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華山郡)

華陰

華山郡一般指本詞條

華陰市,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因境內的西嶽華山而聞名,位於關中平原東部,秦晉豫三省結合地帶,東起潼關,西鄰華州區,南依秦嶺,北臨渭水,介於北緯34°19′22″—34°40′00″,東經109°54′00″—110°12′13″之間,總面積817平方千米。

華陰春秋設邑,戰國置縣,至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自古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通往西北的必經之地。1990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是陝西四個縣級市之一,1993年被陝西省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華陰市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有“天下楊氏出華陰,華陰楊氏歸東宮”之說,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即為華陰人。戰國時大縱橫家公孫衍,東漢兩袖清風的名臣楊震也誕生於此。

2018年,華陰市下轄2個街道、4個鎮,另設有1個國企。截至2017年末,華陰市常住人口26.3352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4.9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24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2.26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6.4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7:38:55,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32293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陰市
  • 外文名稱:Huayin City
  • 別名:華山郡
  • 行政區類別:縣級市
  • 所屬地區:陝西省渭南市
  • 下轄地區:2個街道、4個鎮,另設有1個國企
  • 政府駐地:東嶽路23號
  • 電話區號:0913
  • 郵政區碼:714200
  • 地理位置:關中平原東部
  • 面積:817平方千米
  • 人口:26.3352萬人(2017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華山、西嶽廟、魏長城遺址、仙峪、瓮峪
  • 機場:華山支線機場(在建)
  • 火車站:華山站,華山北站(高鐵站)
  • 車牌代碼:陝E
  • 行劃區劃代碼:610582
歷史沿革,地名由來,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土壤類型,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政治,市委,市政府,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基礎建設,環境保護,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特色小吃,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華陰”作為縣名,始於漢高祖八年(前199年),因治縣在華山北麓而得名。

