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事業,醫療衛生,文教事業,人文歷史,文化遺產,民間藝術,傳統美食,風景名勝,南少林,九華山,
歷史沿革
西天尾鎮,古稱“霞梧”,舊時是廣業和常太里交通要道,山貨集散的重點地域。今西天尾鎮中東部並非開始就全部隸屬於西天尾地方,
西天尾地方部分屬宋、元屬
莆田縣武化鄉,其東南部分——後黃村、東黃村、碗洋等一帶從宋元時就屬武化鄉興教里——今天東邊、東北的
梧塘鎮;
明清部分屬莆田縣二區尊賢里、仁德里和興教里,其東南部分明時屬莆田縣三區興教里——今天該鎮東邊、東北的梧塘鎮;
其東南部分清時屬莆田縣興教里鰲塘境;
1929年屬莆田縣一區;
民國18年,實行主鄉和附鄉制,梧塘為莆田縣主鄉之一,管轄某些附鄉,此時梧塘地方開始管轄相當於今梧塘鎮全部、今西天尾中東部、今國歡鎮西北部、今萩蘆鎮西南部(包括今鎮駐地)、今江口鎮西南部,
直到民國32年。 1943年後分別屬延壽鄉、仁德鄉和梧塘鄉。
1949年9月底進行區劃調整,此時開始西天尾鎮全部開始屬於梧塘地方——莆田縣第四區管轄相當於今梧塘、今西天尾鎮全部、今國歡鎮西北、今萩蘆鎮西南部直到1952年8月。
1956年6月此時開始西天尾鎮全部再次屬於開始梧塘地方——莆田縣第四區改為梧塘區, 管轄相當於今西天尾鎮全部、今白塘鎮全部、今國歡鎮全部、今三江口鎮全部、今江口鎮全部、今萩蘆鎮西南部、包括今莆田市區大部(霞林街道全部、鳳凰山街道全部、 龍橋街道大部、 鎮海街道全部、拱辰街道全部)——此時北洋平原加上城除了縣城那時還沒擴大的城廂鎮和那時還沒擴大的涵江鎮外的全部和相當於今涵江區南部 的囊山山脈和大帽山山脈、蒜嶺,此段時間是梧塘地方歷史上範圍最大的時期。
直到1957年12月後,梧塘區保留管轄國歡鎮全部和萩蘆鎮西南,其它原來管轄地方劃出,到1961年6月。
後黃村、東黃村、碗洋村等今西天尾鎮中東部1957年底 後才被從梧塘鎮劃給西天尾鎮,
唐貞觀年間, 縣太守何玉鑿五個塘,其中太和塘、屯前和塘、東塘在今梧塘鎮境內。
唐朝初年,為了擴大耕地,民眾自發聯合砌坡,築堤。
唐朝建中年間(780-783)莆田吳姓 兩大之最大的支系始祖之一的吳興、吳媛兄妹的族人在此墾田、圍海,開發北洋平原,在(梧塘)大尖山前的三山和楓嶺前填田72畝,鑿塘規模大且多,建立村莊,取名 上吳塘, 後簡化為吳塘,爾後,其它姓氏不斷遷來,在周圍形成大量村莊。因為該興教里從唐代後期到清代,在科舉考試中經常獨占鰲頭,取得佳績,於是改吳塘為 鰲塘 。清朝末期人們覺得“鰲“字難寫, 而此地多梧桐樹,才簡化改為:梧塘。
據《
八閩通志》:“延壽陂在府城北常太里,溉田二十餘頃(折有20餘萬畝),延壽溪西村附山,東距海,南北皆通(海)浦,溪源出渡壙,赴以入海。吳興始築長堤,遏大流南入沙壙坂,為巨溝者三,折為股溝五十有九,用以蓄水。即陂之口別為二派;曰長生港,曰兒戲陂。濱海之地環為六十泄(徒門)以殺水也,其利幾及莆田之半。
《莆陽比事》云:“吳興於唐神龍間(705-706)埭海為田,陂延壽以溉,有蛟為孽,興毅然曰:“蛟害吾事,將窮穴斬焉(興曾學道,有道木,能下水),乃提刀截流下水殺蛟,在水中大戰數日夜,蛟被斬,興也戰死,後離陂東下2里,得興所持刀於淳泥中,因名其地曰:“吳刀”, 即今西天尾鎮吳江村,又說:“在梧塘發現被吳興斬下的蛟龍頭, 名其地曰“漏頭”,即現的梧塘鎮漏頭村。 吳興血流經過處稱為 赤溪,即現拱辰街道赤溪村,地名自唐至今,千年未變,此後當地水旱不能災、再無蛟龍作祟了。後鄉人立廟祀吳興,初名吳公祠,後改吳公廟,褒揚吳興、吳媛兄妹治水利民事跡。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鄉人集資擴建,改稱吳長官廟。
