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芋

荔浦芋

荔浦芋,廣西壯族自治區荔浦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荔浦芋屬於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印度、馬來西亞和中國海南等熱帶沼澤地帶。荔浦芋其形如橄欖,外皮粗糙,剖而觀之內呈檳榔紋,故又名檳榔芋。在芋頭家族中,荔浦芋以營養豐富、肉質酥軟、味道芬芳的特點居各種芋頭之上,故譽為“芋中極品”,據記載早在明清時期荔浦芋已成為朝貢皇家的貢品。荔浦芋除含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維生素、花青素、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C等及人體生長所需的鐵鋅銅錳等微量元素。

2005年12月2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荔浦芋”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荔浦芋
  • 產地名稱:廣西壯族自治區荔浦縣
  • 品質特點:形如橄欖,肉質酥軟,味道芬芳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5年第193號
  • 批准時間:2005年12月28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適生環境,氣候條件,光照條件,溫度條件,降水條件,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荔浦芋屬天南星科,又叫魁芋、檳榔芋,原為野生芋,是經過野生芋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育而形成的一個優良品種。荔浦芋個頭碩大,肉質細膩,具有特殊的風味,乃芋中極品,其體形橢圓,像織布紡綞,個大體重,一般的有2斤多重,也有五六斤重的。芋皮粗糙呈棕色,皮上節與節之間的距離比較短,芋肉上的檳榔花紋明顯,香味很濃。
荔浦芋以個頭大,芋肉白色、質鬆軟者為上等。剖開芋頭可見芋肉布滿細小紅筋,類似檳榔花紋,栽培學稱之為檳榔芋。母芋橢圓形,子芋5個—8個。以產母芋為主,一般單個重1000—1500克,大的可達2500克。
荔浦芋荔浦芋

營養價值

荔浦芋營養豐富,含有粗蛋白、澱粉、多種維生素、較高的鈣和無機鹽等多種成份,具有補氣養腎、健脾胃、強身健體之功效,既是製作飲食點心、佳肴的上乘原料,又是滋補身體的營養佳品。由於荔浦芋澱粉含量高,且具有特殊芳香味,利用荔浦芋的香、酥、粉、黏、甜、可口,可加工成香芋粉和數十種食品,也可把芋去皮,漂燙、包裝、速凍之後出口。
荔浦芋荔浦芋

產地環境

適生環境

荔浦芋喜高溫多濕的環境,在13—15℃以上開始發芽,生長期要求20℃以上的溫度,球莖在27—30℃時發育良好。生長初期,根系較淺,不耐乾旱,種芋髮根後,新生植株逐漸膨大而成為“母芋”,其後隨著植株的生長,不斷形成新的球狀莖,即鮮芋,在適宜環境下不斷分櫱,而成為“子芋”、“孫芋”等。芋根為鬚根,但不太發達,分布在砂壤土層24—27厘米,在生長的中後期,保持和延長葉片的壽命,可為球莖的形成提供更多的養分。荔浦芋比較耐陰,不需要太強的光照,高溫乾旱會使葉片枯死。生長期內需要充足的水分,比較適合在潮濕地區栽培。

氣候條件

荔浦芋喜生高溫多濕的條件,在中國長江以南均有栽培,但以荔浦縣栽培的芋產量高、品質好,因為荔浦縣具有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土壤條件,水源豐富,具備有適合荔浦芋生長的環境條件。
荔浦縣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南緣,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全年≥10℃的活動積溫6308℃,無霜期316天,全年日照平均數1536.6小時。荔浦芋的生長,從2月中下旬播種,到霜降前後收穫,全生育期為220—250天,喜高溫多濕的環境。根據我縣的氣候特點,全年四季分明,冬短夏長,溫、光、雨量充足,非常適合荔浦芋的生長發育,有利於荔浦芋光合產物的積累和品質的提高。

光照條件

廣西各地日照時數在1200—2200小時,地域分布特點是:南部多、北部少,西部多、東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區少。日照時數均以夏季最多,占全年日照時數的31%一32%冬季最少,僅占全年日照時數的14%—17%。地處廣西偏東北方向的荔浦縣日照時間相對來說較短,春季日照多於秋季。廣西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26%一50%,地域分布特點與日照時數相似,全區大部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秋季大於春季。從光照條件來看,結合荔浦芋的生長特點,荔浦縣的光照條件是非常適合芋頭生長的。

溫度條件

荔浦縣屬於中南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多年平均氣溫19.7℃,最熱月份為7月(代表夏季),平均氣溫29.50℃;最冷月份為1月(代表冬季),平均氣溫9.10℃。各地平均氣溫在5.5—15.4℃,南高北低,南北相差約10℃。荔浦2—3月份溫度平均13—15℃,正適合荔浦芋頭的發芽期,4月份以後均在20℃以上的溫度,能夠滿足荔浦芋頭生長期和成熟期的生長條件。

降水條件

荔浦縣年平均降雨量1442.1毫米,雨量最多的集中在4—8月,占全年雨量的68.3%。境內河流屬珠江水系兩江支流,流域面積大於50千米的河流的11條,總長316千米,呈扇狀分布於全縣。全縣有中小型水庫45座,還有引水工程21處,設計灌溉超過3460公頃,另有小水塘273個。水資源較豐富,水利條件比較好,水利溝、渠遍布各鄉鎮、村屯。荔浦縣降水相對來說比較豐富,滿足了芋頭生長需要的水分條件。
荔浦芋田荔浦芋田