建置沿革

早在新石器時代,華陰縣觀北鄉龍窩村,敷水鎮橫陣村、敷南村,岳廟鎮西關村等地就已有先民活動。
(約前21—前17世紀)
傳說禹帝制九州,華陰隸屬雍州。
(約前1600—前1028年)
華陰屬雍州。
西周(約前1027—前771年
華陰屬豫州。
春秋(前770—前475年)
華陰屬晉,晉置陰晉邑,故治在今陝西華陰市衛峪鄉段家城村。
戰國(前475—前221年)
韓、趙、魏三分晉室,華陰以魏長城為界,東屬魏,西屬秦。
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魏納陰晉於秦。秦置於寧秦縣(包括今華陰、潼關二縣年),取“寧靖秦疆”之意。
(前221—前206年)
寧秦縣屬內史管轄,治縣仍為陰晉城。
西漢((前202—8年)
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屬渭南郡
漢高帝八年(前199年),以地處華山之北更名華陰縣,屬京兆尹,治縣陰晉城。
漢高帝九年(前198年),屬內史。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內史為左右。華陰縣屬右內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華陰縣屬之。
新莽(9—23年)
始建國元年(9年),屬於馮翊郡。
天鳳二年(15年),更名華陰為華壇縣,轄區約為華陰縣西部。同時改船司空縣為船利縣,同屬翊尉郡。轄區為華陰縣東部及潼關縣地。
更始元年(23年),復名華陰縣,屬京兆尹。
東漢(25—220年)
復名華陰,撤船利縣,轄地併入華陰縣。初同屬京兆尹。
建武十五年(39年),由京兆尹改屬弘農郡
三國曹魏(220—265年)
華陰屬司州恆農郡。
西晉(265—316年)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恆農郡復為弘農郡,華陰縣屬之。
東晉十六國(317年-420年)
東晉太元十八年(393年),華陰及敷西縣改屬梁州華山郡。
前趙(304—329年),華陰改屬雍州弘農郡。
後趙(319—349年),華陰屬雍州弘農郡。
前秦(351—394年),華陰及敷西縣屬洛州弘農郡。
後秦(384—417年),華陰及敷西縣屬冀州華山郡。
大夏時廢敷西縣。
東晉義熙十三年(417年),改屬雍州,治所華陰。
南北朝(420—589年)
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年),仍置華山郡,華陰縣屬之。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華陰與大荔縣合併,遷臨晉城(今大荔縣城附近年),同年復設敷西縣,屬東雍州華山郡。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還治今華陰市衛峪鄉段家城村。屬華山郡。
北魏永熙元年(534年),在華陰縣東5千米處設定城縣,後廢。
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正月改名華州,華陰及敷西縣屬華州華山郡。
北周襲西魏屬制。
隋代(581—618年)
隋初,撤敷西縣,其轄地併入華陰縣,遷址今縣城。
開皇三年(583年),廢華山郡。華陰縣直屬華州。
大業三年(607年),州廢,屬京兆郡。
大業五年(609年),移治今華陰市區,仍屬京兆郡;
義寧元年(617年),分京兆郡,鄭縣、華陰二縣,復置華山郡。華陰縣屬華山郡。
唐代(618—907年)
武德元年(618年),華山郡改置華州,華陰縣屬之。
垂拱元年(685年),改華州為太州,改華陰縣為仙掌縣。
天授二年(691年),分仙掌縣東部設立潼津縣(今潼關縣地年),屬虢州。
聖歷二年(699年),三月改屬太州。
長安二年(702年),撤潼津縣,轄地併入仙掌縣。
神龍元年(705年),太州復名華州,仙掌縣復名華陰縣。
天寶元年(742),華州改置為華陰郡,華陰縣屬之。
上元二年(761年),再改為太州,華陰縣改為太陰縣。
寶應元年(762年),太州復名華州,同時復名華陰縣,屬京畿道華州。
乾寧四年(897年),華州升為興德府,華陰縣屬之。
天祐三年(906),復為華州。華陰縣屬之。
五代(907—960年)
屬華州,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元不變。
北宋(960—1127年)
華陰屬永興軍路華州。
(1115年-1234年)
皇統二年(1142年),華陰屬京兆府路華州。
(1260—1368年)
至元十六年(1279年),華陰屬安西路總管府。
皇慶元年(1312年),屬奉元路華州。
(1368—1644年)
華陰屬陝西省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華州。
洪武七年(1374年),設潼關守御千戶所,屬陝西都指揮司。
洪武九年(1376年),改設潼關衛(改隸河南都指揮司年),屯、營、堡、寨星占華陰28處。
(1644—1912年)
雍正四年(1726年),華陰縣東部置潼關縣,與華陰縣同屬陝西華州直隸州。
雍正十三年(1735年),華州降為散州,不再領縣,華陰、潼關改屬陝西潼商道同州府。
中華民國(1912—1949年)
民國二年(1913年),撤同州府,華陰屬陝西省關中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屬陝西省。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陝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八月,於華縣設立陝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華陰縣屬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
1949年5月23日,華陰解放,屬陝甘寧邊區政府渭南分區。
1950年5月,屬陝西省渭南專區。
1956年10月,改屬陝西省。
1958年12月,併入渭南縣。
1961年9月,恢復華陰縣建制,屬渭南專區。
1969年,屬渭南地區。
1990年12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改華陰縣為華陰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清時期
明洪武九年(1376年),設潼關衛,寓兵於農。星占華陰各里屯、營、堡、寨共有28處。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華陰為4鄉30里。
清襲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撤潼關衛。雍正四年(1726),設潼關縣。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縣設潼關廳。以滿城(潼關縣城)西門外為界,西屬華陰,東屬潼關。潼關在華陰縣各屯、營、堡、寨仍歸潼關所轄。華陰行政區劃共轄28里,376村堡。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沿襲清鄉里制,華陰依舊為28里。
民國十年(1921年),華陰設5區轄28里。
民國十八年(1929年),陝西省增設平民縣,將華陰縣東北黃河河灘的一部分,劃歸平民縣。
民國二十年(1931年),華陰又劃為5區,39個鄉鎮,753閭,3738鄰。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取消區建置,實行保、甲,並改鄉鎮為聯保,聯保下設保,保下為甲,華陰變為28個聯保。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又調整為10聯保,95保,1882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又改聯保為鄉鎮,華陰共設10個鄉鎮。是年底,因華陰、潼關劃定縣界,故正、關西劃歸潼關。自民國三十年(1941年)元月起,華陰、潼關按區劃界線,分別接管。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華陰為8個鄉鎮,92保,1730甲。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華陰縣解放,除個別保甲有變更外,鄉鎮數未變。
解放後
解放後,縣以下建置實行區、鄉制,將民國時期的8個鄉鎮改為8個區。同時廢除保甲制,建立鄉、村政權。
1949年10月下旬,撤銷太華、里仁兩區,將原8個地名區調整為6個以序數命名的區,轄42個鄉鎮,229個行政村。
1950年5月,撤銷定遠區,華陰編為5區41個鄉。
1951年4月1日,經華陰縣和大荔朝邑協商,報渭南專區批准,決定以渭河為界,華陰縣河北的王家莊劃歸大荔縣,薛董家劃歸朝邑縣,朝邑縣河南的吊莊、南柵、平民3村歸華陰縣。1952年,華縣梁村劃給華陰縣。
1953年7月,華陰縣轄區新增6個鄉。一區增設紅岩鄉。二區增設竹峪鄉、桃園鄉。三區增設東里鄉。四區增設陳家鄉。五區增設杜峪鄉。是年,二區桃嶺鄉改為三峪鄉。四區北社鄉改為尚村鄉。
1956年2月,撤區並鄉,華陰保留敷水、三河兩個區,將47個鄉調整為15個鄉鎮。
1957年9月,撤銷敷水、三河兩個區,區轄鄉(鎮)為縣直屬管理。華陰直轄15個鄉(鎮)。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政社合一”的公社、大隊代替原鄉、村體制。華陰共轄155個大隊,570個小隊。
1959年元月1日,併入渭南縣,設華陰人民公社,下轄12個管區。華陽劃歸渭南縣金堆公社管轄,設華陽管區。
1960年10月,因修建三門峽水庫,6個管區的全部或大部外遷並撤銷,涉及部分村民外遷的有興建、敷水。隨後又新設磑峪、觀北管區。至此,華陰公社共有8個管區,下轄155個大隊,570個生產隊。
1961年5月,中共渭南縣委決定撤銷華陰公社及管區,成立“黨政合一”的華陰地區工作委員會,下轄5個人民公社。
1961年9月1日,恢復華陰縣建置,華陰工委撤消,華陽公社重歸華陰縣。華陰經調整有9個公社,下轄155個大隊,570個生產隊。
1964年10月,恢復設立城關鎮。
1980年12月,增設桃下、華山鎮建制。華陰為9個公社,3個鎮,下轄157個大隊,590個生產隊。
1983年4月,實行政、社分設,恢復鄉、村建制。華陰為9個鄉3個鎮。1985年1月鄉鎮調整,華山鄉併入華山鎮,興建鄉併入桃下鎮,同時改孟塬鄉、敷水鄉為鎮建制。此時,華陰劃為岳廟、觀北、磑峪、五方、華陽5鄉;城關、華山、孟塬、桃下、敷水5鎮。下轄158個行政村,602個村民小組。
1990年3月,移民返庫,正式成立北社、五合、焦鎮3個鄉。華陰共轄8鄉5鎮,下轄186個行政村,721個村民小組;16個居民社區,75個居民小組。
2011年,撤銷衛峪鄉、北社鄉併入岳廟街道,將桃下鎮和敷水鎮合併設立羅敷鎮,將五方鄉和玉泉街道合併設立華山鎮。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華陰市下轄2個街道、4個鎮,另設有1個國企。華陰市人民政府駐太華路街道東嶽路23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610582001000
太華路街道
610582002000
岳廟街道
610582100000
孟塬鎮
610582103000
華西鎮
610582104000
羅敷鎮
610582105000
華山鎮
610582400000
國營陝西華山企業公司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華陰市位於陝西省關中盆地東南部,最南以秦嶺山脈老爺嶺與洛南縣駕鹿鄉相連,最北以渭河中心為界與大荔縣西寨鄉相望,最東以孟塬鎮的王家寨、溝李家,磑峪鄉的西河村與潼關縣的安平鄉、高橋鄉相接,最西以敷水鎮左家堡與華縣柳枝鎮的王寨村、陳家堡、曹家巷毗鄰。介於北緯34°19′22″—34°40′00″,東經109°54′00″—110°12′13″之間,市境南北長約34.5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總面積為817平方千米,約占陝西省總面積的0.4%,渭南市總面積的6.22%。縣城東距潼關縣界12千米,西距華縣縣界19千米,南距洛南縣界17千米,北距大荔縣界8千米。