唐朝初,人口迅速增加,先民們在溪水沖淤而成的荒灘前墾田,那時海潮直達 囊山、前黃山、尖山等山下,唐乾寧二年(895年)進士
黃滔在《詠
囊山》詩中寫道:“溪聲寒走澗,海色白流沙”就是海潮直達山腳,海灘時隱時現的傳神寫照。又民諺:“先有梧塘,後有白塘。”就是北洋平原開發漸進過程的真實寫照。民國時期,部分梧塘鎮人遷徙至新度鎮和黃石鎮建立村莊,因為思念故鄉梧塘鎮,故命名該地為南梧塘村,而把梧塘鎮俗稱北梧塘,部分人遷徙至黃石鎮中心一帶,因為思念故鄉梧塘鎮,故命名該地梧埕,現黃石鎮存梧埕街,位於興美街中段交匯。民國時期,還有部分梧塘鎮人遷徙至
興化府府城城郊東南建立村莊,因為思念故鄉梧塘,故命名該地為梧墩村,現為城廂區 霞林街道下黃社區梧墩片區,原為莆田縣 城郊鄉下黃村 梧墩自然村。
1965年8月改西天尾公社,
1984年10月改西天尾鄉,
1986年12月由鄉改鎮建制,仍然屬莆田縣管轄。
2002年8月,撤銷莆田縣時劃歸荔城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西天尾鎮轄2個社區、15個行政村,分別是東星社區,後黃社區,龍山村,
吳江村,北大村,洞湖村,後卓村,溪白村,澄渚村,碗洋村,三山村 ,渭陽村,後埔村,林峰村 ,象峰村,下垞村 ,林山村。
地理環境
西天尾鎮位於東經119°01′59″~119°03′35",北緯25°27′54″~25°33′18″。地處荔城區東北部,東與涵江區的梧塘鎮、白塘鎮、
萩蘆鎮相接,南與拱辰街道、城廂區的龍橋街道毗鄰,西與城廂區的常太鎮接壤,北與涵江區的白沙鎮、萩蘆鎮相接。人民政府駐後卓村同心西路333號,距莆田市區5千米。
西天尾鎮地處興化平原與山區的結合部,地形由低山、丘陵和平原組成。北部以山地、丘陵為主,山丘起伏,有500米以上山峰9座,主要山脈有
九華山、紫霄山;南部屬北洋平原,地表平坦開闊,河汊縱橫,海拔10米左右。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峰九華山位於西北部,海拔741.8米;最低點平原海拔2.6米。
境內東邊附近梧塘鎮有太子嶺和涵江區平原第一高峰—海拔639米的
囊山。
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溫暖濕潤。多年平均氣溫20.9℃,年平均降水量1288.8毫米。
境內河道屬
木蘭溪、
延壽溪等兩大流域。主要河道有後卓溪、汀林溪、企溪3條,河道總長32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後卓溪,從西北至東南流經境內後卓、洞湖、澄渚、北大、溪白、龍山、東星,長11.2千米,流域面積31.1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西天尾鎮鎮內有4000公頃荔枝、
龍眼、
枇杷、橄欖等名果和樹木、
毛竹等。有占地13公頃的淡水養殖基地和千畝以上的水域。
礦產資源
西天尾藏量豐富的
高嶺土、
石料等礦產資源,為創辦陶瓷、石材等企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西天尾是建立總面積6000畝的集“旅遊、觀光、品賞”為一體的觀光休閒果園基地;發展有機食品加工的水果基地;修築機耕道路網路,綜合治理河道,加強水利建設,進行土地有序合理流轉,使2500畝耕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建成特色集約經營的農業基地,促進糧、菜、水果、花卉等特色郊區農業產業化的形成。至2015年多種經營收入占農村總收入的比重達80%,農村非農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份額達90%。
