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氣營血辯證

衛氣營血,在中醫學裡有二方面的含義和內容,一是指生理機能來說,它代表人體的生理功能,一是指溫熱病的病變過程來說,它代表溫熱病的病勢深淺的四個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衛氣營血辯證
  • 詞性:診斷學名詞
  • 創立時間:清代
  • 創始人葉天士
概述,歷史沿革,各證論述,衛分病,氣分病,營分病,血分證,診斷意義,

概述

診斷學名詞。辨證方法之一。用於溫病辨證,清代葉天士所創。即以外感溫病由淺入深或由輕而重的病理過程分為衛分、氣分、營分、血分四個階段,各有其相
應的證候特點。病變按衛、氣、營、血逐步發展至營分血分者為逆傳。其中兩分的證候同時出現者稱同病。衛分為表證階段,應鑑別不同的病因;氣分為熱盛階段,應區別熱邪是否結聚;如屬濕熱,則應區分熱和濕的輕重;病邪深陷營、血分為傷陰引致內閉或出血的階段,並須明辨心、肝、腎等髒的病變,由此從病因、階段、部位、傳變及病變程度確立辨證的內容。

歷史沿革

《內經》的問世標誌著中醫學由單純的經驗積累到系統的理論總結,衛氣營血辨證亦由此萌芽。《靈樞·營衛生會》說:“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素問·痹論》云:“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懍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素問·痹論》說:“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由此可見,《內經》為衛氣營血辨證的淵藪。
難經》在《內經》的基礎上,對衛氣營血作了進一步闡發。如《難經·三十二難》提出“心者血, 肺者氣, 血為榮, 氣為衛, 相隨上下, 謂之榮衛”。這一理論的發揮, 對衛氣營血辨證綱領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
東漢末年,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結合臨床實踐經驗,著《傷寒雜病論》,以六經辨證說明疾病的表里深淺輕重,並將衛氣營血引入外感病的領域,對疾病進行辨證論治。如《傷寒論》95條:“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致汗出。欲效邪風者,宜桂枝湯。”簡釋了汗出發熱的外感病理機制。第50條指出:“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說明榮血虧虛患者雖外感風寒,亦不可發汗。葉天士在全面吸收《傷寒雜病論》理論精華之基礎上,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可見仲景開創了衛氣營血辨證的先河。
晉隋唐時代是中醫藥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臨床醫家對衛氣營血的認識也不斷加深。晉王叔和整理《傷寒論》時用衛氣營血理論對外感病作了進一步闡述。
宋金元時期,我國醫學從實踐到理論都有很大的發展,衛氣營血辨證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宋成無己《傷寒明理論》在繼承《傷寒論》衛氣營血理論分析外感病機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揮。
明代隨著溫病學的發展,衛氣營血辨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吳又可《溫疫論》首先提出了邪在“氣分”和“血分”的概念,指出:“凡疫邪留於氣分,解以戰汗;留於血分,解以發斑。”並指出:“時疫之邪,始則匿於膜原,根深蒂固,發時與營衛交並,客邪經之營衛,未有不被其所傷者。”同時明確認為衛氣營血證候之間淺深輕重不同,所謂“邪之傷人也,始而傷氣,繼而傷血”“氣屬陽而輕清,血屬陰而重濁。是以邪在氣分則易疏透,邪在血分恆多膠滯”。吳氏運用衛氣營血理論闡釋溫病病機,為清代溫病學家進一步運用“衛氣營血”辨析病機奠定了基礎。
清代,人們對溫病學的認識日益豐富。溫病學家在實踐中發現原有的六經辨證難以應對繁雜的臨床實踐,六經辨證需要突破。著名溫病學家葉天士全面吸收了《內經》《難經》《傷寒論》等論著中有關衛氣營血的理論精華,在六經辨證的啟發下,汲取了上述歷代醫家運用衛氣營血理論闡發外感病機的理論成果,結合平生治療溫病的豐富經驗,創造性地總結出衛氣營血辨證。
葉氏在《外感溫熱篇》中對溫病的病因病機、淺深輕重、病程不同階段、傳變規律、辨證治療進行了系統論述。葉氏指出:“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反映了溫病衛氣營血四個病理階段順序傳變的一般規律。又指出了“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特殊情況。“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把溫病衛氣營血四種不同的病理階段的病理變化與具體臟腑聯繫起來。“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方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指出了衛氣營血不同階段的治療大法。
綜上所述,衛氣營血辨證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發展起來的,其學術淵源於《內經》,確立於清代,其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衛氣營血辨證綱領的創立,適應了外感熱病新領域,擴展了外感熱病證候範圍,彌補了六經辨證的不足,形成了六經辨傷寒、衛氣營血辨溫病的證治格局,完善並豐富了中醫對外感熱病的辨證方法和內容,對臨床治療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各證論述

