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於2008年1月,由原機械工程學院、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學院、汽車工程學院三個學院合併組建而成,是華南理工大學的二級管理單位,是我國首批有權授予碩士、博士學位並設立博士後流動站的學科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 成立時間:2008年1月
  • 組織機構:院長 黨委書記 副院長
  • 工業培訓中心:賓士車傳動系統大型教學模型
  • 學院下設:汽車工程研究所等
  • 學院分類:汽車工程學院等
  • 院長張憲民
  • 黨委書記:晉剛
  • 辦公室主任:金鳳霞
學院介紹,組織機構,師資隊伍,學科建設,系所介紹,

學院介紹

學院下設機械製造及自動化研究所、金屬材料製備成形及裝備研究所、汽車工程研究所、機械設計及裝備研究所、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高分子材料製備成型及裝備研究所、化工機械與安全工程研究所、工業設計與圖學研究所、工業培訓中心等科研與教學機構。
學院擁有材料加工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和機械工程(一級學科涵蓋六個二級學科)、材料加工工程、化工過程機械等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設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二個博士後流動站,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國家重點學科)、製造工程智慧型化檢測及儀器、化工過程機械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化工過程機械、安全技術及工程油氣儲運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工業設計、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等1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學院還設有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國家級特色專業、廣東省名牌專業)、機械電子工程(廣東省名牌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工業設計、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安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車輛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等9個本科專業。現有各類在校學生總數近50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34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 908 名,工程碩士研究生265人;全日制本科生 2651 人;成人繼續教育本、專科生934人。此外,還以多種方式培訓在職人員累計超過9000人。
學院擁有一支學術水平高、力量雄厚的教學科研隊伍。
現有 “ 雙聘院士 ”4 人,教職工352人,其中專任教師 235人。教授 6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50人)、副教授83人、高級工程師24人、其他高級職稱18人,講師80人,工程師39人。教師中擁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
學院擁有國內一流的實驗裝備
現有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聚合物成型加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金屬新材料成形及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金屬新材料製備與成形廣東省重點實驗室、汽車工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金屬新材料製備與成形廣東高校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精密製造技術與裝備廣東省高校科研型重點實驗室。建有機械基礎教學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機械基礎實驗教學與工業訓練廣東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國內唯一的產學研結合的技術中心--廣州汽車技術中心,擁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寶馬汽車技術培訓中心以及UGS製造業數位化大學生實驗創新平台。實驗室及科研機構總面積22577平方米,儀器、設備約9457台(套),總價值約10946餘萬元。所有這些,都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供了保障。
學院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
先後獲得國家、省部級等各類科研獎勵19項。2007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7年實到科研經費4397萬元;新增項目177項,其中包括國家“863”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項;全年申請專利91項,獲專利授權61項,軟體著作權登記9項。教師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52篇,其中三大索引論文164篇,成果鑑定驗收22項。歷經5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經過“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設,學院在辦學條件,學科水平、人才培養能力和科研實力上得到了顯著提高,已經成為全國尤其是華南地區機械與汽車工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組織機構

包括機械製造工程系、金屬材料製備成形及裝備研究所、汽車工程系、機械學系、機械電子工程系、高分子材料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研究所、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系、工程培訓中心。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負責人介紹
院長
張憲民
黨委書記
譚志偉
副院長
陳維平、彭響方、湯勇、上官文斌、李琳
黨委副書記
劉澤獎
辦公室主任
李昀
辦公室副主任
方文、劉興喻、丁煜好、王蘭、黃鏗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常設委員會
系(所、中心)
系主任(所長)
支部書記
系副主任(副所長)
機械製造工程系
王清輝
萬珍平
劉旺玉、夏琴香
機械電子工程系
楊永強
石永華
