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介紹 西安交通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為我國最早興辦的高等學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創建於上海的
南洋公學 ,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1956年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1959年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並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是“七五 ”、“八五”首批重點建設項目學校,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和 “985”工程建設,被國家確定為以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為目標的學校。2000年4月,國務院將原
西安醫科大學 、原
陝西財經學院 併入原西安交通大學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學。
辦學條件 理學院作為中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重要的高層次理科人才培育基地之一,本著基礎課教學一流、
基礎科學研究 一流的發展目標,近年來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等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教學方面,以國家級教學名師為帶頭人的師資隊伍致力於教學研究、教材建設,近年來獲得國家級、省部級教學成果及教材優秀獎15項,出版國家級“十五”教材及新世紀研究生、本科生系列教材24部,確保學院的基礎課教學水平始終在全國高校中位於前列。目前學院是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四個分委員會的副主任及委員單位,設有國家工科數學和物理兩個教學基地,肩負著國家建設和發展所需人才培養基地的重任。學院依託基礎科學研究中心、
陳省身 先生力創的套用數學研究中心、功能材料質介觀物理省級重點實驗室以及西安交通大學強大的工程技術學科,在力爭理科基礎研究水平世界一流的同時,大力開展高新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近年來,連續獲得國家“973”計畫、“863”計畫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的支持累計經費2000餘萬,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其中SCI檢索論文300餘篇。獲得省部級以上科學研究成果獎20餘項。
目前,學院已形成以
基礎科學研究 為主,以信息、材料、生物、統計技術及相關交叉學科之基礎理論研究為新興增長點的科學研究新局面。在保持老學科已有方向的特色、優勢與領先水平的基礎上,力爭在更多方向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為契機,著力培養和選聘一批青年專家和學科帶頭人,力爭使理學院成為承擔國家相關基礎研究的基地以及中西部地區高層次基礎理論人才的積聚地。
學院現有教職工249人,其中教授58人(含博士生導師33人),副教授69人,博士後流動人員9人,青年教師大都具有博士學位。教師中獲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人員2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各種省、校級人才11人。學院現有各類在校學生1520人,其中博士生178人,碩士生406人,本科生936人。截止到2005年的五年中,共培養博士生92人,各類碩士生382人,本科生862人。
學院環境、領導重視程度、投入經費
1.我院根據自己的基礎特色和研究的前沿性,非常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工作,特別注重建立國(境)外學術機構及教授與教授、課題組與課題組之間的實質性合作,目前全院以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有美國Iowa大學、義大利Napoli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等,有10多位教師、研究生在這幾個合作研究組工作,對於提升我院的科研水平發揮了主要作用;
2.積極主動開展學術交流。2001年-2004年9月共邀請和接待國外專家講學50餘人次(2003年由於非典的緣故未能成行的除外);
3.積極選送院內教師赴國外參加學術會議、進修或合作科研。每年度都選送一些教師進行常、短期合作研究。這些人員回國後成績顯著,在本單位正在發揮骨幹和帶頭作用;
4.學院黨政領導也非常重視和支持國際交流工作,在經費上給予了很大的支持,院領導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參加外事活動和學術講座。
對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的建議
希望能增加外事經費,能對學院的外事活動用車予以照顧。另外,發出的外事活動通知最好能在國際合作與交流的主頁上找到。
數學學科 學科特色
數學學科是全國最早設立套用數學專業、計算數學專業與信息科學專業的單位之一,是國家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其中計算數學是國家重點學科,設有數學學科博士後流動站,且是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設定學科(套用數學), 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基礎數學 ,套用數學,計算數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運籌學和
控制論 )。在長期的發展中,該學科充分發揮所在理工醫管文
綜合性大學 的優勢,堅持以有重大科學與套用背景的數學問題為主攻方向,堅持瞄準近代科學技術前沿開展綜合性、交叉性、邊緣性學科研究,形成了若個穩定、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有一批學術水平高的帶頭人和年齡結構、知識層次合理的學術梯隊,實力雄厚。
科研優勢
數學學科依託所在工科大學的優勢,堅持以有重大實際背景(圍繞國家目標)的計算數學問題為主攻方向,堅持瞄準本學科和現代科學技術前沿展開綜合性、交叉性、邊緣性研究,堅持以培養理工複合型人才為目標,形成了“特色鮮明、意義重大、套用直接”的一批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有國際影響的成果。這些學科方向包括:(1)偏微分方程理論與現代數值方法;(2)
智慧型計算 的數學理論與方法;(3)最最佳化理論與方法;(4)統計計算與