地質構造

地層
華陰市境內南部為太古界太華群深變質的片麻岩地層,北部為新生界第四系沉積物。
一、太古界太華群
分布於山前斷裂帶以南,共有7個地層組,出露地表的由下而上有三官廟組、秦倉溝組、桃峪組,總厚6012米,同位素年齡為25—26億年。
二、新生界第四系
分布於山前大斷層以北的廣大地區和以南的溝谷、河流階地。
侵入岩
華陰市境內侵入岩主要是中生代燕山期酸性岩漿侵入,是境內最強烈且十分頻繁的一次岩漿活動,其岩石種類有:
華山花崗岩:分布於桐嶺以東,主要是正常花崗岩,角閃正常岩,構成了華山的主體。岩體呈東西向展布,東西長約21千米,南北寬約6.6千米,總面積130餘平方千米,其中縣境內占總面積的85%。
老牛溝花崗岩:分布於大敷峪至藍田縣姜家溝之間的地區,呈東西向展布,長約46千米,寬3.5—13.5千米不等,總面積約440平方千米,縣境內僅占0.5%。
區域地質構造
華陰市境南部構造單元屬豫西斷隆的太華台拱,為一長期隆起的構造單元,迄今仍在上升。北部地質構造單元屬於汾渭斷陷,該區基岩深埋,以華山斷裂旁的華山凹陷為最深,內有第四紀沉積物,厚達1000米。基底中不同方向的斷層錯綜複雜。

地形地貌

華山西峰華山西峰
華陰市地處秦嶺北麓,地形地貌大致分為秦嶺山地、山前洪積扇群、渭河階地和黃土台塬等。
山地
橫亘於華陰市南部的山地是秦嶺山脈北支的東段華山山脈,面積約327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40%。海拔430—2483.6米之間,絕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上,南部分水嶺一帶超過2000米。南高北低,群山拔地而起,雄偉險峻,主脊線呈東西向延伸於華陰縣和洛南縣交界處,主要山峰自西向東有金岩溝(2483.6米),老爺嶺(2250米)、賽華山(2200米)、王道嶺(2338米)。另外,華陰縣五方鄉和華陽鄉交界處的最高峰海拔達2279.1米,孟塬鄉南北走向的山嶺兩個高峰海拔分別為2225.9米和2240.5米。西嶽華山位於南部山地中部,四面絕壁,以險聞名天下。
黃土台原
華陰市黃土台原俗稱孟塬,位於華山山脈以北,觀北至潼關斷層以東的三角地帶,東部以陡坎斷面與平原和洪積扇相隔,前緣高差30—50米。本區面積65平方千米,約占全市總面積的8%。塬面海拔400—850米。最高的牛家嶺一帶超過900米,總地勢南高北低,向北部平原傾斜。
山前洪積扇
華陰市山前洪積扇位於觀北斷層以西的山地北麓,總面積46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5.6%,是源於南部山地各河的洪積物沉積而成的扇狀地形。地勢南高北低,扇面寬3—4千米,海拔350—400米,近山一帶傾角5°—10°,前緣傾角3°—5°。各河在近山區深切達20米以上,中前部深切10—20米。
平原
華陰市平原區位於黃土台原和山前洪積扇以北,系渭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總面積約379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46.4%,海拔329—420米。地勢南高北低,東西高差不大,全區包括渭河河漫灘和一、二、三級階地。

氣候特徵

光照
一、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以6月最多,達16千卡/平方米,12月最少,僅5.9千卡/平方米。全年太陽輻射126.45千卡/平方米。
二、日照
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30.6小時,最高的1977年達2549.3小時,最少的1984年僅1483.32小時。
各月平均日照時數最多是8月,達240小時,最少是2月和12月,分別為136.4和136.8小時。歷年日照最多的月份是1969年6月,多達297.8小時,最少的是1975年12月,僅57.8小時。
氣溫
南部山地年平均氣溫5.7—9.1℃,山麓洪積扇一帶年平均氣溫為11.8℃,黃土台原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1.2℃,平原地區年平均氣溫13.5—14.7℃,敷水鄉沿山地帶由於沙石地表和焚風效應,年平均氣溫達14.7℃。
多年平均氣溫為13.5℃,1月是一年中氣溫最低月,月平均氣溫為-0.6℃,最高氣溫多出現於7月,月平均氣溫為26.5℃。夏季各月平均氣溫均在25℃以上,3個月均達25.7℃;冬季各月均在2℃以下,3個月平均為0.7℃。春溫略低於秋溫,二者氣溫分別為12.5℃和13.4℃。
平原地區平均無霜期是208天,最長226天,最短194天。初霜多出現於10月下旬,最早出現於10月上旬,最遲出現於11月初。終霜一般出現於3月底到4月初,最遲出現於4月下旬。
降水
年降水量的分布是自北向南遞增。縣氣象站測得平川區年降水量為599.0毫米;黃土台原區(孟塬)638.7毫米,沿山區710.2毫米;山區介於907.4—1361.3毫米;其中華山氣象站測得華山西峰年降水量為907.4毫米,華山以北以青柯坪為中心,沿華山峪有一條狹長的多雨區,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年降水量達1361.3毫米的青柯坪為全市降水最多的地方。
氣壓
氣壓變化的規律是夏季氣溫高,空氣密度小,質體輕,因而氣壓值小;冬季氣溫低,空氣密度大,質體重,因而氣壓值大。冬夏季氣壓差異大,與季風性質、植被狀況、降水多少等諸方面皆有關係,表現了大陸性較強的氣候特徵。
風速:多年平均風速2.1米/秒,其中春秋風速最大,達2.5米/秒。夏季次之,風速2.3米/秒。冬季1.8米/秒,秋季最小,僅1.6米/秒。各月平均風速最大的是4月、5月、8月,達2.9米/秒,12月最小,僅1.4米/秒。
風向:多年平均風向以偏東風最多,以東風為主導風向的月份有2、3、5、8、9共5個月。風向頻率在9—16%。次風向為西風,以西風為主導風向的月份有1、6、11、12共4個月,風向頻率為8—9%。第三主導風向為東北風,以東北風為主導風向的月份有4、7月,出現頻率11—12%。10月份以上3個月風向頻率相當。

