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是文化在行政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獨特形式。是一個複合的整體,包含人們對行政體系及其行政活動的態度、情感、信仰和價值觀以及人們所遵循的行政原則、行政傳統和行政習慣等。內容包括行政意識、行政觀念、行政理想、行政思想、行政道德、行政原則、行政傳統、行政習慣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政文化
  • 拼音:xingzhengwenhua
概念,功能,特點,1.歷史性,2.階級性,3.民族性,4.變動性,5.連續性,主要特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社會性和積澱性,整合性與多元性,普遍性與連續性,滲透性與隱蔽性,影響,行政行為影響,行政觀念影響,行政體制影響,文化綜述,簡述,行政思想,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觀念和意識,行政傳統和習慣,文化關係,國內發展,形成,分析,

概念

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實踐活動基礎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動與行政關係的各種心理現象道德現象和精神活動狀態,其核心為行政價值取向。
文化作為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在不同的社會生活領域具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在行政活動領域即表現為行政文化。行政文化是與行政相關的文化,它包含人們行政行為的態度、信仰、感情和價值觀,以及人們所遵循的行政方式和行政習慣等,具體來說包括人們的行政觀念、行政意識、行政思想、行政理想、行政道德、行政心理、行政原則、行政價值、行政傳統等。行政文化是一種多層次的、複合的文化,它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歷史條件、地理環境、社會制度、民族特性、文化心理、文化背景、傳統習慣等。行政文化是在社會文化的基礎上,在具體的行政活動中形成的,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的行政活動培育出不同的行政文化,行政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一旦形成則具有不少相對穩定的特性。

功能

行政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導向功能,即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認同的價值、行為取向,使成員目標與整體目標趨於一致;
2、聚合功能,通過共同創造的精神文化,在組織成員中達成共識,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3、調節控制功能,通過約定俗成的規範或共同價值準則規範約束成員的行為、思想,調節矛盾、衝突等不和諧因素;
4、改造更新功能,新的先進的治理理念通過行政文化灌輸到成員的思想中,促進成員思想觀念的更新,從而推進行政組織更新變革。

特點

1.歷史性

行政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首先,行政文化的出現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行政文化的形成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就人類歷史而言,行政文化的出現以國家行政活動為前提,是社會私有制、階級、國家等歷史現象的伴隨物。其次,行政文化隨社會行政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不同歷史時期的行政實踐,都有與其相適應的行政文化,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條件,亦會造成行政文化的相應變化。

2.階級性

行政文化在有階級的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行政文化的階級性質,根本的並不在於行政文化的問世以第一個階級社會為歷史條件,而在於行政文化在階級社會中,總是一定階級意志的表現,總是為一定的階級利益服務的。不同階級的行政文化,其階級性既有相互對立、對抗的一面,又有相互同一、轉化的一面,但前者更為直接,是階級性的主導性構成。行政文化的階級性,不僅是現實階級關係的反映,而且同時又是以往的階級關係的體現,但前者為基本屬性,具有不斷增強的趨勢,後者為次要屬性,處於逐漸消減的過程。

3.民族性

行政文化的民族性,主要表現在特定行政文化的具體形式上,以及特定行政文化在其形成、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具體途徑和模式上。行政文化通過民族特性和民族形式的不斷發展,逐漸積澱成行政文化傳統,構成行政文化特色。由於任何行政管理,其對象無非由人與社會活動所構成,因此,民族特性在行政文化乃至行政實踐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現代社會,國際交往的頻繁和複雜,保持行政文化的民族性,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課題。

4.變動性

行政文化處於不斷變化和發展之中,其間新的文化成因不斷出現,並注入行政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使其具有更為生動多采的內容與形式。同時,舊的文化構成或因時代變遷而消失,或因條件變化而演變。行政文化此消彼長、一生一滅、時顯時隱、或強或弱的變動,實質上是社會實踐及其歷史條件變化的體現。行政文化的變動作為對社會變化的體現,可以是滯後的,也可以是前瞻的。滯後性的變動,往往是被動的,有的由於難以及時適應社會變革而成為歷史進步的阻礙。前瞻性的變動,是對社會變化的主動意識和自覺適應,不僅體現著社會變化,而且對行政改革以及其他相關的杜會變化起著積極引導和促進作用,成為歷史進步的動力。