衛分病

是溫熱病的初期階段,其特點是:發熱,微惡寒,頭痛身痛,舌苔薄白,脈象浮。由於發病季節,病邪性質以及人體反應性的不同可以出現不同的表現。常見的有:
1)風溫表證(多見於流感、流腦等病的早期)
主證:具有衛分病的特徵,但發熱重而惡寒輕,並有鼻塞,流涕,咳嗽,口微渴,舌邊尖紅,脈浮數。
辨證:多發於春、冬兩季,由於風溫外邪侵肺衛而發病。溫邪屬熱,故發熱重,舌邊尖紅,脈數。熱邪傷津,故口渴。相當於八綱辯證中的“表熱證”。
治法:辛涼解表
2)濕溫表證(多見於胃腸型感冒、腸傷寒,傳染性肝炎,泌尿系感染等)
主證:具有衛分病的特徵,並有頭脹重,肢體沉重,關節酸痛,舌苔白膩,脈濡緩。
辨證:本證多發生於雨水多的季節。由於濕熱之邪侵犯衛表而發病。濕性重著,故見頭脹,身重,苔白膩等。
治法:解表化濕。

3)秋燥表證(見於某些流感、感冒、白喉等)
主證: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乾咳無痰或痰粘少不易咳出,鼻燥咽乾,唇裂,舌苔薄白而乾,脈浮細。
辨證:秋燥之氣客於表,“燥勝則乾”,故口鼻、咽喉均少津液而有乾燥現象。肺系津乾,故乾咳或咳而少痰。
治法:辛涼甘潤,輕透肺衛。

氣分病

是溫熱病的第二階段,它的特徵是發熱較重不惡寒,口渴,苔黃,脈數。病邪侵入氣化,邪氣盛而正氣亦盛,氣有餘便是火,故出現氣分熱證。除濕溫外,各型衛分病傳入氣分後都化熱化火。由於邪犯氣分氣所在的臟腑、部位有所不同,感邪性質及輕重不一,故所反映的證候有很多類型。常見有:
1)氣分熱盛(多見於流感、乙型腦炎等)
主證:具有氣分病的特徵,並出現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舌苔黃乾,面赤,心煩,譫語,抽搐等。
辨證:本證為氣分熱盛,故大熱面赤,里熱灼津,則大汗。大熱,大汗傷津則大渴。熱擾心神則心煩譫語。熱極生風則抽搐。
治法:清熱生津。