水系水文

華陰市地處黃河流域的渭水下游,渭水自西向東橫貫縣北界。境內河流發源於南部山地,自南向北注入渭水。全市河流流域面積5平方千米以上的15條,10平方千米以上的8條,100平方千米以上的4條。長度5千米以上的17條,10千米以上的10條,20千米以上的7條。
渭河西自良坊附近入境,東至賈村附近出境,境內全長47.7千米。渭河多年平均徑流量94.8億立方米,平均流速253.6立方米/秒。
方山河
方山河發源於方山峪,流經白土坡、左家堡、孫莊,在良坊附近注入渭河,全長20.57千米,全河流域面積17.08平方千米。
蔥峪河
蔥峪河源於蔥峪,流經蔥峪口,橫陣西堡、台頭,於馮家莊附近注入渭河(現入排水乾溝),全長23.6千米,其中山區段長8.5千米。全河流域面積25.5平方千米。
有東、西兩源,最長的東源發源於華陽鄉的後溝,西源發源於華縣境內,二源在華陽鄉八里橋附近匯合,在華陽鄉草灘附近進入華縣港子街段,後於桃下鎮的牛圈芋進入華陰,流經羅敷、橋營,北流匯入渭河,全長49.6千米,流域面積200多平方千米,是華陰縣境內最大的渭河支流。
柳葉河發源於仙峪,流經仿車、王道、南營在北嚴村附近注入渭河。全長30.6千米,山區段長16千米,全河流域面積134.9平方千米。
長澗河
長澗河源於黃甫峪,流經紅岩、西關、風匣城在東陽村附近注入渭河,全長29.4千米,山區段長15千米,全河流域面積118.6平方千米。
白龍澗
白龍澗發源於蒲峪,流經營里、嚴家、馬村、西謝、苗家、周家、磑峪、沙渠等村,在三河口附近注入渭河。全長26.6千米,山區段長10.7千米,黃土台原區長10.9千米,全河流域面積119.4平方千米。
磨溝河
磨溝河源於潼關高橋與華陰縣孟塬一帶,中游在華陰境內,下游在潼關境內注入渭河。華陰縣境內全長8.5千米,流域面積約3平方千米,平均比降1.9‰。

土壤類型

華陰市土壤有9個土類,主要有棕壤、褐土、黃綿土、淤土、婁土、潮土、草甸土、水稻土及沼澤土等。
棕壤
分布於海拔1300—1400米以上的山區,總面積263989.93畝,占全市總面積的21.5%。
褐土
分布於海拔1300—1400米以下山區和黃土台原部分地區,面積218469.73畝,占全市總面積的17.8%,共有黃土質褐土性土和礫質褐土性土兩個土屬。
塿土
華陰市主要農業土壤之一,面積44447畝,占全市總面積的3.7%,主要分布在平川區和塬區。面積27151畝。占土壤總面積的61.3%。
黃土性土
主要分布於孟塬、磑峪、觀北、岳廟、敷水等鄉的塬坡和各村周圍的壕溝等地勢低洼的地方,面積92814畝,占全市總面積的7.6%。黃土性土包括黃綿土、黃墡土兩個亞類、4個土屬的14個土種。
淤土
有洪淤土和河淤土兩個亞類的6個土屬、10個土種,占全市總面積的6.4%,主要分布於山前洪積扇上及長澗、羅敷、柳葉、白龍澗等大河兩岸。
潮土
有潮土、鹽化潮土兩個亞類的3個土屬5個土種,主要分布於沙營、掌化、仿車、大城、六一等村和老西潼關公路以北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帶,面積30354畝,占全市總面積的2.5%。
水稻土
有潛育型水稻土和瀦育型水稻土兩個亞類的3個土屬,3個土種,即黃泥田、漏沙泥田和泥沙田,面積946.83畝,占全市總面積的0.08%。主要分布於掌化、仿車、楊家城、興樂坊等地下水位高的地方。
沼澤土
主要分布於海拔333米以下、二華排水溝附近及平川地區地下水位高、地表有緩慢流水的地區溝道內。市境僅有沼澤地一個土種,總面積544.5畝,占全市面積的0.05%。
草甸土
分布於海拔333米以北的地區。面積26531畝,占全市總面積的2.16%。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華陰市境內秦嶺北麓6條南山支流與渭河交匯,水源充足。地表水年總經量1.2億立方米,地下水年補給量1.43億立方米。各河山區段落差大,徑流集中,水力資源豐富,全縣理論水力蘊藏量為24968千瓦,其中羅敷河13276千瓦,可開發4040千瓦。

植物資源

華陰市地處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典型的地帶性植被是落葉闊葉林和森林草原,主要樹種有桐樹榆樹楊樹柳樹等,南部山地由於垂直高差,水熱條件隨海拔高度變化而變化,植被呈垂直分布,有落葉闊葉林和森林草原,針、闊葉混交林等林型,主要針葉樹種有華山松油松白皮松側柏等。全市共有喬木植物44科66屬,110餘種。

動物資源

華陰市南部秦嶺,不僅是中國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而且是動物區系的分界線,按世界動物地理區的分界,秦嶺位於東洋界和古北界的分界線。華陰市屬於動物區系的古北界,但又位於古北界的南緣,在動物的區分組成上又有一定的東洋界動物潛入。由於華陰市的動物地理位置,故華陰市動物資源豐富,全市有動物18目,29科,54種。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大鯢(娃娃魚),主要分布於華陽鄉的羅敷河中。
國家三級保護動物的有:金錢豹草鹿蘇門羚青羊以及鳥類中的錦雞(金雞)。
獸類:有草兔松鼠黃鼬水獺野豬狐狸山羊獐子黃鼬刺蝟穿山甲等。

