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索比亞帝國

衣索比亞帝國

衣索比亞帝國(Ethiopian Empire)又稱阿比西尼亞(Abyssinia),是1270年到1974年期間,非洲東部的一個國家。是當代東非國家衣索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厄利垂亞的前身。阿比西尼亞帝國是在帝國主義瓜分非洲浪潮中,與賴比瑞亞並列的僅有的兩個保持了獨立地位的國家。直到二次大戰後。和一般非洲國家不同,衣索比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入侵(1936-1941)之前,其古老的君主和制度都一直保存下來,並未有受到殖民主義浪潮的吞噬。衣索比亞帝國於1974年被門格斯圖推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衣索比亞帝國
  • 英文名稱:Ethiopian Empire
  • 簡稱衣索比亞
  • 所屬洲:非洲
  • 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 主要城市德雷達瓦季馬哈勒爾
  • 官方語言:ge'ez語(官方)
  • 貨幣衣索比亞比爾
  • 時區:UTC+3至UTC+4
  •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 國家領袖:皇帝:塞拉西一世
  • 主要民族:古拉格族、索馬里族、錫達莫族、沃萊塔族
  • 主要宗教:衣索比亞東正教
  • 國土面積:110萬平方千米
  • 國家格言:“衣索比亞伸展她的手神”
  • 建立時間:1270年
  • 滅亡時間:1974年
歷史沿革,建立,基督教的飛地,提奧多二世,孟尼利克二世,塞拉西改革,義大利入侵,被占領與光復,二戰後,滅亡,所羅門王朝,

歷史沿革

建立

阿克蘇姆於570年被波斯帝國逐出了阿拉伯地區,隨後又被迫放棄了沿海的領土。阿拉伯帝國興起,勢力擴至整個北非,並控制了紅海地區的國際貿易,從而使阿克蘇姆古國逐漸衰敗。
紋章紋章
976年,為了抵抗不斷向南擴張的基督教傳教士,一個叫古迪特的猶太教女王發兵北上,進攻阿克蘇姆。她燒毀了許多教堂,夷平了阿克蘇姆城,最後終於終結了存在於世近1000年的阿克蘇姆帝國
阿克蘇姆王國而起的是定都於羅哈的扎格維王朝。這個王朝延續了大概150年,在13世紀因為“不是以色列人” 而被教會推翻。來自南部紹阿地區的名門世族葉庫諾·阿姆拉克(Yekuno Amlak)建立了所羅門王朝,定國號阿比西尼亞帝國

基督教的飛地

公元4至5世紀,阿克蘇姆的皇帝們開始信奉基督教,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逐漸與東羅馬帝國控制下的埃及和努比亞結合在一起。在公元451年的卡爾西頓宗教公會上,來自阿克蘇姆的衣索比亞人教士們追隨埃及和敘利亞教會代表,信奉阿里烏斯神父提出的一性論觀點,同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正教會發生分歧,這一派基督教徒後來被稱為“科普特教派”。
伊斯蘭教興起後,阿比西尼亞成為基督教在東非的一塊“飛地”,15世紀時甚至有歐洲傳教士提出西班牙卡斯蒂里亞王室與阿比西尼亞的扎拉·雅各布皇帝聯姻的建議,但是在14到15世紀,阿比西尼亞與葡萄牙的關係顯然要比同別國的來往密切得多,里斯本宮廷同設立在岡達爾城的阿比西尼亞朝廷建立了外交關係,派遣了大使。
當1535年阿比西尼亞受到來自索馬里地區的伊斯蘭教“聖戰”大軍入侵時,葡萄牙還提供了一批火繩槍,以及由克里斯托弗·伽馬率領的遠征隊。
1542年,400名葡萄牙火繩槍手在阿比西尼亞北方的阿散季湖附近打敗了伊斯蘭軍隊,但是不久之後即被土耳其、阿爾巴尼亞和阿拉伯僱傭兵擊敗,伽馬戰死。但在1543年的維納達加戰役中,衣索比亞皇帝加拉維德沃斯在葡萄牙殘軍的幫助下,以少勝多,大敗阿達爾蘇丹國,收復了全部失地。
不過,當受到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的耶穌會,試圖在屬於科普特教會的阿比西尼亞樹立起天主教絕對威權、導致阿比西尼亞爆發內戰的時候,被嚇壞了的蘇斯尼約斯皇帝在1623年發布公告,驅逐葡萄牙人,恢復了傳統的宗教。
17世紀之後,所羅門王朝走向了“拜占庭化”的模式,猶如拜占庭帝國在其衰亡的最後幾個世紀所表現出的情景一樣,岡達爾的阿比西尼亞朝廷沉溺於尋歡作樂和勾心鬥角,政治暗殺盛行,不止一個皇帝被其兒子害死,帝國逐漸呈現出沒落衰敗的景象。皇帝的權力相對下降,大省的公爵、總督和部落首領的地位上升。
到19世紀上半葉,阿比西尼亞帝國已經瓦解為一系列獨立的或半獨立的王國,“萬王之王”的頭銜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樣成為尊貴而空洞的稱號,而“衣索比亞”這個名詞已經像俾斯麥之前的“德意志”或加里波第和馬志尼之前的“義大利”一樣成為地理名詞。