5.連續性

行政文化的連續性有兩重含義:一是指任何具體的行政文化,都是以往存在的行政文化的某種延續、繼承或揚棄,同時又都具有時間與空問上的推移性,具有向其他類型行政文化滲透、轉移和演變的可能。二是指作為人類社會整體的行政文化的連續性。這種整體性的文化連續性,從量上看,只要存在行政活動,其延續便是無限的,其發展是不可間斷的。從質上看,這種歷史連續,主要體現在對優秀的行政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揚等方面。行政文化的連續性,其基礎歸根結底是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連續性,起直接作用的是社會行政實踐的歷史連續性。

主要特性

時代性和民族性

神權政治時代的行政文化是迷信的、神秘的,封建專制時代的行政文化是尚權威、重服從,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行政文化是講人權、尚實效、重法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時代的行政文化則重科學、為民眾、尚服務。行政文化又往往因不同的國度和民族形成不同的模式和色彩,美國的行政文化通常表現為民主、自由、積極、奮發的特色,德國的行政文化表現為重法、守紀、嚴正、整齊的特色,英國的行政文化則有尚典、守舊、泥古、重名的色彩。

社會性和積澱性

行政文化是一種社會積澱物,是人們在長期行政活動中知識、經驗、理想、信仰、道德、價值的積澱,是通過長期創造、延續、傳承而實現的。

整合性與多元性

行政文化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中,在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發展和治國安邦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在不同社會文化的衝突和交融中,由不同的區域和人群逐漸整合而成,不同的人群和區域使行政文化呈現出多元的特性。

普遍性與連續性

行政文化是連續的、持久的和無所不在的,行政文化一經形成將廣泛地、持續地影響行政主體及其行政活動。

滲透性與隱蔽性

行政文化往往以比較隱蔽的形式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滲透到各個行政組織和行政人員中,滲透到具體的行政活動中。
行政文化的形成及其特性決定了行政文化是一種潛在的無形的力量,其影響是巨大持久、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

影響

行政行為影響

任何特定的行政活動無不受到行政文化的制約,無論是行政決策還是行政執行都是如此。行政文化通過人們行政心理、行政意識、行政思想、行政習慣對行政行為發生作用。行政文化對行政行為的影響是全面的、直接的,不僅影響行政決策是否果斷、科學、可行,而且影響行政執行是否快捷、完整、靈活。具有自覺行政意識和進取行政思想的人,能夠成為當機立斷、獨立思考的決策者和堅定、靈活的執行者;反之,則成為優柔寡斷、固步自封的決策者和僵化、拖拉的執行者。開放型的行政文化氛圍,會使決策者的行為具有開放、民主、效率傾向;相反,封閉型的行政文化氛圍則會使決策者因循守舊,唯書唯上,思想僵化。民主型的行政文化氛圍會使決策者的決策具有創造性、靈活性和綜合性;相反,專制型的行政文化氛圍會使決策者專橫武斷,剛愎自用。晦暗型的行政文化氛圍會使決策者心胸狹隘,玩弄權術,爭功諱過,造成行政風氣腐敗;相反,明朗型的行政文化氛圍則會使決策者胸襟開闊,寬宏大度,公平正直,堅持原則,從而形成廉正健康的行政風氣。當然,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人們判斷決策者和執行者的標準是不同的。但無論評價標準如何,行政文化對人們行政行為的影響是巨大的。

行政觀念影響

行政文化對人們行政觀念的影響是長遠的、深層的。行政文化作用於行政活動往往是通過行政人員的觀念、信仰、習慣來實現的,行政人員是行政活動的主體,在行政活動過程中,行政文化環境對行政人員的觀念起著直接的決定作用,社會成員進入行政活動領域後,不可避免地帶有原有行政文化影響下各種積極或消極的因素,並在一定的行政體系內和具體的行政活動中形成特定的思想觀念。如官僚主義,高高在上,遇事推委,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為政不廉,任人唯親等行政觀念很大程度上與封建的等級制度、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倫理道德等行政文化氛圍有關。