數據分析 理論與方法等。
學術帶頭人簡介
數學學科共有教授35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6人),副教授33人。
馬知恩 ,男,1935年1月3日出生, 學士,教授,博導,國家級教學名師,原全國高校工科數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數學會
生物數學 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數學會秘書長、陝西省生物數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
微分動力系統 與生物數學,
李開泰 ,男,1937年12月生, 學士,教授,博導,國際
計算力學 學會理事。研究領域: 偏微分方程,
連續介質力學 中的數學理論和方法,大規模工程和
科學計算 , 有限元方法及其套用,非線性物理中分歧、混沌理論和計算 。
徐成賢 ,男,1946年1月生, 博士,教授,博導,中國經濟數學與管理數學學會理事長;陝西省工業與套用數學學會理事長, 計算數學學報等雜誌的編委, 主要研究方向有非線性最最佳化問題的求解算法、信賴域方法,
內點算法 , 金融最最佳化、風險度量與控制、投資組合分析與金融建模等。
王綿森 ,男,1941年7月生, 學士,教授,博導,全國高校工科數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套用泛函分析;
分布參數系統 控制理論及其套用。
蔣耀林 , 男,1966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導,理學院數學學科主任, 國家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
中國工業與套用數學學會 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大型瞬態系統的計算理論及其在電路與系統中的套用,
張可村 ,男,1943年5月生,學士,教授,博導,研究方向:從事
最最佳化理論 、算法及其在工程領域中的套用。
馬逸塵 , 男,1943年9年生,碩士,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Navier-Stokes方程,中子輸運方程和數學物理方程反問題的數值分析,包括
最優控制 有限元、加罰有限元、流線擴散有限元、慣性流形計算以及多重格線,
程正興,男,1940年11月23日生,理學碩士,教授,博導,工程數學學報總編輯。研究領域:
CAGD 、
小波分析 、信號處理、
圖像壓縮 、圖像處理。
王立河 ,男,1963年6月30日出生,博士,美國
依阿華大學 數學系教授,博導,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研究領域:偏微分方程經典分析,幾何演化問題。
李 亦,男,1961年5月23日出生,博士,美國
萊特州立大學 科學與數學學院院長,博導,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研究領域: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理論及其套用。
何銀年 : 男,1953年7月出生,博士, 教授,博導,陝西省計算數學學會理事長, 《
數值計算與計算機套用 》和《計算物理》雜誌編委, 現在主要從事偏微分方程數值分析,計算
流體動力學 和有限元邊界元
耦合 算法的研究.
國際合作科研項目
2001年-2004年9月(其中2003年由於非典沒有外國專家來訪),數學學科共有30餘人次來訪,來訪期間,均為理學院數學學科師生作了學術報告,並與師生座談,就雙發進一步合作問題開展討論。
具實質性的合作有:
與香港中文大學長期有科研合作項目,每年我們都有教師前往進行科研合作,雙方曾聯合申請香港UGC基金項目5項,已取得一定成果,並有一些學術論文發表在國際重要刊物上,並聯合培養研究生;
美國Iowa大學
王立河 教授,是完全非線性
橢圓 和拋物型方程解正則問題的研究開拓者之一,在國際上有相當高的威望。現已聘為該校長江學者訪問講座教授,每年回校工作;
2003年12月9日,
堵丁柱 教授受聘就任我院院長職務,堵丁柱教授在國際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廣泛的國際交往,他長期從事算法與複雜性研究,是國際組合最佳化與複雜性研究的著名學者和帶頭人之一;
該校名師
馬知恩 教授與加拿大
哥倫比亞大學 Fred Brauer教授,合作編寫的《微積分》英語教材(已完成上冊)。併合作發表3篇論文,其中關於SARS論文一篇;
世界著名學者Carlos Castillo-Chavez教授今年5月來訪,訪問期間該校授予Castillo教授 “榮譽教授”稱號。具體合作意向:Castillo教授已書面邀請我系生物教學方面的一位博士生和一位已獲學位的博士赴Arizona州立大學合作研究1~2年,由他分別提供00/月和00/月的資助;邀請我系
生物數學 方面的教授訪問Arizona州立大學他的研究組進一步相互交流;近三年每年可接受我系從事傳染病
動力學 研究的教師或博士1~2人前往合作研究。他可分別給予00/月和0/月的資助;由他每年在Los Alamos
國家實驗室 舉辦的傳染病數學建模暑期培訓班上對我系提供1~2個名額,並資助在培訓班期(2個月)的一切生活費用;他計畫於2006年5月再次來校為研究生或高年級本科生講授一個月的課程;他將為該校生物數學學科方面的發展,無償提供相關的資料;
與美國Alabama大學JiaLi(
李佳 )教授合作已發表論文4篇,李佳教授為該校客座教授,三次來校講學,協助指導研究生及合作研究,共約4個月;
與美國Iowa大學H.Hethcote教授合作,已發表論文3篇,H教授兩次來校講學、合作研究,為該校客座教授;
與美國Ternessess大學T.hallam教授合作發表論文6篇,相互訪問,對方為該校教師在義大利理論物理研究中心高級研討班,提供資助名額6人次;
與義大利Naples大學,P.fergola教授,C.Tenneriello教授,L.Ricciardi教授等幾位教授合作,兩校簽有合作協定(從93年至今),我院教師和博士生接受對方資助赴該校合作研究或參加會議,共約15人次,聯合發表論文20篇左右;
與日本濱松大學Y.Takeuchi教授等合作出版了專著一本。
馬知恩 老師負責其中以章月5萬字;
計算物理研究室每年邀請10人左右國外學者來校訪問,座談、作報告,該研究室獲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一般2人/年;
國際會議及論文
2002年暑期
李開泰 教授領導的計算數學組織了“
國際數學家大會 西安科學計算
衛星會議 ”,出版了大會論文集(2003年,美國數學會出版)並在論文集上發表了學術論文;
2003年,組織了“圖像處理中的數學理論與方法”國際研討會;
2004 年,組織了“套用偏微分方程及相關交叉學科研究”研討會。
參加國際會議:
2002年12月,
馬知恩 教授赴義大利參加數學及其套用國際性會議,並作為特邀代表在大會作大會報告;
2002年5月,
蔣耀林 教授在美國Arizona參加2002年IEEE國際電路與系統年會,發表會議論文2篇;
2002年8月,候延仁教授參加ICM2002-Beijing Satellite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Computing,並作了大會小組報告;