提奧多二世

在這一時期,阿比西尼亞最主要的封建割據王國是北方的提格雷和南方的紹阿,此外戈賈姆、沃洛、錫緬等幾個重要的省份也是完全獨立的。
1855年,出身低微的提奧多二世(Tiwodoros II)皇帝篡奪了所羅門王朝的統治。他擊敗了眾多對手,從約翰尼斯三世皇帝遺孀孟倫皇太后那裡接過了皇權的象徵,宣布自己為“萬王之王”。提奧多羅斯二世統一了衣索比亞高原的核心地區,並試圖對死水一般沉寂的封建社會加以改變和發展。他寵信兩個英國人,在他們的幫助下試圖擴大君主的威權,限制擁有龐大財富的阿比西尼亞教會占有更多的地產,給士兵發餉,修築道路,購買現代火器和大炮 ,並試圖取消奴隸制。
然而提奧多羅斯二世同英國人並不總是情投意合的。他在1863年給維多利亞女王寫了一封著名的信,要求英國幫助他從事反對埃及和土耳其穆斯林的戰爭。英國外交部忘了回信令提奧多羅斯勃然大怒,竟在1864年新年的那一天下令用鐵鏈把卡梅倫鎖了起來,同時被逮捕的還有另外一名外交官和58名歐洲人。提奧多羅斯宣布這些人將成為人質,直到他接到英國的回信才會釋放。
1866年,一名為英國外交部服務的伊拉克人拉薩姆帶來了英國的回信,滿意的提奧多羅斯釋放了人質,然而不久之後,他再下令把得到自由不久的卡梅倫和其他歐洲人抓回監獄,並寫信給維多利亞女王,讓她送來一批熟練工匠和各種各樣的新式機械,包括製造子彈的機器,來換取這些人的自由。
英國自然無法接受這樣的羞辱,於是派遣曾經無情鎮壓印度叛亂的內皮爾將軍(Sir Robert Napier)率部遠征阿比西尼亞。
1867年12月,內皮爾率領由291艘各種大小的艦船組成的遠征隊自孟買出發。這是一支古怪的隊伍,其中包括13000名英國和印度軍人,編為4個英國步兵營和10個印度營,1個英國騎兵中隊和5個土著騎兵大隊,5個炮兵連和8個工兵連。
3月24日,經過兩個半月的艱難行軍,內皮爾遠征隊終於抵達了迪爾迪(Dildi),4月11日,由格布里耶侯爵指揮的阿比西尼亞軍隊對英軍發動了襲擊。 阿比西尼亞武士揮舞著長矛和火槍從山巔衝下,在離英軍四五十步的距離上一批一批地被火槍擊倒,而火藥擲彈筒則像煙花一樣帶著尖嘯和火光在阿比西尼亞人中間炸響。戰鬥持續了一個半小時,皇帝的軍隊有700多人陣亡,1200多人受傷,英印軍隊的死亡人數是零。
4月13日,內皮爾軍隊用阿姆斯特朗12磅炮和8英寸臼炮猛轟馬格達拉的要塞和城堡,提奧多羅斯正在同幾名士兵搬運石頭阻塞城堡的第一道大門時,一顆炮彈在近旁爆炸,炸死了恩吉達公爵。提奧多羅斯早看到第一道大門被英國人攻破,拔出維多利亞女王贈送的手槍,把槍管放到嘴裡,然後扣動了扳機。
英國人帶走了大量戰利品,包括五百件以上的珍貴宗教文物和珍寶,其中大多數來自馬格達拉的救世主教堂。這些文物中包括15世紀的聖喬治屠龍繪卷,有500多年歷史的聖經手抄本,以及幾乎全部皇家珠寶。其中提奧多羅斯二世的皇冠在1925年被英皇喬治五世還給了衣索比亞,而一個用優質純銀鑄造、精美華麗的科普特大十字架則一直懸掛在英國的伍爾維奇軍官學校食堂中。