王振民、黃延祿、洪曉斌
機械學系
陳揚枝
李旻
何軍
汽車工程系
李巍華
朱剛
丁問司、巫江虹、趙克剛
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系
陳國華
李建三
羅小平、蔣果、顏家華、周旋
高分子材料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研究所
瞿金平
晉剛
何和智(常務副)、曹賢武、馮彥洪
金屬材料製備成形及裝備研究所
張衛文
屈盛官
張文、肖志瑜
工程訓練中心
李琳(兼)
歐瑞芸
鄭志軍(常務副)、宋小春、徐忠陽、陳松茂、莫海軍

師資隊伍

學院高度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把最佳化隊伍結構,提高整體素質,加強中青年骨幹教師的培養,引進高素質 寬視野的拔尖科技人才作為隊伍建設的重點。學院擁有一支職稱年齡、學歷結構合理,素質好,團結協作,富有創新意識和活力的教學科研管理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352人,其中專任教師235人,占教職工總數的66.76%,擁有教授66人(博士生導師50人),副教授83人,高級工程師24人,教師隊伍中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38人,占專任教師的58.72 %。學院共選派了30多名教師在職攻讀學位或出國進修,聘請了近50名國內外著名學者為我院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引進高級人才30餘人。
學院教師中有10餘人擔任學術刊物的編委,近40人擔任專業學會和教學指導委員會的理事(委員) 常務理事等。在中青年學術骨幹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 青年教師獎)優秀人才培養計畫人選9人(2006年新入選2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4人,國家級“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2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11人,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人。具研究生學歷人員占專任教師總數的84.74%。
學院教授名單
行政機構
教授名單
1.機械製造工程系
葉邦彥曾志新湯勇全燕鳴夏琴香李偉光謝晉王清輝周宏甫劉旺玉 趙學智
2.金屬材料製備成形及裝備研究所
李元元夏偉邵明倪東惠陳維平康志新劉允中周照耀屈盛官肖志瑜張衛文趙海東李小強李烈軍
3.汽車工程系
蘭鳳崇丁康陳吉清 上官文斌 臧孟炎 李禮夫 謝小鵬 杜群貴遲永濱簡棄非 羅玉濤丁問司 巫江虹
4.機械學系
黃平李琳陳揚枝張鐵邱志成劉小康
5.機械電子工程系
張憲民楊永強薛家祥曹彪李迪劉桂雄 姚錫凡鐘漢如胡國清
6高分子材料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研究所
瞿金平何和智吳宏武彭響方文生平劉斌 馮彥洪
7.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系
黃漢雄 陳可娟 陳國華江楠胡小芳梁基照 羅小平黃思 姜立春
8工程培訓中心
胡青春吳上生
院士及雙聘院士

學科建設

學科概況
學院歷經半個世紀的建設與發展,特別是經過“九五”、“十五”期間“211工程”建設、“985”一、二期建設,學科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我院的材料加工工程學科早在2002年1月即建成國家重點學科,材料加工工程、化工過程機械及機械工程一級學科(涵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與理論、機械電子工程、車輛工程、製造工程智慧型化檢測及儀器等五個二級學科)均為廣東省重點學科。學院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機械工程和材料加工工程(部分)兩個博士後流動站。
學院建成有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聚合物成型加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金屬新材料成形及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金屬新材料製備與成形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唯一的汽車工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以及精密製造技術與裝備廣東省高校科研型重點實驗;這一切都為我院的良性快速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學科建設是學院的重點工作,學科建設一方面要建立高水平的學科研究基地,一方面要建設高水平的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學院學科建設的思路是:緊密結合我國尤其是廣東省,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建設發展形勢,樹立大製造觀念、瞄準學科前沿、結合經濟建設、提高整體水平、形成特色優勢。在學科發展上注意正確處理好如下三個關係:一是緊扣學科發展前沿與服務經濟建設兩者之間的關係;二是開拓高新研究領域與學科現有基礎及條件兩者之間的關係;三是學科整體水平的提高與形成特色優勢兩者之的關係。
在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綜合性大學進程中,學院的學科建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學院將以嶄新的姿態,構築高水平、跨學科的科技創新平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效益。
學科建設大事記
1956年8月開始招收機械零件等專業研究生,
1990獲得輕工機械博士學位授予權(曾一直是該學科全國唯一的博士點),1998年更名為機械設計與理論專業。
1996年至2001年,學院順利完成了211工程建設學科——“汽車製造工程”的建設任務,該項目共投入建設經費1475.5萬元,其中廣東省政府投入建設經費850萬元。
1997年廣東省計畫委員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批覆電動汽車研究實驗室為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1998年學院與學校相關學科合作,“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獲批准成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2001年3月,學院被批准設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2002年1月,學院作為主要參加單位之一的“材料加工工程”學科被批准成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3年9月,“機械工程”學科被批准成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同時車輛工程學科獲得了博士學位授予點。
