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歸因是指人們對自已或他人的社會行為進行分析,並指出其性質或推論其原因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為歸因
- 屬性:人們對自已
- 對應:社會行為
- 對象:進行分析
行為歸因是指人們對自已或他人的社會行為進行分析,並指出其性質或推論其原因的過程。
行為歸因是指人們對自已或他人的社會行為進行分析,並指出其性質或推論其原因的過程。行為歸因的類型人的行為產生可能會有許多複雜原因,人們對行為原因的解釋會由於個人所處的位置或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多種多樣,根據行為原因產生的根源...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行為原因的推論過程。具體的說,就是觀察者對他人的行為過程或自己的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論。(歸因指人們如何解釋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原因, 是人對影響或解釋其行為的因素做出結論的一種認知過程(McCabe & Dutton, 1993)。自Heider (1958)提出歸因概念和理論, 歸因始終是社會心理...
韋納的歸因理論是關於判斷和解釋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的原因的一種動機理論。韋納的歸因理論主要有下列三個論點:人的個性差異和成敗經驗等影響著他的歸因;人對前次成就的歸因將會影響到他對下一次成就行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等;個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對成就行為有很大的影響。理論簡介 在學校情境中,學生...
歸因理論由社會心理學家海德於1958年提出。歸因是指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進行分析,推論出這些行為的原因的過程。歸因方式影響到以後的行為方式和動機的強弱。海德的樸素歸因理論 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際關係心理學》中,從通俗心理學(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歸因理論,該理論主要解決的...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論其原因的過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為或自己行為的原因加以解釋和推測。了解原因之後就可以對行為加以預測,從而對人們的行為和所處的環境實行控制。六大因素 人是尋求有意義的動物,總希望使自己的行為有明確的引導。歸因的六個因素分別是能力高低、努力...
三維歸因理論(Cube theory),也稱炻度理論或立方體理論,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凱利於1967年發表的《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一書中提出。凱利認為,對他人行為的歸因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觀察行為,其次是判斷原因,最後是排除偶然因素和迫於環境的因素。一般人們在歸因時要沿著三個方面的線索進行思考,然後把原因...
兒童歸因(children’s attribution),兒童社會認知能力的一個方面。兒童對某一行為或事件的原因進行判斷和推理的過程。歸因受認知推理能力的制約,兒童要到一定年齡才會去推測行為的原因。一般來說,兒童從五六歲就開始對他們看到的行為進行歸因。研究表明,從童年中期到少年早期,兒童對他人行為的主動解釋有一個穩定增長...
凱利對海德的歸因理論進行又一次擴充和發展,他認為歸因乃是指個人對環境中的事件,去覺察或推論其性質或原因的過程,這過程包括當事人對自己或他人行為原因的推論。他將歸因現象區分為兩類:一類是能夠在多次觀察同類行為或事件的情況下的歸因,稱為多線索歸因;另一類則是依據一次觀察就做出歸因的情況,稱為單線索...
歸因分歧是常見於行為實施者與觀察者之間的一種歸因偏差,即對於同一行為,實施行為的人與旁觀者所作的歸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研究表明,實施行為的人往往強調情境的作用,對自己的行為多強調外部原因,作外歸因。而旁觀者常常強調並高估實施行為的人自身的、內在的因素。比如學員甲向學員乙借了一條香菸,說好一月...
它是歸因理論的一個現象,即人們常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比如,儘管我們在評價他人的行為時有充分的證據支持,但我們總是傾向於低估外部因素的影響,而高估內部或個人因素的影響。這種現象解釋了當銷售人員的業績不佳時,銷售經理更傾向於將其歸因於下屬的懶惰而不...
意向歸因是把行為原因歸於個人內在傾向,如心境、態度、人格品質、能力、愛好、願望、努力等非環境因素的過程。海德認為,對人的行為作意向歸因, 正確的做法是觀察某人的行動,然後排除環境的力量。人們的言行往往並非都是他們真實態度的表現。E.E.瓊斯和 V.A.哈里斯的態度歸因實驗表明,個人在自由選擇條件下的言行...
將行為原因歸於個人特徵稱為內歸因。緣起 歸因思想最早由美籍德國心理學家F. 海德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50年代末至70年代曾構成社會心理學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並形成了幾種不同的理論。所謂歸因,就是指觀察者為了預測和評價人們的行為並對環境和行為加以控制而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論。人們...
象任務的選擇、行為的強度與堅持性等主要的成就行為在這理都得了清晰的說明。不僅如此,韋納的理論還揭示了成就行為是可以改變的,通過改變行為者的歸因來改變行為的原理的意義是重大的,尤其是在教育上這一原理的運用將更有其廣闊的前景。當然這一理論也還存在著一些不足。象成就的歸因維度能否多於三個問題,就是...
海德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光是心理學家,都對各種行為的因果關係感興趣,力圖弄清周圍人們行為的前因後果。海德還區分了導致行為發生的兩種因素:一是行為者的內在因素,包括能力、動機、努力程度等。他認為行為觀察者對因果關係進行樸素分析時,試圖評估這些因素的作用,而且對行為的歸因和對行為的預測...
領導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of leadership) 是由米契爾(Terence R.Mithchell) 於1979 年首先提出的一種領導理論。這種理論指出,領導者對待下級的方式會受到其對下級行為歸因結果的影響。產生的背景 歸因理論的普遍意義 領導歸因理論是在領導特質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些學者發現有的領導在他的下屬中威信很高...