礦產資源

金屬礦藏
華陰市已探明礦藏25種,金屬礦產有:鐵礦銅礦金礦鉬礦鋁礦稀土鈾礦等,位於華陽川的鈾、鈮、鉛礦區,遠景儲量大,是重要的稀有金屬放射性元素多金屬磁碟的後備基地。
非金屬礦產有
矽石長石水晶石花崗岩石材等,其中優質花崗岩石材可開採量在30億立方米以上。
地熱
華陰市地熱資源豐富,是陝西省批准開發的四個重點地區之一。〇五一基地地熱井,井口水溫105噸,單井湧水量240立方米/時,井水所含鍶、鋅、鋰、偏矽酸等微量元素和礦物質達到國家醫療保健地質水標準。礦泉水經國土資源部鑑定,銀、鋅、鋰等8種微量元素含量豐富,為優質礦泉水,日出水量達1200立方米。

人口

截至2017年末,華陰市戶籍總人口為25.162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9125人,鄉村人口15.2499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40:1。全市共有83736戶家庭,家庭戶平均規模約為3.00人/戶。根據2017年1‰人口抽樣調查情況顯示,年末常住人口26.3352萬人,出生人口2863人,出生率10.87‰;死亡人口1817人,死亡率6.90‰,自然增長率3.97‰。

政治

市委

【書記】李軍政
【常委】李軍政、李新功、武俊興、薛、斌、劉大可、黨、鋒、丁領戰、權渭陽、趙曉龍、劉仲衛、鮑明俠、陶華

市政府

【市長】李新功
【副市長】薛斌、趙曉龍、陶華、田曉軍、秦永亮、段寶權、崔金傑、王愉涵
(截至2019年04月)

經濟

綜述

2017年,華陰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4.96億元,較去年增長8.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24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2.26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6.46億元,增長7.7%。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34%,第二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7.97%,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54.68%。三次產業結構比為7:38:55。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32293元。全市城鎮化率為56.3%。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43.26億元,同比增長7.83%,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50.9%。
華陰城區華陰城區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華陰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1.50億元,同比增長22.7%。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0.19億元,增長22.1%。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第一產業投資15.58億元,增長28.76%;第二產業投資11.42億元,下降13.48%;第三產業投資93.19億元,增長27.48%。農戶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600萬元,同比增長16.9%。
財稅收支
2017年,華陰市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完成2.2937億元,同口徑下降14.3%。其中企業所得稅完成750萬元;個人所得稅完成423萬元。全年財政預算內支出18.6688億元,比上年增支3.4555億元,增長22.7%。其中預算內支出中教育支出為3.7361億元,占總支出的20%。
人民生活
2017年,華陰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9696元,較去年增長9.3%。人均全體消費性支出16260.5元,增長6.0%;其中食品支出為3998.4元,下降8.5%,占總支出的24.6%。全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99:1。
2017年,華陰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66元,較去年增長8.7%。其中工資性收入21265.6元,增長6.4%,占收入的73.7%;經營淨收入2598.0元,增長11.1%,占9.0%;財產淨收入2147.6元,增長28.2%,占7.4%;轉移淨收入2854.8元,增長11.6%,占9.8%。人均消費性支出23422.4元,增長7.0%。
2017年,華陰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56元,較去年增長9.0%。其中工資性收入4560.5元,增長11.2%,占收入的47.2%;經營淨收入3939.6元,增長6.6%,占40.8%;財產淨收入663.4元,增長8.4%,占6.9%;轉移淨收入492.5元,增長8.0%,占5.1%。人均消費性支出8022.5元,增長4.0%。
2017年,華陰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為100.7%,較上年下降0.2%,其中八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分別是食品菸酒類價格指數為97.8%;衣著類價格指數是99.6%、居住類價格指數是102.0%、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價格指數是101.3%、交通和通信類價格指數為101.1%、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價格指數為102.2%、醫療保健類價格指數為104.8%、其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指數為100.9%。

第一產業

2017年,華陰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1.6610億元(不含農民家庭兼營工業),較上年增長3.1%(現價)。其中,農業產值7.8495億元,增長4.0%;林業產值4390萬元,增長17.4%;牧業產值2.3658億元,下降2.3%;漁業產值4467萬元,增長6.4%;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為5600萬元,增長2.8%。
種植業
2017年,華陰市糧食產量達到80003噸,基本與去年持平;其中夏糧總產量33974噸,增長4.8%;秋糧總產46030噸,下降3.4%。瓜果總產70730噸,比去年增長3.7%;油料總產1245噸,增長5.2%;蔬菜總產58587噸,增長10%;棉花總產1100噸。
林業
2017年,華陰市完成造林面積68968畝,較去年增加30068畝;四旁零植100萬株,較去年增長11.1%。
畜牧業
截至2017年末,華陰市大牲畜存欄8720頭,較上年下降3.2%。全年肉類總產量3986噸,較上年增長0.86%;牛奶產量15310噸,增長3.3%。
漁業
2017年,華陰市水產品產量3150噸,增長12.5%。
生產條件
2017年,華陰市用於農田基建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達2162.5萬元,較去年增長22.5%。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6000畝,改善灌溉面積1.8萬畝,新打機井107眼,新修渠道、暗管160千米,年末累計有效灌溉面積19.095萬畝。