2003年,獲批准設立“機械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2003年,“材料加工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學科被批准成為廣東省重點學科
2003年11月,經廣東省科技廳批准成立金屬新材料製備與成形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2006年1月新增了製造工程智慧型化檢測及儀器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碩士學位授權點。
2007年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被批准成為廣東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化工過程機械被批准為廣東省重點學科,同時該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權點。
2007年廣東省科技廳批文原“廣東省電動汽車研究重點實驗室”正式更名為“廣東省汽車工程重點實驗室”。它是廣東省唯一的汽車工程重點實驗室。
博士、碩士授權點
博士點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國家重點學科)、製造工程智慧型化檢測及儀器、化工過程機械、機械電子工程
碩士點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化工過程機械、安全技術及工程油氣儲運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工業設計、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系所介紹

機械製造工程系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機械製造工程系成立於2013年4月,是我校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學科的主體承擔單位,並牽頭負責機械工程本科專業。我系歷史悠久,所在學科1934年始創於原國立中山大學,1952年經院系調整形成華南工學院機械製造專業。學科早在60-80年代就在周澤華、陳統堅等教授的帶領下,在金屬切削理論、數控技術等研究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81年被評為國家首批博士學位授權點。2003年獲批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和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學科一直是廣東省重點建設的學科,也是華南理工大學“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2006年所在的機械工程一級學科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學科,2007年被教育部列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學,2012年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入選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長期以來,學科圍繞精密製造裝備、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術、精密成形及模具技術、面向裝備的控制技術等開展研究工作,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先進制造創新人才。學科部分領域在國內處於優勢地位,在國內外,尤其在華南地區裝備製造產業形成了重要影響力。
機械製造工程系現有專任教師27人,實驗教學人員5名。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導師12人),副教授9人,高級實驗師1人。教師隊伍中,有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1人、省級培養對象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已經形成了一支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基本合理的高素質學科隊伍。目前,機械製造工程系牽頭負責的學術研究團隊包括:
1.表面功能結構先進制造學術團隊
2. 功能結構數位化設計及製造學術團隊
3. 塑性成形及模具計算機技術學術團隊
4. 現代加工理論及製造系統計算機套用學術團隊
5. 機電一體化與現代檢測技術學術團隊
機械學系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機械學系成立於2013年4月。現有專任教師16名,實驗教學人員6名。其中,博士生導師5名,教授8名(二級教授1名,三級教授1名,四級教授6名),碩士生導師14名,副高職稱(含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9名。現任教師獲得各類國家級和省部級表彰和榮譽稱號數十人次。其中,“萬人計畫國家教學名師”1名,“廣東省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1名,“廣東省教學名師”1名,“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名,等等。
機械學系教師在教學方面主要承擔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和機械基礎實驗教學工作;科研方面主要承擔機械學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研究領域和方向有:機械摩擦學與表面技術,機械傳動學(如,線齒輪),機械動力學,振動學,現代設計方法,機器人學,機械與生物交叉學科領域(如,人體康復機械),等等;同時,還從事機電一體化、智慧型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等開發工作。
機械學係為主體聯合校內其它單位共同承擔兩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工作。
機械學系擁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和2個科研團隊。
機械學系教師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973”計畫項目、國家863計畫項目等國家級項目30多項,各類省、部級科研和教學項目100多項。曾獲得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主持),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個人參與)和1項國家發明三等獎(個人參與),省部級科研和教學成果獎勵10多項。主編出版了各類學術專著和教材30多本。共發表三大檢索論文400多篇,其中SCI期刊論文100多篇。獲得授權國際和國內專利160多件。
歷史沿革:
1952華南理工大學前身華南工學院機械系,機械原理和機械零件教研室;
1958年9月,分為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機械系的機械原理和機械零件教研室和化工機械系的輕工機械教研室;
