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堰閘和碼頭

艾葉堰閘和碼頭

艾葉堰閘和碼頭建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築在長百餘米)。寬六十餘宋的石博上,文葉堰和艾葉大橋(平康橋)並列,碼頭在橋下游場口末暗(碼頭寬近100米)。是榮州煤炭下運至貢井鹽場的轉運點貢井原鹽水路東運的起點。康熙三十五年(1696) 在石灘上開鑿船槽行船,光緒三十年(1904)為提高水位以暢船行而築堰閘。清光緒二十八年(902) 疏浚文葉、平橋、五皇洞河道。當年此用採用人工從堰上起鹽抬至碼頭下重新裝船的“轉鹽”接運法,是自貢旭水、釜溪河最大最壯觀的石灘堰閘和轉鹽碼頭。

最先提出在艾葉灘修船閘的是竹木運營商。因為貢井的鹽業發達以後,需要的木材和竹材增多,旭水河上游有大量竹木順流而下。但是木筏和竹筏在艾葉灘翻灘時,很不方便,費時費力,還往往造成竹木損耗。因此竹木運營商急需在灘上開槽,以便木筏、竹筏順利下放到下游。
這個方案一經提出就遭到艾葉街市民的反對,市民們認為破壞風水,大逆不道。運營商孤注一擲,緊鑼密鼓組織了幾百個石匠,一鼓作氣把水槽修成,水槽分成了幾級,可放木筏、竹筏,木船也可一級一級地放下。後人們又在水槽上面安裝絞車,可把下游的船通過水槽拉到上游去,實現了多級船閘的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