第二產業

據橫陣村出土文物考證,華陰市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編織和紡織生產。秦漢時期,即有磚瓦製造業。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駐守在潼關壓編下來的士兵陸續定居華陰市棄戎從農,以農具為主的鐵業加工者逐漸增多。
清未民初,竹編、釀造、洗染、磚瓦、食品加工等行業遍及華陰各個鄉村。
民國十六年(1927年),馮玉祥部隊在華陰市西嶽廟內和雲台觀先後建立了兵器工廠,主要產品有華陰牌步槍、手榴彈、子彈等。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縣政府建民生工廠(後改為染織科職業學校實習工廠),全廠共有織布機、織毯機、毛巾機、裹腿機、縫紉機等17種58台(架),主要產品有線毯和各種布匹。民國三十年(1941年)元月陝西省三原工職學校與縣政府在廟前村合辦紡織工廠,主要產品有斜紋、平紋、條紋布和線毯。隴海鐵路貫通華陰市後,鐵業、木業、紡織業、編織業、糧油加工業、打包搬運等個體手工業迅速發展,從業人員逐年增多。
新中國建立後,華陰逐步建立起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地方工業。1958年在“全民大辦工業”中,華陰市組轉了一批地方國營企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華陰市工業朝著門類齊全的方向發展。
工業
2017年,華陰市工業增加值30.67億元,較上年增長9.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9.51億元,增長9.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0億元,較去年增長26.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65.885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上年度)1.225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上年度)1.86%。
建築業
2017年,華陰市全社會建築業完成增加值1.59億元,比上年增長12.6%。資質以上建築企業累計總產值1.98億元,增長17.74%。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利潤總額268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4.5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0.2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華陰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5706億元,比上年增長13.4%。按規模標準劃分:限額以上企業完成零售額22.4424億元,增長17.2%,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8.9%,其中限額以上法人企業完成零售額15.2695億元,增長19.2%,大個體戶完成零售額6.9792億元,增長14.4%;限額以下完成零售額10.1281億元。
招商引資
2017年,華陰市新簽項目39個,當年契約引進金額203.78億元,當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4.27億元,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50.02億元,同比增長15.9,已投產企業數15個。
房地產業
2017年,華陰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4868億元,比去年增長33.71%;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35.6777萬平方米,增長25.48%;商品房銷售面積60572平方米,增長14.53%;商品房待售面積20.4975萬平方米。
郵電通信
2017年,華陰市完成郵電業務收入6998萬元,較去年增長11.24%。其中,郵政業務收入3428.05萬元,增長14.6%;電信業務收入3569.95萬元,增長8.2%。年末固定電話用戶數36871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19508戶,住宅電話用戶數17363戶。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為45800門,其中:城市30530門,鄉村15270門;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87652戶,比上年末減少8247戶。全市電話普及率為89.23部/百人,其中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74.58部/百人。
旅遊業
2017年,華陰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986萬人次,較上年增長15.3%,其中登山人數達270.73萬人次,下降1.38%。全年旅遊收入83.6億元,較去年增長10.73%,其中門票收入3.4558億元,下降1.84%。
金融業
截至2017年末,華陰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15.326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0.1730億元,增長9.6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1.568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6.2214億元,增長8.26%。各項貸款餘額75.8277億元,比上年末增加8.1907億元,增長12.11%。存貸比達65.8%。
保險業
2017年,華陰市保險業保費收入1.0422億元,較去年增長0.47%。其中:壽險保費收入8992.04萬元,與去年持平;財產險保費收入1430萬元,增長4.6%。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177.9萬元,下降6.44%。其中壽險給付賠款513.9萬元,下降14%;財產險給付賠款664萬元,增長0.48%。
華山華山

交通運輸

交通

鄭西高速鐵路隴海鐵路西潼高速公路310國道、老西潼公路橫貫華陰市東西,南同蒲鐵路、202省道、擬建的沿黃公路華陰段縱橫南北。公路路網密度達90千米/百平方千米。境內有5個火車站,其中華山火車站為國家二級編組站,鄭西高速鐵路(時速350千米/小時)華山北站規模僅次於西安站和鄭州站,年旅客流量達8000萬人次,距西安30分鐘車程。

運輸

2017年,華陰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7.5269億元,較上年增長7.1%;營利性服務業實現增加值4.243億元,同比增長26.2%。全年公路交通完成旅客運輸總量792萬人,公路客運周轉量28269萬人千米;完成貨物運輸總量128萬噸,公路貨運周轉量11296萬噸千米。
高鐵華山北站高鐵華山北站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7年,華陰市受理專利申請量20件,其中發明專利16件,實用新型專利1件,外觀設計專利3件;專利授權量4件,其中授權發明0件,實用新型1件,外觀設計3件。

教育事業

華陰遠在2000年前即有興教辦學之風。
據載,東漢章帝、和帝年間(76—105年),楊震講學於牛心谷、東泉店等地,博得“關西夫子”之美譽。後數百年,封建教育撫育了諸如書法家張伯英、楊修等文人名士。隋文帝創科舉後的一千餘年間,沿襲科舉教育,以《四書》《五經》為教材,行“尊孔”、“忠君”之教育,為發展封建文化造就人才。
鴉片戰爭後,廢科舉,興新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華陰縣改雲台書院為高等國小堂,改義學為師範傳習所。宣統二年(1910年),設初等農業學堂。西方文化逐步滲入。
民國元年(1912年)廢讀經。民國三年(1914年),華陰舉行考試會。此後10年間,華陰縣先後創辦育英、樂育、新民、三成、開民、羅山、光明、崧華等私立國小,並創辦縣立單級師範、女子初小、職業補習學校及高等國小校多所。培養新學師資,倡導男女平權,造就實業人才,推行“三民主義”教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私立雲台初級中學成立,是為華陰縣中學教育之始。民國三十年(1941年),縣教育管理部門令縣立各中心國小校長負責本學區民眾教育。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國民政府推行義務教育,兒童入學人數逐年增加。
1949年5月華陰解放,人民政府接管所有學校。10月,華陰縣各校師生開始學習貫徹新的文化教育政策。此後在對舊教育進行改造的同時,不斷改革教育體制。大力興辦業餘教育、職業教育、師範教育、技術培訓,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改革教材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始進入課堂。
1978年,華陰縣實現無盲縣,1984年,普及初等教育,1990年,高考成績比改革前大幅度提高,教育整體改革穩步前進。
截至2017年末,華陰市擁有各類學校42所,在校學生23988人。其中,高級中學2所,在校學生3008人;初級中學7所,在校學生5312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399人;國小31所,在校學生15174人。全市共有幼稚園79家,普惠性幼稚園52家,占比達到65.8%。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華陰市自辦節目836期,其中《華陰新聞》共播出147期,全年共播發《百姓健康》、《影訊播報》和《科技視窗》各24期、《脫貧攻堅在行動》9期,《創業足跡》8期,《今日聚焦》20期。華陰一、二套共播電視劇、電影1000部左右;《周末戲苑》和《周日影院》各48期、《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系列公益廣告、宣傳標語各50餘條;製作播出通知通告、電視講話等30條。全年創收49.09萬元,全市廣播綜合覆蓋人口23.65萬人,廣播綜合覆蓋率為92.85%;電視綜合覆蓋人口25.40萬人,電視綜合覆蓋率為99.72%。年末114個行政村接通有線電視信號。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華陰市共有各類醫院、衛生院25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開設床位1311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506人,醫師數386人,註冊護士數591人,平均每萬人擁有床位49張,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7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為17.4491萬人。藥品市場得到有效整治,醫療制度改革順利實施,“四苗”接種率達99.7%以上。