《行為責任的歸因分析系列研究》是依託華中師範大學,由張愛卿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行為責任的推斷是現代管理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之一。對行為責任的分析關係到管理者的工作決策。本項目擬將歸因理論套用於行為責任的推斷之中,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探明歸因內容,結構維度與行為責任之間的關係;建立...
恆常歸因,1958年由F.海德提出《人際關係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中有關人們如何解釋和推測他人或自己行為的過程和行為的原因的理論。所謂歸因,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斷其原因的過程。恆常原則說 最早提出歸因理論的是美國心理學家F.海德,他在1958年所寫的《人際關係心理學》是這一理論...
基本歸因偏差是人們在對他人行為歸因時,無意地傾向於高估內在因素(如能力、努力程度、智力等)的影響,而低估情景因素的重要性的現象。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歸因偏差,由認知偏差造成。在員工績效評價、培訓、選拔等環節經常會受到這一誤差的影響。歸因偏差是大多數人具有的無意或非完全有意地將個人行為及其結果進行不...
教育歸因 教育歸因是指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需要經常對教育行為進行歸因,像這樣 對教育行為或事件的原因進行推斷的過程。廣義的教育行為或事件,包括教師的教育和學生的學習,以及與教師有關的事件或行為。教育歸因的理論:海德的二分歸因模型 韋納的成敗歸因模型 凱莉的三維歸因模型 反常條件模型 ...
《青少年捐助行為歸因與教育》是2019年06月01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丁鳳琴。內容簡介 目前,關於弱勢群體的慈善教育非常突出的問題就是個人捐助行為的責任和意識普遍缺乏,個人捐助行為背後的原因機制也越來越複雜,捐助行為歸因成為當前社會和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本書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以捐助行為歸因為研究...
自我歸因論(self attribution theory),美國心理學家韋納(Bernard Weiner,1935— )提出的歸因理論。認為個體可能從內外源、穩定性、可控性三個維度進行歸因。從內外源這個維度可以區分出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前者指將行為結果歸因於客觀情境,後者指將行為歸因為個人的特點。研究表明,對自身的失敗傾向於外部歸因,...
研究發現,有些兒童具有產生行為問題的遺傳傾向。研究顯示,有些兒童在學前環境中表現出自我控制能力差和易發怒的問題,是因為他們遺傳了家長的性格。許多家長擔心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是自己教育不當的結果,但是新的研究表明,事實並非如此。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遺傳基因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小孩在幼稚園成長得很好,...
如認為人就要說到做到,借東西就應該如期償還,朋友就應該互相幫助等,一旦發現不合常規,就歸因於行為實施者的個人因素。而實施行為的人則更多地是從具體情況出發,強調實際行為的特殊情境。如借東西未還是因為太忙,沒時間,朋友沒及時幫忙是因為有急事走不開等等。可見,歸因的分歧是造成人與人之間矛盾的一個因素...
按照不同的維度,歸因風格可以分為內部-外部、穩定-不穩定、整體-局部、控制-不可控制四個方面。通常情況下,心理學者主要研究個體內部的和外部的歸因風格。基本概念 歸因這一概念最初由心理學家 Heider 於 1958 年提出。心理學將歸因理解為一種過程,指根據行為或事件的結果,通過知覺、思維、推斷等內部信息加工...
運動歸因是指運動員對自己的運動行為成功或失敗原因的解釋和評價。有邏輯歸因和非邏輯歸因兩種模式。前者有三個維度。(1)內外源,亦稱(原因的)控制點,即事件是起因於內部還足外部。切利普1980年研究表明,在運動應激情境下,傾向於(運動)內部控制點者比傾向於(運動)外部控制點者成績下降得小,以任務為中心的...
人們一般都有這樣的信念,每個人的行為都想迎合社會的需要,因此,那些合乎社會規範或社會期望的行為很難反映一個人的內在特質。例如,碰到熟人問好就是一個社會讚許性高的行為,如果根據這個行為來推斷一個人彬彬有禮、很有教養是遠遠不夠的。相反,人們往往把超出社會期望或社會規範的行為歸因於行為者的個性本質,...
內因,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茨·海德在他的歸因理論中提出的導致行為發生的原因之一。海德認為導致行為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行為者內在的因素,包括能力、動機、興趣、愛好、意願和努力程度等;二是來自行為者以外的因素,如工作環境。海德認為普通人尋找原因時主要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入手。心理方面內因 內因...
把自己的行為歸因於情境原因,把別人的行為歸因於內部(性格)原因的傾向。簡介 我們把自己行為的動力歸因於情境(外部),而將他人行為的動力歸因於性格(內在)的傾向。因此,當我們看到他人跌倒時,傾向於將其原因歸於他或她的笨拙。但是,如果我們自己跌倒,我們很可能把事情歸因於情境,比如人行道上有冰。這一...
自我美化,歸因中的一種動機偏差。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歸因時,常把成功的行為歸因於自己內在的努力,而把失敗的行為歸因於外界因素,以此美化自己。名詞簡介 人具有天然地自我美化傾向:人天然地美化自己的一切,並且特別願意拿自己的優點來跟別人的缺點對比,於是,比外表,比身高,比財富,比衣服,比智商,比...
人們在判斷他人行為動機時,往往根據當事人行為時的情境中有無強烈且明確的外在誘激而定:若有,則判斷此人行為源於該誘激;若沒有或有卻難以察覺,則判斷此人行為源於其內在動機。 整體分析 該理論將人們對自己行為的歸因分為兩個維度,即自我感知到的外在激勵和自我感知到的內在激勵。每個維度都有強弱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