1962年8月,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重新合併成華南工學院,機械一系機械零件和機械原理教研室;
1966年5月,華南工學院分為廣東工學院與廣東化工學院,機械系機械零件和機械原理教研室;
1978年2月,廣東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重新合併為華南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機械零件與機械原理教研室;
1981年華南工學院,機械一系機械零件和機械原理教研室;
1988年1月,華南理工大學機械一系機械設計教研室和機械原理教研室;
1995年華南理工大學機械一系和機械二系合併成立機電工程系,機械設計與原理教研室;
2002年機電工程系、製圖教研室和金工教研室合併成立機械工程學院,由機械設計與原理教研和原公差教研室合併成立機械設計及理論研究所;
2008年1月,由原機械工程學院、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學院、汽車工程學院三個學院合併組建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由原機械工程學院的機械設計及理論研究所和原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學院的輕工機械研究所合併成立機械設計與裝備研究所;
2013年1月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換屆,4月調整下屬二級單位,成立機械學系。
科研團隊:
1.信息機械科研團隊
科研團隊負責人:陳揚枝教授
科研團隊骨幹:李靜蓉教授,蘇峰華研究員(先上崗),謝龍漢副教授,趙良知副教授(退休)
主要研究方向:智慧型機械,線齒輪,機械摩擦學與先進表面工程技術,智慧型CAD與虛擬現實技術,新能源機械,人體康復機械,微機電系統,等;
2.機器人及自動化裝備設計及理論科研團隊
科研團隊負責人:張鐵教授
科研團隊骨幹:鄒焱飈副教授,潘敏強副教授(機制系),張東講師,張春華講師(機電系)
主要研究方向:工業機器人,助殘機器人,現代控制等。
機械電子工程系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機械電子工程系成立於2013年4月。現有專任教師32名,實驗教學人員2名。其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珠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教授、博士生導師10名,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1名。
機械電子工程系承擔著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第三批廣東省名牌專業)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培養工作,包括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及科學研究工作,機械電子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密裝備與現代控制技術、增材製造(3D列印)、焊接技術與裝備、數位化控制與智慧型製造、機器人技術、現代檢測技術與網路化控制等領域。
機械電子工程系擁有廣東省精密裝備與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精密製造技術與裝備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廣州市智慧型無損檢測行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6個科研團隊。
機械電子工程系教師曾承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重大項目、國家“973”計畫項目、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重大儀器開發專項等國家級項目30多項,各類省、部級科研和教學項目100多項。曾獲得2項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省部級一等獎6項,其它省部級獎勵20多項。主編出版了各類學術專著和教材40多本,參編國家標準2部、主編地方技術標準2部。近5年來發表三大檢索論文500多篇,其中SCI/EI期刊論文250多篇,獲得授權專利300多件。
歷史沿革:
1995年華南理工大學機械一系和機械二系合併成立機電工程系,機械電子教研室和焊接教研室;
2002年機電工程系、製圖教研室和金工教研室合併成立機械工程學院,機械電子教研室和焊接教研室;
2008年1月,由原機械工程學院、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學院、汽車工程學院三個學院合併組建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由原機械工程學院的機械電子研究所和焊接技術研究所合併成立新的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
2013年1月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換屆,4月調整下屬二級單位,成立機械電子工程系。
汽車工程系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汽車工程系成立於2013年4月,包含“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兩個本科專業。現有專任教師45名,實驗教學人員7名。其中,“外專千人計畫教師”1名(廣東省領軍人才),博士生導師14名,教授16名,碩士生導師29名,副高職稱(含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16名。
近五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863計畫項目等國家級項目20多項。獲得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寧波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湖北省重大科學技術成果、東風汽車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多多項獎勵。出版的教材、專著12本,獲得廣東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二等獎一項,專利授權90多項,發表三大索引論文260多篇。平均每年承擔科研項目90多項,科研經費近千萬元。
歷史沿革:
1970年--籌建機械1系(汽車教研室);1972年招收第一屆汽車專業本科生;
1981年--機械工程1系,原機械工程學院;
1996年--車輛工程系,原交通學院;
2004年—車輛工程系,原汽車工程學院(由交通學院原車輛工程系、工程機械系、能源與動力工程系組建)
2008年--汽車工程研究所,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由原機械工程學院、汽車工程學院、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學院組建)