孟尼利克二世

提奧多羅斯二世死後,阿比西尼亞再度陷入諸侯紛爭的時代。憑藉內皮爾遠征隊回國前饋贈的槍炮、彈藥和軍用物資,提格雷的卡薩親王先登上帝位,在阿克蘇姆古城加冕為約翰尼斯四世。他在阿比西尼亞歷史上以“戰士皇帝”之名著稱,連都城都沒有設立,而是帶著他的“流動朝廷”奔波各地指揮戰鬥。
從1874年到1876年,約翰尼斯四世皇帝的軍隊曾幾次擊敗埃及總督伊斯梅爾的軍隊,這些軍隊往往有歐洲和美洲的僱傭軍官,配備先進的武器。讓他丟掉了阿比西尼亞周圍的哈拉爾蘇丹國等一系列藩屬。
孟尼利克二世和皇后泰圖孟尼利克二世和皇后泰圖
從馬格達拉逃跑的薩爾·馬利安回到了紹阿,宣布獨立,並加冕成為紹阿國王,王號為孟尼利克二世,約翰尼斯四世皇帝進攻紹阿。
1878年,孟尼利克表示歸順。與一心統一阿比西尼亞的提奧多羅斯二世不同,約翰尼斯四世願意承認各個國王在其領地內的全部封建特權,只要他們承認他為“萬王之王”。雙方安排了一項協定,約翰尼斯的太子阿里亞·塞拉西公爵迎娶孟尼利克的女兒佐迪圖。
1881年,蘇丹人發動了聲勢浩大的馬赫迪起義。十幾個世紀以來,阿比西尼亞一直自居為基督教信仰在非洲大陸的惟一捍衛者。
於是英國1884年派休伊特少將訪問阿比西尼亞,雙方在1884年6月3日簽訂協定結成盟友。
1887年,馬赫迪軍隊入侵阿比西尼亞西北的戈賈姆,很快席捲了這個王國。
1889年,約翰尼斯親率軍隊進攻戈賈姆王國邊境要塞加拉巴特,不料在那裡戰死,連屍體都被蘇丹人奪走。此前皇太子已經中毒而死,皇帝的另一個兒子曼加夏是私生子,因此紹阿國王孟尼利克二世憑藉其女兒的聯姻關係,宣布自己為阿比西尼亞的皇帝。
孟尼利克二世的統治從1889年延續到1913年。以他獨特的、將阿比西尼亞帶入近代文明國家行列的改革努力而聞名。孟尼利克改革的第一步是統一分裂的各個王國。他在1881年建立了亞的斯亞貝巴城,城名意為“新鮮的花朵”,將國都從安科巴爾搬遷到此。
1893年,孟尼利克征服了西南的沃拉姆王國,接著是坎塔、康托、坎馬、岡馬……1897年,南方的大王國咖法被占領,之後阿比西尼亞北方也在被擊敗後勉強承認孟尼利克的皇帝身份。
約翰尼斯四世皇帝死後,義大利試圖從正在分崩離析的阿比西尼亞帝國中多撈取一些東西,於是在1889年同其傳統盟友孟尼利克二世簽訂了《烏查里條約》,以提供財政支持和武器彈藥為代價,宣布整個衣索比亞海岸都接受它的“保護”,並將其命名為“厄利垂亞”。
義大利的增兵和軍事行動逐漸喚醒了衣索比亞的民族主義,同時也減少了義大利利用衣索比亞傳統的封建制度和地區分歧來分化各個王國的機會。
義大利軍隊先動了手。在厄利垂亞總督巴拉蒂里將軍(General Oreste Baratieri)的指揮下,他們發動突然襲擊,占領了歷代衣索比亞皇帝的加冕地阿克蘇姆,隨後又占領了阿迪格拉特阿杜瓦,以及提格雷王國首府馬卡累。
然而1895年12月7日,一支1300人的厄利垂亞士兵在阿拉季湖附近的阿拉吉平頂山被一支3萬人的阿比西尼亞部隊伏擊,其指揮官托塞利少校與手下士兵全軍覆沒。不久之後,哈拉爾總督馬康南公爵 率領的另一大群武士包圍了馬卡累,這裡駐紮著1200名義大利士兵。在長達45天的圍城戰中,阿比西尼亞士兵奮不顧身地對堡壘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不過儘管他們表現出驚人的勇氣和決心,但由於缺乏大炮這樣的攻城武器,最後不得不允許義大利軍隊按照軍禮列隊走出堡壘,撤退到阿迪格拉特。
把馬卡累拿到手後,孟尼利克給義大利國王翁伯托一世寫信,提議講和。但是馬卡累的丟失被義大利人視為對國家和軍隊的羞辱,國內的政治壓力逐漸增大,克里斯庇向巴拉蒂里撥款2000萬里拉,並且派出了新的援軍。
在同義大利人的戰鬥中,孟尼利克二世以及統帥軍隊的親王和公爵們多次成功地運用了1000多年來在阿比西尼亞一直嫻熟使用的一整套計謀和詐術,包括製造假象、散布假情報、聲東擊西的戰術等。阿杜瓦戰役中,義大利軍隊遭到了空前可恥的失敗。在來時的17700名意軍官兵中,只有7600人最終逃回厄利垂亞,11000條步槍和全部56門大炮也被阿比西尼亞人繳獲。
