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證候學

《中醫證候學》是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8年出版圖書,作者是李洪成、李新平、李新曄。

中醫證候是指疾病發生和演變過程中某階段以及患者個體當時所處特定內、外環境本質的反映,它以相應的症、舌、脈、形、色、神表現出來,能夠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勢等病機內容。

基本介紹

證候概述,辨證論治,證候診斷,證候分類,內容提要,目 錄,病證概論,證候組合模式,證候舉例,

證候概述

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中醫的“證”是指疾病在演變過程中各種病理因素在體質、自然環境、社會心理等因素和多種矛盾綜合作用於機體的整體反應,是診察和思辨所得。“證”實際上包括“證候”和“證名”。在疾病過程中,都具有各個內在聯繫的一組症狀體徵,如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脈浮緊,舌苔薄白等,可將其稱為風寒表實證的“證候”。對病變過程中某階段所表現的證候,通過辨證而確定其病位、病性本質,並將其綜合歸納而形成“證名”。證候是證的外在表現,證名是代表該證本質的名稱。以“病”為經,以“證”為緯,病證結合才能正確把握疾病的整個發展過程。所以說:單一的症狀體徵無法表現一個完整的證候,證候一定是不同的症狀和體徵的綜合,證候無論如何千變萬化,都不能脫離疾病而獨立存在,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臨床表現共同構成了證候的本質。
中醫證候學

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研究和處理方法,也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辨證就是將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所收集的資料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一種性質的證候。論治就是在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中醫認為:疾病是機體在一定條件下,受病因損害作用後,因自我穩定調節紊亂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動過程。同一邪氣致病,由於個體的差異性可以導致疾病的多變性和證候的多樣性,表現出不同的證候,例如:感冒,見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等症狀,病屬在表,但由於致病的因素和機體反應的不同,可表現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兩種不同的證候。只有辨別清楚感冒的症狀是屬風熱或是風寒,才能確定採用辛涼解表或是辛溫解表方法,給以適當的治療。例如:用辛溫解表方藥麻黃湯來治療風寒感冒,用辛涼解表方藥銀翹散來治療風熱感冒。再以感冒為例,由於發病季節的不同,治法也不相同,夏季感冒,多挾暑挾濕,須用芳香化濁藥物,以祛暑濕。故治療暑月感冒時可用新加香薷飲方藥來治療,這就是同病異治。又例如二個不同的病人,一個是患久瀉脫肛,另一個是子宮下垂,這些都是不同的病證,但如果都表現為中氣下陷,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的方藥治療,補中益氣湯能升舉清陽之氣,使中氣旺盛,達到治療脫肛和子宮下垂的目的,故可採用異病同治方法。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中醫治病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著眼於病機的區別。不同的病因可以導致相同的機體反應狀態;相同的病因,由於機體自身的調節功能或其他影響因素的不同,可以出現不同的機體反應狀態,這就是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每個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病理,有一定的發展演變規律,包括了邪正鬥爭的全過程。證候是呈現於外的綜合性、特徵性的總結,是邪正鬥爭在特定階段總的形式,是認識疾病的途徑和方法。由於病種不同、個體差異、病程變化、治療影響等因素,使得疾病中所表現的證候是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有些疾病患者,其病情可出現瞬息變化。原來是薄白苔,現已為黃膩苔;昨日惡寒發熱,今日但熱不寒;昨日尚在氣分,明日可能已入營分或血分等。病情的變化,有可能提示疾病本質已有變異。因此,一旦證候變化,其證名診斷也應隨之而變。故辨證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能把證候診斷固定在一個時間或空間,而應進行動態觀察,隨著證候的變化而變化。