2003年3月,
馬知恩 教授赴日本濱松大學參加
生物數學 國際會議,並作為特邀代表作大會報告;
2004年5月,李開泰教授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第六屆ICCP及2003年CCP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在大會上作報告;
2004年6月,李開泰教授在美國California參加The Fifth AIMS 國際會議,並在小組作報告。
2004年6月,
李開泰 教授在廣州參加Internaticnal Conference on PDE and Their Applicatio國際會議,並作大會報告。
2004年8月,李開泰教授在濟南參加Internaticnal Conference on PDE and Numerical Analysis國際會議,並作大會報告。
2004年8月,李開泰教授在上海參加High Performance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國際會議,並作大會報告。
2004年8月,
李開泰 教授在美國參加Internatic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on,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國際會議,並作小組報告。
2004年8月,侯延仁教授在西安參加ICM2002-Beijing Satellite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Computing國際會議,並作小組報告。
2004年5月,周義倉教授在Water參加了加東地區性的動力系統研討會;
2004年6月,
周義倉 教授參加了加拿大MITACS、CMS和CIAMS的2004年年會,在CMS會議的分組會議上作了報告;
2004年年5月,
何銀年 教授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中瑞計算數學研討會;
2003年數學學科發表論文103篇(不完全統計),國際雜誌及國核心心期刊論文94篇。2002年以來發表SCI論文122篇。
物理學科 學科特色
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科積極開展物理學套用基礎及套用技術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目前本學科具有
凝聚態 物質的光學性質、電學與
電接觸材料 、
磁學 與磁性材料、
介電陶瓷 材料與器件、量子光學、凝聚態理論、
數學物理 等主要研究方向。
科研優勢
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科在原子與腔電磁場作用
動力學 理論、光場非經典態的產生機制、
電子俘獲 材料的製備、電極材料
電弧 作用的實驗研究、納米磁性材料相分析、介電、磁電、
壓電陶瓷 的合成與分析、
碳納米管 結構與物理性質等領域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此外,我們充分利用西安交大工科工程技術研究的優勢,取得了具有豐富的物理學高科技含量的技術研究成果。本學科研製開發的納米電極技術,被國內百分之七十真空高壓開關生產廠採用,產生的經濟效益在1億元以上。
學術帶頭人簡介
物理學科現有教授17人(其中博士導師10人),副教授17人。
李福利:男,生於1957年1月20日。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
原子核 多體
量子理論 、量子光學中原子與腔場相互作用
動力學 、光場非經典態的產生、
量子 干涉效應與原子共振
螢光光譜 及
量子信息 方面的研究。2001年6月評聘為校“騰飛計畫”特聘教授。曾獲得:寶鋼優秀教師獎(1995);陝西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2001);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0)。
張勝利 :男、1962年3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納米管結構與物理性質、
軟物質 系統
斑圖 的演化與生長控制、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國際著名的物理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三十餘篇,其中SCI收錄24篇,EI收錄4篇。論文被國內外同行引用一百多篇次。研究成果獲省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
丁秉鈞 :男,1946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
電接觸材料 ,納米功能材料。主編“
納米材料導論 ”,
機械工業出版社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近百篇學術論文。研製的CuCr觸頭材料已創產值近4億元。
陳光德 :男,1957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 1. 固體光譜學(半導體和納米材料的光學性質);2.
非線性光學 ;近些年來在國內外物理類學術期刊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科學研究論文三十餘篇,其中二十篇被SCI收錄,截至2003年11月,發表的科研論文已被國內外評論引用430篇次;
梁工英 :男,1953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雷射與物質相互作用,納米磁性材料。 1995年獲
國家教委 科技進步三等獎,2000年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承擔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兩項,省部級基金項目4項,
橫向課題 多項。主要研究課題有雷射反應合成
納米複合材料 ,雷射快速晶化納米雙相NdFeB磁體,納米軟磁材料等。近年來共在國際和國內著名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外文26篇,被SCI 收錄論文20篇,被Ei收錄37篇,被引用30多次。
宋曉平 :男,博士、教授,博士導師,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研究方向:科研上一直從事相變、磁性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研究開發工作。1997年獲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第一獲獎人)。科研上一直從事相變、磁性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研究開發工作。1995年在英國里茲大學高訪1年,2000年在美國
