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貢鹽井
- 屬性:位於自貢地區的鹽井
自貢鹽井,是指位於自貢地區的鹽井。鹽井是自貢的靈魂,自貢作為“千年鹽都”,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鹽井生產開採歷史。自貢鹽場在晉代初具規模,唐宋聞名全川,明清進一步發展,在鹹豐與同治時成為四川鹽業中心,迄今仍然是我國最大的井礦...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四川省自貢市、大英縣的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工序繁雜,包括鑽井設計程式、鑽前準備、鑽井、修治、打撈、氣鹵鑑別和鑽井中氣鹵資源顯示前兆等,最終形成一口深鹽井。2006年...
吉成井鹽作坊遺址,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楊家衝上鳳嶺,占地面積25畝,是中國現存鹽井和天車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吉成井鹽作坊遺址由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組成。碓房、灶房及鹽倉等生產設施基本保存完好。歷經一百餘年的生產...
“富世鹽井”是自貢第一口鹽井,又稱“古井鹹泉”,被看作是自貢鹽業的開始,發掘人是指一種叫梅澤的獠族人。宋代科學家王象之曾在《輿地紀勝》中如此描述:“梅澤因獵,見石上有泉,飲之而鹹,遂鑿石三百尺,鹽泉湧出,煎之...
自貢井鹽,指的是從自貢地區開採的地下液體鹽礦,經高溫提取後生產的食用鹽,自貢井鹽因品質卓越而聞名,井礦鹽原料均采自千米深井以下侏羅紀地質年代的天然滷水和岩鹽礦床,富含各類天然礦物元素,雜質少且遠離污染,更純淨,品質好。其氯化...
中國竹纜鑽井法技術發明於宋代慶曆皇祐年間,自貢是卓筒井開採井鹽發祥地之一,更是深井開採科學技術體系發明創造集大成者,開創出了一套完整而精湛的鑿井、修治井技術和采鹵採氣工藝流程。卓筒井在遂寧市大英縣境內還保留有41口,分布...
鑒於太源井在自貢井鹽生產中的地位,曾幾度成為鎮、鄉所在地。只是到了1947年,富順縣設7區53 鄉鎮時,才又合併井府(太源)、井河(念井)、井祿(王井)三鄉為三井鄉,鄉公所設在姚壩詹家井。當中國進入大躍進的時候,富順縣...
自貢鑿井製鹽,發端於東漢章帝時期(公元76-88年),經魏晉南北朝時漸具規模,唐宋時期已經聞名於世。明清時期進一步發展,到清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趨於鼎盛,成為全國井鹽的中心, “富甲全川”,聞名遐邇。四川省自貢市是以盛產...
自貢是井鹽之都,有1900多年的井鹽開採、生產、販運、銷售、急國之需、予民以利的輝煌歷史。自貢,一座在鹽工的脊樑上,在鹽商的算盤裡,在鹽幫的馬蹄中建立起來的“千載鹽都”。 得天獨厚的成鹽條件,近兩千年的井鹽開採歷史,這座...
自貢井鹽產業園坐落於自貢市榮縣來牟鎮,規劃面積4.6平方公里,空間布局為“一園五區”,園區建成後,將形成集製鹽、物流、包裝、技術研發、食品精深加工等產值達百億元的全產業集群。“五區”即鹽業生產核心區、鹽業產品加工區、鹽業陶...
當以富世井為代表的富順縣城一帶的鹽井開始凋敝時,自流井躍升為最主要的鹽場。為了管理鹽務,政府在自流井長駐一名縣丞,作為富順縣政府的派出機構。明清時期,自流井是自貢地區主要的鹽業產地和經濟帶之一。關於自然露頭的自流鹽井,在乾隆...
四川井鹽,鑿井汲鹵煎制的井鹽是一個古老而獨特的製鹽行業。清政府改變歷代官府對四川井鹽業的控制方式﹐“任民自由開鑿”﹐在一定程度上使井鹽生產得以發展﹐行銷西南廣大地區。井鹽。自貢是我國著名的千年鹽都,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
四川井鹽遺產具有全球唯一性和重要的科技價值、歷史價值、遺產價值。自貢市和大英縣是全省乃至全國井鹽遺產最為集中、最為豐富和保存最為完整的兩大城市。兩地井鹽遺產將聯合申遺。在省文物局的統籌下,開展前期各項工作、建立工作機制、梳理...