孟尼利克下令陳兵於厄利垂亞邊界,但是出乎眾人的預料和期盼,他沒有下達進攻的命令。在10月23日簽訂的“亞的斯亞貝巴和約”中,雖然義大利人廢除了“烏查里條約”,承認阿比西尼亞的主權完整和獨立,但卻得到允許,繼續占領厄利垂亞。孟尼利克根本就不想打仗,而是寧願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孟尼利克仍然認為主要應該向更南邊的領土擴張領土,害怕過多地消耗力量。而且他知道播種期即將到來,他手下的武士們不久將紛紛回家播種耕作。孟尼利克對義大利的殖民野心也了解得很透徹,厄利垂亞是義大利這個小小的殖民帝國里最值錢的一塊領土,丟掉這裡將迫使義大利拚出全力來與他作戰,而這樣的仗是他打不起的。
阿杜瓦戰役之後,歐洲國家立即承認孟尼利克的阿比西尼亞是一個十分現實的政治力量,外國顧問、大使、特使乃至純粹的冒險家在這場戰役後蜂擁而至。孟尼利克嫻熟地運用拜占庭式的外交手段,對各國分別加以籠絡和照顧。對於法國人,他答應秘密支持其對上尼羅河流域的野心,換得法屬索馬里的一塊領土;對於英國,他答應支持其反馬赫迪的戰爭,以使英國人同意阿比西尼亞進口的貨物自英屬索馬里免稅過境;對於馬赫迪,他許之以商業條約。
孟尼利克二世棒打克里斯皮孟尼利克二世棒打克里斯皮
在歐洲之外,阿杜瓦的戰報傳遍了世界,在海地、在黃金海岸、在美國和南非的黑人中激起了強大的種族自豪感,阿比西尼亞成為全世界黑人知識分子和宗教領袖心目中的聖地。 阿杜瓦戰役擊敗的不僅是義大利的野心,也將十個世紀以來衣索比亞的與世隔絕一掃而光。孟尼利克二世帶著他的國家走上了現代化的進程。
阿杜瓦戰役後,亞的斯亞貝巴以驚人的規模擴大起來。這座城市最初只是在荒野中建立起來的軍營式城鎮,皇帝把城市裡的土地東一塊西一塊地贈給親王和公爵們。但是到1900年,這裡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規模的城市,常住人口達到7萬,此外還有5萬不需要辦理暫住證的流動人口。在市區東南的山崗上修建了迷宮一般錯綜複雜的大皇宮,俄國工程師修築了橋樑,法國人修築了火車站和通往吉布地港的鐵路,德國工程師在貴族住宅區架起電線和路燈,丹麥人帶來了電話和電報業務。
孟尼利克的近代化為許多歐洲人提供了機會,甚至連義大利的承包商和工程師都在戰後的阿比西尼亞找到了大量工作:他們設計並修建了阿比西尼亞第一條現代化公路,連線起首都和亞的斯阿拉姆。來自聖彼得堡的俄國醫生在亞的斯亞貝巴開設了第一家現代化醫院,即俄國紅十字會醫院。在首都建起了大量宏偉的建築,包括新成立的國家銀行、孟尼利克二世貴族學校、泰圖皇后創辦的“皇后飯店”(etege hotel,也用作國賓館),某些“高尚住宅區”甚至安裝了自來水下水道。政府創辦了第一份阿姆哈拉文報紙,隨著印刷廠和其他近代化工廠(包括一家子彈工廠、郊區的一座小型水力發電站等)的成立,在亞的斯亞貝巴首度形成了這個國家幾千年以來從未有過的一個新階級——工人階級。孟尼利克的國家銀行 還發行了自己的貨幣。
孟尼利克二世1908年他因中風而幾乎完全癱瘓。
1913年死後由指定的外孫埃雅蘇繼位後稱為埃雅蘇五世,埃雅蘇皇帝是由德國保姆帶大的,自幼對德國抱有好感。
1916年9月12日,英法意公使聯名向驚恐不安的阿比西尼亞外交大臣遞交了一份最後通牒,宣稱如果阿比西尼亞繼續採取支持其敵人的行動,三國將採取軍事干預手段。9月27日陸軍大臣哈布塔·喬治斯武士(fitawrari hapte giorgis)通知參加國務會議的各位大臣召集起自己的私兵,然後召開國務會議,決定廢黜皇帝。衣索比亞大主教馬特奧斯十世(abuna matewos)最終同意在他們寫好的公告上署名。這個公告宣布孟尼利克二世皇帝的女兒、埃雅蘇的繼母佐迪圖為女皇,已故馬康南公爵的兒子塔法里·馬康南擔任攝政和帝位繼承人。