德拉瓦大學 高訪3個月。先後主持和參加科研項目二十餘項,其中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3項,863項目2項,發表科研論文80餘篇,其中SCI 收錄論文40篇,發表的論文被他文引用40餘次,2002年獲教育部提名科技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王永昌 :男,1938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紅外上轉換和
光存儲材料 的研究及其套用;
納米金屬 粒子的光學性質及
納米結構 組裝體系的研究;原子分子的高
激發態 結構及碰撞
動力學 研究;微型雷射器的理論與實驗研究。1982年,“
鑭系元素 三元絡化物化學”獲甘肅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獎(名列第四)。1985年,“雷射電漿
光譜學 ”獲甘肅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獎(名列第一)。1994年,“與
熱核 聚變和短波雷射有關的原子參數的研究” 獲甘肅省高校1992-1993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名列第二)。2003年,“物理新技術在
生物膜液晶 態結構及抗癌研究中的套用和意義”獲陝西省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二等獎(名列第四)。
張淳民 :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成像光譜技術;
空間光學 ;大氣科學; 信息圖像處理;光纖通信技術及
低維材料 的光學性質等。目前主持的科研項目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兩項)、省
自然科學基金 重點項目、省科技攻關項目和市工業攻關項目等,先後承擔的科研項目有國家863―308、863―2基金和國防科技預研項目等;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SCI、EI收錄10餘篇;近兩年在國際重要光學學術期刊Applied Optics,Optics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Optics A上發表論文6篇,國際會議特邀報告1篇;申請專利五項(已獲4項) ;主持國家級教改項目1項,省、校級教改項目8項;主編出版《
大學物理 》、《物理學》、《大學物理》(電子教案)等教材四部。先後獲省(部)級、校級獎10餘項。作為第一發明人,2002年獲國際專利技術成果博覽會金獎3項;2000年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
國際合作科研項目
2001年-2004年9月(其中2003年由於非典沒有外國專家來訪),物理學科共有12人次來訪,來訪期間,與理學院物理學科師生座談,並作學術報告。
具有實質性的合作主要有:
與美國再生能源實驗室高級研究員-Huai Wei在固體理論計算方面進行合作,提供實驗樣品材料,並指導博士生、碩士生。
參加國際會議:
2002年以來學科教師參加國際會議:4人次;
2002年以來物理學科發表論文情況:發表論文97篇,其中SCI收錄55篇。
化學學科 化學教學實驗中心簡介
現中心有教職工26人,承擔化學教學實驗室建設,全校化學基礎課教學實驗任務,學校省、部級工科基礎化學課程改革及教材任務,以及承擔套用化學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專業教學實驗。也是全校大學生化學課外活動基地。並向校內外提供與教學和科研相關的分析、檢測服務。
醫藥化學系簡介
醫藥化學系由原醫學院和藥學院的四大化學教研室合併組建而成,全系現有教職工20人,其中高級職稱以上者9人。醫藥化學系現主要承擔醫學院,藥學院本科生和七年制的化學基礎課教學,留學生的基礎化學和有機化學課教學。同時承擔部分研究生的選修課,如:
生物無機化學 ,
生物有機化學 和
自由基化學 等。
套用化學系簡介
套用化學系是套用化學本科專業(理科)及套用化學碩士點的所在單位。承擔套用化學本科生及碩士生的培養工作,同時承擔東校區化學基礎課教學任務。
套用化學系現有教職工15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以上者8人。骨幹教師曾獲“寶鋼教學獎”“王寬誠獎教金”“瑞森獎教金”“開元教學獎”等,出版了《普通化學》,《
工程化學基礎 》等教材及專著。曾獲教育部優秀教材二等獎,省教委教學改革成果二等獎等。
近五年來承擔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陝西省
自然科學基金 ,大型
橫向課題 等多項科研任務。科研成果曾獲教育部一等獎,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發表的科研及教學論文100餘篇,其中多篇論文被SCI,EI等收錄。
學術帶頭人情況
化學學科現有教授5名(其中博導1名),副教授13人。
於德梅 ,女,1962年6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陝西省化學會高分子專業委員會主任,理學院副院長兼任化學學科主任和化學教學實驗中心主任。主要從事聚合物改性及納米聚合物材料的相關研究。現主持承擔國家及省部級
自然科學基金 14項,已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17篇已被SCI及EI 收錄。獲
國家發明專利 及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多項。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20餘名。
曹瑞軍,男,1956年8月生,博士,教授,現任理學院化學學科副主任,套用化學系主任。主要從事精細有機及
功能高分子 的合成與套用研究,主要成果有《TR-聚氨脂防水塗料》、《TL-長效建築模板脫模塗料》、《雷射快速固化樹脂>>等曾獲陝西省科技廳科學進步二等獎兩項,國務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唐玉海,男,1957年7月生,碩士,教授;全國醫學化學會理事。科研方向為藥物分析、中草藥現代化研究。出版教材20餘部,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SCI論文6篇;培養研究生10餘名;承擔教改項目多項。
國際合作科研項目
2001年-2004年9月(其中2003年由於非典沒有外國專家來訪),化學學科共有9人次來訪,來訪期間,與理學院化學學科師生座談,並作學術報告。
具有實質性的合作主要有:
與香港科大有科研合作項目,並有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合作;
與日本岩手大學已簽署了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協定;
與法國居里研究所已申請了合作項目,並有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合作。
參加國際會議:
2002年、2003年參加國際聚合物學術會議2次;2004年學生參加一次;
發表會議論文3篇。學生一篇。