2013年--汽車工程系,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系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系(簡稱工控系)的前身是原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學院所屬的輕工裝備與控制工程研究所、化工機械研究所、安全工程研究所、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坐落於華南理工大學五山校區29號樓。工控系現有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輕機)、安全工程3個本科專業;有化工過程機械、機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3個博士招生專業,能在機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等領域招收博士後科研人員;有化工過程機械、機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油氣儲運工程5個學術型碩士招生專業,並能在機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安全工程等專業學位領域招收全日制工程碩士。建有省級和校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各1個;設有上級部門批准成立的“中澳天然氣夥伴基金培訓中心”。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主要培養從事過程裝備、油氣儲運裝備其控制系統研發、設計、安裝、運行、控制技術與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具有多學科交叉,涉及領域寬廣,工程實踐能力強、學生綜合素質好等諸多特點。本專業歷史悠久,專業特色突出,學生就業領域寬廣,深得用人單位歡迎。學生就業地區集中在廣州、深圳、珠海等珠江三角洲地區。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輕機)培養輕工機械與塑膠模具的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智慧型化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著重培養學生根據產品的生產工藝需要,開發與之適應的輕工機械(如塑膠、橡膠、食品、造紙和包裝等裝備)與塑膠模具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基礎理論、工程技術和生產管理等綜合能力,並在輕工機械與塑膠模具設計製造、計算機模擬、控制和工藝最佳化、新材料新產品開發和製備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及經營管理工作的高級複合型人才。通過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學習,接受現代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基礎訓練,使學生具有輕工機械與塑膠模具及計算機控制、模擬及相關軟體的設計開發的基本能力,並具備科學決策和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本專業適應國家與地區經濟建設發展,專業針對性突出,畢業生供不應求。
安全工程華南地區最早開辦的安全工程本科專業。安全工程是以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為先導,以安全科學為基礎,集機械、化工、力學、管理、法學、計算機等綜合交叉的跨學科專業,人才需求量巨大。本專業培養適應於各級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大中型企業急需的安全技術及管理高素質複合型人才。通過參加本科生課外科研實踐訓練計畫、地區安全管理部門開展的安全生產宣傳活動、企業單位實習等實踐環節,接觸工程實際,鍛鍊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工控系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構築高水平、跨學科的科技創新平台,目前參與建設2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裝備製造技術及其信息化科技創新平台、公共安全科技創新平台)和1個省級平台,擁有各類儀器設備1800台,資產總值近四千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大型精密儀器20台,儀器設備先進,實驗技術力量雄厚,為教學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歷史沿革:
工控系前身為化工機械系,創建於1958年,包括化工機械、塑膠機械、橡膠機械、造紙機械四個專業。
上世紀60年代,根據國家技術發展的需求增設了化工儀表及自動化專業。
1972年,設立了設備腐蝕與防護專業。
1996年,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了解到社會急需綜合素質高的裝備類人才,在全國率先將原來的幾個專業融入計算機控制技術並調整為一個綜合性專業——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拓寬了專業口徑。
1999年起,根據全國統一的專業目錄,改名為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2000年,創辦了安全工程專業並開始招生,是華南地區高校中第一個設立安全工程本科專業的高校。
2002年成立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學院 。
2004年增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
2008年1月,由原機械工程學院、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學院、汽車工程學院三個學院合併組建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由原機械工程學院的機械設計及理論研究所和原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學院的輕工機械研究所合併成立機械設計與裝備研究所;原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學院化工過程機械與安全工程研究所合併成立化工機械與安全工程研究所。
2013年1月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換屆,4月調整下屬二級單位,原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學院的輕工機械研究所與化工機械與安全工程研究所合併重新組建工控系。
高分子材料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研究所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高分子材料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研究所成立於2008年1月。現有專任教師19名,實驗教學人員5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導師4名,教授8名,碩士生導師15名,副高職稱(含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8名。