塞拉西改革

佐迪圖女皇手裡沒有多少權利。塔法里對於使阿比西尼亞走上現代化道路的迫切性比女皇體會更深。 1923年,阿比西尼亞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取得了一項重大成果:經過數年的申請和審批,日內瓦的國際聯盟終於接受了阿比西尼亞的入盟申請。
佐迪圖女皇佐迪圖女皇
女皇的前夫古格薩公爵早就不喜歡塔法裡,他於1930年3月在北方的岡達爾舉起了叛旗,帶著1萬名士兵、10挺機槍和2門大炮向首都進軍,聲稱要來“朝拜”一下攝政殿下。3月31日,古格薩公爵的叛軍在安金平原(anchiem)戰敗,女皇的前夫被砍得粉碎。第二天下午,佐迪圖女皇在大皇宮內突然去世,全國震驚。
塔法里攝政終於成為皇帝。他選定兒時的教名為自己的帝號,用阿姆哈拉語來說就是海爾·塞拉西,意思是“三位一體的威力”。11月2日星期天上午9點,海爾·塞拉西在聖喬治教堂大門外接受了皇帝的全部儀仗:帶有十字架的純金寶球 、金銀絲細工鏤嵌的兩支長矛 、一枚鑲有巨大鑽石的戒指 、金馬刺、御劍和皇帝的御服。行完塗油禮後,西里爾大主教手捧金皮《聖經》,引導皇帝宣誓永遠服從東正教會,最後由大主教為他戴上了鑲滿翡翠和紅寶石的三重黃金皇冠,在禮炮的101聲轟鳴中成為上帝的使者、猶太族的雄獅、萬王之王海爾·塞拉西一世陛下。皇帝和皇后隨後在舉著深紅天鵝絨御蓋的侍衛簇擁下走入教堂,教師們吟唱起有幾千年傳統的聖歌“祝福汝啊,以色列王”,英國輕巡洋艦“埃芬翰”號(hms effingham)上的海軍樂隊在教堂鐘聲和全城的歡呼聲中奏起了阿比西尼亞國歌。
海爾·塞拉西一世海爾·塞拉西一世
海爾·塞拉西即位後繼續推行他的改革計畫,目標是使國家實現現代化,第一個成就是在1931年“賜予”其臣民阿比西尼亞的第一部成文憲法。這部憲法以1889年日本明治憲法為藍本,開章明義地宣布海爾·塞拉西的神聖家族是惟一合法的皇族,“不間斷地傳自耶路撒冷的所羅門王和衣索比亞的示巴女王的兒子孟尼利克一世的朝代”,“他的尊嚴不容侵犯,他的權力不容爭議”。這部憲法還規定皇帝握有立法、統帥軍隊、任免官員、宣戰、簽訂條約等一系列大權,此外還身兼最高法院大法官。憲法設立了上議院和下議院,但是議員都由皇帝指定,為數不多的上議院成員包括帝國的親王、貴族、大臣、法官和軍隊將領,下議院成員主要是各地土司、酋長、地主和其他“知名人士”。議會的惟一工作就是聆聽皇帝的訓喻和做筆記。
在歐洲顧問的幫助下,阿比西尼亞在30年代逐漸建立起現代化的海關、行政、警察和軍隊,公共工程、道路、公共衛生和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十分顯著的進步。許多改革都是通過外國顧問和專家來實現的:財政部聘用了美國顧問,法律局聘用瑞士顧問,陸軍部聘請比利時顧問,皇家警衛隊聘請流亡的白俄軍官,內政部聘請英國顧問……
和中國在抗戰爆發前的“黃金十年”一樣,1931年到1935年是阿比西尼亞的“黃金五年”。在這五年中,海爾·塞拉西的現代化改革在其他很多領域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尤其是廢止奴隸制度方面。一些受過外國教育的上層階級青年仿效土耳其的“青年土耳其運動”,組建了“青年衣索比亞運動”,試圖推動改革。但是總的來說,阿比西尼亞傳統的封建制度在許多方面仍然紋絲未動,生產力低下,農村的生產方式落後,教會憑藉其崇高地位成為頑固守舊派的堡壘。

