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鹽之都”是自貢市第三張名片。自貢有近2000年的井鹽生產史,沉澱了海量的井鹽歷史文化遺存,現有燊海井、鹽業歷史博物館、仙市古鎮等鹽文化景區可供遊玩。自貢是井鹽之都,有1900多年的井鹽開採、生產、販運、銷售、急國之需...
自貢鹽業開採歷史距今已近兩千年,鼎盛時期開鑿了一萬餘口鹽井,成為全國井鹽的中心。抗戰時期,自貢鹽業支援全國,其中大安鹽商王德謙個人捐款創下了全國最高紀錄。大安的燊海井,是世界第一口人工開鑿的超千米深井,也是世界唯一現存的手工...
“一館”是夯實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作為中國鹽文化學術研究高地的地位,規劃建設鹽業歷史博物館新館;“一區”是以自流井西秦會館-中華路、貢井公井古城、大安鹽都綠芯、沿灘仙市古鎮四大片區為核心,打造井鹽文化旅遊區;“一園”是利用...
自貢井鹽生產歷史,指的是自貢地區井鹽的生產歷史。自貢井鹽生產歷史悠久,最早開採是在公元前250年的周秦時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第一口鹽井鑿於雙流縣境,是由秦蜀郡守李冰主持進行的,人們把他稱為“井鹽之父”。到西漢中期,...
雲南自古以出產井鹽而著稱,有“滇南大政,惟銅與鹽”(清《滇海虞衡志》)之說。井鹽生產是雲南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鹽稅在雲南是僅次于田賦的第二大稅種,為歷代統治者所關注。他們將雲南鹽業管理分為“九井”進行分片管理,稱為“古...
製鹽是鹽井人民的生存之本,是鹽井人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之一。有鹽田3454塊,從事製鹽勞動的純鹽民有64人,農牧勞動和製鹽兼營勞動的人有2013人。 鹽的生產方式是 世界上唯一的、 最古老和最原始的。管子將滷水引上來倒在鹽田裡,經過...
另外,從陵州鹽井一所課都當錢2061貫,占陵綿十州鹽課總數的四分之一來看,其規模和產量也是相當大的。唐代大口鹽井開鑿範圍的擴大、井深的增加和單井產量的提高,反映了井鹽鑿井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這是中國早期井鹽鑿井技術發展的極盛...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大力提倡鹽業專賣,再加之井鹽熬製成本高,逐漸被物美價廉的加碘有機鹽取代,井鹽加工進入衰退階段,井鹽加工基本退出了歷史舞台。在《天工開物》里,宋應星把鹽分為六類:海鹽、池鹽、井鹽、土鹽、崖鹽和沙石鹽。
2008年2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以恐龍化石遺蹟和井鹽文化遺存為主體構架的自貢地質公園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路。2012年9月21日,在葡萄牙阿洛卡世界地質公園召開的歐洲地質公園大會上,自貢世界地質公園順利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