勞動就業

2017年,華陰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313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737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為23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7%以內。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164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華陰市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17138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3635人,附合條件人員基本都覆蓋;已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46148人,其中:城鎮職工已參加養老保險人數17148人;城鎮職工已參加醫療保險人數29000人;城鎮已參加生育保險的人數12160人。農村養老保險參保12.9萬人。

社會福利

截至2017年末,華陰市共有社區服務設施25個,共有1023人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475人納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戶”人數1023人,全年共發低保金879.15萬元。全年發放義務兵優待款679.86萬元,國家撫恤補助人數達916人;發放救災款230.2萬元,救災被3900床。

基礎建設

2017年,華陰市創建為省級首批“森林城市”,年末華陰市實有城市道路面積為157.83萬平方米,排水管道鋪設長度為120.96千米,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為622.34公頃,綠化覆蓋率達34.50%,園林綠地面積541.5公頃,其中:公園綠地面積為134.5公頃。全年用於城市維護建設的資金有42561萬元。

環境保護

2017年,華陰市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達7300萬元,工業煙塵和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均都達到100%。全年累計投資1.42億元用於城區內衛生建設,垃圾和污水處理率都大幅提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分別到97.55%、91.02%,較去年同期分別提高2.79%、0.71%。

歷史文化

華陰春秋設邑,戰國置縣,已有2000多年歷史。歷代才人輩出,著書立說者層出不窮,被漢相張良譽為“物華天寶,地靈人傑”之地。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西嶽廟、魏長城遺址、西漢京師糧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玉泉院、橫陣遺址、西關村遺址)。據考證,中國歷史上的三代帝王、四代后妃,皆為華陰楊姓人氏,此外還有戰國時被稱為“五國相王”的著名縱橫家公孫衍,清廉為政、名彪青史的“關西夫子”楊震,才思敏捷的三國名士楊修;勇猛無比、膽略過人、有“飛人”之稱的北魏名將楊大眼;立隋代周、一統天下、最為海外政史界稱頌的華夏帝王楊堅;文武雙全、深謀遠慮的開國宰輔楊素;才華橫溢、革新詩風的“初唐四傑”之一楊炯;書法風貌與顏真卿(史稱顏楊)並稱的五代時期大書法家楊凝式等。他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建樹與影響源遠流長。
華陰擁有眾多的文化藝術形式,華陰老腔、華陰迷胡、華陰皮影、剪紙等文化遺產悠遠流傳,華陰老腔和華陰迷胡被列為國家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尤其以華陰老腔為代表。華陰老腔俗稱“老腔影子”,作為古老的歷史劇種,以悲壯蒼涼的藝術魅力、鄉土原聲的古樸格調、憾人心旌德獨特題材、聲影和諧的視聽效果,贏得了關中的共鳴和專家的價值認可。作家金庸陳忠實,評論家靳之林,作曲家趙季平都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央電視台、香港鳳凰衛視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專題報導。

風景名勝

華陰(華山郡)

玉泉院
玉泉院位於陝西華陰市玉泉路最南端,是華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玉泉院為登臨華山的門戶。相傳金仙公主在鎮岳宮玉井中汲水洗頭,不慎將玉簪掉入水中,卻在返回玉泉院後,用泉水洗手時無意中找到了玉簪,方知此泉與玉井相同,於是賜名此泉為玉泉。玉泉院因此得名。玉泉院為園林建築,充分利用了優美的自然環境,精心設計,巧妙構造,使山上山下的景色融為一體,整個布局十分嚴整。由於清康熙四十二年山洪暴發,河水改道而廢。現玉泉院之水是改引峪中河水曲流人內的。玉泉院內巨石盤陀,流水瀠回,老樹虬蟠,綠蔭蔽日;更有長廓回區,碑石題記,雕樑畫棟,亭榭相望。康有為曾寫詩讚美道:“谷口清泉引曲流,長廊回醫樹無憂。泉水岳色可忘出,讓與希夷睡萬秋。”
華陰(華山郡)

西嶽廟
中國西嶽華山神廟建築亦稱“西嶽廟”,是歷代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華山神的專用場所,同時又是皇帝的行宮,占地186畝。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南距華山5千米。始建於西漢,發之於唐宋,盛之於明清,歷代均有修葺和擴建,現存建築多屬明清遺構。形制、布局和氣勢酷似北京故宮,有“陝西故宮”之美譽。又因其在五個岳廟中建廟時間最早、占地面積最大,因此還被稱為“五嶽第一廟”。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嶽廟是華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威咫尺”石牌樓明代萬曆年(1573~1620)所建。結構為四柱三開間五樓式。其建築獨具匠心,雕刻手法精湛,採用了圓雕、浮雕、線雕、透雕等各種技法;建築構圖以中國古代象徵吉祥如意的禽獸花草為主,是廟內保存最完整,等級最高的一座石碑樓。石碑文化西嶽廟又有“小碑林”之稱。
華陰(華山郡)

華山風景區華山,古稱“西嶽”,是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距西安120千米,秦、晉、豫黃河金三角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大西北進出中原之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華山系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其歷史衍化可追溯至27億年:《山海經》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華山之險居五嶽之首,有“華山自古一條路”的說法。
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三:南峰“落雁”,為太華極頂,海拔2160.5米;又有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人稱“天外三峰”。雲台、玉女二峰相輔於側,36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文人謂之西京王氣之所系。山上奇峰、怪石、雲海、鳴泉、飛瀑、古蹟遍布,著名景點多達210餘處有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上天梯、蒼龍嶺等。華岳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

地方特產

在華陰沿山峪道中生長的紅芽香椿花椒,具有日照時間短,生長周期長的特點。沿山三條峪道盛產香椿和花椒,據統計,華陰紅芽香椿種植面積3000多畝,年產量200萬公斤。
華陰衛峪鄉擁有豐富的地下泉水資源,其“泉水蓮”——九孔貢蓮為歷朝朝貢專用。

特色小吃

華陰(華山郡)