第二產業
境內有荔城區最早和最大的經濟開發地塊:
荔城經濟開發區(非正式行政區劃),2013年已建成面積311公頃,在建面積37公頃。開發區按照鞋革服裝、生物食品、汽車物流三大產業支柱,整合工業區的產業布局,現有工業和物流業企業200多家,年產值500萬元以上規模工業企業89家。到2014年為止已有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才子西裝、才子襯衣;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中國建材十佳主導品牌、福建省著名商標---
三棵樹塗料;中國農產品交易會金獎產品、全國政府採購重點推薦產品---綠森莊園
枇杷酒;高科技電子---方顯光電;國際弛名商標---
耐克鞋;中國優秀綠色環保產品、福建省著名商標---精達家具;高科技生物製藥業---興安藥業等名牌企業落戶工業區。
2015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230億元、財政收入8.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896元,比2010年分別增長170%、180%、425%、120%。
距離
涵江火車站走荔城北大道——荔涵大道再左拐進入國歡東路(大道)自駕車大概20分鐘車程,距離
涵江區主城區走324國道坐公車約十分鐘路程,自駕車約幾分鐘的路程。
第三產業
2010年西天尾鎮在延壽溪畔規劃建設占地約730畝的莆田市總部商務區,發展高端樓宇經濟;在吳江、北大片區規劃了汽車商貿物流圈,並順利引進了順天通汽配城項目;規劃建設以磐龍山莊為龍頭的全市宜居片區典範,多方位構建生態文化旅遊景區;啟動陳國柱故居修繕工程,帶動紅色旅遊發展。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西天尾鎮境內有日供水土萬噸的自來水廠1座,醫院2個,敬老院1個,集貿市場2個,垃圾處理點1個。2002年,電話裝機數量為9800部,鄉鎮公路里程為65公里,自來水普及率86.3%,生活用燃氣普及率90%,有線電視入戶率48%,人均住房面積28平方米。 作為實施城市化建設的重要城市組團,西天尾鎮城鎮建設規劃已擴大到15.6平方公里。鎮域主幹道
南少林路、莆永公路、鎮府新街和集鎮大街水泥路面已全部建成,全部實現村級公路水泥化。並繼續推進 荔涵大道、交戰公路、排污管道等重點項目建設,西天尾鎮按照總體規劃, 做好湖北路、
紫霄路、荔城中路、環城西路等園區其它道路的前期籌建工作,構成頗為壯觀的“雙環島” 十字街集鎮布局,確保荔園工業區建設高起點、高標準進行,為建設園林式的新型工業城鎮打下堅實基礎。
1989年,西天尾鎮建起
自來水廠,日供水4500噸,除工業用水外,有7箇中心村受益;西厝橋建成店房68幢,建築面積8500平方米;民政部門興建的福利鞋廠等,建築面積7123.12平方米。
洞湖口加工區,建成1萬伏安供電線路19公里;協豐鞋業有限公司建廠房、宿舍占地3萬平方米;台莆紙箱廠和上揚紙箱廠,建築面積8248平方米。
建設事業
西天尾鎮占地102畝,目前全市鄉鎮規模最大的商住小區——