行政體制影響

行政文化從多方面影響行政體制,這種影響和作用是潛在的、複雜的,通過歷史條件、地理環境、民族特性、文化心理、文化傳統、社會制度、政治狀況、經濟水平等對行政體制發生作用。封閉的地理環境,落後的社會制度,較低經濟水平下形成的崇尚權威,注重人治,講求等級制的行政文化會產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相反,開放的地理環境,先進的社會制度,較高經濟水平下形成的崇尚民主,注重法制,講求平等的行政文化會產生民主色彩地方分權的行政體制。守舊、惰性、注重形式的行政文化會產生低效率的行政體制;相反,進取、勤奮、講求實效的行政文化會產生高效率的行政體制。
總之,行政文化對行政管理的影響是廣泛的、深遠的,以致有人稱之為“行政的非正式組織”,行政文化通過行政行為、行政觀念、行政體制對任何特定的社會行政活動產生影響,這種影響不是直觀的、簡單的過程,而是一個複雜的、多樣的、潛在的過程。

文化綜述

簡述

綜觀中國現代行政文化,儘管從根本改變了行政本質和行政主體與人民的關係,逐步確立了以廉潔、服務為宗旨的行政文化,但這種行政文化在繼承了我國古代行政文化優秀傳統的同時,也殘留了不少封建文化的弊端,既有現代文化的風采,又有傳統文化的遺風,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矛盾體,一方面它以廉潔、效能、服務的精神,規範引導著行政人員,另一方面又以集權、封閉、保守、官僚主義壓抑行政活動。行政文化中的這些消極因素常常使行政決策遲緩,背離科學,行政體制結構不合理,行政機構冗腫,行政人員缺乏責任感,行政執行推委,官僚主義盛行,致使整個行政效率低下,不適應行政管理現代化的需要,尤其是與21世紀世界行政管理髮展的趨勢相去甚遠。因此,行政文化建設,整合與再造中國現代新型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沒有行政文化的現代化建設,就沒有行政管理的現代化。由於行政文化的特點所決定,建設將是多方面的、漫長的,就目前來看應著重建設以下方面:

行政思想

重點清除殘存於現代行政文化中的封建宗法思想、特權思想、專制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奴化買辦思想以及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堅持以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建立有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行政思想。同時,要積極吸收借鑑中外歷史上一切優秀的行政思想,如中國古代行政思想中的經世致用、自強不息、天下為公的思想,近現代西方法治、實效的思想以及不斷更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如側重製度結構研究的早期組織理論,側重人的社會心理關係研究的行為科學組織理論,側重社會整體聯繫研究的系統論組織理論等,著重培養現代化行政管理需要的創造性、開拓性的行政思想,使整個行政思想朝著高效、開拓、開放、法制的方向發展。

行政心理

大量運用現代管理心理學,端正行政動機,改善行政態度,增強行政情感,改革行政習慣,保持公平的行政心理,確立正確的行政價值取向,建立真誠、樂觀的行政情緒,加強行政心理的調適,著重運用組織管理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行政人員進行心理輔導,使行政人員的不良心理適應得到調適,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修養得到提高,以現代化行政管理的要求樹立穩定、健康、和諧的行政心理,使整個行政心理充滿活力和內聚力。

行政道德

在大力消除封建社會不良行政道德,加強社會主義行政道德建設的同時,積極挖掘和弘揚傳統行政道德體系中的合理核心,如以群體為導向的行政價值觀、以功績為取向的行政規範,強調精政廉明的行政風範,注重反求諸己的行政道德修養方法。此外,還應借鑑、吸收國外行政道德中合理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成份,把高效從政、一心為民作為最根本的道德規範貫穿於整個行政活動中,做到在道德認識上,擺正行政人員與人民民眾的道德關係,在道德感情上,養成行政人員對人民民眾的愛心和高效滿足人民民眾的道德情感,在道德意志上,培養、鍛鍊行政人員具有克服困難去履行為人民服務的道德義務的能力和毅力,在道德信念上,養成行政人員的強烈責任感,在道德習慣上,養成崇尚高效、重視時間效率觀念的道德習慣。