高分子所承擔著多相多組分複合材料製備加工、聚合物精密加工成型、多孔質功能材料製備成型的科學研究。高分子所下面共有4個科研平台: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高端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塑膠改性與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
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把握國家工業節能降耗的發展趨勢,以解決我國聚合物加工產業可持續發展急需的共性技術問題為目標,重點開展聚合物高效、節能成型加工技術及裝備的研究,成功開發了一系列聚合物高效節能加工裝備並實現產業化,其中包括:塑膠動態塑化擠出機、聚合物及其複合材料三螺桿動態混煉擠出機、塑膠脈動壓力誘導注塑機、物理場強化線上配混注射成型設備、聚合物動態流變工作站、葉片式塑膠塑化擠出機、葉片預塑式塑膠注射機等。新技術產品由多家塑膠機械製造企業生產、銷售,在國內近30個省、市、自治區推廣套用,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基本任務是創造良好的科學研究條件與學術環境,吸引和聚集國內外優秀學者,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工程的前沿領域開展高水平的套用基礎研究,為聚合物成型加工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發展提供理論和技術裝備。力求將實驗室建設成面向國內外開放的、代表我國聚合物成型加工研究先進水平的科學研究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為我國聚合物工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廣東高端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由華南理工大學融合國內優勢創新力量牽頭組建成立的,是首個由廣東高校牽頭成立的面向廣東區域支柱產業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中心,2014年4月通過廣東省首批省級協同創新中心認定。中心以廣東製造業對高端製造裝備的需求為牽引、以機械工程學科為核心,匯集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學科的優勢力量,突出中心在高分子產品製造裝備、電子信息產品製造裝備、專業機器人三大高端裝備的研發優勢,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的協同創新研究,開發出產業急需的典型高端製造裝備產品,打造服務於廣東製造業可持續發展、國內一流的高端製造裝備創新研發和人才培養高地,加快廣東製造業轉型升級步伐,扭轉廣東製造業“大而不強”的面貌,實現廣東從“製造大省”到“製造強省”的跨越發展。
塑膠改性與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是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由金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華南理工大學及國內其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聯合建立的研究開發實體,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塑膠改性與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圍繞我國電子電氣、交通運輸、航空航天、節能環保、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等重點產業、新興產業的需求,建設高效聚合物共混改性、化學改性、加工工藝研究、加工裝備、測試評價分析等研究試驗設施,打造先進的塑膠改性與加工研究及公共服務平台,建立行業內一流的科研開發隊伍,突破一批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提高我國塑膠改性與加工技術水平以及國際競爭力。同時,基於“保護關鍵技術、共享共性技術”的機制,促進實驗室研發成果向行業輻射,推動塑膠改性與加工行業的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
歷史沿革:
1958-1994年,為華南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塑膠機械教研室
1994年,從塑膠機械教研室分出,成立機電磁一體化研究室
1995年,成立聚合物成型裝備工程研究中心
1998年,國家計畫委員批覆組建了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2000年,教育部評估驗收後正式成立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08年,成為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高分子材料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研究所
200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與金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塑膠改性與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
2014年,通過廣東省首批省級協同創新中心認定為廣東高端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
金屬材料製備成形及裝備研究所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金屬材料製備成形及裝備研究所成立於2008年1月。現有專任教師27名,實驗教學人員5名。 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6人,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廣東省“千百十”國家級對象1人,廣東省“千百十”省級對象6人。博士生導師16名,教授17名,碩士生導師20名, 副高職稱(含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9名。金屬材料製備成形及裝備研究所承擔著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屬方向)的教學工作,金屬材料製備與成形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以及與金屬材料製備與成形相關的裝備研發工作。建設有4個科研平台: 國家金屬材料近淨成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金屬材料高效近淨成形技術與裝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廣東省金屬新材料製備與成形重點實驗室和廣州市有色金屬鑄造行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以金屬材料製備成形及裝備研究所為主體的國家金屬材料近淨成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2009年2月經科技部批准立項,依託華南理工大學籌建的公益類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為李元元教授,技術委員會主任為黃伯雲院士。中心現有成員42人,90%以上成員擁有博士學位。另有在讀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後人員200餘人。中心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機械工程”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機械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機械工程”2個博士後流動站。