證候診斷

證候診斷的步驟主要有:
1.探求病因——詢問病史找病因,通過審症求病因;
2.落實病位——明確病變所在的表里上下、臟腑經絡、官竅形體等;
3.分辨病性——區分寒熱虛實病性及具體的痰、濕、瘀、滯、蟲、食,氣、血、津、液、陰、陽、精髓的虧虛等;
4.判斷病情——辨別病情的輕重、標本、主次、先後、緩急,以及阻、積、擾、閉、虛、衰、亡、脫等;
5.審度病勢——把握病變發展演變的趨勢,推測病證的轉歸與預後;
6. 闡釋病機——根據中醫學理論,將證候的病因、病性、病位、病情、病勢綜合起來進行分析,做出全面而統一的機理解釋;
7. 確定證名——通過對病因、病性、病位、病機的高度概括,提出完整而規範的證名診斷。
中醫辨證不能諸病一律、前後固定不變,有的先定病位,有的先辨病因病性,如身體困重、關節肌肉酸痛,食欲不振、腹脹、便稀,舌苔滑膩,脈濡等為濕的證候;固定刺痛拒按,有包塊,舌暗有斑點,脈澀等為血瘀之症;氣短,乏力,神疲,舌淡,脈弱等為氣虛的表現;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爪甲色淡,脈細等為血虛的表現;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為陰虛的表現等。只有靈活運用中醫辨證,才能正確做出證候診斷。

證候分類

分類主要有:虛證、實證,陰證、陽證,標證、風淫證、寒淫證、暑淫證、濕淫證、燥淫證、火熱證、毒證,膿證、痰證、飲證、水停證、食積證、蟲積證、石阻證,氣滯證、氣逆證、氣閉證、血瘀證、血熱證、血寒證,氣虛證、氣陷證、氣不固證、氣脫證、血虛證、血脫證、陰虛證、亡陰證、陽虛證、亡陽證、陽亢證、陽浮證、津液虧虛證、精虧證、髓虧證、營虧證、喜證、怒證、憂思證、悲恐證等。
中醫辨證的方法主要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以及病因(六淫、疫癘等)病性(氣、血、津液)辨證等。

內容提要

證候是疾病某一發展階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勢的綜合表現,辨證是中醫學所獨特的認識疾病,診斷治療疾病的途徑和方法。因此,對證候進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作者在自己對中醫學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古今文獻和蒐集有關醫著、醫話、醫案,編成此書。本書首先從臨床著眼,分門別類加以論述,整理古今文獻和蒐集有關醫著、醫話、醫案,結合臨床實際,以病因為綱,分為12門,以臟腑為目,構成以證、候、方症三級診斷體系,並附有古今名醫醫案、醫話二萬餘條,其中不乏現代名醫診治疑難和搶救危重病患的病案。該書的出版為今後論述系統化的證候模型——病候學,以及更高層次的中醫學理論——辨證論治一體化理論體系鋪墊了基礎。
中醫證候學

目 錄

第一章 病證概論
第一節 證的含義
第二節 證的內容
第三節 證的表現形式
第四節 證的結構
第五節 證的命名
第六節 證的分類
第七節 證的內涵和外延
第八節 證的傳變
一、病位層次上的傳變
二、病因之間的傳變
三、邪正之間的演變
第九節 證的診斷
一、辨證求因
(一)風證
(二)寒證
(三)熱(溫)證
(四)暑證
(五)濕證
(六)燥證
(七)火(陽)證
(八)氣證
(九)瘀證
(十)痰證
(十一)飲證
(十二)水證
(十三)食證
(十四)蟲證
(十五)虛證
二、審因定位
(一)風證
(二)寒證
(三)暑證
(四)濕證
(五)燥證
(六)火證
(七)氣鬱證
(八)痰證
(九)飲證
(十)食滯證(蟲滯)
(十一)瘀血證
(十二)虛證
第十節 證的論治
第二章 風證門(19證152候)
第一節 風寒證類(L01)(7證59候)
一、肺衛風寒證(L01-Z01)(25候)
(一)衛氣失宣候(L01-Z01-H001)
(二)衛陽失宣候(L01-Z01-H005)
(三)營氣失宣候(L0l-Z01-H019)
(四)下陽鬱閉候 (L01-Z01-H007)
……
第三章 寒證門(15證112候)
第四章 暑證門(7證67候)
第五章 濕證門(25證250候)
第六章 燥證門(17證119候)
第七章 火證(熱證)門(60證313候)
第八章 氣證門(24證98候)
第九章 瘀證門(22證126候)
第十章 痰證門(27證159候)
第十一章 飲證門(21證103候)
第十二章 食證門(10證64候)
第十三章 虛證門(44證307候)
附錄一:75證象一覽表
附錄二:322病候一覽表
參考書目