行政觀念和意識

擯棄傳統小農社會長期形成的狹隘和封閉、保守、依附觀念,放眼世界,面對未來,在決策、執行上樹立開放和進取、自主、服務的行政觀念和意識。以行政管理現代化為目標,行政觀念和行政意識建設的著重方向應是:由保守型到進取型,保守型觀念和意識是以傳統的秩序、寧靜社會為土壤,而現代化的行政管理要求政府對動態多變的社會有全面的把握,只有進取型的觀念和意識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由封閉型到開放型,現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要求相應的行政文化特徵,只有具備開放、參與的行政意識才能管理日益國際化、市場化的現代社會;由依附型到自主型,依附型的行政觀念和意識是對權威的崇拜和依附,除了機械地執行指令外,對其餘事情漠不關心,中國社會的日趨改革和開放,人們自主觀念、責任意識與日俱增,行政人員在職權範圍內自主處理一切事務是現代社會的要求;由領導型到服務型,傳統社會的管理與計畫經濟的管理雖然有別,但高高在上、管理一切的觀念是相似的,市場經濟需要服務型行政文化,轉換政府職能,要求政府增強社會的服務意識和行為已成為中國行政文化建設的方向。

行政傳統和習慣

大力消除幾千年封建行政傳統和習慣的影響,提倡行政民主,加強行政法制,重科學而非經驗,重實效而非形式,重賢能而非親故,增加行政的透明度和公開度,努力形成全社會參與行政決策和管理的習慣、氛圍,造就社會監督行政決策與管理的機制。與行政管理的現代化相適應,行政傳統和行政習慣的建設主要方向應為:由全能型到分化型,隨著現代社會事務的日趨複雜多變,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政府所承擔的只應是其中的一部分,相當部分職能要由社會自身不同性質的組織來行使,政府不能過多干預,分化型是現代行政管理向參與型、服務型發展的必然要求;由鬆散型到效能型,現代化的行政管理講究的是成本和效率,在市場經濟日趨成熟和國際化競爭的衝擊中,科學定編、裁減冗員、增強服務、提高行政效率、節約行政成本成為21世紀行政管理追求的目標;由集權型到參與型,參與型不僅是以行政主體積極參與為特徵,而且行政客體對主體的行為內容及方式也會積極施加自己的影響,現代社會的發展日趨強調參與型的管理,強調被管理者的能動作用,為適應現代化行政管理的需要,我國參與型的行政文化中,不僅要包括行政主體對決策活動的影響與參與,而且還要包括行政活動的社會受體對行政活動的影響與參與;由人治型到法治型,現代化的行政管理講的是法治,強調法的至上性,要求制訂完善的行政法規,依法行政,對行政權力的擁有進行明確的界定,對行政權力的行使進行嚴格的規定,這是行政管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行政管理的現代化不僅是行政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更是行政文化的現代化。因此,行政文化建設必須以現代化的行政管理為依歸,形成自覺的行政意識,開放的行政觀念,優良的行政傳統,良好的行政習慣,科學的行政思想,正確的行政價值,積極的行政理想,健康的行政心理,高尚的行政道德。當然,建設現代化的行政文化,對行政文化的整合與再造,絕不意味著否定我國傳統行政文化的合理部份,而是在繼承、弘揚我國優秀行政文化的同時,借鑑外來文化,從國情出發,積極吸收中外現代科學文化中合理的行政文化因素,創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行政文化。

文化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行政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既有區別又密切相關,相互滲透。因此,就文化形態看,行政文化與其他社會文化現象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行政文化的形成、變化和發展,既受到哲學世界觀、政治思想體系、法律意識、價值觀念以及一般的社會道德倫理和心理的影響、制約、作用,同時又反作用於這些文化現象,影響、制約著這些文化現象。行政文化與其他文化現象不僅相互聯繫,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國內發展

形成

中國現代行政文化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新型行政文化,這既是中國傳統行政文化在現代的延續,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在意識形態領域占主導地位的結果。近代以來,西學東漸,隨著歐風美雨的蕩滌,中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鍥合,一方面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揚棄,另一方面表現為中國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融合。這種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同志和鄧小平同志是典範,他們盡力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又力排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在反對經驗主義、教條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同時,強調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民眾,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傳統,如大同思想、辯證法思想和自強不息思想和諧地融合成一體,形成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成功地指導了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構建了中國現代行政文化的基本框架。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民眾路線,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廉潔自律,堅持行政改革,最佳化行政組織,開始注重法制、效率,逐步走向開放,成了中國現代行政文化的主旋律。行政文化畢竟是在社會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必然受到社會文化的制約和影響,其積澱性和持久性難以在短期內消除。曾以璀燦而聞名於世的中國古代行政文化其精華與糟粕並存,既有統一性、嚴密性和實用性特點,又有專制性、封閉性和保守性特點,使中國現代行政文化在繼承古代文化優秀傳統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行政文化的消極影響。

