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

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

義大利以1934年12月一次意屬索馬里衣索比亞的邊界衝突為藉口,拒絕埃方的所有和解請求,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入侵衣索比亞的軍事行動。由於義大利相對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並且違反於1925年簽署的日內瓦協定使用芥子毒氣,衣索比亞軍隊迅速潰敗,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於1936年5月5日被義大利軍隊占領,國王海爾·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國,5月7日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宣布吞併阿比西尼亞帝國使之成為義大利帝國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名稱: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
  • 地點:衣索比亞
  • 時間:1935年10月3日—1936年5月
  • 參戰方:義大利,衣索比亞
  • 結果:義大利獲勝
  • 參戰方兵力:義大利 約500,000人
    衣索比亞 約800,000人
  • 傷亡情況:義大利 死亡10,000人
    衣索比亞 死亡約275,000人
  • 主要指揮官埃米利奧·德·博諾,海爾·塞拉西一世
戰爭背景,戰爭過程,戰爭結果,

戰爭背景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後,希望擴張領土,妄圖獨霸地中海,重新瓜分東非北非的英、法殖民地。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嚴重衝擊了義大利,墨索里尼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辦法,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併阿比西尼亞,但想達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許。英、法最終對義大利的行為採取綏靖政策,使義大利得以成功侵占衣索比亞。
墨索里尼墨索里尼
衣索比亞地處非洲東北部,是個古老的農奴制的國家,早就是西歐列強掠奪的對象。只是由於地處英、法、意3國在非洲進行殖民掠奪尖銳矛盾的包圍點,3國都不願它成為某一國的單獨殖民地,因此直至30年代還保持名義上的獨立。
1930年1月,代表保守勢力的女皇扎娣圖病死,由“青年衣索比亞派”領袖塔法里·馬康南即位,稱海爾·塞拉西一世。這一派代表處於萌芽狀態的商業資產階級利益,要求鞏固國家獨立和統一。
法國當時急於拉攏義大利對抗德國,對侵略計畫採取縱容的態度,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Pierre Laval)簽署了《意法條約》。而英國則擔心義大利此舉可能動搖其在東非、埃及蘇丹的統治,所以起初持反對態度。但最後,英國認為和義大利開戰的風險太大,並認為犠牲阿比西尼亞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國結盟,最終給義大利暗示,不會幹預侵略行動。
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成熟,便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了侵略戰爭。

戰爭過程

義大利在東非擁有現代化裝備的軍隊30萬人,衣索比亞皇帝衛隊和各封建主軍隊總數雖有35萬人,但訓練較好的不過萬人。意軍分三路進攻。北路意軍由義大利東非總督德·波諾將軍率領,從厄利垂亞進攻提格雷省,10月6日占領阿杜瓦,突破北部埃軍防線,11月8日占領提格雷省首府馬卡累。從阿薩布進攻的東路意軍在埃軍的頑強抵抗下進展甚少。南路意軍由格拉齊亞尼率領,從意屬索馬里進攻歐加登,11月8日占領戈臘黑。此後戰事進入僵局。埃軍挫敗意軍速勝企圖。國聯於1935年10月7日宣布義大利為侵略國,但在制裁中沒有把義大利急需的戰略物資石油列入禁運,英、法仍對義大利開放蘇伊士運河
1936年3月31日,在阿散季湖附近的梅丘,埃軍主力被擊敗。5月3日,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國。5月5日,意軍占領亞的斯亞貝巴。5月9日,宣布吞併衣索比亞,併入意屬東非殖民地。此後,衣索比亞抗戰進入游擊戰爭階段。
英勇抗擊義大利軍隊的衣索比亞軍英勇抗擊義大利軍隊的衣索比亞軍

戰爭結果

1936年5月在經過一場長達7個月的戰役之後,阿比西尼亞被征服,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被迫流亡英國。英法操縱國聯對意經濟制裁,但拒絕實施兩項重要措施,即禁運石油和封鎖蘇伊士運河。
1937年夏,抗戰部隊領袖在首都附近的安博成立“團結和合作委員會”,選出統一的指揮部和政治領導。至1939年游擊隊已發展到40萬人,控制大部分國土。
1941年1月塞拉西率部從蘇丹返國,愛國者起而回響,隊伍迅速擴大。4月6日,英、埃軍隊解放亞的斯亞貝巴。5月5日,塞拉西一世進入首都,衣索比亞復國,抗意衛國戰爭贏得勝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