2)肺胃蘊熱(見於某些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等)
主證:具有氣分病的特徵,並有咽乾灼痛,聲音嘶啞,咽喉有腐爛白點,頸項腫脹等。
辨證:肺胃之熱上蒸咽喉,故咽喉乾熱灼痛,聲音嘶啞。引起肝膽之火上攻,夾痰凝聚,致頸項腫脹,咽喉有腐爛白點。
治法:宣肺清火泄熱。
3)邪熱壅肺(見於某些急性支氣管炎,大葉性肺炎,支氣管擴張合併感染,肺膿瘍等)
主證:具有氣分病的特徵,並有咳喘胸痛,痰多黃稠,汗出熱不解。
辨證:風熱之邪傷肺,煎灼津液成痰,痰熱阻肺,肺失清肅,出現咳喘胸痛,痰黃粘稠。里熱無表證,故汗出熱不解。
治法:宣降肺熱
4)胸膈鬱熱(見於某些流感,斑疹傷寒,猩紅熱,肺炎等)
主證:胸中悶脹,陣陣煩熱,面熱唇紅,口渴,便秘。
辨證:陽明經氣分燥熱不解,邪熱內聚於胸膈,故見胸悶煩躁。燥熱化火上炎而面熱唇紅。熱耗津液而口渴、便秘。
治法:清膈散
5)胃腸實熱(見於某些流感,乙型腦炎,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腸梗阻等)
主證:高熱或午後潮熱,大便秘結或腹瀉黃臭稀水,腹脹滿,腹痛拒按,煩躁譫語,舌紅苔黃燥或灰黑起刺,脈沉數有力。
辨證:熱邪入里與積滯相搏,燔踞中焦,胃腸腑氣不通,故發熱,腹滿脹痛拒按,便秘。熱擾神明則煩躁,熱擾心包則譫語。熱傷津液,故舌紅苔黃燥。
治法:攻下泄熱。
6)氣分濕溫(見於腸傷寒,鉤端螺旋體病,傳染性肝炎,沙門菌感染等)
主證:身熱不揚,身重胸悶,腹部脹痛,渴不欲飲,小便不暢,大便不爽,或伴腹瀉,舌苔黃白而厚膩,脈濡緩。
辨證:濕熱阻滯氣分,故身熱不揚。濕熱在上焦則胸悶,渴不欲飲。在中焦則腹部脹滿。在下焦則大便不爽或腹瀉,小便不暢。

營分病

是溫熱病邪內陷的較重階段。多由氣分病不解,內傳入營;也可由衛分不經氣分而直入營分,即“逆傳心包”;或溫邪直入營分。營是血中元氣,為血的前身,內通於心,故營分病以營陰受損,心神被擾的病變為其特徵,臨床表現身熱夜甚,心煩不寐,斑疹隱隱,舌絳無苔,脈細數等,營分介於氣分和血分之間,若營轉氣,表示病情好轉,若由營入血,則表示病情深重。
1)熱入營分(見於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及其它嚴重感染等)
主證:發熱夜甚,口不渴,心煩不寐,時有譫語,斑診隱隱,舌絳無苔,脈細數。
辨證:邪熱內陷營分,營陰耗損,故發熱夜甚,舌絳無苔,脈細數,邪熱蒸騰營明上升,故口不渴。營氣通於心,營分有熱,心神被擾,故心煩不寐,時有譫語。熱竄血絡而斑診隱隱。
治法:清營泄熱。
2)熱入心包(多見於各種腦炎、腦膜炎、敗血病、中毒性痢疾、中暑等)
主證:除具有營分病的特徵外,並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如表情淡漠、言語困難、反應遲鈍、幻聽、抓空摸床、神昏譫語,大小便失禁,舌絳,脈滑數。
辨證:熱邪侵入心包,阻閉心竅所致。
治法:清營泄熱,清心開竅。
3)熱動肝風(多見於腦炎、腦膜炎,各種傳染病並有中毒性腦病等)
主證:壯熱口渴,頭暈脹痛,目赤心煩,手足躁擾,甚則 瘛瘲 ,狂亂痙厥,抽搐,舌顫,或角弓反張,舌紅絳而乾,脈弦數。
辨證:邪熱熾盛,引動肝風,故壯熱瘛瘲,抽搐,痙厥,角弓反張,上擾清竅而頭暈脹痛。邪熱耗津傷宮而見目赤心煩,口渴。
治法:清肝熄風。
4)營衛同病(見於流感、中毒性肺炎、乙型腦炎等病的早期)
主證:微惡風寒、頭痛身痛、胸悶咳嗽,夜熱不寐,或有斑疹,舌絳,脈數。
辨證:肺衛之邪未解,故微惡風寒,頭痛身痛。邪熱束肺,肺失宣降而胸悶咳嗽。衛分之邪逆傳營分而有斑疹,舌絳無苔,夜熱不寐等。
治法:營衛兩情。
5)氣營同病(見於急性胃腸炎,乙型腦炎,急性肝炎,急性菌痢等)
主證:營分病出現氣分證,或氣分病加重出現營分證,均可為氣營同病,舌絳而有黃白苔。
辨證:氣分實熱急傷營陰,或營分之熱外透,胃氣漸生所致。
治法:清氣涼營