南少林商城現已完成第一、第二期工程,計畫在2003年全部完工。世紀之初,鎮黨委、政府又投入300多萬元進行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初步實現了公路林蔭化、企業花園化和城區林園化的目標。同時,鎮每年投入52萬元用於衛生事業,大大整治了農村環境衛生,成為全省“衛生鄉鎮”。全鎮已形成了水、電、路、通訊、排污設施完善的“一寺、二環、三帶、四區”的規模,既最佳化了區域結構,又發揮了小區的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西天尾鎮黨委堅持以人為本,樹好黨委、政府形象,營造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政通人和的社會氛圍。鎮36個部門合併為14個部門,精減人員,對上崗人員實行滾動管理。2000年8月份,鎮被省委定為“福建省黨建工作聯繫點”,2003年7月份榮獲“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01年鎮黨委在實踐“三個代表”活動中,成立了包村富民、農工商、農技推廣、經濟項目、計生和機關內勤等六支服務隊伍,實現了由政府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榮獲“全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集體”的嘉獎。
2010年西天尾鎮被列為省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
醫療衛生
西天尾衛生院原有門診樓等面積1000平方米,1989年印尼華僑捐資興建4層磚混結構的“水鏡樓”,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
文教事業
西天尾鎮有
莆田第十五中學,後卓中心國小,西天尾中心國小,荔城區西天尾中心幼稚園等學校。
人文歷史
文化遺產
境內有考古工作者發現考證的上郭山等二處
新石器時代遺址,九華山上有“粘壕石”和“
仙篆石”,傳為
青銅時代象形文字遺蹟,有自唐代開莆田
科舉先河的澄渚烏石林氏兄九兄弟,如今被稱為“九牧文化”;有宋代
白杜兄弟登第,子孫八代科甲,歷史上白杜自然村方姓子孫(自宋迄明)有48人登進士及第,如今被稱為“進士之村”;解放後,有被譽為莆田畫壇一代宗師的
許英三和大名鼎鼎的世界級橋樑大師
林元培院士等科學家;有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和中西合璧的古建築100多幢,以及現存的宋、明、清等十幾座橋樑,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由全國考古專家對
莆田南少林遺址的科學發掘,更使莆田南少林揚名海內外。迄今批准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化保護單位7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1處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有1處像峰石盤村莊征烈士紀念堂正在醞釀籌建中,以及重建的
南少林寺、
九華山、
紫霄岩3處名勝風景區。
古鎮早在唐宋時期,已是精英薈萃、人文繁盛之地。“汀諸書堂”、“福平書堂”,成為早期文化教育中心之一,與唐韓愈同登龍虎榜的四門助教歐陽詹和唐九牧林家,科甲蟬聯,名賢輩出,聞名於世。中唐首所官學“梯雲齋”,人才輩出,而名載莆陽教育史。
宋代白杜方氏先祖方峻建書院“植德堂”,奕代書香,人文鼎盛。宋、元、明三代,方家一門就有48名登進士第。且有“萬鄭藏書樓”,為史志學家鄭樵撰成《通志》提供了不竭的文化資源。
明代汀渚俞氏世家更以甲科世第,七葉聯芳,而名聞遐邇。元末明初俞里出版家俞良甫把先進的刻書技術傳到日本,促進中日文化發展,為兩國人民友好往來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民間藝術