知名校友 陳掌星 :SMU教授。博士(美國普渡大學,1991),SMU數學系研究生主任(2000—)SMU計算數學研究中心主任(1999—);終身教授:SMU(1998—);研究方向:偏微分方程數值解,科學大型計算,數學模型及工業套用;自1987年以來發表學術論文119餘篇,其中被SCI檢索53篇,論文被他人引用341次,引用的作者人數405人,單篇被引用的最高次數為32次。近5年發表學術論文50篇,被SCI檢索21篇。以下列出主要的60篇文章目錄。
朱懷勇:男,1956年生,澳大利亞籍華人,現為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化學學院電子顯微中心高級講師、女王研究員。他於1982年獲得
內蒙古大學 物理化學專業學士學位,1986年獲得南開大學化學專業碩士學位,1994年於比利時
安德衛普 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現為澳大利亞黃家化學會成員,澳大利亞黏土礦物組織成員,
中國化學會 成員以及日本化學會成員。
師資力量 榮譽教授 Carlos Castillo-Chavez(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數學與統計學系教授04,5聘)
名譽教授 J.Lions(法國科學院院士,院長)
周光召 (中科院院士,原科學院院長,現任中國科協主席)
Smale(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數學教授2001.5聘請)
丁肇中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2002.6聘請)
客座教授 梁 怡(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Herbert W.Hethcote(美國艾爾瓦大學數學系主任)
R.Leis(德國波恩大學套用數學研究所所長)
王世全 (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及工程學院院士2001.5聘請)
Kunio Mori(日本岩手大學教授、副校長2001.5聘請)
江紅星(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物理學教授、物理系半導體研究室主任2002.6
聘請)
朱懷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化學院高級講師,女王研究員2003.12聘請)
外事項目 l 2003年被批准的教育部直屬重點學校聘請外國專家重點項目有:
l 2003年被批准的學校聘請外國專家重點項目:
聚合物複合電介質的微觀結構控制(於得梅)
l 2004年被批准的教育部聘請外國專家重點項目:
l 西安交通大學2004年校級國際合作與交流重點項目:
1.世界著名學者項目
材料科學中物理問題的新理論新方法 理學院
陳光德 040102
Navier-Stokes方程的理論和方法 理學院 李開泰 040109
2.海外留學人員項目
兩種流體交界面
動力學 和穩定性分析及計算 理學院 李開泰 040303
實驗室建設 化學教學實驗中心
化學教學實驗中心是"211"工程建設的十大教學實驗中心之一。也是"教育振興行動計畫"的建設單位,曾獲"陝西省優秀教學實驗中心"稱號。並校學科調整後,化學教學實驗中心吸收了醫學校區化學教研室的部分老師和實驗技術人員。 現中心有工程技術人員12人,承擔化學教學實驗室建設,全校化學基礎課教學實驗任務,學校省、部級工科基礎化學課程改革及教材任務,以及承擔套用化學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專業教學實驗。也是全校大學生化學課外活動基地。並向校內外提供與教學和科研相關的分析、檢測服務。 中心經"世行貸款""211"工程及"教育振興行動計畫"建設,現擁有以下儀器:
傅立葉變換 紅外光譜儀 (AUATAR360型) 紫外/
可見分光光度計 (UV-240)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 (WFD-Y2)
高效液相色譜儀 (WPG-100)
粒度分析儀 (SA-CP3)雙波長層析掃瞄器(CS-910)等。
物理教學實驗中心
物理教學實驗中心承擔著全校本科生的大學物理、物理實驗課兩門重要基礎課教學任務,每年實驗教學人時數近20萬。中心現有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33人(其中高級職稱20人),陝西省級教學名師2人。中心現有實驗用房面積1900平方米,固定資產1300餘萬元,開設出各層次物理實驗和物理演示實驗近兩百個。
2005年中心被評為國家工科物理教學基地,2006年中心被評為國家級首批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大學物理課程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物理實驗 課程2007年被評為陝西省級精品課程,2005年中心的建設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陝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西安交大第九屆教學成果特等獎。
中心積極開展教學研究,主持和參加教育部、陝西省及學校各類教改項目10餘項。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和學校教學成果獎8項,在各類刊物上發表教改論文60餘篇。出版《
大學物理 》、《物理實驗》教材12部,2006年《大學物理》、《大學物理實驗》等6部教材被列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中心堅持以人為本,以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宗旨,以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提出了“三個基本”、“兩個綜合”和“一個拓展”的三層次課程設定框架,並根據這個框架實施了分專業類別、分層次的物理理論課和物理實驗教學新體系。
中心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注意發揮經驗與成果的交流與范輻射作用,自1999年來多次承辦全國及地區物理教育教學學術研討會,每年接待全國數十所院校的教師參觀交流,所編寫的教材被全國多所高校使用,並對西部對口支援高校進行了人力支援,充分發揮了中心的示範輻射作用。
研究機構 信息與系統科學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學信息與系統科學研究所 創建於1994年,其前身為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數學和
套用數學研究所 的多個研究室。現有人員40餘名,其中教授6人(博導5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博士、碩士研究生30餘名,固定研究人員中獲博士學位者6人,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以教授、博士為骨幹,具有相當國際影響的高水平研究群體,所在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研究所學術帶頭人為