歷史淵源

荔浦芋屬檳榔芋種,因盛產於荔浦而聞名,故稱荔浦芋。
荔浦芋在荔浦縣進行人工栽培已有400年的歷史,據記載,荔浦芋自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福建漳州一帶傳入荔浦,首先栽於縣城城西關帝廟一帶,並向周邊輻射種植,在荔浦縣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條件下,受環境小氣候的影響,逐漸形成集色、香、味於一體的地方名特優產品,品質優於其它地方所產芋頭,很早在周邊縣對荔浦所產檳榔芋就有了“荔浦芋”一詞的稱謂。在清代,荔浦芋作為廣西珍稀的“皇室貢品”,年年進貢朝廷。
據民國三年(1914年)《荔浦志》記載:“舊志云:有大至十餘斤者,今實無。但以城外關帝廟前所出者為佳。剖之,現檳榔紋,謂之檳榔芋”。“紋棕色緻密,粉松而不粘,氣香。他處有移種者,僅形似耳,無紋,謂之榔芋”。
據《廣西文獻》記載,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蔣介石到廣西巡視,桂系將領白崇禧就特地用這道廣西名菜招待牙齒不好的蔣介石,他吃後讚不絕口。
20世紀50年代開始,荔浦芋出口東南亞。
2000年以來,荔浦芋的外銷量已占到了總產量的70%,銷售市場延伸到日本及東南亞、歐美國家,2002年銷往美國的荔浦芋有30噸。
荔浦芋作為荔浦縣的主要傳統產品,在境內13個鄉鎮都有種植,尤以青山、新坪、杜莫、修仁種植居多。2000年後逐漸發展。由於套用了生物工程技術,通過對荔浦芋進行提純復壯,大大改善了荔浦芋品質,現所生產的種苗不僅保持了原來荔浦芋的品味,還大大增加產量,單位面積產量已達2500公斤。
荔浦芋荔浦芋

生產情況

1997年,荔浦縣栽培荔浦芋面積達3800公頃。
2002年,桂林市荔浦芋種植面積達7870.6公頃,總產母芋21萬噸。
2010年,荔浦縣栽培荔浦芋面積達2666多公頃。
2011年,荔浦縣實施“萬家燈火”項目,進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28個行政村的7.5萬農戶實施了測土配方施肥,覆蓋了全縣100%的村以及85%的農戶,示範推廣面積達5萬多公頃,水稻、荔浦芋、馬蹄等作物推廣套用2000多噸,節本增收4902.03萬元。

產品榮譽

2005年12月2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荔浦芋”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荔浦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廣西壯族自治區荔浦縣人民政府《關於劃定我縣荔浦芋原產地域範圍的通知》(荔政辦發[2004]88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荔浦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立地條例
土壤為壤土,PH值6.0至7.0、水田、輪作。
(二)栽培管理
荔浦芋荔浦芋
1.選種:選主芋飽滿,無病蟲害,無霉爛,品種純度不低於95%,大小單個重50克左右的種芋。
2.播種:播種時間在1月上旬至3月上旬。種植密度雙行種植每公頃27000株至30000株,單行種植每公頃22500株至27000株,株距30厘米至40厘米。
3.用水:保持土壤濕潤而溝內不積水,中期炎熱酷暑天,溝內保持10厘米至15厘米深的水層,在採收前20天排乾水。
4.施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有機肥料為主,無機肥料中氮、磷、鉀合理配合,不偏施氮肥。
5.病蟲害防治:預防為主,優先採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及混配劑。
(三)採收與貯藏
1.採收:霜降前後採收,採收時避免機械傷。
2.貯藏:必須在通風、乾爽、衛生的室內分層存放。在自然條件下貯藏期為4個月。
(四)質量特色
1.感官:母芋形狀完整,呈紡錘形或圓柱形,節間隔較密集,表面整潔,剖面為灰白色,明顯的棕紅色檳榔花紋多,肉質結構緊密,單個重量≥500克。口感:具有松、細、糯、清甜、香味濃郁等特色。
2.理化指標:荔浦芋鮮品含蛋白質≥1.5%,總糖≥1.0%,直鏈澱粉≥1.5%,支鏈澱粉≥7.0%,胺基酸總量≥1.0%。

專用標誌使用

荔浦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荔浦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歷史文化

廣東廣西扣肉最出名的,是以荔浦芋頭夾扣肉蒸熟而成的“荔芋扣肉”。荔浦芋扣肉皮色金黃,酥鬆無渣,綿軟甘醇,芋香濃烈,肉肥而不膩。
關於荔浦芋的傳說,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有一集就專門講道,當年清朝人劉墉輔佐皇帝忠心耿耿,常直言進諫,有一次講話太直,把乾隆爺給得罪了,被貶到廣西當巡撫。廣西每年須進貢荔浦芋到北京給皇帝享用,芋頭沉重兼路途遙遠,浪費民脂民膏甚巨。劉墉體恤民情,赴任後以貌似芋頭、質粗味劣的山薯冒充芋頭給乾隆食用。乾隆吃了果然倒盡胃口,馬上免掉荔浦芋的進貢。荔浦芋有此典故,荔浦芋扣肉從此名揚四海,成為廣西的名菜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