西天尾鎮民間藝術有12大類,20小類,主要有
十音八樂、
車鼓、書畫、戲劇、南拳等,傳承文化,歷代相傳,源遠流長。西天尾的民間書畫藝術堪稱全市一流,該鎮依託民資企業雄厚財力,打造文化與企業合作的平台,如市實力最強的“莆田
南少林畫院”。先後在廈門、廣東汕頭、福州三地舉辦跨省、市的大型書畫巡迴展3次,每年利用元旦和春節期間,分別在本市
三清殿和南少林寺各舉辦一次大型書畫展,2006年該院新秀陳新宇會員首次在荔城區文化館舉辦個人百幅畫展,獲得好評;2007年春節,該院名譽顧問後埔籍
許元英研究員還在三清殿成功舉辦個人大型梅畫展1次。莆田
南少林畫院成為近些年活躍在興化大地上一支有影響力的文化生力軍。
西天尾鎮有一個書畫院,近百支文藝表演隊伍,17個春風宣傳文化中心,有2個民間職業劇團,十音八樂和腰鼓隊6隊,木偶戲2隊,全鎮有1千多人的文藝骨幹活躍在鄉間田頭。
傳統美食
在福建的莆仙境內,主要有清湯
扁食和
燕皮扁食兩種。
西天尾扁食屬燕皮扁食,以製作工序精細富有獨特風味而名聞遐邇,成為一道八閩莆仙大地的一道名牌的漢族小吃。
西天尾扁食的正宗在於從皮到餡通通是純手工,尤其是皮的做法極其麻煩:必須將
豬排骨上的肉耐心地剔下,然後用木槌使勁錘打,通常2斤肉至少得錘打1個小時,等錘成漿糊狀後,加入木薯粉,再用木棒繼續錘打,直到它變成薄如紙張的扁食皮。而肉餡聽起來也暗藏玄機——— 由豬前腿肉加入蝦皮手工剁成,看來這扁食真所謂“千錘百鍊”了,無怪乎皮Q肉鮮。
風景名勝
南少林
南少林風景旅遊區位於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九華山,距離市區16公里,東起嶺頭壟里,西至北門村,南起後卓村,北至祖山寺,福廈
324國道貫穿全境,
福廈高速公路與域內設有互通式立交口,荔涵大道穿越其間,為經濟發展及南少林風景區提供便捷交通條件。
南少林風景旅遊區總規劃面積26.1平方公里,區內的九華疊翠與紫霄怪石被列為
莆田二十四景之二。景區按景點自然地理分布狀況,採用中心輻射的空間布局形式。採取帶、區、片相結合的遊覽組織方式,形成“一帶、三
區、九片”的結構體系;即:以石盤水庫為中心向北延伸的濱水休閒度假旅遊節,南少林、九華疊翠、紫宵怪石等三個景區,少林覽勝、九華疊翠、紫宵延福、澄湖錦碧、象峰霧海、風洋筠谷、苦竹幽境、奼埕康莊、西蘭春暉等九個景觀片區。風景區內景觀資源豐富,樹木茂盛、奇岩怪石、山青水秀、風光優美,資源優勢得天獨厚,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有眾多人文景觀、古蹟建築、民間藝術與民間傳說及豐富的傳統文化與風物特產。南少林乃是南派拳種的重要發祥地,是弘揚少林文化的聖地,也是習武健身的學堂。1991年,中國武術學會、福建省體委、福建省武術學會組織國內外有關專家,對南少林遺址進行科學論證,開發南少林風景區。
九華山
莆田市西天尾鎮
九華山層巒疊嶂、翠峰如簇,形如九朵蓮花,故有“九華疊翠”之稱,系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此山還有別名:因落日餘暉映照山峰而稱“
霞山”;因山形如筆架而稱“
筆架山”。九華山最為古老的稱謂是“陳岩”“陳岩山”“仙公尾”。相傳漢代有陳胡二道人來自北方,在莆田擇勝而棲。姓陳的上九華山,姓胡的上壺公山,後皆得道成仙,故九華山有“陳岩”諸稱。九華山或以神名,或以形名,或以色名,顯得撲朔迷離,有著夢幻般的色彩。登九華山,東西南北均有小路可通。今人多從西天尾沿盤山公路驅車而上,直達離山巔不遠的桃花塢。在這裡棄車拾級而上,可見摩崖石刻“上天梯”三字,相傳系明代進士
周瑛(1430~1518)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