,預測到前面可能發生的情況,立即停止經營一些可能發生意外的項目。這雖然會減少一些盈利,但由於“剎車”及時,易於躲過市場不利的變動。
三是企業在競爭中遇到強大對手,實力對比不及對手時,應果斷地退卻,並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經營方向和產品結構,尋找新的市場,使企業轉危為安。 無論在哪個領域,多種勢力在接觸與較量的時候,進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況下,退更為必要,也就是說,走為上,走得巧走得妙,就能保全自己,甚至保全與自己相關的許多人與物。
何時走?怎樣走?這裡要隨機應變,學問大得很。按語中講的畢再通用縛羊擊鼓蒙蔽金人,從容撤走的故事,就顯出畢再遇運用“走為上計”的高超本領。
世間許多情形,是進是退,是留是走,難以說清。也許各位看客親身經歷後,可以審時度勢,作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