徐宗本 教授、
張文修 教授、
張講社 教授、
蔣耀林 教授及
彭濟根 教授。
研究所以研究信息工程與系統工程的理論基礎為對象,以解決信息高新技術的理論與算法基礎為特色,突出分析研究信息科學與系統科學中的基本問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人工智慧的數學基礎;
7. 視覺模擬與圖像處理;
研究所在“九五”和“十五”期間,先後承擔了863國家高新技術、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國家教委 博士點基金等重要科研項目40餘項,在
智慧型信息處理 理論基礎研究(特別在神經網路的複雜性研究、能量分類理論、不同模型化方法比較理論、模擬演化進算的公理化模型等方面)、
數據挖掘 技術的基礎理論與算法研究(特別在視覺分類機與視覺
學習理論 、基於神經生理、神經物理與認知心理學的聚類算法研究、非線性空間上的模擬識別理論與算法、
粗糙集 與不確定性知識系統理論與方法等方面)、
非線性系統理論 研究(特別在Lipschitz
運算元半群 、大規模積體電路
數值模擬 、流行病
動力學 研究等方面),研究所研究人員已經作出一系列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的工作。先後在IEEE Transaction 系列雜誌、Neural Networks、SIAM系列雜誌、《
中國科學 》等國際頂尖雜誌上發表論文150餘篇。在Academic Press、中國
科學出版社 、高教出版社等出版專著13部。研究與教學成果有4項獲得國家級獎勵,4項獲得
省部級獎勵 。近十年來研究所共培養博士91名,碩士100餘人。
目前,該所正承擔以上相關的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研究課題3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研究課題4項。
研究所的顯著特色是“套用理科型”,主要體現在(1)堅持從基礎理論的高起點研究信息與系統工程的基本問題;(2)基於堅實的理論基礎發展有效的工程方法。該所研究人員均具有具有“兩棲”型知識結構(即同時具有兩個一級學科以上的基本知識)這一顯明特色,主要研究人員均在取得數學博士學位後,有較長時期的從事
信息工程 、電子工程、力學工程、管理工程字“第二專業”研究經歷。這樣的結構特徵為該所
知識創新 、特別是出國際一流研究成果及培養高質量套用理科型複合創新型人材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研究所目前與英國Essex大學、美國Iowa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 等院校的研究所簽定有長期合作協定。除人員、信息的規範化交流外,兩地的研究人員正共同在一系列國際前沿的科研領域攜手攻關,正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科學計算研究所
1. 偏微分方程理論與計算
研究方向簡要介紹:
偏微分方程理論與計算:
主要進展及突破性成果:本研究方向以
流體動力學 數學理論和計算為核心,結合能源科學、流體機械、機械工程、航空航天等實際工程背景,提出實際科學問題的
數學模型 ,研究偏微分方程理論及相應的大規模科學與工程計算問題,以理論分析為指導,開發與流體動力學性質相適應的保結構的創新型算法以發展高效穩定的數值方法和軟體。
主要進展及成果有:
1、提出
葉輪機械 和發動機葉片幾何形狀數學計算理論和方法,開發相應的通用軟體。這是一個運用數學、流體力學和工程科學交叉知識,實現從數學模型、理論分析和套用軟體,具有
完全智慧財產權 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已發表在SCI雜誌CNM上;
2、提出流層概念,並套用
微分幾何 、張量分析等工具建立了維數分裂算法和漸進分析方法,克服了維數困難且為研究3-D Navier-Stokes方程解的
正則性 、奇異
吸引子 及維數估計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方法,並且將這一思想和工具套用於3-D彈性殼體問題,提出了3-D殼體維數分裂方法。部分成果已發表在SCI雜誌CNM和中國科學上。並且在第7屆流動問題有限元方法國際會議(Austin, Texas, USA)和第3屆計算物理國際會議上做大會報告;
3、提出“穩定化有限元算法”、“最優非線性Galerkin方法”、“小渦校正算法”、“N-S方程一步
Newton 算法”、“外部流動問題有限元和邊界
積分方程 耦合 算法”的理論和計算方法,“建立在慣性流形、時滯慣性流形基礎上計算格式”及
算法分析 ;
4、對分歧問題提出一個運算元分裂算法及分析、給出錐
不動點 指標定理的證明、給出一類多參數發展方程分歧圖的證明等;
5、在能源數學方面,針對油藏模擬問題,建立了多項滲流模型,並證明了該模型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和
正則性 ,在退化偏微分方程數學理論和數值方法及相關
數值模擬 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並在Springer出版專著2本。另外以
中子測井 、地震探礦等
工程問題 為背景,研究了相應正問題的數值方法及反問題的數學理論和數值方法。
以上部分研究成果獲得2002年陝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項目名稱:“流動問題中穩定性、分歧及其高性能算法”,獲獎人:
李開泰 、
何銀年 、黃艾 香、
侯延仁 、劉之行、
李東升 、王立周等)和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項目名稱:“建立在慣性流形基礎上Navier-Stokes方程和湍流新算法的研究”,獲獎人:李開泰、何銀年、侯延仁、黃艾香、李東升等)。
本研究方向以“複雜最佳化問題的理論與算法”為核心,全方位探索與發展大規模科學與工程計算的數學理論與方法。特色是:研究直接結合重大科學與
工程問題 ,既突出發展有普遍意義的創新數學理論,更注重發展能有效解決現實工程問題的創新模型與創新計算方法。
在最佳化理論與算法研究方面,該方向集中於對大規模
非線性規劃 、
組合最佳化 、隨機最佳化等展開系統研究。對最小二乘問題,提出了混合算法與分裂型牛頓方法兩大類十多種相關新算法,其中混合算法被國內外公認是當前已知最有效的算法之一,有關結果被總結在最近Kluwer Academic Press出版的《Methods for Nonlinear Least Squares》(
徐成賢 著)專著中;對一般最最佳化問題,提出了克服整體收斂信賴域方法中子問題過於複雜的幾何方法-不定折線法,本質地推動了信賴域方法的推廣與套用;對於金融工程系統(如風險管理、最優投資等)所出現的隨機最佳化問題,提出了解多階段有補償問題的對偶梯度法與對偶次梯度法等。
該方向研究教師11人,其中教授5人,具有博士學位3人,年平均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5篇以上。曾組織和主持召開《最最佳化理論與算法國際學術討論會》(兩屆)、《計算機和組合數學國際會議》等國際學術會議。目前,課題組正參與《國家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重大項目《大規模科學計算》研究。