分析

封閉而不開放。中國傳統行政文化的封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古代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東臨大海,西為高山沙漠所阻隔,中國古代文化幾乎是在少有外來文化作用的條件下形成的。文化的封閉導致了很少向外開放,無法知道外界的信息,行政觀念數千年一脈相承,行政體制世代相襲。
排異而非兼容。行政文化的封閉與行政文化的排異心理是分不開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曾是人們廣泛接受的觀念,在思想文化領域則表現為對外來文化的排斥。在這種文化背景影響下,人們對外界情況及其變化常常持不屑一顧的態度。長期以來的中華中心論、中華文明論導致對世界先進的行政管理水平和管理理論知之甚少,妨礙了行政觀念的改變和行政技術手段的更新。
神秘而缺乏透明度。行政體系的封閉性和行政心理的排異性必然導致行政活動的神秘性。傳統文化的非參與意識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觀念根深蒂固,行政活動缺乏社會成員的積極參與和社會的有效監督,行政活動成了少數精英的治國安邦活動。
守舊而不思進取。農耕文明下的傳統社會,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習慣於簡單再生產,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求穩怕亂,不願創新和改革。這種傳統文化影響所及,使行政改革缺乏推動力,人事管理缺乏激勵機制,人們對行政改革缺乏必要性和自覺性認識,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導致改革中止或遲緩,尤其是改革中涉及利益調整時更是阻力重重。
重形式而輕效率。傳統行政文化中注重形式,官場辦事講究繁瑣程式和規則,公文樣式千篇一律,導致行政管理中愛做“官樣文章”,辦事拖拉,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決策遲緩,影響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標的實現。
重人治而輕法治。傳統行政文化中治國安邦往往是重人輕法的,從先秦“有治人,無治法”,“法不能獨立,……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荀子·君道篇》)到明清“有治人無治法,若不得其人即使堯舜之仁,皆苛政也”(《清世宗實錄》)大體反映了這一點。中國歷代法典中從來沒有約束皇帝權力的條款,法自君出,權力支配法律,用人治事多為長官意志,以致人們習慣於接受能拯救自己的清官和救星,對保障社會正常運轉和人民基本權力的法律無興趣,不習慣用法律來捍衛自己的權利,人情風盛行。在行政活動中往往表現為行政權力凌駕於法律之上,行政決策和執行缺乏法律的約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成為常事。
重權威而輕民主。傳統社會定於一尊的皇權使權威觀念影響至深。在行政活動中往往會出現獨斷專行,集權制,家長制個人決策,行政民主難以得到體現。
重共性而輕個性。傳統文化中以辦事穩健、不出風頭為為政的要訣,以致於行政人員在行政活動中思想僵化、保守,不敢開拓、創新,行政活動缺乏應有的彈性和活力。
追求等級而不尚平等。中國傳統社會的等級觀念是嚴密的,政治結構中的專制主義越嚴重,社會等級越趨森嚴,等級觀念越趨強化,擔任官職的高低與權力的大小,與社會地位的高低、財富的多少聯繫在一起。等級觀念是中國古代社會封建官僚制發達的文化成因,這一思想觀念在現代社會總是把一定的人與一定的身份或等級聯繫起來,不管是從事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還是文學創作,總是要與某一級別聯繫起來,“官本位”盛行,“官念”強烈。在行政活動中常常表現出極強的等級性和依附性,嚴重影響行政法制建設和行政民主進程。
注重大一統集權而缺乏必要的分權意識。傳統的農業社會由於缺乏社會的凝聚力,主要靠外在的行政力量維持正常的運轉。這使王權為核心的大一統觀念影響至深,造成行政權力的無條件集中,“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史記·秦始皇本紀》)成了行政權力行使的慣例,事必躬親成了勤政的典範,現代社會合理、必要的橫向和縱向行政事權劃分難以獲得人們的共識。
注重治國經驗而忽略制度研究和機構設計。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如何治國的文化是很發達的,對政治的解釋,從先秦“政者事也,治者理也”(《國語·齊語》)到孫中山“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孫中山選集》下冊第661頁)。可見,對治國是何等注重。相反,對制度的研究和機構的設計卻寥若晨星。但這種傳統文化在現代行政活動中往往只注重行政經驗和方法,忽略制度和機構是否合理,影響行政改革和機構精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