病證概論

病與證,原是兩種概念。“病”指疾病,“證”指證候。疾病是由一定的病因作用於一定病位,而發生的一系列病機過程的概括稱謂;而證候則是疾病過程中具有階段性的概括。由此可見,證候是從屬於疾病,而疾病又是通過證候來體現的。換言之,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即是證候的演變過程,是由一系列不同性質變化的證候來體現疾病經過的整個過程。因此,臨床上的表述就有了疾病、證候雙重診斷。
然而,傳統的認識,對疾病與證候的概念不夠清晰,往往病、證混淆,沒有嚴格的規範的命名,或稱之為疾,或稱之為證,各循慣例,特別是將疾病稱之為證。如春溫證、秋燥證、痹證、痿證等。而將證候稱之為病的,如《傷寒論》就是先例,將“六經”證,稱作:太陽病、陽明病、太陰病、少陰病等。後世亦有稱表證為表病,里證為里病,熱病、寒病等。
總之,由於概念不清,導致稱謂的不規範。因而後世又有了籠統的稱謂,即“病證”一詞。“證”與“候”也一樣,被統稱為“證候”。
理論上,病、證、候應該是有嚴格內涵的臨床表述形式。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病因,所產生的一定的發病機轉和病理轉歸,其整個過程是相對穩定的。而證,則是疾病過程中,各個時期的階段反映,隨著疾病的發展轉歸,證在不停變化著。候,又是證的發展演變中不同病機變化的體現。三者,證起到了中軸作用,它不僅表現了某種疾病的病變性質,又對能表現特殊病變狀態的候,起到統帥作用,使醫者能從整體上考察疾病的發展變化,對指導臨床治療提供了思路。