中心的總體目標和定位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行業發展急需,以金屬材料近淨成形技術為核心,致力於解決金屬材料高效利用及其零件短流程製造中的瓶頸問題,不斷推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近淨成形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裝備,推進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產業化,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努力將中心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創新基地。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1)鑄造近淨成形技術;(2)粉末冶金近淨成形技術;(3)高效精密塑性成形技術。中心堅持“材料-工藝-裝備-零件一體化”的研究特色,注重“基礎研究-中試-產業化”相結合。共獲得部省級以上獎勵10項,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
中心已建成了基礎研究基地(3000 m2)、中試開發基地(2000 m)和產業化基地(30000 m),為促進研究成果迅速轉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基礎研究基地和中試基地的固定資產超過6000萬元,建成了鑄造成形、粉末冶金成形和高效精密塑性成形的製備與成形平台;成分、組織和性能分析的檢測平台;鑄造成形、粉末冶金成形和塑性成形的計算機仿真平台。
中心重視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圍繞主要研究領域,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日本東北大學和岩手大學、芬蘭國立技術研究中心、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等多所大學和研究所建立了學術合作和人才交流的關係。此外,還參與建立“有色重金屬短流程節能冶金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廣東省再生金屬資源綜合利用省部產學研戰略聯盟”等,積極推進金屬加工行業的產業升級與最佳化。
實驗中心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實驗室由原機械工程學院、汽車工程學院和工業裝備與控制工程學院三個學院實驗室合併,成立於2008年2月,本著以教學實驗為中心,科研實驗為重點的原則,根據學科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新學院實驗室現分為學院實驗中心和科研實驗基地兩大塊。現由學院副院長彭響方教授擔任學院實驗室中心主任,主持學院實驗室工作。學院擁有一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一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金屬新材料成形及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一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擁有廣東省唯一的汽車工程重點實驗室,國際一流水平的寶馬汽車技術培訓中心以及UGS汽車虛擬技術大學生實驗創新平台。擁有機械基礎教學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機械基礎實驗教學與工業訓練廣東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裝備製造技術及其信息化、公共安全、汽車技術等三個廣東省創新科技平台。學院還擁有國內唯一的產學研結合的技術中心--廣州汽車技術中心。機械工程學科已成為華南地區的製造、機械、材料加工等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研基地,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推動地方經濟建設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工業培訓中心
賓士車傳動系統大型教學模型
學院實驗室總面積約二萬平方米, 擁有一批經驗豐富、長期從事實驗教學和指導的專職實驗技術人員77人,其中聘任為“興華人才工程”實驗系列二級和三級崗位的有4人,四級崗位的有5人,副高職稱以上的共有7人,形成了一支學術水平高、實踐能力強,人員合理的實驗人員技術隊伍。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有九千多台(套),總價值一億多元,其中價值十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一百四十餘台(套),二十萬元以上貴重儀器八十台(套),配有“單動銅材擠壓液壓機”、“立式加工中心”、“三座標測量儀”、“X射線衍射儀”、“德國AVL—ZÖLLMER公司的底盤測功系統”、“汽車數據採集系統”、“汽車傳動系統實驗台”、“發動機故障診斷實驗台”、“ABS試驗台”、 “高溫凝膠滲透色譜儀”、“ 紅外光譜儀”、“ 電子萬能材料試驗機”、“ 多螺桿反應擠出機” 等大型設備和一大批其他實驗儀器。
學院實驗室擁有雄厚的科研實驗能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除為學生開設專業性、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課程以外,還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創新團隊及重大和重點項目、重大國防軍工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招標項目、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廣州市科技攻關項目及一大批企業委託項目。是我院實驗教學、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的主要基地,也是學科發展必備的重要基地。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