義大利入侵

從1933年秋季到1934年12月,墨索里尼和德·博諾積極從事戰爭的準備工作,成立了在阿比西尼亞製造不滿和混亂的政治局及情報局,總參謀長巴多格里奧(pietro badoglio)和陸海空三軍首腦制訂了作戰計畫,財政部撥款給厄利垂亞殖民當局用於翻修軍用道路、以及賄賂阿比西尼亞的地方貴族。義大利在阿比西尼亞一口氣開設了40座領事館,在各個地區煽動反對中央政府的情緒。
1934年底,歐加登地區的瓦爾瓦爾(wal wal)事件成為全面開戰的藉口。
在東非的巴多格里奧(右二)在東非的巴多格里奧(右二)
1935年1月3日,阿比西尼亞向國際聯盟提出控訴,義大利被迫同意仲裁,但不失時機地開始向索馬里和厄利垂亞調遣軍隊。10月3日清晨,沒有經過任何宣戰手續,義大利軍隊開始越過厄利垂亞邊界向阿比西尼亞進軍 。
10月5日,國聯終於發布了一份長長的報告,回顧它為調解兩國衝突所作的努力,並宣布義大利是侵略者。海地代表阿爾弗雷德·內莫爾發表了令人難忘的演說,稱“國家不論大小,不論強弱,不論遠近,不論白人或有色人,讓我們絕不要忘記,有朝一日我們也許會成為某一國家的衣索比亞”。10月11日,國聯宣布對義大利實施軍事禁運和經濟制裁。
義大利的進攻分成三路。北路兵力為25萬人,包括12個義大利師和2個厄利垂亞師,以阿斯馬拉為基地,由德?博諾指揮,沿著1896年的進攻路線前進,於10月11日攻克古都阿克蘇姆。東路為1.5萬人,以阿薩布為基地,向西南進攻,於11月8日占領了提格雷首府馬卡累。南路3個師和索馬里封建民團向西北進攻,指揮官是格拉齊亞尼將軍(rodolfo graziani)。
阿比西尼亞方面在各地集中的兵力大致如下: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約20萬人,薩科塔(sakota)8萬人,瓦凱爾(walkait)4萬人,馬比爾(mabil)4萬人,德塞(dessye)3萬人,應付南方戰線的有8.5萬人。阿軍的抵抗精神與戰鬥能力並不薄弱,然而武器太不如人。義大利憑藉現代化的坦克、飛機、機槍和大炮完全壓倒了裝備步槍和機槍的赤腳阿比西尼亞士兵,因此自義大利軍隊蜂擁越過邊境以來,並未發生過一場足以令世人矚目的戰役。
就交戰雙方採取的戰術來看,這場戰爭中實在是不能發生有聲有色的戰役。海爾·塞拉西採取的仍然是羅馬時代費邊將軍的古老戰術,命令手下的將領遇到意軍便向後撤退,引誘敵人深入山中,使敵人前後不能呼應,然後實行突擊。在內皮爾將軍或者阿杜瓦戰役的時代,這種戰術或許仍能奏效,然而已經是無線電和飛機的時代。義大利人不中他們的計,總是先派飛機偵察對方位置,把前面的敵人肅清,然後修道路、蓋哨所、建立鞏固的軍事交通線,然後才繼續向內地深入。
1935年10月,義大利就在歐加登地區使用過毒氣,12月時在北方戰線使用了氯氣、催淚彈和20公斤的芥子氣炸彈。
儘管存在很多問題,前線阿軍還是支持了幾個月。阿比西尼亞的外國軍事觀察家對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並沒有任何懸念,但他們預料戰爭將持續兩年。阿比西尼亞的戰略問題是如何支持到1936年初夏,雨季將從那時開始,那時入侵者的機械化部隊除了在原地駐守三四個月外將難有作為。
國際聯盟的制裁到1935年年底開始緩慢地產生作用。到當年11月,義大利對英國的出口額從每月300萬美元減少到10萬美元,對法國的出口從200多萬美元減少到20萬。義大利的黃金儲備原來有58億里拉,到年底時已經跌到39億;照這個速度,再有9個月就消耗完了。伊琳娜王后為此在國內掀起了一場號召婦女捐獻金首飾的運動,並且捐出了自己的結婚戒指。義大利的煤炭儲備將在3個半月內耗盡。
5月1日,義大利人到達離亞的斯亞貝巴160公里的德布拉比漢,那裡與首都之間是一片平坦的平原。那天下午,大臣會議以21:3的結果贊成皇帝和其家庭一起流亡國外。海爾·塞拉西皇帝一家在耶路撒冷的科普特教堂舉行了大量的祈禱後,皇帝於6月20日到達日內瓦
5月4日黃昏,由第一厄利垂亞旅派出的義大利先頭部隊抵達亞的斯亞貝巴郊區,巴多格里奧於次日舉行入城式,當時城裡到處是焚燒後的廢墟,冒出一股股煙柱。50架飛機在天空中盤旋,坦克和裝甲車排成長龍,城裡各主要建築上升起了義大利國旗。占領者立即頒布了新法令,規定搶劫者和持有武器者判處死刑。在隨後的搜查中槍殺了至少1500名市民。5月9日晚上,墨索里尼驕橫地宣布衣索比亞的領土和人民已經“完全和永久地併入義大利王國的主權之中”。
5月11日,義大利向國聯遞交照會,宣布再也沒有一個叫阿比西尼亞的國家,因此不應準許所謂阿比西尼亞代表繼續參加國聯的會議,行政院也不應該繼續討論那個名叫“阿比西尼亞—義大利爭端”的議題。兩個星期後,遭到徹底慘敗的國聯取消了對義大利的制裁,並在7月4日以23:1的比例否決了向阿比西尼亞提供用於購買武器1000萬英鎊貸款的議案。惟一的支持票來自阿比西尼亞自己,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另外25個會員國投了棄權票。從承認義大利吞併阿比西尼亞的那天起,國際聯盟以及它所倡導的集體安全體系徹底破產了。

