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C.D.Garner和I.Betini再次發起成立國際生物無機化學學會(The Society of Biological Inorganic Chemistry)並於1996年出版會刊 “J.of Biological Inorganic Chemistry”JBIC 僅僅幾年時間該刊已躍居國際上最有影響的刊物之一。
1983年起,由I.Bertini,H.B.Gray,B.G.Malmstrom and H.Sigel組成生物無機化學國際會議組織委員會,決定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
Advances in bioinorganic chemistry since the 1970s have been driven by three factors:
* Rapid determination of high-resolution structure of proteins and other biomolecules;
* Utilization of powerful spectroscopic tools for studies of both structures and dynamics;
* The widespread use of macromolecular engineering to create new biologically relevant structures. Today, very large molecules can be manipulated, with the result that certain proteins and nucleic acids themselves have become versatile model systems for elucidating biological function.
在中國的發展
生物無機化學的蘊生和發展差不多經歷了半個世紀,而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建立,卻是1969年以來的事情,通常人們把國際期刊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的創立(1971年)作為標誌。眾所周知,這個學科是在無機化學和生物學的相互交叉、滲透中發展起來的一門邊沿學科。它的基本任務是從現象學上以及從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金屬與生物配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對這種相互作用的闡明有賴於無機化學和生物學兩門學科水平的高度發展。由於套用理論化學方法和近代物理實驗方法研究物質(包括生物分子)的結構、構象和分子能級的飛速進展,使得揭示生命過程中的生物無機化學行為成為可能,生物無機化學正是這個時候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運而生。生物無機化學在中國較早就有一些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在如生物礦化等方面開展工作;但是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似應以全國第一次生物無機化學會議(1984年,武漢)的召開為標誌。總之,從80年代初,中國從事不同學科的化學家順應國際上這一新學科的發展,不少人紛紛轉到生物無機這塊園地進行耕耘。
② 藍銅蛋白是含銅的重要金屬蛋白,其中銅僅與蛋白鏈上的胺基酸殘基相結合,形成扭曲的四面體構型,呈顯著的藍色,如血漿藍銅蛋白和質體藍素,前者參與調節組織中銅的含量,後者是一系列生物過程中的重要電子傳遞體。
③ 鐵硫蛋白是含鐵、 硫原子的天然原子簇金屬化合物與蛋白質鏈上半胱氨酸結合的金屬蛋白,如植物型鐵氧還蛋白是含Fe2S2原子簇的金屬蛋白,其中每個鐵原子分別與蛋白質鏈上兩個半胱氨酸相連;細菌鐵氧還蛋白含有Fe4S4原子簇,每個鐵原子分別與蛋白質鏈上一個半胱氨酸相連。鐵硫蛋白是生物體中重要的電子傳遞體,如鐵氧還蛋白在葉綠體的光合作用和固氮酶的固氮過程中起傳遞電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