徐成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7年在英國Dundee大學數學科學獲博士學位,長期從事複雜最佳化問題的理論與算法研究,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一部,目前承擔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研究項目一項,與香港合作基金項目一項。
高電荷態原子物理研究所
為了推動我國
離子束 與光物理交叉學科的發展,促進更多的青年學者和研究生參加與
蘭州重離子加速器 冷卻儲存環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相關的光物理的研究,
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 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在西安交通大學設立了"高電荷態原子物理研究中心".目前"中心"主要圍繞著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開展以下研究課題:(1)高電荷態離子與固體表面物理;(2)高電荷態離子束和高
能量密度 物質的光學診斷和
特徵參數 提取;(3)微加工工藝與重離子束納米
蝕刻 。
化學物理研究所
研究所現有材料物理化學研究室、計算化學研究室和套用量子化學研究室等。研究室工作人員擁有專職、兼職科研人員和博士、碩士生10多人。目前正在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以及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共6項,近年來,先後在國際雜誌上發表科研論文60餘篇,其中SCI論文40餘篇。
分析科學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分析科學研究所 成立於2005年,所長唐玉海教授,研究所位於雁塔西路76號西安交通大學醫學校區。研究所現有光化學分析實驗室、電化學分析實驗室、色譜分析實驗室、藥物分析實驗室、環境監測實驗室等研究室。現有科研用房300餘平方米,研究室工作人員實行流動性管理。有專職、兼職科研人員和博士、碩士生20餘人。承擔省、部級項目多次,近年來,發表科研論文50餘篇,其中SCI論文10餘篇。
下屬系部 科學計算與套用軟體系
該專業創辦於1957年,是全國最早開展計算數學教學和科研的專業之一,是教育部“長江學者”設崗單位和陝西省名牌專業,2008年被確定為陝西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該專業擁有數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流動站。2002年計算數學成為國家重點學科,該學科是陝西省數學學會理事長單位。
該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信息與科學計算基礎知識和計算機軟體設計技能,能與其它學科(經濟、信息技術、計算機及各類工程學科)相結合的高級人才,並為本專業和相關專業培養具有深厚數學理論基礎的研究生後備人才。
主要課程設定:數學分析、
高等代數 、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實變函式論、泛函分析等數學類基礎課和數值分析、數值最佳化方法、
信息工程 、數位訊號處理、
計算智慧型 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 以及計算機語言、數據結構、離散數學等計算機類課程。
該專業為全日制本科,學制為四年。學生修完規定課程及學分,可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畢業生除可進入本專業和各相關專業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外,還可進入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金融或
行政管理 部門,從事教學、科研、信息處理及計算機軟體的研製開發工作。
套用數學系
該專業創建於1957年, 1979年恢複數學系後重建,是全國最早開展全國套用數學教學和科研的專業之一,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為“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 目前是教育部“長江學者”設崗單位和陝西省特色專業,該專業擁有數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流動站。
該專業培養具有堅實寬廣的數學基礎,熟練的
計算機套用 和軟體開發能力,能運用現代數學理論及計算機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解決科學、工程、金融和管理等領域的實際問題的理科套用型人才,並為本專業和其它相關學科專業培養具有深厚數學理論基礎的研究生後備人才。
主要課程設定:數學分析、代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
微分方程 、實變函式、泛函分析、離散數學等數學類課程,計算機語言、數據結構、數值分析、資料庫等計算機類課程;數學建模、運籌最佳化、
生物數學 、保險統計等套用類課程。
該專業為全日制本科,學制為四年。學生修完規定課程及學分,可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畢業生可以從事科研、教學、軟體開發、管理等工作,可以繼續攻讀數學以及與數學相關的高新技術學科、新興交叉學科的碩士、博士學位。
統計金融系
該系成立於2000年4月。現有教授3人(含博士生導師1人), 副教授3人, 講師5人。主要研究方向有非參數回歸與空間
數據分析 、不完全數據的
統計建模 與分析、隨機過程理論方法及其在金融學中的套用、
保險精算 等。承擔大面積《高等數學》、《
機率論與數理統計 》等課程的部分教學任務,並為數學學科高年級學生開設《時間序列分析》、《隨機過程》、《多元統計分析與統計軟體》、《保險精算》、《
試驗設計與分析 》、《
貝葉斯統計 》、《
計量經濟學 》等課程以及研究生的部分相關課程。
基礎數學研究所
基礎數學 研究所是由1979年恢複數學系後的代數與幾何教研室演變而來,於1998年更名為基礎數學研究所。基礎數學研究所現有固定編制教師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博士導師1人。基礎數學研究所一直負責著數學學科的主要基礎課,承擔的課程有數學分析、
高等代數 、
微分幾何 、
微分拓撲 、
拓撲學 、代數學、實變函式、複變函數、泛函分析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近年來,相應於全國教育改革的大環境,基礎數學研究所在教材和課程建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建設成果。基礎數學研究所現有兩個研究方向:
1.