證候組合模式

證,作為中醫學臨床診斷的特殊的表述形式,是有其一定的內容的,但是歷來的傳統概念證、候不分,未能具體規範其內容,造成證、候混稱。歷代對“證”的表述大都從病因或病位來命名,如傷寒的“六經”證、溫病的衛、氣、營、血證以及風寒、暑濕、濕熱、風燥等證,痰飲、水飲、郁證、瘀血證等。又有以病因病位再結合病機來命名證候的,或單純以病機來命名證候的,如心腎不交、虛陽浮越、熱極生風、清氣下陷等等,對於病理、病勢、病性、病況等,也都屬於病機範疇。由此可見,證的內容不出病因、病位、病機三者。
但從歷代中醫文獻所見,有兩種情況:一是在一證之後,羅列不同病機所出現的證治條文;一是名醫醫案醫話中常見到的,在先述病因病位之後,接著出現了候的斷語,此種情況表明,病機雖作為證的重要內容之一,更作為同一證中不同病機變化的表述形式,不少醫案醫話就乾脆用“候”的形式來表示,但因為沒有嚴格定義“證、候”二者的內涵,便造成了二者混稱。
古今對證候的描述,僅僅滿足於一些症狀、脈、舌的羅列,很難體現出證候的模式特徵,更不能具體反映證候的病機狀態,因此,被人們說成是“症候群”或“症狀群”,或稱作“病狀信息組成的模糊集合。”具體反映了臨床識別證候的高難程度,致使古今醫家常有“難於識證”之嘆!就某些著名醫家對部分證候,確有經驗,往往也有“只可意會而不可以言傳”之感。其原因在於對證候只滿足於症狀的羅列形式,未能從病機狀態,這一證候本質上提供識別的依據,是一種只看現象,不看本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描述形式。羅列過多使人目眩,有無所適從之感。羅列過簡又局限了見識,臨床難以重複。要改變傳統證候的描述,必須在思維方式上進行突破,首先發展中醫學的分析思維,把常規的以一個“證”為識別單位的習慣認識方法,進一步深入、解析下去,以“證象”為識別單位,以證象的組合與轉化為基礎,把握動態的病機形態,也就是我們命名的“候”,進一步確診“候”所在的部位和原因,就確立了疾病的整體:“證”。這是更深更高層次的分析綜合方法。
這就首先要改變證候的組合形式,重新定義“證、候”,仍按傳統慣例,以病因、病位、病機為基本內容,即“病因+病位=證病機+病變層次=候。”
即以證象、候、證三級組合形式。先以臨床現象,包括症象、舌象、脈象,按病機形態單位,進行組合稱為證象,以反映單位病機為目的。再由幾個單位病機即證象,組合成 “候”,以反映複合的病機形態。不同的“候”,組合成一個“證”。“證象”是“證”、“候”組成的最基本的單位,而“候”又是“證”的基本單位。
證候組合形式:症象+脈象+舌象—→證象—→候—→證。
據此,為進行辨證論治一體化理論研究,創立和重新定義了幾個概念,以下詳述。
一、證象:
證象是證候的外在表象,是由臨床現象所組成,包括症象、脈象、舌象三個要素,其中症象不同傳統的症狀,包含西醫學的症狀、體徵,以及理化檢測結果;脈象含手三部九候、趺陽等動脈;舌象含舌質、舌苔。按人體的基本生命物質:氣、血、陰、陰及腠理、經絡、空竅的病機變化,劃分為13個類,76個病機單位,稱為證象,命名為單位病機,組合和表述可能發生的所有臨床現象,外有臨床表象,內合病機形態,便於進行臨床分析辨證。
證象是反映單一的病機狀態的識別單位,而不是一個獨立的證候,但是組成證候的基本單位,其中羅列的臨床表象,應具有該症象的特異代表性。臨床上同一證象在不同時間、不同證候中是不會完全重複相符,也不必完全符合,因為證象中所列的表象都具有同等的效價,即“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證象在一定形式上與前人的症狀分類法相似,也與徐迪華所稱的“臨界狀態”相似,但這二者僅是識別症狀的方法,未用來作為單位病機的分離,所以不能作為證候的組合單位,而不能進行病機組合,因此不能相提並論。證象體現了症狀與證候的有機聯繫。
證象的優點在於:①性專,代表性強,②便於組合,適用於複雜證候的某一特殊階段,或諸多症象出現時,套用迭加、分流、相干、系統等原則(後面將提到),組織新方,形成症——證候——方藥的——對應;③便於分解、分析歷代方劑,及進行方藥的現代化研究,使方藥使用,從定性趨於定量,成為規範性、標準化的系統;④更重要的是這一概念的創立,為以同等效價為準則,組建更加專一的症象識別系統,起到指導性作用。
這無疑是對傳統思維的突破,證里分候,候又分解為證象,更是中醫學分析思維的發展。因為,證象作為識別單位,可以作為寒、溫、時、雜諸辨證體系的基礎,是中醫學臨床的識別元素,而作為單一證象,範圍局限而內容有限,也許也有利於生物模型的重複製作,有利於進行實驗驗證和研究,也可以看作中醫學現代化發展的新起點。這一發展就有望在基礎層面上解決中醫學理論一體化,進一步認識中醫學整體,從而發現自我的優勢和缺陷,深入探求,清楚該與哪些學科怎么樣結合,加快發展和完善中醫學學術體系和實踐體系的過程。
二、候:
“候”是複合的病機狀態在臨床上的具體組合形式,是由多個證象所組成的,即三個及三個以上的單位病機所構成。表述上用“病層+病機狀態”,如“衛氣失宣候”。在其組合形式上,包括三個要素,即主症、副症、賓症。主症即本候主要的常見證象,反映本候的主體病機,在識別本候時,起主導作用,但不一定是病人的主訴,或患者自覺的主要痛苦。副症即次要的常見症象,也包括常言的兼症,但不完全是通常所說的兼證,有時患者也可能作為主訴提出來。主、次症只是從反映病機的主次而言,並非患者自身感覺的輕重。所謂賓症,是不常見的症象,如賓客的往來,一般來說可有可無。但在某一特定情況下,卻可以“反客為主”,作為辨證的重要依據。所以,主、副、賓症象,不同於主、兼、夾症的劃分。前者主要著重於病機的組合,而不僅僅從症狀上來區分,即使某一主症狀未出現,只要這單位病機形成了,便可用藥,從而透過現象,抓往本質。用藥時,以相應於主、輔、佐、使的配伍組合,從整體上做到系統協同,體現“治病求本”的宗旨。
候,是疾病的動態表現形式,是正邪鬥爭在氣、血、陰、陽等各種有層次標誌的基本功能單位(病層)中的矛盾運動。既是獨立的複合病機單位,又是組合“證”的基本單位。
候以氣、血、陰、陽為綱,再根據其分布淺深和四者相互之間的病變,共分44目,結合30個病機類型,組成322個候,按病變層次淺深程度的順序,病機輕重,依次排列,構成一個較穩定的分類系統。
三、證:
“證”,是致病因素在病變部位上的矛盾反映。表述上用“病位+病因”,如“肺衛風熱證”。證與候的關係表現在矛盾與同一之間。在正邪鬥爭中表現為諸多的一致,都是致病因素與機體鬥爭的表現,但病機之不同於病因與機體這種形式上的對立,是這種邪正鬥爭的正與邪,分別代表致病因素與病理損害、抵抗力和代償力的協同,不同點還在於,從局部與整體看,病位與病層,在廣泛聯繫上,病層是整體;在局部定位上,病位是整體,而病層只作為這一病位的某一層次,是局部的。相對而言,證是靜的,是標誌性的;候是動的,是機制性的。類似於現代醫學的病名與病理機制的關係,從形式上看也極相似,但有質的不同,但可以從這裡溝通,以便於用現代科技揭示證候的本質。證的創立,有利於中醫學疾病的現代命名;候的創立,有利於疾病臨床分期。