被占領與光復

義大利人把阿比西尼亞厄利垂亞意屬索馬里合併成一個巨大的殖民地,稱之為“意屬東非”(africa orientale italiana,簡稱aoi)。整個這片地區被分為六個省:提格雷省和大半個沃波省併入“厄利垂亞省”;哈拉爾省的大部分、包括歐加登地區,被併入意屬索馬里,稱“索馬里省” ;阿累西省和哈拉爾省殘存的部分組成新的“哈拉爾省”;北方幾個省合併成“阿姆哈拉省”;南方幾個省合併為“蓋達—錫達莫省”(galla-sidamo);亞的斯亞貝巴周圍一小片土地成為“亞的斯亞貝巴省”,後來改稱“紹阿省”,由駐節在此的意屬東非總督直接統治。總督住在古老的大皇宮裡,亞的斯亞貝巴被劃成“土著區”和“殖民區”,市區內一些地方取了義大利名字,有些甚至一直沿用到當代,如“大廣場”(piazza)和“人民大廈”(casa popularr)。
面對帝國全境此起彼伏的暴動和游擊隊襲擊,到1937年11月,義大利終於被迫承認他們在阿比西尼亞的高壓政策已經失敗。格拉齊亞尼被調離亞的斯亞貝巴,身材高大、儀表堂堂的奧斯塔公爵阿馬戴奧·迪·薩伏伊親王出任新的意屬東非總督。他改變了其前任的恐怖政策,關閉集中營,開始在阿比西尼亞執行發展經濟、安置農民、以及安撫和拉攏當地人的政策。
在1936年到1941年這短短的5年時間裡,義大利對阿比西尼亞的投資是非洲殖民史上任何一個殖民國家所無法比擬的,達240億里拉 。他們帶來了新技術,對亞的斯亞貝巴作了一些新的城市規劃,蓋起一些新的醫院、學校和辦公樓,安裝路燈,開通自來水,興辦公共運輸。在岡達爾和季馬市也有類似的規劃。
但是總的來說,阿比西尼亞對義大利來說是一處耗資巨大、收益奇少的殖民地。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流亡國外的阿比西尼亞人都焦急地注視著英國和義大利的動向。當1940年6月義大利終於向英法宣戰時,他們鬆了一口氣。阿比西尼亞已經有了一個強大的盟友了。而就像臨終前的懺悔一樣,瀕臨死亡的國聯也撤消了對其吞併阿比西尼亞的承認。
1941年2月25日,大英國協部隊攻克摩加迪沙。義大利人在英國的攻勢面前不斷退縮。當奈及利亞部隊占領哈拉爾後,他們就被切成了兩部分,其中一小部分龜縮在英屬索馬里,隨時準備投降,另外一大部分義大利人及其效忠者盤踞在阿比西尼亞主要的城市和要塞中。4月5日,大英國協部隊抵達亞的斯亞貝巴南郊的阿卡基,第二天進入了亞的斯亞貝巴。
1941年5月5日,巴多格里奧進入亞的斯亞貝巴五周年紀念日那天,海爾·塞拉西皇帝的車隊沿著古老的道路駛下恩托托山,在聖瑪麗教堂稍事停留,隨後進入亞的斯亞貝巴。海爾·塞拉西皇帝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講,宣布“此日是衣索比亞歷史上一個新紀元的開始”。為了表示同過去的歷史有所區別,皇帝宣布將國名改為更加莊重的“衣索比亞”。

二戰後

1944年12月,衣索比亞同英國簽訂了新協定,除歐加登地區和具有戰略意義的吉布地鐵路沿線外,其他領土都交還給衣索比亞民政當局。亞的斯亞貝巴還想要厄利垂亞和意屬索馬里,但英國人明確表示這些領土在和義大利簽訂最終和約之前不能交給任何人。
1950年,聯合國大會投票決定厄利垂亞應該與衣索比亞結成聯邦。但是義大利人半個多世紀的統治已經在厄利垂亞人中間建立了一種獨立感。尤其該地區的人民有一半是穆斯林。
1960年5月,衣索比亞取消厄利垂亞政府,將其改成“行政機構”。
1962年11月,聯邦制度被取消,厄利垂亞作為一個省被併入衣索比亞。從那時起,爆發了名為“厄利垂亞解放陣線”(elf)的游擊隊鬥爭。
法國總統和塞拉西法國總統和塞拉西
美國在1951年8月就與衣索比亞簽訂了友好通商條約。
1952年5月,美國根據“第四點計畫”向衣索比亞提供經濟援助。從1952年到1958年,美國向衣索比亞提供了9670萬美元的援助,為其建立起食品加工廠、棉織品製造廠、油籽提煉廠、玻璃廠等企業。到60年代,對衣索比亞的援助額達到美國對非援助總額的一半。美國提供了鑄造1元和50分硬幣所需的白銀,衣索比亞國家銀行發行的鈔票上面是美籍行長布洛爾斯(george blowers)的簽字;美國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提供了修復公路的貸款;美國人還擔任國家計畫局、公路局的局長和皇室家庭總管。
除了外援以外,衣索比亞的主要收入來自關稅和國內稅收,咖啡、菸草、獸皮是其主要的外匯收入來源。奴隸買賣消失了,象牙貿易也因中部非洲持續十幾個世紀的捕獵而消失。亞的斯亞貝巴以外是一片中古的世界。除了歐洲人經營的一些現代化農場以外,幾乎擁有全部土地的衣索比亞教會大貴族仍然按照幾千年以來的慣例向農民們收取實物地租。此外,農民還要服勞役、繳納公路和橋樑的建築稅以及教堂稅。農業生產只是勉強維持著最低生活水平。來自鐵幕兩邊的農業專家全都建議對農業進行全面改革,包括改良種子、施加化肥、修建灌溉工程、撲滅牲畜疫病,但是他們的建議都被彬彬有禮地擱置起來。
不論按絕對產量還是按人均產量來算,衣索比亞的農業規模在當時已獨立的非洲國家中都排倒數第一。烏干達肯亞坦尚尼亞三國的人口和國土面積總和與衣索比亞相仿,人均農業產值卻是後者的14倍。三國的學生總數是衣索比亞的7.6倍,學校總數是其3倍,運輸車輛數量是8.75倍,對外貿易額是4.5倍。蘇丹的人口是衣索比亞的1/2,外貿額卻是其兩倍;衣索比亞的水泥年產量只是埃及的1%。除此之外,衣索比亞全國文盲率高達95%到99%,每100個衣索比亞人中有74人患有瘧疾斑疹傷寒回歸熱肺結核痢疾寄生蟲病

