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納的歸因理論

韋納的歸因理論

韋納的歸因理論是關於判斷和解釋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的原因的一種動機理論。韋納的歸因理論主要有下列三個論點:人的個性差異和成敗經驗等影響著他的歸因;人對前次成就的歸因將會影響到他對下一次成就行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等;個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對成就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理論簡介,模式,

理論簡介

在學校情境中,學生常提出諸如此類的歸因問題,如:“我為什麼成功(或失敗) ”“為什麼我生物測試總是考不過人家”等等。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Weiner,1974)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六個原因:
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
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程中曾否盡力而為;
工作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工作的困難程度;
運氣,個人自認為此次各種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
身心狀況,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
其他,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上述五項外,尚有何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因素(如別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
以上六項因素作為一般人對成敗歸因的解釋或類別,韋納按各因素的性質,分別納入以下三個向度之內:
1、因素來源: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因素的來源,是以個人條件(內控),抑或來自外在環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狀況三項屬於內控,其他各項則屬於外控。
2、穩定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穩定,是否在類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與工作難度兩項是不致隨情境改變的是比較穩定的。其他各項則均為不穩定者。
3、能控制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能否由個人意願所決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項是可以憑個人意願控制的,其他各項均非個人所能為力。
韋納等人認為,我們對成功和失敗的解釋會對以後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為缺乏能力,那么以後的考試還會期望失敗;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為運氣不佳,那么以後的考試就不大可能期望失敗。這兩種不同的歸因會對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

模式

韋納將以上因素和三個維度結合起來,組成如下“三維度模式”,見下表。
歸因的三維度模式
六因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身心狀況
工作難度
運氣好壞
外界環境
三維度
內部的
外部的
穩定的
不穩定的
不穩定的
穩定的
不穩定的
不穩定的
不可控的
可控的
不可控的
不可控的
不可控的
不可控的
韋納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把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劃分成三個維度,比海德的思想有所發展,並且有助於人們對成就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他認為,我們對成功和失敗的歸因,會對以後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如果一個人把考試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那么以後考試還會預期失敗,這是因為能力是一個穩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於運氣不佳,那么以後考試就不大可能預期失敗,這是因為運氣是一個不穩定性的原因。
有成就需要的人會把成就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把失敗歸因於努力不夠。不甘於失敗,堅信再努力一下,便會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只要盡力而為,沒有辦不成的事。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認為努力與成就沒有多大關係。他們把失敗歸因於其他因素,特別是歸因於能力不足。成功則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結果,如任務難度不大、正好碰上運氣等等。
作為對成就需要理論的一個補充,歸因理論特彆強調成就的獲得有賴於對過去工作是成功還是失敗的不同歸因。如果把成功和失敗都歸因於自己的努力程度,就會增強今後努力行為的堅持性。反之,如果把成功與失敗歸因於能力太低、任務太重這些原因,就會降低自身努力行為的堅持性。運氣或機遇是不穩定的外部因素。過分地歸因於這一因素會使人產生“守株待免”的堅持行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為的。總之,只有將失敗的原因歸因於內外部的不穩定因素時,即努力的程度不夠和運氣不好時,才能使行為人進一步堅持原行為。
韋納認為,教育和培訓將使人在成就方面發生激勵變化並促進激勵發展。培訓的重點是教育人們相信努力與不努力大不一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