證候舉例

(二)衛陽失宣候(L01-Z01-H005)
——肺衛風寒表證本證(二)
肺衛風寒證·衛陽失宣候,為風寒郁遏肺衛,寒邪偏重之輕證,但較衛氣失宣候略為深重,系外感風寒初起常見之候。即《傷寒論》所稱太陽風傷衛、太陽中風症,又因以桂枝湯為主方,因而通稱桂枝湯症,本屬表寒實之證。由於素來醫家以其汗出、脈緩弱等,而稱為表虛證。其原由是以太陽傷寒,寒傷營之無汗、脈浮緊之麻黃湯症為表實證,相對而言,其實兩者均為表寒邪實之證候,並非臨床通稱之營衛虛弱表虛之證。虛則當補,表虛證自當補虛固表,而本證當如仲景所示:可發汗,當汗出而散,是表有邪實可知。
通稱:外感風寒,風傷衛,太陽中風,表虛症,桂枝湯症。
內含病例:[中醫]:傷寒。
[西醫]:感冒。
病因病機:肺衛風寒郁遏。俞根初曰:脫衣易服,驟感冷風,風寒之邪外感,郁於肌表,衛分陽氣不得宣發於腠理、空竅,通達經脈,而成表寒實證。
證象組合:表郁+陽郁
主症: 【陽氣不宣】症象:①形凜惡寒,②肢冷,③胸悶,欲嘔。
舌象:①舌淡紅,苔白滑,②舌苔白薄。
脈象:①脈弦緩弱,②脈浮而微弱,③脈浮數弛緩無力(弱),④脈微略數。
【腠理不宣】症象:①惡風寒,②發熱無汗,③惡寒發熱,微汗出。
脈象:脈浮。
副症: 【清空不宣】症象:①頭痛。
賓症: 【清竅不宣】症象:①鼻塞流涕,②鼻鳴。
【經氣不宣】症象:①項背強 ,②身痛骨節疼痛。
治則:風寒初襲於表,衛陽郁遏,治法當宣通衛陽,疏散風寒,使表分郁遏得以宣解,則外而腠理經氣,上而清竅清空,宣行自如矣。
方症:
1.桂枝湯證:張仲景方。功能解肌發表,調和營衛。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症見發熱頭痛,汗出惡風,鼻鳴乾嘔,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緩。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服後避風,少頃,飲熱稀粥以助藥力,使其微微汗出。
2.桂枝加葛根湯證:張仲景方。治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項背強者。詳見論著⑴。
葛根四兩,麻黃、生薑各三兩,桂枝、芍藥、炙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取微似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