血分證

是溫熱病發展過程中最為深重階段。血分證其病變以心、肝、腎為主。臨床表現除證候較為重篤外,更以動血、傷陰為其特徵。主要表現有發熱夜甚,伴有神志表現,尚有出血、斑疹、舌質紅絳、脈細數。熱入血分來源有二:一為由氣分直入血分;二為由營分傳來。
1)氣血兩燔(見於某些腸傷寒、粟粒性結核、鉤端螺旋體病等合併出血者)
主證:壯熱口渴,煩躁不寧,舌絳苔黃,或肌膚發斑,甚或吐血,衄血等。
辨證:氣分熱毒與血分熱毒並熾,壯熱、口渴、苔黃為氣分熱盛之象。舌絳、煩躁為熱擾營血之象。熱入血分,迫血妄行,則見發斑及吐血、衄血等。
治法:清氣涼血。
2)血分實熱(見於某些流腦、斑疹傷寒、鉤端螺旋體病、過敏性紫癜等)
主證:在營分證基礎上,更見躁擾發狂,斑疹透露,出血(包括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及非時的經血),舌質絳紫。
辨證:心主血,血熱擾心,神不安則躁擾發狂。血熱妄行,故見斑疹及各種出血證,血熱甚,故舌質絳紫。
治法:涼血散血。
3)傷陰虛證(見於重度混合性脫水病人)
主證:低熱,暮熱早涼,五心煩熱,咽乾口燥,耳聾、神疲欲寐,舌質紅絳苔光,脈細數。或見唇萎舌縮,齒乾枯燥,手足時抽搐,心悸,脈虛數或細促。
辨證:邪熱入里,灼傷陰液,陰虛而陽偏亢內擾,故見五心煩熱、潮熱。陰精虧損,不能上乘滋潤諸竅,故口舌乾燥,耳聾。陰虛而神失所養,故見神疲欲寐。真陰虧耗,肝腎精血不足,不能養筋,筋脈拘攣,故手足蠕動,甚則抽搐。陰虧則臟腑組織器官得不到潤養,故唇萎舌縮,齒乾枯燥,心悸。陰虛不能斂陽,陰陽失和,故脈見虛大而數,或細小而促。
治法:滋陰養血。

診斷意義

1.辨別病變部位:
衛分證主表,病變部位多在皮毛、肌腠、四肢、頭面、鼻喉及肺;
氣分證主里,病變部分多在胸膈膀胱等;
營分證是邪熱深入心營,病在心與心包;
血分證則多侵及
2.區分病程階段:
病邪由衛入氣,由氣入營,由營入血,標誌著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漸加重的深淺輕重不同的四個階段。
3.說明病邪傳變規律:
溫熱病的傳變順序,一般自表入里,從衛分開始,漸次順序傳至氣分、營分、血分,由表及里,由輕到重,此種情況稱為順傳;
如有衛分之邪不經氣分,直傳心包或營血,稱為逆傳;
若一發病就在氣分、營分、血分,為伏邪內發;
傳變過程中,衛分之邪去罷,又兼見氣分或營分證,為衛氣同病或營衛同病;
氣分之邪未解,而在營分或血分之見證,則為氣營同病或氣血兩燔。
傳變與否,取決於病邪的類別,感邪的輕重,體質的強弱和治療護理是否恰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