微分方程 與動力系統, 特別是解的唯一唯二性問題。
數學教學實驗中心
數學教學實驗中心於1998年元月正式成立。該中心是在原工科數學部的基礎上組建而成。中心現有固定編制教師25人(博士生導師1人,教授8人,副教授8人,講師9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陝西省教學名師2人;校教學名師1人,具有博士學位或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12人;專職實驗技術人員2人。
數學教學實驗中心全面負責國家工科數學課程教學基地的建設和全校數學分析(工科類)、高等數學、線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機率論與數理統計、機率論與隨機過程、複變函數、積分變換、數學物理方程、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等課程的教學、教學管理、課程建設以及教學改革工作。近年來,中心在國家工科數學課程教學基地的建設以及工科數學系列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改革方面均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建成了以四大基礎(連續量基礎、離散量基礎、隨機量基礎、數學套用基礎)為必修課,四大套用數學方法(數學物理方法、實用數值方法、最最佳化方法、套用統計方法)為選修課的理論課程教學體系,建成了三層次(
基礎數學 實驗、數學建模實驗、建模創新實驗)、漸進式培養創新人才的大學數學實踐教學體系和支撐數學實踐教學的
網路化管理 、開放式
數學實驗室 。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工科數學課程教學基地是1996年底由教育部批准開始建設。在教育部組織的中期檢查(2000年5月)和驗收(2004年3月)評估中均被評為優秀教學基地,實現了出“名師、名課、名教材”的建設目標。近年來,數學教學實驗中心共承擔國家級教改課題9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8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5項);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精品課程2門;出版教材30餘部,教學輔導書20餘部。
信息科學系
西安交通大學信息科學系創建於1995年。現有人員9人,其中教授4人(博導4人),副教授3人,講師2人,博士、碩士研究生30餘名,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以教授、博士為骨幹,具有相當國際影響的高水平研究群體,所在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信息科學系主要開展信息工程與系統工程領域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人工智慧的數學基礎;
4 動力系統瞬態計算理論;
6 視覺模擬與圖像處理;
本系在“九五”和“十五”期間,先後承擔了863國家高新技術、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國家教委 博士點基金等重要科研項目40餘項。先後在IEEE Transaction 系列雜誌、Neural Networks、SIAM系列雜誌、《
中國科學 》等國際頂尖雜誌上發表論文180餘篇。在Academic Press、中國
科學出版社 、高教出版社等出版專著13部。研究與教學成果有4項獲得國家級獎勵,4項獲得
省部級獎勵 。近十年來本系培養博士100餘人,碩士100餘人。
套用物理系
該專業為我國最早建立的套用理科專業之一,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授予權,為陝西省特色專業。該專業著重培養學生具有紮實的物理學理論基礎,熟練的實驗技能和靈活運用物理學原理和方法解決工程技術和自然科學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科學思維和動手能力的訓練,成長為具有較強的知識更新能力和廣泛的學科適應能力,適應高新技術發展要求的高級套用物理
專門人才 。
主要課程設定:高等數學、力學、
熱學 、
電磁學 、光學、
原子物理學 、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
光電子學 、
物理實驗 、數學物理方法、固體物理、數字電子技術、模擬電子技術、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等光電子科技類課程。
該專業為全日制本科,學制為四年。學生修完規定課程及學分,可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畢業生可進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從事科學研究或教學等工作,或在政府部門、電信、電力企業和高科技公司等進行技術開發、套用和管理工作,也可進入本專業和各相關專業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系
該專業是光學與信息科學相結合的新興交叉學科,與計算機技術、
電子科學與技術 、信息科學、物理學、現代測試技術緊密聯繫,互相滲透,具有十分廣闊的套用前景。該專業擁有理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授予權,為陝西省特色專業。該專業著重培養即具有紮實的物理學基礎,又掌握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 知識,具備本學科及跨學科的科研與技術開發能力,適應高新技術發展要求的高級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專門人才 。
主要課程設定:
普通物理學 、
物理實驗 、電動力學、量子力學、固體物理、
光電子學 、套用光學、信息光學、數字圖像處理與分析、光纖通信原理、光學設計、光信息技術專業實驗、光電子學實驗、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等光電技術類課程。
該專業為全日制本科,學制為四年。學生修完規定課程及學分,可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畢業生可進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產業與管理部門,從事科研、教學、產品設計、技術開發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繼續攻讀本專業和各相關專業的碩士、博士學位。
材料物理系
該專業為物理、化學、電子信息和材料科學的交叉學科,是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培養既具備堅實的物理基礎,又掌握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知識的高級人才,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為陝西省特色專業;與國際多所著名大學或研究機構在科學研究和本科生、研究生培養方面有密切的交流與合作,部分畢業生已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知名教授。
主要課程設定:高等數學、物理學(力學、
熱學 、
電磁學 、光學、
原子物理學 )、
理論物理 (固體物理、量子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數學物理方法)、化學、材料物理(
材料科學 、功能材料、材料合成與製備、材料物理性質、材料分析方法)等。
套用化學系
套用化學專業 屬於理科性質該專業著重培養化學基礎知識紮實,富有創新意識和良好學術素養,能將化學及相關知識套用於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開發的複合型人才。通過培養使學生具備全面的化學基礎、熟練的實驗技能、良好的
科學思維 及解決化學套用技術和自然科學問題的能力,適應現代高新技術發展的需要。
主要課程設定:高等數學、普通物理、無機及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材料化學、高分子化學、精細合成化學、能源化學、計算機技術基礎、電工基礎、現代測試技術、化工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