麻食菜
麻食菜是華陰的地方風味小吃,其受歡迎程度可以與羊肉泡饃相媲美。據了解,麻食菜因其主料粉條像麻繩,又屬食材,且口味帶麻,故稱麻食。一百年前已經在華陰流傳開來。
麻食菜選料講究,有粉條、豆腐、海帶、大蔥、香菜、花椒、生薑、豆瓣醬等數十種之多。製作麻食菜一般都是在店門口支起一口大鍋,鍋上加一橫桿,將大把的粉條搭乘在上面。客人來時,店主將提前備好的配料放在一個大笊籬里,在精心熬制的濃湯里輕輕煮燙,盛碗後,加上特質的紅燒肉,配上花椒、胡椒、蒜末、薑末等作料,澆上濃湯,碗面上立刻飄起一層油花,手一端碗,香氣撲鼻。食客根據食量可將鍋盔饃掰成塊泡在碗裡,那可真是讓人垂涎三尺,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華陰(華山郡)

槐花麥飯
槐花“麥飯”,我們一般是把花序上的花朵摘下來、洗乾淨,用開水燙燙,將水分捏去,再拿專門的“擦子”把土豆擦成扁絲,把土豆絲和槐花放到盆子裡,倒入適量麵粉攪勻,上籠蒸20分鐘左右,蒸好後,用調好的汁子(一般是蒜泥、辣子面、味素、蔥花、醬油和醋放在碗裡潑些油)拌著吃,味道好極了叫槐花洋芋“麥飯”。
華陰(華山郡)

肉夾饃
“肉夾饃”的叫法是古漢語的倒裝句式,其意為“肉夾於饃中”。肉夾饃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其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濃郁醇香,入口即化。素有“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含油”的贊語,用燒餅夾臘汁肉,更是別有風味。俗稱臘汁肉夾饃。臘汁肉,在戰國時代稱“寒肉”,基本上屬於滷汁肉類。早在《周禮》一書中提到的“周代八珍”中的“漬”就是它。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的“臘肉”製法,與現代臘汁肉的製法基本相同。
華陰(華山郡)

蕎麥涼粉
華陰涼粉品種繁多,風味各異,製作考究,佐料獨特。用蕎麥製成的涼粉柔軟滑爽,用豌豆製作的涼粉晶瑩透亮,還有用扁豆、粉面等製作的涼粉。其中用養麥製作的涼粉工藝複雜,風味俱佳。蕎麥涼粉是先把蕎麥碾成蕎珍子,去衣後,把蕎珍子用手工碾成粉末,放在清水中浸泡,然後用馬尾編織的細羅過濾,濾出的精華部分入鍋用文火熬煮,熬成稀粥狀後舀人盆中,冷卻後逐漸變得軟硬適宜時,即可食用。食用時,可削成長條形薄片,也可用專用的“撈撈”撈成長粉條狀,盛入碗中,調入油潑辣子、芝麻醬、醋、醬油、芥末、蒜泥、精鹽、花椒麵等佐料,吃起來鹹、酸、香、辣、鮮諸味俱全。特別在盛夏時節,一碗涼粉下肚,全身涼爽,暑氣全消。在吃主食時,配以涼粉,往往使人食慾大增,胃口大開。
華陰(華山郡)

泡饃
牛羊肉泡饃,最早為西周禮饌,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牛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古代許多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最初多用於祭祀及宮廷御筵。西周時曾將牛羊肉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戰國策》記載中山國君,由於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國的命運。《宋書》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出羊羹,味美,武帝竟封俘虜修之為太官史,後又高升為尚書光祿大夫。到了隋朝,出現了“細供沒忽羊羹”。此當為最初牛羊肉羹和麵食混作的烹調形式。據文獻記載,唐代宮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長制羹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羊羹者,羊肉烹製的羹湯,即當今牛羊肉泡饃的雛形。
華陰(華山郡)

鍋盔
鍋盔,是陝西關中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傳統風味麵食小吃。鍋盔整體呈圓形,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面,淺鍋慢火烘烤。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省外人編成的順口溜“陝西十大怪”中,有一怪為“烙饃像鍋蓋”,指的就是鍋盔。華山鍋盔的做法與關中地區其他地方的做法大同小異,只是在饃面上多放了茴香,烤制完畢,更加清香可口。華山鍋盔色澤金黃,皮薄膘厚,酥脆味香,能煮耐爵,存放期長,方便快餐,吃法多樣。鍋盔品種繁多,有椒鹽鍋盔、蔥香鍋盔、五香鍋盔、香椒葉鍋盔、鹹甜鍋盔、夾酥鍋盔等。
華陰(華山郡)

踅面
踅面為華陰獨有,為當地人偏愛的風味小吃,稱得上是最早的“速食麵”,可即食,也可放置數日再食。製作方法:首先把蕎麥揀淨淘好,磨成細面。和面時用一根粗木棒順同一方向攪拌,這是關鍵的一環,必須稀稠得當,攪拌均勻。麵糊和得好,攤出的面才能好。攤面用的是鐵鏊,重達40餘斤,直徑二尺多。舀一勺和好的麵糊倒在鏊中心,用半月形的木踅子劃開攤平,據說“踅面”即由此得名。烙到七八成熟,疊在一起,折成四折,用刀切成細絲。切好的面碼在木箱在里備用。吃時把水燒開,放少許鹽,踅面入鍋,略一翻攪,或乾撈,或帶湯,調上大油、大油辣椒、清油辣椒、鹽、醋、蘸一點花椒麵,撒一點蔥花或韭菜花,便可食用。

著名人物

華陰是中國歷史上的四代帝王: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隋恭帝楊侑、隋皇泰帝楊侗,五代后妃:晉武帝武元皇后楊艷、晉武帝悼後楊芷、北周武帝天元皇后楊麗華、唐玄宗元獻皇后楊氏、貴妃楊玉環,及眾多文臣武將騷士名流的故里。
東漢時期著名的“四知先生”楊震、三國名士楊修、“初唐四傑”的楊炯,等皆為華陰楊姓人氏。

榮譽稱號

華山1982年被國務院頒布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四十佳旅遊勝地;1999年被國家文明委、建設部、旅遊局命名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0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審AAAA級景區;2003年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2005年被評為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名勝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五十個地方之一;2006年入選國家級自然文化雙遺產名錄,被評為中國最令人嚮往的旅遊勝地;2010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A級旅遊景區。2012—2014周期國家衛生城市(區)。
2019年5月18日,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19年7月,入選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區)。
2019年9月,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