通灴井井深1062米,井徑20厘米,天車高15米,天車為四腳天車,天車上有兩根正柱,兩根支桿,一對矮乘,四窩封篾,一個天輥,一個地輥,1個啄井輥。現灶房、車房已損毀,井內仍產氣。通灴井天車是自貢現存的19座天車之一。
自貢市以“一館一區一園”為核心,打造中國井鹽文化之都。“一館”是夯實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作為中國鹽文化學術研究高地的地位,規劃建設鹽業歷史博物館新館;“一區”是以自流井西秦會館-中華路、貢井公井古城、大安鹽都綠芯、沿灘仙...
自貢井鹽遺產資源 自貢井鹽遺產資源,是位於自貢市境內的井鹽遺產資源。主要包括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及相關檔案文獻資料、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自貢鹽井口簿》是楊源編撰的圖書,記錄了涼高山段(屬於涼高山產區)有據可查的30口鹽井。《自貢鹽井口簿》分上下兩卷、近百萬字,為研究自貢井鹽歷史必備的工具書。該書資料主要來源於自貢市檔案館鹽井檔案文書,包括《自貢鹽場歷代...
自貢井鹽運輸業促進了茅台的興旺,並催生了醬香型茅台酒的誕生、發展和興盛,故有“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台”和“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之說。古老的鹽道早已因現代化的運輸工具而改變,但其中的味道卻已經留存。四川自貢地區的...
自貢因鹽設市,“自貢”之名源於著名鹽井自流井和貢井,因井名而地名,系兩地合稱。學術研究 科學意義 燊海井鑽深突破了一千米,創造了當時世界深井之最。並且地面各種設施保存至今,是中國優秀科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科技...
東源井古鹽場位於自貢市貢井區大塘山,是一座總面積2606.8平方米的鹽場古建築群。東源井古鹽場包含鹽井、天車、櫃房等,東源井古鹽場之古井歷經百年,高產穩產天然氣,已採氣7億立方米,現日產氣3萬立方米,被稱為“氣井之王”。因其...
孫明經,時供職於金陵大學理學院教育電影部,奉命於1938年4月28日至5月6日來自貢,就自流井鹽場產實際情形進行科學考察並攝製井鹽工業科教影片。在他的考察日記中,記錄了兩次到“新雙盛井”考察的情形:“4月30日(星期六),在雙盛井...
貢井鹽場,位於自貢市貢井區的鹽場。貢井鹽場的前身就是富榮西場。民國時期,貢井鹽場的鹽井主要分布在伍家坡、青槓嶺、鵝兒溝、艾葉灘、上黃石坎、下黃石坎、鍋匡岩、長土、張家山、姚家山、扇子嘴、蜂子岩等地。隨著黃鹵井的加深...
東源井位於自貢市貢井區扇子壩大塘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自貢還在生產天然氣和滷水的古井之一。艾葉鎮境內的東源井始鑿於清鹹豐八年(1858年),歷經114年鑿成,採用古代頓鑽衝擊式鑽井技術開鑿,井深949米,六腳木質井架高23.4...
富榮鹽場 ,是民國時期對自貢鹽場的稱謂。我國最大的井鹽產地。在四川省南部偏西的自貢市附近。自貢地區東邊屬富順縣,西邊屬榮縣,因兩地都盛產井鹽,所以在川鹽生產史上稱為“富榮鹽場”。鹽場分富榮東場、富榮西場,東場的滷水自己...
近年,自貢市文管部門與自流井鹽廠等單位,已按原貌對小橋井進行了修復,安置了開採天然氣的設備,修復了木製天車和絞車,並可進行天然氣煎鹽,再現了清代前期的井鹽生產場景。社會評價 小橋井是自貢鹽業發展歷史階段中‘就井設灶’經營...
自流井老街,沿釜溪河岸綿延,自新橋至大同橋,位於自貢市舊城中心,是舊時運輸井鹽的古鹽道,也是舉世聞名的“自流井”遺址所在地。自流井老街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發祥地之一。2005年11月,自貢對自流井鹽場老街進行保護性開發,為遊客留...
磨子井成就於清代鹹豐年間,這個時期正是自貢地區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天然氣用於煎鹽的極盛時期。從這個時期開始,自貢鹽場一躍而成為四川最大的鹽場,被譽為“鹽都”。井鹽文化 “鹽都”的成名,磨子井具有標誌性意義。作為地名的磨子井,...
龍旺井位於貢井區長土鎮羅石塔社區姚家山,坐東北向西南。該井鑽於清同治四年(1866),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四周相鄰均為鹽井,與臨海井、洪旺井等構成一組鹽井群,為貢井地區當年一個較大的鹽場。現存4腳天車高37.16米,機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