滅亡

1960年12月13日晚上,趁海爾·塞拉西出訪國外的機會,以皇家警衛隊司令門格斯圖·紐威準將(mengistu neway)為首的革命委員會終於發動了政變。他們誘捕並扣留了皇太子阿斯法·沃森、國防大臣阿貝貝·阿拉蓋公爵、財政大臣、內政大臣、警察總監和其它高官顯貴,地位顯赫的塞約姆·曼加夏公爵和伊姆魯公爵也被拘捕。革命委員會在12月14日對外界發出公告,宣布阿斯法·沃森皇太子為新皇帝,新衣索比亞民主政府的首相為伊姆魯公爵。政變部隊接管了電話局、電報局、電台、國家銀行、財政部被政變部隊接管,裝甲車守衛著使館區和主要的十字路口。但是政變軍人沒有扣押大主教巴西利奧斯,也沒有拘留參議院副議長阿斯拉特·卡薩侯爵 和一些軍隊將領。政變爆發後,海爾·塞拉西立即中斷了對巴西的訪問,經賴比瑞亞飛往蘇丹,很快同反政府領導人取得了聯繫。在陸軍第一師和空軍的聯合進攻下,政變於12月16日被粉碎。
12月17日,海爾·塞拉西返回首都。門格斯圖·紐威準將被打成重傷,在審判後被絞死;他弟弟格馬梅·紐威(garmam neway) 的屍體被吊在聖喬治大教堂外示眾。許多被懷疑與革命委員會有牽連的人被逮捕。門格斯圖政變終於打破了衣索比亞的一潭死水。衣索比亞帝國越來越走向反動化,激起的不滿也就越來越多。許多知識分子走向了帝制和基督教的對立面,開始認真研究起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
1963年5月,在海爾·塞拉西皇帝和他早年的崇拜者肯亞喬莫·肯雅塔和加納的克瓦梅·恩克魯瑪等人的倡導下,在亞的斯亞貝巴召開了非洲國家首腦會議,並於5月25日成立了非洲統一組織(oau),衣索比亞同南非以及400年來的傳統盟友葡萄牙拉開了距離,並被迫疏遠以色列,以免得罪那些持反猶太主義立場的北非穆斯林國家。
1974年2月,衣索比亞全國對舊秩序長久的不安終於爆發。學生罷課,工人罷工,最後連軍隊也參加進來,在全國發生了大規模的兵變。
門格斯圖·海爾·馬里亞姆門格斯圖·海爾·馬里亞姆
1974年9月11日是衣索比亞新年,許多人都在家慶祝埃歷1967年的來臨。第二天早上,他們驚訝地發現大街上到處都是軍人,坦克和裝甲運兵車把守著亞的斯亞貝巴的各個戰略據點,一車一車的士兵從市區東南郊的第四師駐地出發,分散到全市,頭上都纏著寫著“ethiopia tikdem”(衣索比亞高於一切)的布條。銀行、政府機關和其他重要部門的門前都停著吉普車,上面架設著機槍。9月12日早上,10名軍官前往坦克和機槍重重把守的金禧宮。他們通知在位44年的海爾·塞拉西一世皇帝,他已經被軍事委員會廢黜。
他們於1974年12月宣布衣索比亞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土地、金融財政機構和工業的全面“國有化”。次年3月,有三十個世紀歷史的衣索比亞君主制被正式廢除。
1975年8月28日,軍事委員會向全國宣布,83歲的海爾·塞拉西一世皇帝頭一天晚上“因病”在睡夢中去世。根據當事人後來的回憶,海爾·塞拉西是被毛毯悶死的,門格斯圖上校 和他的幾個親信不動聲色地觀看了這齣慘劇。臨時軍事委員會採取親蘇政策。

所羅門王朝

所羅門王朝聲稱他們是以色列所羅門王示巴女王直系後裔,阿克蘇姆帝國也是所羅門王朝統治。後來扎格維王朝取代了阿克蘇姆帝國。所羅門王族在1270年取代扎格維王朝,耶庫諾·阿姆拉克建立所羅門王朝,定國號阿比西尼亞帝國。所羅門王朝統治直到20世紀,其間只中斷了少數幾次。所羅門王朝他們成功擊退了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義大利人的入侵。1974年,親蘇聯共產主義組織“德爾格”建立社會主義衣索比亞臨時軍事政府,廢黜海爾·塞拉西一世,所羅門王朝滅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