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西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是為提出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的西安方案,統籌規劃秦嶺脈、秦創原、絲路橋、長安城四條主線,明確西安“貫通古今的世界人文之都 和合南北的綠色發展之城”的國土空間發展目標,制定的規劃。

2022年11月8日,西安市發布《西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 頒布時間:2022年11月8日
  • 施行地區:西安市
發布信息,內容解讀,

發布信息

2022年11月8日,西安市發布《西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

內容解讀

《規劃》中明確,西安的城市性質為“陝西省的省會,輻射西北的國家中心城市、國家科技創新與現代產業名城、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中華文明傳承標識地”。
《規劃》提出,將充分發揮省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培育建設西安都市圈,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協同發展。不斷提升城市宜居品質和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西安-鹹陽一體化進程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對外開放、生態和文化保護利用等各個方面提升對陝西、對西北發展的帶動能力。創建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標準建設西安絲路科學城,推進秦創原產業空間布局,構建“雙鏈”融合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高水平建設西安國際航空樞紐和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構建多層次國際產業合作、科技合作、物流組織和人文交流平台。豐富新時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突出西安彰顯中華文明的至高地位,構建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傳承延續中華文明和歷史文脈,使西安成為中華文化和華夏文明的展示視窗。
《規劃》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目標,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最佳化國土空間格局,明確剛性管控要求,延續城市發展脈絡。
《規劃》提出了在新概念、新要求下的國土空間最佳化思路,即體現文化傳承、突出空間約束、引領區域發展、提升結構效率。明確“一屏一帶”“八水七田”“一城六區”的國土空間保護格局和“軸線傳承”“核心引領”“六片協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以秦嶺北麓生態屏障和渭河生態文化帶,構建西安市域城市生態網路的“底圖”;以八條環繞城市的主要河流和七片優質農田集中區,推進水系連通和修復工程,加強濱水地區的建設控制,發揮河流的生態廊道作用,保護農田集中區,傳承關中傳統農耕文化;在一個明清古城和六個重點歷史文化區的基礎上,保護明清古城(歷史城區),以及隋唐長安城遺址區、周秦漢都城遺址區、秦漢櫟陽城遺址區、西漢帝陵遺址區、驪山-秦陵遺址區和城南川塬郊野文化區。同時,突出南北向古都文化軸、科技創新軸、國際開放軸,東西向絲路發展軸傳承歷史空間秩序、統領城市發展方向的重要作用;構建以西安主城區為主體、洪慶—港務區、西鹹灃河片區共同組成的都市圈核心區,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引領空間結構調整;推動富平—閻良、楊凌—武功—周至、高陵—涇河新城、鄠邑絲路科學城、臨潼和東南川塬六大片區協同發展,培育多個都市圈功能點,形成緊湊、多級、網路化城鎮空間。
《規劃》中提出要守住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空間控制底線,守住資源利用上線,河湖水質和大氣環境達到黃河流域城市領先水平,構建韌性雨洪管理體系和防災減災體系,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順利實現。使糧食生產保障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更加協調,鄉村人居環境更加優美,形成以城帶鄉、功能互補的鄉村振興發展單元,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全域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試驗區。古都山水格局得到整體保護,國土景觀風貌特色全面彰顯,“人文之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歷史文化與現代充分融合,文化服務體系、文化創新、國際人文交流等功能持續提升。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國際門戶樞紐能級持續提升、網路化、多中心、多功能的大都市空間架構基本建成;城市數位化基礎設施和智慧型化運維系統全面建成,都市圈交通網路全面互聯互通,城市交通快速化、集約化發展水平大幅提升。用地結構與布局不斷最佳化、綠地與開敞空間連貫可達,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均衡配置,建設兒童、老年友好型城市;加大高品質公共服務資源供給,形成國家(西部)高等級公共服務中心。努力實現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全覆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