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井鹽場

貢井鹽場

貢井鹽場,位於自貢市貢井區的鹽場。貢井鹽場的前身就是富榮西場

民國時期,貢井鹽場的鹽井主要分布在伍家坡青槓嶺鵝兒溝艾葉灘、上黃石坎、下黃石坎、鍋匡岩、長土、張家山、姚家山、扇子嘴、蜂子岩等地。隨著黃鹵井的加深,出現了大量的黑鹵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貢井鹽場
  • 屬性:鹽場
貢井鹽場是一個古老的井鹽產區,有著1400多年的歷史,是貢井鹽廠的主產區。1938年至1945年,是自貢鹽場“大增產”時期。
1949年12月19日,川康鹽務管理局軍事總代表、自貢市人民政府接管貢井鹽場。1950年,按照中央關於“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政策,有步驟、有重點地開展了恢復鹽業生產工作。1951年,川康鹽務管理局和自貢市人民政府一面擴大鹽業生產,一面領導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9年1月,國營新華一廠、公私合營利民製鹽廠貢井分廠分別在貢井鹽場成立。一些私營小井(長發井、涌盛井)、小灶(裕源灶、同發灶、集生灶、全福灶)試辦集體聯營。
貢井鹽場在明代至清中葉時期,井灶遍布於天池寺山下以及五皇洞等地,並逐漸擴展到伍家坡青槓嶺鵝兒溝艾葉灘。在其邊緣,還有柑子坳郭家塆走馬嶺、雷公灘鹽井。一般的井深在幾十丈,逐漸發展到一百多丈,井徑亦只有一寸多,超過兩寸的都甚少。這些鹽水井,全產黃鹵,另外也有少量的天然氣井,產氣量甚小。當時煎鹽的燃料,一般是煤炭,更早以前是柴草。
民國時期,貢井鹽場的鹽井主要分布在伍家坡、青槓嶺、鵝兒溝、艾葉灘、上黃石坎、下黃石坎、鍋匡岩、長土、張家山、姚家山、扇子嘴、蜂子岩等地。隨著黃鹵井的加深,出現了大量的黑鹵井。民國初年,貢井場年產巴鹽即達110多萬擔。抗日戰爭時期,貢井場的鹽井數從1938年的23口增加到1945年的202口,煎鍋從戰前的2520餘口增加到1941年的5320餘口,鹽產量從1937年的6.56萬噸增加到1941年的10.53萬噸,鹽稅從1937年的618萬元(銀元)增加到1945年的5.97億元(法幣)。貢井鹽場為戰時經濟的發展,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